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农业转型调研报告张筱悦.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418064 上传时间:2024-09-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转型调研报告张筱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农业转型调研报告张筱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转型调研报告张筱悦 13 2020年4月19日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倍增计划”杠杆撬动如皋农业转型升级 ——如皋农业转型升级的情况调查 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皋在力促二、三产业加速转型的同时,也致力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初,如皋立足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的基本方略,紧扣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按照农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制订出台了“如皋市土地产出三年倍增计划”。“倍增计划”要求,在稳粮的前提下,提升发展传统农业,倍数发展高效农业,突破发展新兴农业,力争经过3年时间,实现如皋农业(种植业)土地总产出翻一番,到 底全市亩均产出达到4000元以上。 杠杆之效 “倍增计划”实施一年,如皋现代农业亮点不断涌现,高效农业占比快速提升,土地产出水平明显提高。 实现农业增加值39.9亿元,增长23.7%;平均土地产出达到2800元(现价),比 增加800元。 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六大特色产业渐成规模。 ,如皋在坚持以优势农业为重点,以板块打造为抓手的同时,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特色板块能级。在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保持增长的基础上,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8.87万亩;新增高效果蔬、花木、高效渔业和桑园面积分别达6.04万亩、2.04万亩、0.51万亩、0. 37万亩。形成了60万亩的优质稻米板块、15万亩的花木产业板块、20万亩的生态果蔬板块、10万亩优质蚕桑板块、年饲养量180万头的优质生猪板块和年饲养量 万羽的如皋黄鸡板块,以及2万亩休闲观光农业板块。初步建成了“优质稻米、花木盆景、生态果蔬、优质蚕桑、优质畜禽、旅游农业”六个10亿元及“高效渔业”5亿元板块。 新兴产业进一步出炉,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如皋注重突破传统农业受制于土壤、温光水气等自然因素影响,把设施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以提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02万亩,完成“倍增计划”全年任务数的100.2%,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设施农业面积占比首次超过10%。围绕“长江、长绿、长寿”的农业资源特色,建成休闲观光农业31家,新建的长江药用植物园、丁堰森果农业园正朝着国家4A级景区迈进。新兴发展的有机农业市场行情向好,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市创立也正加速推进。 规模经营进一步推进,合作组织壮大发展。如皋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以万顷良田项目为平台,以各类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以三个一批为载体,促进人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以规模带效益。全市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分别达478家、324家、49家。高效农业规模化占比60.5%,生猪养殖规模占比超过70%,家禽规模养殖占比95%。新增300亩以上规模设施园区68个,500亩以上26个,千亩连片的设施农业园区7个;省级特色基地1个,现代农业示范村各2个;建立水稻万亩丰产方4个、弱筋小麦示范方1个、测土配方施肥万亩丰产片2个。 投入体系进一步健全,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如皋坚持以工业化发展农业、项目化运作农业的发展理念,科学整合各类资源,不断加大“三资”开发农业力度,经过制订优惠的激励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各类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全年实现“三资”投入农业资金总量大幅提升,项目农业带动了100多个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组织的新春农业招商会和厦门农业招商会共签约引进农业项目93个,签约金额38.37亿元,3600万港币,5250万美元,创历史新高。全力推进的万顷良田项目亮点纷呈,整理土地33870亩。 三产融合进一步突出,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坚持接二连三的发展战略,在强一产的基础上,壮二产、活三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增扩农业发展内涵。致力培育农业品牌,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打造“苏·皋长寿”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获批“三品”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7个、绿色食品2个、有机(转换)食品3个。致力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围绕现有的37家如皋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突破精深加工,带动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致力健全农产品市场,不断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和市镇农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科技服务进一步支撑,农业发展资源有效整合。一方面,始终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密切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加大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示范推广力度,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农民培训工程。 共引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近100个,新技术30多项,培训农民16万人次,全市科技对主导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60%以上。另一方面,始终坚持创先争优主旨,以理念更新、载体更实、亮点更多的原则,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如皋党建·新农村电视频道的开通成为如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撬动之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和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基本条件。如皋重点做好了“三个推进”:一是推进土地大整理。经过国家土地整理项目的带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要素集约投入,形成规模化生产。重点在“万顷良田”工程项目区着力培育一批集高效、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为一体的万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二是推进土地大流转。经过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和推进“两置换一转化”,鼓励农户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土地经营权相对集中,促进规模化生产。三是推进农村大合作。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纵向拓展和横向联合,大力推动合作社一体化经营,加快组建合作社联合组织,积极发展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农户覆盖面、土地覆盖面和产业覆盖面。 广泛吸引资金投入,促进农业投入体系转型升级。高投入是实现土地产出“倍增”的前提。如皋的做法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创新机制,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重点做到“三个着力”:一是着力引进农业大项目。抓住国家进一步扩大内需增长空间的宏观政策机遇,精心编制、包装一批农业大项目。同时紧盯各级大项目、核心项目,不断加大争取力度,力争每年省级以上财政支农项目的资金量持续上升。二是着力开展农业大招商。经过多种途径抓信息,借助各种平台抓推介,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制定各类激励文件,强势推进农业大招商、招大商。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做园区、建基地、办企业。三是着力建设农业大园区。按照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同时不断提升园区档次,积极打造省级以及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精品典型。以精品、名品园区为载体,扩大影响,放大效应,吸引更多的财政项目和“三资”的投入。 强化品牌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型升级。倍增计划的实施,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支撑。如皋一是加快建设农业大龙头。围绕产业特色,做大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同时加快推进企业集聚,规划建设五大集聚园区,即优质粮油加工园区、花木盆景物流园区、茧丝绸加工园区、外向果蔬加工园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二是加快建设农产品大市场。加强流通主体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建成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连锁超市、配送专卖为先导,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为补充,功能齐备、制度完善、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三是加快培育农业大品牌。围绕“长绿、长寿”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名牌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不断扩大名牌农产品的数量、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公共服务转型升级。经过建立专业化服务队和全程服务公司,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服务。如皋要着重培育了两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主体,确保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全覆盖。一是公益性服务主体。主要是由市级各技术服务部门,镇(区)级农技、农机、水利、农经、信用社、供销社及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等单位组织,加强农资供应、良种供应、资金周转、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在强化公益性服务职能的同时,加强对公益性服务人员的素质提升,提高服务能力。二是经营性服务主体。主要是由各类社会组织、法人成立的农业服务公司,各级农业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市场,专业大户及农民经纪人提供经营性的、市场化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倍增”启示   启示一:推进农业转型,模式选择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挥适合本地的农业优势产业,是成功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中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农业结构、产业特色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业生产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也十分明显,因此,在选择农业转型方式上,必须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如在资金较为缺乏,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和帮助农民创业,用农户带动农户,发展农业经济,带动一方致富,从而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增加农民就业。 启示二:推进农业转型,主导产业需大力扶持、产业化经营。  建设现代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而建设现代农业首先要构建扎实的产业支撑,提高农业专业化和技术水平,以夯实现代农业建设的产业基础。没有农村产业的发展,没有农民生活的改进,现代农业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能够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各种先进生产要素,不但体现在物资、资金等有形资本上,更体现在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的改进以及各要素间的相互的整合上,使得农业能够有效的走入符合本地区发展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深化了农业分工,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并经过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示范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式的规模效应,加快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启示三:推进农业转型,农业科技要充分推广、及时融入。  中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稀缺,导致农业边际生产率提高有限,再加上制度变革的困难,使得科学技术的应用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因此,在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从总体上讲,应走以土地替代为主、劳动密集型的技术路线,并以机械化资本密集型为辅。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示范和推广,使科技力量及时融入到基层,带动广大农民使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并辅之以技术指导及相配套的设施,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启示四:推进农业转型,农民培训要及时、利益要保障。建设现代农业要以农民为主体,不断更新农民的生产经营理念,使农民冲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小商品意识的桎梏,树立以市场价值为取向的新观念,促进农民经营观念和生产方式的转变,经过对农民进行技术和科技素质的培训,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是是全体农民受益,保障农民利益成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头等问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单纯追求政府的形象和企业利润,忽视了农民利益,这种发展模式必然是行不通的。   启示五:推进农业转型,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国情。中国资源人均占有量较低,在合理开发、有效利用资源基础上,应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执笔:张筱悦 课题组成员:张筱悦、陈建国、孙海云、何玉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报告/总结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