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9课 说“木叶素材思悟处处留心皆学问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妙处难与人说。本文作者林庚以他深厚的文学素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异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会。坚守心灵的选择在原那么问题上,我们要做到“坚守规那么,矢志不渝。即便是大多数人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我们也要单独看守心灵的月亮,像屈原那样,“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坚守心灵的高洁,“虽九死其犹未悔。著名
2、学者林庚,一生恪守诗的尊严,在文学研究上,他把满腔热忱都投入诗的国度,痴心不改,即便是对待退休之前的“辞别课,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传达出诗的“美丽;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站在写满优美板书的黑板前,款款讲来,滔滔不绝,绸衫的袖子仿佛在轻轻飘动是什么让他有如此魅力?是坚守心灵的选择,是“看守心灵的月亮。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见异思迁,朝秦暮楚,比照下来,岂不羞赧?盛唐少年精神的林庚他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到达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的学者,留给后人“太阳般明
3、朗的形象;他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他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日子。他为人治学都是那样率真洒脱。他爱生活,爱家人,爱学生,爱诗歌,爱音乐,爱运动他当年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是学校篮球队的前锋,直到他九十高龄时,还常在院子里引吭高歌威尔第和莫扎特的歌剧在林先生身上,始终闪耀着盛唐的少年精神。小试身手从课文中寻找素材,以“深层阅读为话题,写一段有深度的议论片断,200字左右。答:答案(例如)在社会飞速开展的今天,每个人都要学会深层阅读。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仅靠三十六集的电视剧就能了然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福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
4、译文就能“明志吗?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中,从人们最熟悉、习以为常的木叶说起,援引了大量的诗句,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原因,从而告诉我们读诗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应该深入阅读、欣赏,读出外表文字后深藏的内涵。这也启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应选择浮光掠影、快速浏览的“碎片式的阅读方式,而应该进行深层次的阅读。1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文中屡次出现“意象与“物象这两个概念,试分析一下意象与物象的关系。答:答案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
5、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2高考源点:概括主要内容,鉴赏表达技巧从林庚先生的观点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
6、木叶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答:答案“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有落叶的微黄与枯燥之感。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拟说明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异。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枯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3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林庚先生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
7、,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会给文学创作造成俗滥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看法。答:答案观点一: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观点二:我对林庚先生的观点持谨慎的保存意见。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
8、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创作,这种流弊并不少见。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急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的困惑。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那么是急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急躁,是丧失定力,;是心急如火,;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这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那么失根,躁那么失君。人活一辈子,不能被外界的喧
9、嚣急躁所裹挟,应该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我们遭遇困境时的执着,面对欲望时的坚守。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受得孤寂、忍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风格,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欲言又止随心所欲随
10、机应变情有可原B难以言表随波逐流投机取巧无可非议C欲言又止随波逐流随机应变无可非议D难以言表随心所欲投机取巧情有可原答案B解析2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迫,由此衍生出急躁的社会风气B急躁的社会风气极为浓厚,使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迫C人的内心更加急躁,更加容易随波逐流,社会风气也就更加急躁D急躁的社会风气使人们更加急躁,由此可见,宁静显得多么重要答案A解析结合前面的“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补写句子的主语要与前面句子的主语保持一致,故应该是“人,据此可排除B、D两项。括号前讲的是人的“欲望,
11、C项主要围绕急躁来谈,与前后文内容没有照应,排除C项,所以答案为A项。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以下修改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便能受得孤寂、看淡陷阱、忍得清苦、看穿诱惑。B便能忍得孤寂、看穿诱惑、受得清苦、看淡陷阱。C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D便能受得孤寂、看穿陷阱、忍得清苦、看淡诱惑。答案C解析画线的句子“受得孤寂、忍得清苦搭配不当,一般为“受苦“忍受孤寂,所以应改为“忍得孤寂、受得清苦,据此可排除A、D两项。B项中的“看淡陷阱搭配不当,应该是“看穿陷阱。故答案为C项。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
12、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那么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答: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所给语段,把握语段内容,然后再压缩成一句话。这段文字共分三层:第一层说屈原的?九歌?首先唱出“木叶,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第二层说受屈原影响的诗人及其诗句
13、;第三层说“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这段文字阐述的对象是“木叶,答题时把上面的分析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即可。5请点评下面这那么材料。要求:观点明确;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40个字。近几年来,大陆各地兴起了“国学热。不少高中引进了在台湾作为必修课程的、已使用了60余年且哺育了好几代人的国学教材?中华文化根底教材?,这一做法引发了热议,有人说台湾国学教材在大陆的命运将是“水土不服。答:答案(例如)?中华文化根底教材?是“四书的精选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这次回归大陆,怎么能说“水土不服?解析解答此题,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观点,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一定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观点明确
14、,理由可信,语言简明、得体。二、拓展提优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青与绿林庚“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那么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表达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假设有假设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
15、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是柳树,突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
16、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那么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那么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6从原文看,以下有关“青与绿的说法,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绿
17、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可见青不能用来形容柳。B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所以青和绿原属于同一种颜色。C诗句“春晚绿野秀,证明了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D与重在表现具表达实的世界的绿相比,青似乎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意义。答案D解析A项,以偏概全。因为后文就提及“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而“杨柳青青着地垂“杨柳青青江水平等诗歌名句同样可以作为本项说法的反证。B项,错在偷换概念、因果倒置。本文第三段首句已明确“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相近不等于“相同。C项,错在曲解原意。“春晚绿野秀只是个例,不能作为“在诗歌中绿野不可能被称之为青野的证据,且原文第三段说“这绿野却
18、很少称之为青野,“很少不代表没有一点可能性。7直击高考源点文章写法别具一格,作者如数家珍般列举诸多相关诗句,却不给人散乱之感,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答:答案在结构上言之有序。作者由“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为线,领起一、二两段。第一段末尾处与第二段开篇又用“绿色世界紧密结合起来。承转自然,融为一体。在内容上文章由柳、草写到春天,又由春天的绿色联想到与“青“绿有关的名句和诗句,虽散,但不乱。解析本文引用了很多的诗句,但不给人散乱的感觉。考生找到相关诗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即可。8作者认为“青与“绿各具有怎样的意味?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思?答:答案(1)在作者看来,“
19、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那么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那么更为单纯,凝静,清醒,永久。(2)作者在对“绿和“青的阐释中寄托了对春天美景的赞许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美好祝愿。解析此题的答案在第三段可以找出,由“大概由于绿指的是而青那么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可知:“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那么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那么更为单纯,凝静,清醒,永久。最后从文中作者对“绿和“青的阐释中可以提炼出作者借此寄托了对春天美景的赞许之情和对理想生活的美好祝愿。-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