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讲 核心考点全突破考点一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答复(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B.C.D.高考命题解读核心素养这么考常见命题材料常用解题方法综合思维:通过岩石物质循环示意图,综合分析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转化关系岩石物质循环示意图或文字材料运用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相互关系答复以下问题考场解题建模第(1)题,解题思
2、路如下:石灰岩变为变质岩的地质作用为变质作用变质作用需要高温高压环境第(2)题,解题思路如下:大洋中脊处新洋壳为岩浆岩为冷凝作用答案:(1)C(2)C突破归纳地壳物质循环地壳物质不断以各种岩石相互转化的形式进行循环,其过程和岩石特征如下所示:(2023云南联考)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产于广东肇庆市端溪,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其石质主要为泥质变质岩。其中,带有“石眼的端砚尤为珍贵,“石眼是一种特殊的火山尘泥结构。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据此完成1、2题。1.推测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的地质过程最可能是()A.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地壳抬升B.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外力沉积地壳抬升C.
3、地壳抬升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变质作用D.变质作用外力沉积火山喷发地壳抬升2.端砚能“蓄水不涸的主要原因是()A.透气性好B.岩性致密C.吸水性强D.硬度较大【解析】1选A,2选B。第1题,通过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可知带有“石眼的端砚原石形成过程如下:第一是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较为柔软的沉积岩;第二是在岩浆活动的作用下火山尘泥侵入先形成的沉积岩中,并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带有“石眼泥质变质岩;第三是经过地壳运动将该类岩石带到地表,并形成了端砚原石。第2题,根据端砚原石的特点“端砚易雕刻、蓄水不涸、发墨快便可分析得知,“蓄水不涸的主要原因是端砚原石岩性致密、透水性差,水不易被吸收;而透气性好、吸水
4、性强会导致墨水迅速渗漏到石头里面,不易保水;硬度较大与材料中端砚易雕刻矛盾。【加固训练】杭州西湖的题名石之前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后经风雨打磨变得更加圆润光滑。杭州西湖一带曾出现过强烈的火山喷发,至今在西湖边的宝石山上,还存在着一条火山通道的遗迹。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答复(1)、(2)题。 (1)杭州西湖题名石与宝石山的岩石类型是()A.乙、甲B.丙、甲C.甲、丙 D.乙、丙(2)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A.丙一定是片麻岩 B.可能是外力作用C.甲类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D.是重熔再生作用 【解析】(1)选A,(2)选D。根据题干可知,题名石与宝石山分别属于沉积岩与岩浆岩。图中,丙为岩浆,甲为岩浆岩
5、,乙为沉积岩。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为冷却凝固,为外力作用,为变质作用,为重熔再生。考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23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别离。有学者研究说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以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高考命题解读核心素养这么
6、考常见命题材料常用解题方法1.区域认知:利用区域图,对区域地理要素进行认知2.综合思维:通过材料、图像,综合分析内力作用对区域地理要素的影响区域图、地形剖面图或文字材料结合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及区域环境要素,分析区域变化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考场解题建模思路分析如下: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别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突破1常见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
7、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局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局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突破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出露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突破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以下图进行理解。突破4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板
8、块运动张裂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续表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2023衡阳模拟)以下图为某一出露地表的岩石,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B岩层中有三叶虫(5.6亿2.4亿年)化石,E岩层中有恐龙(2.3亿年6 500万年)化石,F层中有火山灰层T。T层中矿物的形成距今约300万年。据此完成1、2题。1.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那么图中岩
9、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A.都为东北西南走向B.都为西北东南走向C.西北东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D.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2.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形成T层之后 B.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前C.a处岩石年龄最老,b处岩石年龄最新D.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 400万年【解析】1选C,2选D。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A-F为沉积岩,G为花岗岩,f为断层,岩层的走向为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断层的走向为断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因此图中岩层A-E和断层f的走向分别为西北东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第2题,花岗岩是侵入岩,所以先是岩浆侵入,然后地壳抬升,
10、露出地表,被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最后形成该地貌,花岗岩G侵入在火山喷发形成T层之前,断层f发生在花岗岩G侵入之后,花岗岩G的地质年龄可能为1 400万年,所以D正确。某地质勘探组对某一沉积岩层进行探测后,得到如下表数据。甲、乙、丙三地为自西向东水平距离各相差500 m的三个探测点,斜线左侧数据为探测点所在地区的海拔(单位:m),右侧数据为该岩层层顶的埋藏深度(即与地面的垂直距离,单位:m)。据此答复3、4题。地点甲乙丙数据500/300300/50500/3003.乙地地形可能属于()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乙地地形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B
11、.适合在乙地寻找油气C.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最适宜选择在乙地D.在甲、丙两地钻井会发现同一煤层【解析】3选B,4选A。第3题,从地表的海拔分布分析,该地为一谷地;从沉积岩层的埋藏深度分析,该段岩层向上拱起,说明该地质构造为一背斜。第4题,由上题结论可知,乙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故乙地地形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乙地为背斜,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在背斜岩层下修建隧道,岩层稳定,水向两侧流走,所以适宜在乙地修建一条南北走向的隧道;甲、丙两地位于背斜的东西两翼,两地存在相同的岩层,因此在这两地钻井可能会发现同一煤层。(2023牡丹江模拟)以下图为某地海陆轮廓
12、和板块示意图。答复5、6题。5.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6.在此类边界处,常常形成()A.高大的海岸山脉B.海岭C.一系列岛弧D.深邃的海沟【解析】5选D,6选B。第5题,由图中海陆轮廓可以确定,M小板块是阿拉伯半岛,根据全球六大板块的分布,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所以D项正确。第6题,图中的板块边界受张力拉伸,属于生长边界,在此类边界处,常常形成海岭,B项正确;高大的海岸山脉、一系列岛弧、深邃的海沟出现在板块消亡边界,A、C、D项错误。【加固训练】以下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可能形成()A.海沟和岛弧 B.海沟和褶皱山 C.海岭与海
13、沟 D.海岭与褶皱山【解析】选C。图中甲位于岩浆喷出的板块生长边界,形成大洋中脊或海岭。丙位于大洋板块俯冲部位,是海沟。考点三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2023全国卷)以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T0 B. T1 C. T2 D. T3(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 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14、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高考命题解读核心素养这么考常见命题材料常用解题方法综合思维:通过河流单侧断面图以及文字解读,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河岸地貌的形成河岸剖面图及文字材料结合图文材料的分析,运用相关知识答复以下问题考场解题建模第(1)题,解题思路如下: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T1、T2、T3阶地由于不再受河流侵蚀、堆积作用影响,故面积不会扩大第(2)题,解题思路如下:第(3)题,解题思路如下:【解析】(1)A(2)A(3)D突破1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
15、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突破2沉积作用与地貌沉积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
16、游(例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突破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突破4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202
17、3北京模拟)倒立锥是山坡(坡度3050)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坡下撒落堆积而成的地貌,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图为倒立锥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1.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原因是()A.风化作用B.风力侵蚀C.流水侵蚀D.冰川沉积2.倒立锥表层堆积物的分布特点是()A.锥顶颗粒物平均粒径大B.中部颗粒物平均粒径小C.锥底颗粒物平均粒径大D.各部位颗粒物大小混杂【解析】1选A,2选C。第1题,倒立锥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推知该处山地年温差、日温差变化明显,因温度变化而导致的风化作用较为明显,故导致山坡上岩石逐渐破碎的主要原因是风化作用。第2题,读图文材料,倒立锥是山坡上的碎石长期不断往
18、坡下坠落堆积而成,可知大颗粒的碎屑滚动更远,因此顶端颗粒小,底端颗粒大。(2023泰安模拟)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以及冲积扇上,多河道,屡次分汊和会聚构成辫状。读图,完成3、4题。3.以下关于扇三角洲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一般发育在河流入海口B.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大C.一般发育在河流出山口D.周边水体一定是湖泊4.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以下蚀作用为主,河道较深B.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多河道C.主要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小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流量稳定【解析】3选C,4选B。第3题,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
19、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一般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处;扇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周边水体可能是湖泊、河流。第4题,辫状河流多发育在山区或河流上游河段以及冲积扇上,图中辫状河流位于冲积扇上,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河道较多、较浅。辫状河流坡降大,多河道,屡次分汊和会聚,流量不稳定。河流左、右两岸的侵蚀和淤积面积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河道宽度的变化。如图为19882023年黄河上游河套平原某河段左、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图(正数为侵蚀,负数为淤积)。据此完成57题。5.该河段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的时段是()A.19891991年B.19952000年C.20232023年D.20232023年6.该河段河道宽窄的变化
20、,说明了()A.地转偏向力起主导作用B.该河段河流落差大C.右岸常年淤积,左岸常年侵蚀D.该河段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变化大7.2023年前后,河道宽度变化的幅度有显著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上游流域降水年变率小B.全球气候逐渐变暖C.上游流域植被遭受破坏D.上游水库投入运行【解析】5选A,6选D,7选D。第5题,河流侧向侵蚀会使河道变宽,图示19891991年间折线数值为正值且数值最大,那么主要表现为侵蚀,故该时段该河道变宽幅度最大。第6题,河流河岸侧向侵蚀与淤积面积的变化,是导致河道宽窄变化的主要原因;而河流含沙量与流量大小又决定了河流侵蚀和堆积作用的强弱。故D正确。第7题,图示2023年前后,河岸侵蚀和淤积变化幅度都明显变小,可能是上游水库运行使河流含沙量减小、流量变化减小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