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近代中国对民主的理论探索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黄宗羲的“有治法而后有治人”思想表达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民主朦胧的渴望,这一主张提出的直接目的是()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限制专制君主滥用权力C.消弭国内各种社会矛盾D.反对统治者的文化专制解析:A项与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截然相反,C、D两项与黄宗羲提出的重“法治”的主张没有直接关系。答案:B2.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康有为等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师夷长技以自强C.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D.暴力革命,实行民主共和解析:审题时要注意时间信息“19世纪末”,当时面临民族危机,资产阶
2、级维新派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顺应了时代潮流。答案:C3.严复宣传“天赋人权”时只提出“君主立宪”而没有提出“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是()A.拥护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主张B.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英国最终选择的是君主立宪政体D.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解析: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他们既没有中国农民阶级反封建的勇敢,也没有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的冲劲,他们虽反对君主专制,却赞成君主立宪,希望“圣明君主”来支持改革。答案:B4.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B.教育国民
3、改造国民性C.实现民主政治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民国为国民所公有,民主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见孙中山明确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结束满洲贵族统治诚然为目标之一,但是是初级而非终极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性,故B项错误。材料亦未涉及平均地权,故D项错误。答案:C5.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图片:探究:(1)上述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阶级属性有什么不同?(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上述人物的思想主张存在哪些异同。参考答案:(1)人物:图1是严复,图2是孙中山。阶级属性: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孙中山属于资
4、产阶级革命派。(2)相同点: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不同点:严复主张通过改良手段实现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主张通过革命手段实现民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二、能力提升1.明清时期,促使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反思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B.科技的进步C.封建制度的衰落D.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任何思想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获得了缓慢的发展。这种经济上的变化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就是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答案:A2.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
5、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这一思想就是著名的()A.重“法治”的思想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C.“废君权,倡民权”的思想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解析:从题干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等信息判断,D项正确。答案:D3.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所谓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解析: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所以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民权。答案:D4.提出“废君权,倡民权,变不平等为平等”主张的维新派思想家是
6、()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严复答案:C5.就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权思想而言,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是()A.完全一致B.相互否定C.互相矛盾D.继承发展解析:孙中山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核心,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未有若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皆自法肇之也。且夫寡不敌众,私不敌公,人理之公则也,安有以一人而能敌亿兆国民者哉?则莫若立行乾断,不待民之请求迫胁,而与民公之,如英之威廉第三后诸主然
7、。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则路易十六必有泰山磐石之安,聃、彭之寿,尧、舜之誉,生死荣哀,国家长久,天下后世,师之慕之。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康有为(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及其目的。(2)结合史实,说明康有为在中国“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的愿望是否能真正得以实现。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民主思想及其实践。第(1)问,“看法”需要从材料中归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普大地杀戮变乱之惨盖皆自法肇之也”说明康有为反对法国的暴力革命,认为革命会引发灾祸;“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而来”“明定宪法,君民各得其分”说明康有为主张改良,走君主
8、立宪之路;结合材料可看出康有为的目的是为其变法铺路。第(2)问,用史实说明即可。参考答案:(1)看法:认为暴力革命会引发灾祸;反对革命,主张改良。目的:为实现维新变法的目标服务。(2)愿望:没有真正实现。理由:戊戌变法失败,君主立宪没有实现;清末“预备立宪”是场骗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且瑞士为行使直接民权的国家,法国则为间接民权国家。全世界中行使直接的民权,以瑞士为第一,民权发达一臻极则,国内的政治及民族结合,与美国大致相同,真是我们一极好的先例我们抱三民主义的革命党,又与各国的革命党不同查美国既离英国独立,完全是为民权主义,不是
9、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却又是抱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他们两国的民权革命,业已成功,但法国的民生主义,却是失败。所以他们两国目前完全是讲民生主义了。美、法的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可称成功,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亦就在此伏着个革命的导火线。回头再看我们中国的现状,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党人革命数十年,只可说达到半个民族主义。他人的民族、民权均达目的,我们则尚须在民族主义上做功夫,这个即是与美、法不同之点。又如俄国的劳农政府,或曰苏维埃政府,乃注重民生主义,而无民族主义的意味;至民权一层,乃其附属品而已,此亦与吾人不同。孙中山三民主义精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及
10、其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借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的关系。解析:第(1)问,综合材料信息,孙中山对美、法民主政治的看法应该从三民主义民族、民权和民生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比较。对西方民主的借鉴可以结合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等相关史实来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结论总结解答即可。参考答案:(1)看法:认为美国接近直接民权,法国实行的是间接民权,实现民权均不彻底。借鉴:采用主权在民、权力制衡等原则;提倡直接民权和五权宪法。(2)民权主义与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密不可分;不推翻国内民族压迫和帝国主义,民权问题就无从谈起;不节制资本
11、、解决贫富悬殊问题,民权问题也不能真正解决。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天之生人,一视无私,而有富贵贫贱,愚智寿夭,安乐患难,诸夏夷狄之万殊迥别,惟有因之而已。譬如草木,美种而壮良者,天则繁植之;恶种而微弱者,天则剪覆之也。然太平之法,大同之道,固预为灿陈,但生非其时,有志未逮耳。进化之理,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康有为中庸注(1901年)材料二吾侪(同辈)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且世界立宪,亦必以流血得之,方能称为真立宪。同一流血,何不谓直截了当之共和,而为此不完不备之立宪乎?语曰:“取法于上,仅得其中。”择其中而取法之
12、,是岂智者所为耶?鄙人愿诸君于是等谬想淘汰洁尽,从最上之改革着手,则同胞幸甚!中国幸甚!孙中山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的演说(1905年)(1)材料一反映出康有为设想的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式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说要从“最上之改革着手”的原因并简述其手段。(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中共同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解析:第(1)问要注意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和材料中的关键句,如“有一定之轨道,不能超度,既至其时,自当变通”。第(2)问要从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入手,注意他的革命手段和对共和制的追求。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要注意材料一的最后两句和材料二的第一句;回答第二小问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对近代中国”。参考答案:(1)主张循序渐进的发展;通过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体。(2)原因:共和体制符合进化的公理;共和制是更加完备的政体;维新思想已经被实践证明没有成功。手段:通过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3)基础:进化论思想。影响:成为近代救亡图存和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武器;促进了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