1、考点规范练15.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经济政策考点规范练第30页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崛起,秦汉时期国内外贸易发展,隋唐时期柜坊与飞钱出现,宋元时期坊市界限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突破、纸币产生,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关键信息是“商周至明清的商业状况”。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商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并未涉及中国商业发展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商业发展水平的比较,故不能说明中国商业发展水平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材料
2、只涉及了各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未提及商业发展过程极为艰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制约商业发展的信息,故D项错误。2.“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福建泉州特征的木质古沉船,1987年在广东海域发现,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出水时间是2007年12月。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沉船的出发地有可能是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港的泉州B.沉船上有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的瓷器C.沉船地点位于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D.沉船上有大量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活动,题眼是“广东海域”。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是在元代,与题干中
3、“宋代”不符,故A项错误;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7世纪荷兰对外殖民扩张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船只在广东海域发现,广东地区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途经地区,故C项正确;景德镇盛产青花瓷主要在元代以后,故D项错误。3.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习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它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的纽带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导学号2640010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题眼是“族众或提携之,或从它亲友处推荐之”。区域性商人
4、群体出现于明清之际,而材料中是宋朝,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族众或提携之,或从它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知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并没有反映徽州商业发达,只反映了徽州人如何从商,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观念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宋朝并没有打破,故D项错误。4.(2015广东深圳一模)南宋时期盛行一种叫“出门税”的银铤。如右图所示,银铤上有“行十郎聚”“真花银”“出门税”等文字。据考证,铭文中“行”指“行商”,“门”指“城门”。据此可知当时()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政府重视管理并征收商税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依然存在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宋代商
5、品经济的发展,题眼是“出门税”。南宋时期,盛行对外出经营的流动商人征收“出门税”,这表明南宋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并征收商税,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明朝时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不符合题目时间限制,故A、B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城市中商业区与居民区的分离,故D项错误。5.(2015河南濮阳一模)古代经济史中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各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这反映出明中期扬州地区()A.成为饮食文化中心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品经济较为发达D.私商成为商人主体答案:C解析:本
6、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题眼是“食盐的集散中心”“食盐贸易发家”。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大批商人来扬州进行食盐贸易,故A项错误;明中期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B项错误;从材料“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可知扬州地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故C项正确;私商成为商人主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6.(2015湖南怀化一模)中国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如:郑板桥本人曾明确制定了自己的润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他的板桥润格说得很干脆:“凡送礼物食物,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A.清代文人重商意识
7、增强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D.明清时期文化产业兴盛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题眼是“古代文人重义轻利,但到了明清以后却发生了变化”。材料反映了人们的义利观发生了变化,与重商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郑板桥在为别人作书画的时候,直言不讳地强调自己应得的报酬,这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商品价值意识,反映了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已被冲击;“总不如白银为妙”反映了白银已经成为当时比较普遍流通的货币,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带来的观念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中郑板桥个人事例反映不出整个社会存在着逐利风气,故C项错误;材料的中心思想不是讲文化产业兴盛,而是传统观念的
8、变化,故D项错误。7.(2015河南郑州一模)秦律田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官职)、部佐(官职)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该法令出台的主要动机是()A.抑制商贾发展B.提倡粮食节俭C.严禁商品流通D.稳定酒类物价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题眼是“居田舍者,毋敢酤酒不从令者有罪”。由题干可知,秦代百姓不敢买卖酒,官员应该禁止百姓买卖酒,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8.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
9、”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是“重农抑商”政策,题眼是“支持这一观点”。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国古代历朝虽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但古代中国商业一直在发展,与“成功地抑制了”不符,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有利于强化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历朝大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9.明朝隆庆初年,“前任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
10、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洋。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B.官府废止明初以来的“海禁”政策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经瓦解导学号26400107答案:A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代的“海禁”政策,题眼是“只通东西二洋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洋”。由材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洋”,可以看出当时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正确;此题仅为部分地区实行的一种对
11、外贸易的管理政策,不代表其废止了“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巡抚请旨皇帝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巡抚没有对外贸易的决策权,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朝贡贸易体系瓦解,故D项错误。10.蓝鼎元的论南洋事宜书中载:“(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B.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C.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答案: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题眼是“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
12、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影响,并未反映其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故A项错误;“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改善民生”与材料“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不符,故错误;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与材料信息“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分析出“海禁”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故D项正确。11.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
13、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属于()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重农抑商下商品经济的发展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题眼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而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生产,以生产商品为目的,故A项错误;手工工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B项没有指出手工工场的突出特点,故错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存在雇佣关系,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故C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时期,还未发展成为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项错误。12.(2
14、015山东潍坊高三期中)“(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反映的信息是()A.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D.民族资本相当发达导学号26400108答案:C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题眼是“辄募旁邑民为佣”。材料信息“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主要反映了手工业领域存在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私营手工业部门,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反映“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B项
15、错误;“辄募旁邑民为佣”“佣值二铢而赢”体现了存在雇佣劳动力,也就是存在自由劳动力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民族资本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5江苏南通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成化、弘治年间,歙(徽州)人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13岁时不得不与其兄“屠酤里中”。后来兄弟二人终因本小利薄,所获不足以奉亲。江才遂发愤远游,决心在商业上闯开一条致富之路。他奔走于青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果然使资本越积越多。当他40岁时,居然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贾了。江才发迹后,荣归故里,广置田园,大兴宅第;其季子江珍还考中了进士,跻身于官僚之林。张海鹏、王廷
16、元徽商研究材料二以徽商为代表的富商大贾贿赂官府关卡,广结政界要人,宴请送礼,也包括主动被动地“捐帑”“报效”。其费占其利润比例,有人估计约不低于40%他们或以捐纳的方式,谋一“功名”虚衔以求保护,更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裔“光宗耀祖”,投资科举,以摆脱“贱籍”。徽商除了在其家乡广建县学私塾、宗庙祠堂、助学恤贫外,经商之地也“乐助公益”,尤以救灾恤贫、修桥铺路、助建书院寺庙等最为突出。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是明清徽商生活缩影的真实写照。根据材料一,概括徽州商人江才发迹前后的经历。(2)根据材料二,归纳徽商的利润消费去向,并分析其消费心理。(3)有学者认为,传统中国富商大贾不是促进社会变革的新
17、的社会力量。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的观点。参考答案:(1)小本经营,获利微薄;靠长途贩运贸易致富;息商回乡,购置田产;培养后代走科举入仕之路。(2)去向:官场消费;科举消费;社会公益消费。心理:结纳官府,获取垄断利润;崇尚儒学,改变社会地位;提高声望,拓展销售市场。(3)依附于封建政治势力,商业活动不能独立运作;受到重农抑商、崇儒重仕传统观念的束缚;致富后的钱财主要用于购地、消费,缺少资本积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易州高陌社,有节妇田崔氏,偕媳王氏,青年失偶是时,家益困,仅种旗庄地数亩,妇姑饮泣,贫不聊生,耕耘灌溉,力作躬亲夜则茅屋青灯,机杼轧轧,朔风峭寒,十指冻
18、裂,率以为常。每年租入如期纳稞,恶衣粗食,有无不形,上慈下孝,一室愉如。乾隆易州志材料二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上元灯词材料三据丁云高供:是乾隆四十四年上与姐丈胡宗义到休宁,合伙租这山场胡宗义在左祝源等处搭棚开垦,小的在这吕洞汰等处搭棚兴种,两棚相隔二里多远。这冯建周、郑昆山、储玉章、汪南山、陈文翰、冯朝佐、丁添南、郑添光、钱国丰、钱柱丰、纪秀升、何永盛都是小的雇请耕种之人每人每年工钱四两、六两不等。安徽巡抚萨载题本(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形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基本特征。(2)材料二中涉及的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乾隆皇帝作出该决策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新特点。(4)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政策,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材料三的关系。参考答案:(1)形态:小农经济。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2)政策:闭关锁国。原因:西方殖民者东来。(3)特点:农业生产中出现雇佣关系。(4)关系: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的经济根源,又阻碍了新式生产关系的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