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自考-鲁迅研究.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419922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2KB 下载积分:12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鲁迅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考-鲁迅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 鲁迅研究 资料仅供参考 【名词解释】(鲁迅自考笔记) 1“匕首”、“投枪”——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她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2.“过客”——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她是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3.“吃人”——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4.真的猛士——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一种“敢于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5.《摩罗诗力说》—。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看法的诠释。 7.精神胜利法“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最突出的思想性格特点。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国民劣根性的揭露和批判。 8.“超人”哲学是指鲁迅早期曾接受过的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主张。其理论鼓吹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文化都是由她们创造的,而普通群众则是低劣的庸众。 9.“中间物”是鲁迅自己的说法。她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她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0.“油滑” 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品所描写的一切。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11.“媚态的猫” ,是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但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12.“民族魂”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她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鲁迅是现代中国“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13.“为人生” 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4.“叛逆的猛士” 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她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国。 15.《坟》是鲁迅最早的一部杂文集是作者对五四后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题目含有埋葬过去开拓未来之意。 16.“叭儿狗”是鲁迅杂文中议论形象化的典型,社会相的一种。指中国社会中奴才的嘴脸。17.宴之敖者“ 是鲁迅的《故事新编》中《铸剑》中的人物。是向残暴的统治者反抗和复仇的形象。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18.“进化论”是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开始接受的进步思想。她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最终在四。一二政变后彻底放弃了此思想。 【填空题】 1.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伟大(开拓者和先驱者)。 2.阿Q是鲁迅小说(阿Q)中所塑造的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3.前苏联著名的作家(法捷耶夫)(论鲁迅)一文中,高度赞扬鲁迅是“属于作为人类明灯的作家之列的。……是中国文学的骄傲”。 4.鲁迅在小说(《彷徨》)的扉页上引用的屈原的《离骚》诗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6.《秋夜》一文出自鲁迅题为《野草》的散文诗集中。 7.“立义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是鲁迅对(摩罗诗人)的总体评价。 8.鲁迅对民族心理的探讨,特别是在前期,偏重于解剖国民性中的(劣根性)。 9.鲁迅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伟大先驱,她的《摩罗诗力说》被认为是比较文学的不朽之作。10.《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她弟弟周作人合译编的一部外国小说集。 11.鲁迅一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对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而分不开的。 12.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 13.鲁迅的杂文是植根于时代生活的,但从杂文的历史线索来看,它又是对(中国古代散文)的承传与发展。 14.19 ,鲁迅用(文言文)写了一篇题为《怀旧》的小说。 15.在鲁迅的后期,她更加集中精力从事(杂文)的创作。 16.鲁迅曾说她的哲学都包括在她的“(《野草》”里面。 17.“(宁信而不顺)”是鲁迅整理古籍所采取的基本方法。 18.与正视现实的人生哲学相联系的是鲁迅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对(奴才)哲学的否定。 19.鲁迅也是研究中国小说史的著名学者,她的《中国小说史略》被认为是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历史的杰出之作。 20.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狂人日记》、《药》等小说的发表,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21.1927年,(巴特勒特)教授在美国《当代历史》上发表的(《新中国思想界领袖鲁迅》)一文,高度赞扬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台柱”。 22.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高度称赞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家。 23.“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诗句是广为流传的鲁迅名言。 24.“拿来主义”是鲁迅主张的对外来文化所采取的态度。 25.鲁迅认为“真实”是“讽刺的生命”……。 26.《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学术著作。 27.鲁迅曾称《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 29.《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研究中国古典小说的一部学术著作。 30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由于“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 31.杂文是鲁迅一生文学革命中的主要艺术形式。 32.《阿Q正传》是鲁迅要写出一个沉默的、现代的国民“灵魂”,暴露国民弱点的小说。 33.“象征主义”是鲁迅创作散文诗《野草》的主要艺术手法。 35.“兴感怡悦”是鲁迅美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36.鲁迅一向主张“翻译”的路子要宽,一是选材不宜过严,二是批评要慎重。 37.1928年,创造社、太阳社中的部分人曾指责鲁迅是落伍者和封建余孽。 38.瞿秋白于1933年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鲁迅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41.鲁迅认为“知事论人”是“研究文学或某一作家”的好方法。 42.在《野草》中,和战斗的人生哲学相背离的另一种人生态度是(奴才哲学)。 43.伯夷是鲁迅小说《采薇》中的人物形象。 44.鲁迅在《药》的结尾中添上一个(花环),增加了作品的“亮色”。 45.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 (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46.茅盾先生认为,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47.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曾经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 48.在鲁迅看来,杂文应该“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49.“革命被头挂退的事很少有的,革命的完结,大概只由于投机者的潜入。也就是内里蛀空”。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铲共大观》。 50.鲁迅认为好的讽刺手法,应该“词微而显,旨博而深 ”。她称赞《儒林外史》的“蹙而能谐,婉而多讽”。 51.鲁迅一生共创作了杂文集16本,其中三本是以(且介亭)为题。 52.在《野草》中的《立论》中,鲁迅批评了是非不分、圆滑虚伪的处世态度。 53.《野草》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寻找感情的(对应物),使诗意显得富有(暗示性)和多层次性。 54.鲁迅在《野草》中,竭力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化为“意象”,以具有物质感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55.鲁迅认为《诗经》中,《风》诗是“闾巷之情诗”,最有价值。 56.鲁迅说:“屈原是‘楚辞’的开山老祖,而她的《离骚》,却只是(不得帮忙)的不平”。57.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 58.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59.鲁迅认为唐诗发展的原因,是和唐人重视(文化)的观念分不开的。 60.鲁迅在研究古代文学中,写了断代的中国文学史《汉文学史纲要》和小说史《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61.鲁迅对待文学艺术遗产主张“拿来主义”,她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62.鲁迅从事古代小说的学习、整理和研究,辑录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抄》和《唐宋传奇集》三部书。 63.鲁迅推崇的唐人小品文《谗书》的作者是(罗隐)。 64.鲁迅赞扬拜仑:“苟奴肃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因此(哀其不幸),疾视因此(怒其不争)。 65.鲁迅《孤独者》的主题与阿尔巴绥夫的小说《工人绥惠略夫》有内在联系。 66.鲁迅的《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近代第一篇系统评介西方文艺思潮的论著。 67.鲁迅在谈到芥川龙之介的《鼻子》等作品时写道:“那些古代的故事经她改作之后,都注进(新的生命去),便与(现代人)生出干系来了”。 68.鲁迅将(拜伦)作为摩罗诗宗的宗主。 69.鲁迅翻译了日本(鹤见佑辅)的《思想山水人物》。 70.鲁迅在谈到阿Q时,曾说她要“画出这样的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单项选择题】 1.(史家)手法是鲁迅杂文创作常见的艺术手法。 2.鲁迅在南京求学时,主要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 3.鲁迅认为“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是(《儒林外史》)的主要特点。 4.在天物、思理、美化、神思等艺术美的要素中,鲁迅特别强调的是(思理)这一要素。 5.鲁迅认为,文学总是(环境)的产物。 7.鲁迅指出,幽默应“(有倾于对社会的讽刺)”。 10.在欧洲,从事鲁迅研究并有较大影响的是(普实克)。注;史沫莱特、巴特勒特是美国人。11.鲁迅小说的悲喜剧交融的特点,既表现了作家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具有深刻的透视力,同时也表现了她所一贯坚持的(为人生)的创作主张。 12.鲁迅的文学史研究著作,主要有(《汉文学史纲要》)。 13.鲁迅的叙事性散文集是(朝花夕拾)。 14.在《呐喊》、《彷徨》中,鲁迅着重描写的是两类,即一类是农民和农村生活、另一类(是知识分子和她们的命运)。 15.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6.主要收入“五四”时期“随感录”的杂文集是(《热风》)。 17.鲁迅的杂文向来有形象与逻辑相统一、(抒情与议论相统一)的特点。 18.鲁迅早期的翻译,曾受(严复)的影响。 19.在谈到文学翻译的信达不可兼得时,鲁迅早年主张(宁信而不达)。 21.鲁迅认为,(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中国第一部杂文集——鲁迅的《坟》。中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鲁迅的《呐喊》。中国第一部散文诗集——鲁迅的《野草》。 22.收入鲁迅早期用文言文撰写最多的杂文集是(坟) 24.1923年,茅盾,沈雁冰在《读〈呐喊〉》一文中,称读鲁迅的小说简直感到“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 27.鲁迅的学术著作(汉文学纲要)是中国第一部用新观点写成的文学史。 28.鲁迅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经过介绍摩罗诗人的创作,竭力鼓吹(浪漫主义)。 30.鲁迅的杂文创作塑造了一系列(象征性)的形象。 31.鲁迅说,《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32.鲁迅认为幽默的审美特征是笑中多苦,幽默含讥)。 33.鲁迅评价雪莱的诗歌创作具有“(理想主义)”的特点。 34.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辩证的进化的)观念。 35.在日本求学时,鲁迅主要受到(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的影响。 36.《野草》的第一篇《秋夜》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 37.鲁迅小说在形式上不拘一格,但却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精粹凝练、深广浑厚)。 39.鲁迅整理古籍的态度十分严肃认真,到了“(废寝辍食,锐意穷搜)”的地步。 40.鲁迅的杂文作为一部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41.鲁迅在《野草》中着重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创作了富有诗意的(思想分析)的散文诗篇。 42.(《摩罗诗力说》)一文是鲁迅早期美学思想的价值表现。 43.鲁迅整理古籍的基本方法是(实事求是)的方法。 44.鲁迅认为陶渊明的诗风是(自然飘逸,和平冲淡)。 45.鲁迅的比较文学观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的进化的观念。 46.鲁迅在一篇小说的结尾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篇小说是(故乡)。 47.“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这段文字出自鲁迅杂文《灯下漫笔》。 48.赞扬《野草》“内含哲理,用意深邃”的作家是(许寿裳)。鲁迅把清代小说分为若干类,其中属于讽剌小说的是《儒林外史》。 【双项选择题】 2.鲁迅称自己创作的小说特点具有(表现的真切、格式的特别)的特点。 3.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能够归纳为(反映生活的深刻性、描写内容的历史纵深感)。 4.(解剖民族心理、挖掘社会病根)是鲁迅杂文创作的一大特点。 5.散文诗《野草》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其特点主要表现在(追求表现内心世界的真实、追求表现上的蕴藉、含蓄)。 8.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多数样式,包括(幽默小说)、(讽刺小说)、写实小说等,都能够从她的小说中找到典范性的先例。 9.鲁迅的杂文是适应“五四”(“文学革命”)以至(“文体革命”)而问世的。 10.鲁迅重视杂文的批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 11.鲁迅力主抗争的美学思想,主要内容有(主张发扬真美、移人性情)、(提出“不用之用”的观点)。 12.鲁迅整理的古籍,主要有《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稽康集》。 14.外国文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 17.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能够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18.鲁迅说自己杂文创作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马上给予反响与抗争、针砭时弊。) 19.鲁迅要求的美,主要是“有力”与“愉快”,(而非狂欢和粗暴。。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 21.鲁迅说,在她看来,中国文学可分两大类,(写实文学、抒情文学) 22.对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介绍,鲁迅突出了她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特点。 24.鲁迅小说创作特点。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 25.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特征大致能够归纳为(理性精神、反映生活的深刻性)。 26.(解剖民族心理)和(针砭时弊)在鲁迅杂文创作中占据相当大的篇幅。 27.散文诗《野草》着重表现了鲁迅(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具有(追求表现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的特点。 28.鲁迅介绍的摩罗诗人,主要有(拜伦)、(雪莱)。 29.鲁迅整理古籍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史记,古代小说)。 【简答题】 1. 鲁迅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艺术格局的丰富多彩、简洁深厚,悲喜剧交融,白描传神。 2. 《野草》中哪些篇章体现了鲁迅的这种态度,她又是怎样揭示奴才性格的核心的? 答:主要有《复仇》、《求乞者》等。以讽刺的笔触,揭示其苟活的人生,对中庸哲学的否定。 3. 鲁迅的悲喜剧观有哪些特点? 答:鲁迅将“人生有价值”的观念引入对悲剧和喜剧的认识之中,使“悲剧”、“喜剧”与有“价值”意义的内涵相联系。鲁迅揭示了悲剧就是要以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愤感来感动读者、观众的心,激发她们强烈的爱憎情感,而喜剧则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使人们在诙谐、幽默中认识人生、认识社会。 4. 哲理与诗情是鲁迅杂文艺术的一大特点,,大致能够分成哪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答:两大类。第一类的特点是叙述与抒情相互渗透,第二类是以说理为主,理中见情,在哲理的诗化中做到情理交融。 5. 创作《野草》时,鲁迅正处在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时期,思想变化有哪些特点? 答:1)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病态;(2)歌颂韧性战斗精神;(3)严于解剖自我,真诚坦露心胸。 6. 鲁迅的杂文创作有哪些艺术特色?请简要说明之。 答: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要点:(1)逻辑性;(2)形象性;(3)讽刺性;(4)抒情性;(5)多样性;(6)常见曲笔。 7. 鲁迅的比较文学实践,具有哪些作用与意义? 答:鲁迅企望经过翻译的作品来唤醒和激发中国人民的斗争意识,体现出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思想。,因此她的比较文学实践《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站在被压迫人民的立场上,为中国介绍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 8. 鲁迅是怎样概括白描艺术手法的?其要点又是什么? 答:鲁迅特别重视运用白描手法。鲁迅曾给白描下了一个精到的述说:“‘白描’却没有秘决。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 9. 鲁迅对悲剧的认识是什么内容?请简要说明鲁迅的悲剧观。 答:鲁迅的悲剧观。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首先,鲁迅认为,悲剧反映的对象是实体性的,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其次,鲁迅指出悲剧是一个“毁灭”的过程,毁灭的对象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鲁迅对悲剧的论述,涉及面广,她从以上对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的理解出发,还在许多方面对悲剧创作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0. 鲁迅在杂文《坟写在〈坟〉后记》中提到,“中间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什么? 答:是鲁迅自己的说法。她在《坟》的后记中说,在进化的链条中,一切都是中间物。这是鲁迅对自己身在传统与现代之中的体验,也是她自我否定意识的体现。 11. 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随感录”有哪些特点? 答:尖锐而深刻、巧妙而生动的独特个性。 12. 鲁迅在创作《野草》象征主义表现艺术的手法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13. 对于讽刺艺术的论述,鲁迅提出了哪些精辟的观点? 答:其一,夸张;其二,反语;其三,摹拟;其四,谐趣。 14. 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有哪几个突出的方面? 答:鲁迅的杂文展示着“时代的眉目”,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后人认真研读的一代“诗史”。首先,鲁迅的杂文形象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主要动向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其次,鲁迅的杂文中活现着一批栩栩如生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再次,鲁迅的杂文形象地描绘了许多社会世象和心态。 15. 简述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意义。 答:从祥林嫂的悲剧中,不只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残酷地钳制着劳动者的命运,而且还戕害人的精神,把人变得迟钝、麻木和愚昧。 16. 《影的告别》如何表现作者的内心矛盾? 答:现实生产中形影相随,不能分开。鲁迅在《影的告别》中巧妙地构想出影形告别的场景,从影的告别词可见,它既想决别,又对形留恋,但最后是决绝而去。影和形的告别象征着鲁迅一个自我向另一个自我的诀别。“影”的形象是鲁迅内心思想矛盾的化身,“影”的告别词也正是鲁迅当时内心矛盾的坦露。 17. “自然,‘喜怒哀乐,人之情也’,然而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说明鲁迅这段话所包含的美学内容。 答:(1)说明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消,存在着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因而在爱憎美丑的认识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对立。(2)说明属于不同思想体系的人,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美感,共同的“喜怒哀乐。 18. 鲁迅关于唐、宋传奇两者区别的看法。 答:传奇小说,到唐亡时就绝了。至宋朝,虽然也有了传奇的,但就大不相同。因为唐人大抵描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极多教训。 19. 简述鲁迅对《聊斋志异》艺术上的评说。 答:鲁迅认为《聊斋志异》艺术上特色有二: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可怕。缺点是“用古典太多”,使人不容易看下去。 【论述题】 1. 试分析论述鲁迅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答:①以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美的本质;②美的本质离不开现实社会和时代的制约;③美的本质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有民族文化的个性。 2. 试分析论述鲁迅在《野草》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哲学思想。 答:①体现了鲁迅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思想。②体现了鲁迅“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思想。③体现了鲁迅自我剖析、自我反省和自我牺牲的思想特点。 3.结合对《野草》的阅读理解,试分析论述《野草》“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思想特点。答:(1)揭露社会之黑暗犹如地狱(《失掉的好地狱》); (2)嘲讽“中庸”和奴才哲学(《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求乞者》); (3)抨击精神麻木的“戏剧的看客”(《复仇》、《复仇(其二)》); (4)鞭挞青年空虚无聊、忘恩负义的灵魂(《我的失恋》、《颓败线的颤动》); (5)揭穿“正人君子”虚伪的假面(《狗的驳诘》、《死后》)。 《野草》对韧性战斗精神的歌颂:(1)为刚强不屈的战斗者唱赞歌(《秋夜》); (2)赞美坚忍不拔的探索精神(《过客》); (3)颂扬无私无畏的献身品格(《死火》); (4)热情歌颂叛逆的猛士(《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 《野草》确实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用诗的激情和诗的形象来展现自我内心世界矛盾和斗争。这种自我解剖、渗透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哲理探索意味。 4.鲁迅对中外文化遗产采取什么态度? 试论述鲁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历史贡献。 答:鲁迅基于中国社会现实的考虑,特别注意提倡现实主义精神,但作为艺术表现的方法,鲁迅则在提倡现实主义方法的同时,也兼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多样的创作方法。鲁迅一向认为,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不但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只要有利于更好地表示作家的思想情感,有利于写出成功的作品,对任何表现方法都能够采用“拿来”的办法。鲁迅在这方面的主张以及创作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创作仍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的。 5.试分析论述鲁迅所提出的“兴感怡悦”是一切艺术美的本质的美学思想。 答:鲁迅解释什么是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 ③美的本质是超功利的,并非致用。她在另一处说:“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她事,更无关系。” ④这便是文学上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主张的。她说美术有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想,三曰美化,“美术云者,即用思想以美化天物之谓。” ⑤她强调“神思”,即发挥想象力达到理想境界。美的社会功能就是“涵养吾人之神思” ⑥。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便受到薰陶,使人气质受到影响。鲁迅打了一个比喻:“如游巨浸,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 ⑦我们欣赏美术作品仿佛在大海中游泳,。而且科学知识给人的启迪和艺术作品并不相同,科学知识靠推理,艺术作品靠直觉,直接能感受到人生的哲理,能接触到人生的真理的隐密幽深之处。这是美术供人享乐功用的一方面。 6.结合你对《野草》的理解,试论述《野草》的哲理性和文化意识 答: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野草》大放异彩。《野草》正是以各种具有物质感的意象,赋予鲜明的象征主义色彩,从而独特地表现某种抽象的思想情感或寄寓某种哲理性的思考。其途径有以下几种: 其一,自然景物的象征; 其二,突出自然景物或者某种事物的自然特征,从而引申、阐发其精神实质; 其三,直接诉诸于人和事,赋予某些人物或故事以象征的意义。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野草。中不少篇章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而取得含蓄凝练、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野草》的文化意识:《野草》的语言文字显得特别优美和瑰丽。《野草》的语言精炼而警拔,往往精炼得近于浓缩,有的成为警句。《野草》的语言又是含蓄而曲折的。《野草》中的对话往往也寓意深警,不论是讽刺还是抒情,常常闪现着诗意的光彩。《野草》的语言还富有音乐美,常见排比句式,多结构相似的短语,关键性句子特别是警句每见重复等等。 7.试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两篇小说为例,论述鲁迅小说的现代特征 答:鲁迅小说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实现了大突破,创造了崭新的中国现代小说艺术。首先,在人物与故事关系上,鲁迅的小说突破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格局(她的小说淡化情节,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完成了从情节小说向性格小说的转化); 其次,在艺术手法上,鲁迅“博采众家,取其所长”,她的小说综合运用了中西方小说的艺术技巧,从作品内容出发灵活而多变,充分显示了鲁迅丰厚的中西方艺术素养和艺术上的独创性; 再次,在小说语言上,鲁迅小说彻底地摆脱文言,改用白话,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鲁迅小说在形成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主潮方面的贡献与特点:鲁迅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流派的形成起了主帅作用,她是这一文学思潮、流派的奠基者与旗手。鲁迅小说犹如涉世很深者向人们讲述世态和人心,简约而严谨、冷静而深沉,读后既发人深思,又感人肺腑,可谓理深情挚。 鲁迅的小说,成功地刻画了阿Q等一群出众的人物形象,她们性格鲜明、独特而又有极大的普遍意义。鲁迅小说所特有的质朴、清醒、深沉,使她的现实主义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影响及于几代作家。 8.结合鲁迅的美学思想发展,试论述鲁迅“崇高阔大”审美趣味的特点。 答:五四“以后一直到30年代,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日益深刻,鲁迅对文艺本质的认识也日臻成熟、深刻,而且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明确性。首先,鲁迅突出发展了”五四“以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看法,而且在理论上对之加以深刻的阐发、论述,形成了作为鲁迅文艺思想核心的革命功利性的文艺观……对于文学的社会性问题,鲁迅更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对之做了深刻透彻的阐述。鲁迅从文艺的社会功利性出发,对艺术的起源以及制约着文艺的发展的时代性问题,作了深刻的研究和阐述。从功利性的文艺观出发,鲁迅也很强调文艺的时代性。鲁迅对艺术美的基本形态所作的阐释:从文艺的功利性和文艺的审美性出发,鲁迅还对艺术美的几种基本形态作了颇为精到的论述。 (1)关于崇高,深为鲁迅所喜爱。鲁迅在批评30年代的一些作家、作品时,就常常从这一美学偏爱出发。 (2)关于优美,鲁迅不免过于偏激。她抑优美,扬崇高,是从她革命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出发的。鲁迅认为,对优美这一艺术美形态的欣赏,是必须有余裕的,“花呀月呀”不出于啼饥号寒者之口。那种心地晶莹的雅致,是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好境遇。 9.近二十年来鲁迅小说研究的主要进展。 答:(1)从读后感式的单篇分析进入到综合性的系统研究。 (2)从单一的视角进入到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 (3)从单纯创作技巧的分析进入到从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高度来评价。 (4)对单一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入到“多种创作方法”的争鸣。 (5)从单一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发展到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10.谈鲁迅早期美学思想中的“真美”的内涵。 答:鲁迅的“真美”的内涵,主要是反对以“观念的真实”来代替“感情的真实”,也就是说以“移人情”的观点来对抗“持人性情”的封建主义的传统美学观。所谓“持人性情”,是从孔子流传下来的诗论,目的是要以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伦理观念来束缚人的个性的发展。鲁迅提出的“移人性”说,则是要求文艺创作具有真实感情的形象,来启发人的个性的发扬,亦即个性解放。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自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