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2节运动的描述期末考试卷【通用】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
1、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拖拉机和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向相同方向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收割机是静止的
B .站在正在上升的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
C .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地球为参照物
D .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2、飞机研制中,需将飞机模型固定在“风洞”中,让风迎面吹来,模拟飞机在空中的飞行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风相对于风洞是静止的 B .风相对于飞机模型是静止的
C .飞机模型相对于风是运动的 D .飞机模型相对于风洞是运动的
3、国庆节小丽和妈妈到“大润发”逛商场,她们正乘自动扶梯下楼(如图),妈妈说:“小丽,站着别动。”妈妈劝小丽不动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小丽 B .自动扶梯 C .商场里走动的人 D .地面
4、2021年6月17日,我国的“神舟十二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如图所示,若认为“神舟十二号”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地球 B .太阳 C .“天和核心舱” D .月亮
5、如图是我国即将建成的空间站基本构型,随着多个国家合作建造的国际空间站2024年退役后,它将成为地球轨道上唯一的载人空间站。若以核心舱为参照物,下列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的是( )
A .地球 B .实验舱 C .对接过程中的货运飞船 D .出舱行走的宇航员
6、关于参照物,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只有不动的物体才能作为参照物
B .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能作为参照物
C .同一物体的运动,选择不同物体作为参照物,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D .一般情况下,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我们选择地面为参照物
7、小红和小华站在公交站台等公交车,小红对小华说自己是运动的,她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公交站台 B .小华 C .路边的树木 D .行驶过来的公交车
8、“月在云中行”、“鱼戏莲叶间”,诗句中“行”和“戏”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云、鱼 B .云、莲叶 C .月亮、鱼 D .星星、水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计40分)
1、我国海监对钓鱼岛区域实行常态化的维权执法巡逻,“海监50”绕钓鱼岛巡逻,以宣示主权,以钓鱼岛为参照物,该船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相对于船上坐着的人,该船是 (填“运动”或“静止”)的。由此可知: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是 。
2、如图所示,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八一飞行表演队驾驶歼—10战机首次组成“71”字样飞越天安门上空,致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起点。以天安门城楼为参照物,歼一10战机是 的,以其中一架歼—10战机为参照物,其他歼—10战机是 的。这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前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
3、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由30颗地球非同步卫星和5颗地球同步卫星组成,如图所示是三颗地球同步卫星(从地球上每颗好像悬挂在空中不动)轨迹示意图。卫星1相对于卫星2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
4、2021年5月30日5时01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8小时。如图所示,对接后,“天舟二号”相对于天和核心舱是 的,相对于地球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5、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这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三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它相对于地面是的 (选填“静止”或“运动”)。
6、如图是高达130m的芜湖之眼摩天轮,建在十里江湾的主题公园内,现在已经成为芜湖人旅游新的网红打卡地。摩天轮转动时,坐在摩天轮轮缘座舱里的游客相对于地面来说是 的,相对于坐舱来说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7、甲、乙两辆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行驶,路程一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 是0 m/s;两车行驶过程中,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
8、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求驾驶员和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如图所示。汽车匀速行驶时,坐在座位上的乘客相对于汽车是 的。
三、解答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请根据这段材料和图片,写出物理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序号
物理现象
物理知识
例:
火箭飞行中不断喷出火焰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1
2
2、请从图中选择一幅图片,根据图片情景提出一个物理问题,并根据物理知识回答.
问题:
回答:
3、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开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哪辆汽车运动得最快?
4、手拿小石子,放手后,由静止开始下落,观察并回答属于哪一类机械运动.
5、《西游记》中常有孙悟空“腾云驾雾”的镜头,如图所示,其他电影、电视剧中也有武艺高强的武林人士“飞檐走壁”以及飞行的“飞机”和奔驰的“火车”等镜头。其实,这些镜头是这样拍摄的:演员做出某种姿势或动作,剧组人员将画有山川、云雾的布景快速向后拉动,同时,用排风扇迎着演员吹风,使演员衣裙向后飘动,这样在播映时便会出现腾云驾雾的镜头。想想看,这样做为什么可以给观众以逼真的感觉呢?
四、实验探究(每小题4分,共计16分)
1、下面是关于汽车中的物理现象,请在横线上填上相关的内容.
(1) 如图所示,汽车行驶期间,坐在后排的乘客相对于路边的树是运动的,相对于司机是静止的,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的.
(2) 目前国家在大力推广环保节能的电动汽车.电动汽车在行驶期间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传统汽车则是在发动机内把燃料燃烧产生的能 转化为机械能.
(3) 绝大多数汽车的前窗都是倾斜的,当汽车行驶时,车内乘客经玻璃 所成的虚像出现在车的前上方,这样就将车内乘客的像与路上的行人区分开采,司机就不会出现错觉.
(4) 如图所示,汽车前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反射镜则相当于 面镜,它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经反射后接近于平行光射出.汽车前灯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它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光线通过它们时会发生 现象,将光分散照射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
2、让我们一起做“特技摄影” 现在,请大家与我一起来做一个“特技摄影”的模拟实验.首先在一张窄长的硬纸片上画出房屋、树木、和白云,再在一张宽卡片的下方画出两条横线代表公路,在公路上画一辆汽车,并在宽卡片的上部两侧各开一条窄缝,使窄纸片恰好能插入,如图所示.然后向左迅速拉动窄纸片,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由以上模拟实验可知,拍摄汽车在公路上奔驰时,先拍出汽车在公路上静止的镜头,再拍出作为迅速移动的背景:树木、田野、山林等.然后再将两组画面放入特技机里叠合,人以迅速移动的背景作参照物时,也会产生汽车在公路上“飞奔”的效果.请回答:
(1) 迅速拉动窄纸条时,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效果?
(2) 你能模仿这种摄影技巧,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吗?
3、为了锻炼阳阳同学的独立能力,今年五·一节,妈妈让她独自乘火车去合肥看望姥姥.
(1) 她妈妈上车送行,正谈着,忽然听到一声长鸣,阳阳看见并列的另一辆列车徐徐向后离去,于是催促妈妈快下车.阳阳妈妈朝窗外站台看了一眼,又看了看表说:“别着急,我们的车还没有开动呢.”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
(2) 在行驶的列车上,阳阳同学看见邻座一位细心的妈妈叫几岁的小孩“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__ ______.
A .铁路边的树木 B .小孩子的座位 C .车厢里的流动服务车 D .铁轨
(3) 因为火车在开动时不断的颠簸,在开动的火车上写字就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阳阳同学看到有人用皮带把写字板固定在手臂上,这样就能在写字板写上漂亮的字了,如图所示.你能帮她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
4、完成以下问题
(1)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抽象概括出来的,这里所说的“大量实验事实”指的是:以一定初速度沿水平面滑行的滑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它停止运动前滑行的距离就越 ;“推理”是:如果受到的摩擦力减小到零,物体将保持这一初速度做 .
(2) 牛顿还曾注意到:沿水平方向抛出去的石块,运动一段距离后会落回地面,沿水平方向抛石块的力越大,石块的落地点就会越远,他想,如果使用一门大炮用非常非 常大的力沿水平方向将石块抛出,会怎样呢?考虑到地球是圆的,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理:石块将会 .现在,这个结论已经变成了现 实,这就是在现代通信等领域大显身手的人造地球卫星.
(3) 我国于1984年4月8日发射了第一颗地球同步卫星,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 的(选填“运动”或“静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