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点睛课程串讲.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4406384 上传时间:2024-09-18 格式:PDF 页数:247 大小:18.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点睛课程串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7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点睛课程串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7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点睛课程串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7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点睛课程串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47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前点睛课程串讲.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第p哲学及其基本问题第二节马 克思主义 哲学及其 基本特征-科世观方论 第章学界和法第一节辩证 唯物主义的 物质观第二节意识 的起源、本 质和作用第三节世界的物 质统一性第二章物质和意识一 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第一节社会基本 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节科学及其 在社会发展中的 作用H 第三节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四节人民群众和历史人物在发展中的作用第五节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唯 物辩证法总 特征第二节唯物 证法基本第三节唯物 辩证法的基 本范畴三事的系发及规 第章物联、展其律第社 会存在发展 的基础和基 本结构四

2、实与识 第章践认第一节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第二节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第三节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第一节认识的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节真理及其检验标准第一章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基本问题概念关系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思维和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古代、近代和现代3.哲学主要派别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M-第一”马哲及 其特征1.马哲产生根源-2.基本特征3.马哲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考占1 折学与ttl里如 方尹论哲堂 募加理论化卤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人们关于认识世界

3、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 统理论。考点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 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 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 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 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 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

4、的研究提供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点3: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 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 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 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 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 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

5、种 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考点4: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 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 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或反映的 哲学派别。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 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世界的本源是 精神。一个哲学家或者哲学流派,不是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走,这是哲学的党性原则。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 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 认识,

6、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不可知论。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 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形而上学就是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其所描绘 的世界图景只不过是零散的、绝对的、孤立的画面拼凑而已。考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 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 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 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 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

7、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 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第二章物质和意识第二章物质决定意识证主质 第辩物物节唯义观-H-第一”意识的 起源、本质和 作用第二”世界的 物质统 一性L物质观2.物质、运动和静止3.时间、空间和运动1.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3.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4.意识与人工智能1.世界的统一性在物质2.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考点6: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

8、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 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 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 式,是形而上学。考点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的统一关系: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第二,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没有运动就无所谓静止;没 有静止也无所谓运动。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 静止的统一。考点8:物质运动的客观规

9、律性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1.规律的噩性:任何规律在它起作用的范围内或条件下 都普遍的发生作用。2.规律的客观性: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所以又称规律为客观规律。考点9:意识是怎么产生的,本质是什么1.意识的起源: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2.意识的本质:即从意识的基础上讲: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上讲: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是 第二性的,是被物质所决定的。考点10:怎么理解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世界是统一的,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2)世界统一于

10、物质,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唯心主义和唯 物主义。3)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化的统一,是世界统一性的表现。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1)它告诉人们要从实际出发。2)它告诉我们要有统一观念、全局思想。3)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坚持从一切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 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中共的思想路线:一切从世界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 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核心:实事求是考点71: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含义:

11、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的反 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的指导人们的实践活 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条件第一、遵循客观规律第二、实践正确思想第三、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三章事物的联系、第一节唯物辩 证法总特征第二节唯物辩证 法的基本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 法的基本范畴1.世界的普遍联系2.世界的永恒发展L规律及其特点2.对立统一规律3.质量互变规律4.否定之否定规律1.现象和本质2.形式与内容3.原因与结果4.必然性和偶然性5.可能性和现实性考点12: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含义和特点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一.哲学范畴,是指事物

12、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 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3.联系的普遍性三层含义:内部相连外部相连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时时处处都有联系。考点13: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 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发展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考点14:发展的本质

13、1.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程。发展首先是一种运动:从性质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既由简单到复杂,由 低级到高级的运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除 旧布新;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2.发展不仅是运动,而且也是一个过程,即任何事物的发 展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考点1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 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 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

14、的关 系,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 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 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 的关系。考点16:怎么理解事物发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它规定了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外部矛盾,即外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发展的进程,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等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 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依据。考点17:为什么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唯物辩证法是

15、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 位。(2)在唯物辨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 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事 物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 索,也是理解和把握它们的关键;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斗争的焦点和根本分歧。(3)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不 是要以它代替其他规律范畴,而是要全面而有重点、完整而 又准确地把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6、把握唯物辩证法与形 而上学的本分区别。1)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事物发 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量 变和质变相互转化,及否定之否定过程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考点18:质和量、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相互关系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的根本 特点是,特定的质就是事物本身,质和事物不可分割,质和 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2.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 在窖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的根本特点是: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即在 一定范围内量的

17、变化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3.度:质和量的统一叫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 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也就是 一定的质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范围)。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 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跃。量变和质变是相 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 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 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面

18、,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 的扩张,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大,直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量变和质变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质变,体现和巩 固着量变的成果,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量变、质 变,新的量变,质变相互转化和交替,这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 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1考点19: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由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1)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含义:肯定方面: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事物中促织其灭亡的方面关系: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对立统一的。(2)辩证否定观的三大要点: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其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最后,辩证的否定是事

19、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考点20:唯物辩证法的五大基本范畴范畴1、现象与本质2、形式与内容3、原因与结果4、必然性与偶然性5、可能性与现实性考点21:现象与本质(1)现象的含义,本质的含义。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 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也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假象 容易使人产生错觉。(2)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是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

20、为:现象显露于事物的外部,可以为 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靠抽象思维 才能把握。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 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现象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二者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 是现象的根据,任何现象都是从特定方面表现本质,不表现本 质的现象是没有的,即使是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另一方 面,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某种现象 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3)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考点22:形式与内容2、形式与内容(1)形式与内容的含义形式

21、与内容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及其结构和表现方式的一 对范畴。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 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任何事物都有外在形式和内在形式,这里所讲的形式是指 与事物的内容有本质联系的内在形式。(2)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主要有:形式与内容的对立统一。二者的对立,一方面是指形式与内容在一定关系上的区别是 确定的,不能混淆;另一方面是指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 对稳定的。二者的统一,一方面是指形式与内容相互依存,世 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定内容和一定形式的统一体;另一方面是指 形式与内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形式与内容的相互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

22、作用于内 容。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运动。活跃易变的内容与相对稳定的形 式形成了二者的矛盾及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表现为形式对 内容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以新形式取代旧形式实现新的 基本适合的不断发展。考点23:原因与结果1.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对立统一。原因和结果的对立是指二者在一 定范围内的区别是确定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 能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原因和结果的统一是指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二者的相互依存表现为: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因果双方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可能存在。二者的相互转化有两种情况:一是在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 上,同一种现象在一种关系上是原因,在另一种

23、关系上则是 结果;另一种情况是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2.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 的因果联系之中,根本不存在没有原因的纯粹结果,也不存 在不产生任何结果的纯粹原因。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主要有: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同 时引起多种结果;同因异果,即同一原因在不同条件下引起不 同结果;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同果异因,即同一结果在不同条件下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多因多果、复 合因果,即原因与结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考点24: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必然性与偶然性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必然性是

24、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 必定要发生的趋势,偶然性则是不一定要发生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则是由事 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决定的;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 处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在事物 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起加速和延缓作用。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主要表现在: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和补充;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范围内是必然 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就会成为偶然性的东西,反之亦然。考点25:可能性与现实性(1)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揭示事

25、物发展的必然性由可能性向现实 性转化的哲学范畴。现实卷建箱现走存在的事物及其所具备的内在根据和外在 条件的综合。(2)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和区别是,现实性是事物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的综合,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 是事物发展有其内在根据的和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 东西。二者的统一是指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二者的相互依存是指任何现实事物都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 的,是实现了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则以现实性为基础,存在于 现实性之中。二者的相互转化是指,现实事物是由可能性转 化而来的,它又存在着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一旦具备条 件,又会转化为新的

26、现实。如此无限发展永不止息。考点26:事物发展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行与曲折性1)从发展方向上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经 过两次否定,克服了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增加更高级 的新内容2)从发展道路上看,事物发展是迂回曲折的,出现了仿 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有时还会出现暂时倒退,说明新事物 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循环论,直线论。I第四章实践和认识节的 识质 第认本1.认识的主体2.认识的客体3.认识的本质第四章实践和认识-H-第一”认识的 辩证发 展过程1.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是能动 的革命反映论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4.认识的辩证运动

27、节及验1.真理及其客观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真理发展规律考点27:说明实践的主要形式第一,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 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 动,是为配合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 越来越大。考点28:认识和主体和客体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离不开客体,认得认 识根本上是有客体决定的。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能动的,认识

28、也离不开主体,人 的认识要受到主体的生理状况和精神状况的制约。2.主 体:是处于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 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的特性: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特性,其本质特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主体的构成:其基本构成包括主体的需要(动机)和能力。主体的形式:个体主体、群体主体、类主体亦即全人类。3.什么叫客体它与客观存在是什么关系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进 入人的实践领域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存在,即人的实践 和认识的对象。考点29:主体和客体关系1)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是改造与被改造关系。2)认识关系:主客体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主体是 反映

29、者,客体是被反映者。3)价值关系:客体对主体的利益关系。4)审美关系:主体要求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 来创造理想世界。考点3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 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点3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把物质世界看成是主观意识和客观精 神的产物,认为思想和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 东西。先验论里面的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之分。唯物主义反映论:就

30、是确认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 的反映的认识原则,坚持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反映,被 反映者不依赖于反映者而独立存在。考点32: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 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其特点是直接性 和形象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 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其 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考点33: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向实践飞跃(第二次飞跃)1.首先,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是用理论指导 实践才能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理性

31、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 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2.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其次,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 行动的目的和计划再次,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 觉行动最后,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过一系列 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3.条件:(1)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原则。(2)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 行动的目的和计划,(3)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4)在理

32、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过一系列 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训。考点34:怎么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 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 准。唯一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 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2.辨证统一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 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 标准的唯一性

33、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 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 对性或不确定性实质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 具体的和历史的。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架构第一节唯物 史观的创立 及其意义第二节社会 存在发展的 基础H-4-1 AU.第二人类社会的基本 结构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唯心史观的缺陷及根源3.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1.社会是个有机体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L经济、政治和文化经济和经济结构 政治和政治结构 文化和文化结构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算辛证关系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34、决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考点35:说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及其划分标准历史观即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历史观 的基本问题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历史观基 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历史观和唯心历史观的唯一标 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属于唯物史观、凡是 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唯心史观。考点36:社会存在及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 与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三个基本的方面。八%中,物质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和基本方面。地理环

35、境是指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植物分布等。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人们的 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等方面。考点37:什么叫社会意识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 关系彳土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方面、精神过程,是人类精神生活 诸要素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 学、科学等观念体系和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的 核心是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的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 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

36、 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的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 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社会意识可以对 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或滞后或超前于社会 存在。社会意识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在受到社会存在决 定的同时还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能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同社会政治、经济联 系的密切程度和反映社会存在的精确程度,以及群众对它掌 握的深广程度。考点38: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

37、定生产力和一定生产关系的统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决定社会的产生。第二,决定社会的存在。第三,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第四,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第五,决定地理环境和人口要素对社会发展影响作用的性 质、方式和大小。考点39:分别说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内容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就是生产关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 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但是在社会经济 结构中,各种生产关系并不占有同样的地位,起着同样的作 用。在多种生产关系中必然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38、。正是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 经济结构的性质。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治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 法、宪法和规程等。文化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 术等多种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文 化结构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 层建筑。社会文化结构的具体形式,主要的也就是社会意识 形态的各种具体形式,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 学与社会科学和宗教等。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L社会基本矛盾第六章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

39、史进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 盾是社会发展的根 本动力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4.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考点40: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 基本矛盾。2.两种矛盾关系:两种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 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相反,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生产 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最终解 决,必须依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40、的矛盾的解决。3.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建立一生产力发展一不适应一生产 关系和上层建筑调整一无法适应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本 变革考点4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一定的生产方式是一定的生产力与一定的生产关系构成的 矛盾统一体。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次是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有反作用。最后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 方式及其矛盾运动。考点4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为经济基础服务(1)服

41、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2)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3)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考点4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原因第一、科学技术已经全面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成为 现代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发动机和杠杆。第三,科学技术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 用。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 导意义3,切实认识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充 分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把科学技术提高到优先发 展的战略性高度,发展高科技和知识经济。第二,真正重视创造和掌握科学

42、技术的知识分子、科技人 员的作用,真正把他们看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看作生产力的 主体,看作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第三,不仅要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还要高度重视应用 科学技术迅速高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考点44: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斗争的概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 的为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而展开的对抗和斗争,其 实质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2)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其中政治斗争具有决定 意义。3)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 争的作用有:在社会发展的

43、量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进化。在社会发展的质变阶段,阶级斗争推动了社会的飞跃。考点45: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量变阶段,统治阶级为了巩固 和完善当前的社会制度,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开展的改造和调 整。改革与革命区别:改革工革命性质不同;范围不同;主体不同;目的不同。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制约因素改革总体上来说对社会发展是起推动作用的,是社会发展 不可缺少的重要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对生产力发展要求 的响应和解放。第二,改革作为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形 式。改革总是对社会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但具体到

44、某一 场改革所起作用的实际大小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客观条件是社会基本矛盾本身的发展状况。第二,主观条件是改革者及其改革措施的特点。考点46:怎么理解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性与人的能动性是 统一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其发展具有规律性的 一面;但是,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 活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因而人类社会又具有目的性的一面。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目的性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关系。人的能动性、选择性就体现在能动的认识世界并能动 的而有效地改造世界。人们只有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选择 正确的道路和方法,才能获得行动上的自由。认识的越深刻,获得的自由也就越多;反之,如果

45、无视或者不尊重客观规律,那就会处于不自由状态,以致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考点47: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作用)1.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唯物史观):1)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精神财富创造者;3)社会变 革的决定力量。这一作用的表现一制约因素,树立正确的群 众史观与英雄史观原理的意义: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制定 理论、方针、政策依据。2.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 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

46、中来,到群众中去。考点4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怎么评价个人在历史上是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并不否 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但是,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大小、性质却存在者差别。普通个人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起 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按其对历史影响作用的性质即是否促进社 会发展,又可区分杰出历史人物和反动历史人物。杰出历史 人物,是指那些反映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代表进步阶级 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其中 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等。反动的历史人物

47、则是指那些逆历史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而行动,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的著名人物。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 用:第一,历史人物是历史实践的当事人和策划者。第二,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先进阶级 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 们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 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定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 某些方面的需要,对社会发展也能起到某种促进作用。杰出 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 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 思主义哲学主张历史人物都加快或延缓了历史的进程,但他

48、们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历史规律,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考点49:什么叫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一般可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 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考点50:社会形态1.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演化?社会形态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永恒的演化之中:社会形态的演化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形态的演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2.目前已有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考点5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其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过程看,社会形态更 替的次序是从

49、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其二,从每一国家或民族具体的历史进程看,如果没有外 部因素的影响、冲击和干扰,一般也都会经历上述社会形态 的依次更替。2.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其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其二,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其三,社会形态更替的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3社会发展道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实质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实质上是社会进步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必然表现。4.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2)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考点52:社会进步及其标准1.社会进步的表现首先表现在社会形态的变

50、革中。也表现于同一社会形态内 部的改革与调整中。2.社会进步的/源:社会本身的内部矛盾1)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 盾。2)在于社会进步是一个辩证否定和扬弃的过程。3)在于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一部分毛泽东思想和市:特色社会主义K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5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节科学内涵和历史进 程第二节理论成 果和重要意义1.科学内涵2.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考点1:马克思主义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专升本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