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上童年的朋友一面教案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 童年的朋友一面二、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同学们好,第一单元的专题是人物风采。童年的朋友是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的作品,文章叙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和帮助。一面回忆了鲁迅先生对一位进步青年的关心,他的鼓励成为这位青年前进的动力。我的老师通过七件小事表现了“我”童年时候的老师蔡芸芝先生对学生的挚爱和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我们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技术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2、。赵普通过两件事情,表现了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完成下面要求1、感受作品中生动的人物形象,领略伟大人物的风采,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丰富的内涵。3、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观察人物能力,学会抓住人物特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人物的个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篇课文童年的朋友和一面童年的朋友一、了解作家作品: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列宁曾称其为“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他是社会主义现实文学的主要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他出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一个木匠家中,幼年父母双亡,寄居在开小染坊的外祖
3、父家里。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虽然他只上过两年小学,却一直坚持勤奋自学,读了许多书。加上他本人曾广泛地接触过社会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终于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1892年月,他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俄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高尔基一生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19世纪90年代是高尔基写作的探索时期。早期的创作有的侧重描写现实,有的侧重表现理想,歌颂热爱自由、献身人民的精神。例如伊则吉尔老婆婆马尔华等等。第二个时期20世纪开始的20年间,俄国经历了三次革命(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1917年十月革命)。高尔基始终将自
4、己的创作与革命斗争联系在一起,为苏联文学奠定了基础。1901年发表了知名散文诗海燕之歌,用象征手法塑造出革命者勇猛矫健的形象,激情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加猛烈些吧!”在1906年,他创作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母亲,以史诗性的笔法成功地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者巴威尔和他的妈妈尼洛夫娜的形象,是社会主义文学的第一部典范性作品。高尔基的文学活动对各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高尔基还写过意大利童话(1911-1913)和俄罗斯童话(1912-1917),自传体三部曲的头两部童年(1913)和在人间(1915)。第三部我的大学完成于1922年。高尔基一生中写过20多个剧本,底层(1902)是他的
5、戏剧代表作,是高尔基对沦落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将近20年观察的总结。 十月革命以后,是高尔基创作的第三个时期。高尔基以文化的眼光来思考社会变革和民族未来等重大问题,主要作品有不合时宜的思想(1918),回忆录列宁(1924),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和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童年。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写的是童年的一天,“我”大病初愈,看护“我”的父亲却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随母亲坐船到外祖母的家乡尼日尼去生活。 无忧无虑的日子很快结束了。人与人之间充满欺诈与争
6、斗。外祖父是当地染坊行会的头子。“我”跟随母亲回去的时候,两个舅舅正在闹分家。雅科夫舅舅的孩子萨沙唆使“我”将过节用的白桌布染蓝,致使我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在外祖父家有个心地善良的伙计,外号叫“小茨冈”。他懂行能干,外祖父很器重他。他常常在外祖父打“我”的时候,尽量地用自己的手臂挡着鞭子。一次,两个舅舅和他一起搬运一个十分沉重的橡木大十字架。他绊了一跤,两个舅舅竟只顾自己保命,听任他被砸死了。 “我”惊愕地睁开懵懂的双眼,注视人世间的残酷与黑暗,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我”。 布满阴霾的日子里,只有外祖母是“我”唯一的温暖。她给“我
7、”讲上帝的天堂、鬼娶媳妇的故事,又常常向“我”回忆起当年“我”的父母相恋、共同生活的情景。一次,夜里突然失火,人们都手足无措。外祖母不顾自己的安全,冲进火里,抱出了随时可能会爆炸的硫酸盐罐子。她又指挥闻讯而来的邻居,和家人一起扑灭了大火。她的果敢能干,连外祖父都不能不叹服。她给“我”无限的安慰,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埋在“我”幼小的心灵里。 “我”上了一阵子学,后来母亲去世了。越老越吝啬的外祖父不肯再养“我”,于是“我”就到人间自己“混饭”吃去了。在生活的奔流中,“我”在人世间打拼。 童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
8、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节选的部分,文字不长,但作者用饱含深情而又十分细腻的笔调,把外祖母的形象刻画得十分丰满而有艺术的魅力,把外祖母对自己的爱、对自己的影响写得十分深刻。 二、请同学们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并整体感知文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字词有:生字:绺 鬃 诅咒 噗 嗅 颊 咕哝生词:诅咒原指祈祷鬼神嫁祸于所恨的人,后泛指咒骂。 丰润丰茂滋润。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同义词:终身:一生(多就切身的事说)。 终生:一生(多就事业说)。多音字:脯 p 胸脯、脯子
9、 颤chn 颤动 提 d提防 调 tio调整f 果脯、兔脯 zhn颤栗 t提东西 dio强调形似字:皱 zhu 皱纹绉 zhu 绉纱文章主要内容:通过对外祖母外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外祖母对“我”的关爱和影响,抒发了自己对外祖母的热爱之情。三、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思考下面的问题;1、课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外祖母的爱心?答:外祖母的外貌和语言。例如正面: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 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 她微笑的时候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侧面: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在她没来以前2、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并体会这些描写表现
10、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答:A、“黑眼珠闪耀着气愤的光芒” B、“黑的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 C、“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这些句子形象地表现了外祖母丰富的情感,刻画了她平易朴实、慈爱善良的形象。3、外祖母在孩子的眼里是长辈,可作者在文章中说外祖母是他的“朋友”,而且是“最知心”“最珍贵”的“终身朋友”。为什么?答:A、外祖母不仅像一般的长辈那样爱“我”,而且和“我”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友情。B、外祖母能像朋友一样尊重“我”,平等地对待“我”。C、外祖母是“我”最知心的人,“我”内心的话都能和外祖母交流。 D、外祖母是“终
11、身”的朋友,是因为外祖母的“我”,把“我”的心灵从黑暗中带到了“光明的地方”,外祖母“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外祖母的乐观、坚毅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四、总结:文章的线索、中心和结构全文以外祖母对“我”的爱为线索。通过叙述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表达了我对外祖母的无限感激之情。全文可以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6):写外祖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第一层(1):着重描写了外祖母的长发,揭示了外祖母慈祥、可爱的性格特征。第二层(25):写了外祖母的语言,突出了外祖母对“我”的疼爱和关心。第三层(6):写外祖母的外貌和动作,表现了她年轻、仁慈、善良和可爱。第二
12、部分(7):点题,外祖母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一面一、简介作者及背景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江苏涟水县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1931年参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参加“左翼剧联”,同年月考进上海英商公共汽车公司当售票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因参加工人罢工被捕判刑,1935年经人保释出狱,旋赴马来西亚,参加马来西亚共产党活动,被官方侦悉,迫令出境。1936年复返上海,从事写作和翻译。1937年抗战开始,参加了新四军,一直在部队和文教做行政工作。解放后,历任湖南革命大学副校长、省文教厅厅长、省委宣传部部长、湖南大学校长。1983年离
13、休。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沉痛的悼念。作者与鲁迅只见过一面,但鲁迅的音容笑貌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鲁迅逝世之际,作者以满怀深情的语言,记下了四年前的这件往事。二、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并理清文章结构。困窘 摩挲 颓唐 打眼 恣情 不能自已踱步 地窖 赫然 镶嵌 捻断 抖擞 陡然 词语踱步:慢步行走。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殷勤:热情而周到。优遇:优待。莽撞:鲁莽冒失。窘:难为情,尴尬。摩挲:用手抚摸。颓唐:精神萎靡。打眼:显眼,惹人注意。抖擞:振作。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的便宜。陡然:突然。恣情:放纵感情。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
14、的感情。已,停止。形似字圆 辨 版 陡 镀 婉园 辫 板 徒 踱 腕 辩 徙多音字钻 和 曾 恶全文共43个自然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8):描述了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一次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一部分以叙事为主。它又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12):交代了会面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身份。第二层(317):记叙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难。第三层(1838):描述作者同鲁迅先生一次难忘的会面。第二部分(3943):写“一面”对作者的鼓舞和影响,以及事隔四年以后作者对鲁迅逝世的沉痛悼念。这一部分以议论为主。三、细读文章,思考下面问题:1、课文中三次描写了鲁迅先生的外貌,找出来,说说你读后留
15、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外貌描写中,你还体会到哪些东西?答:第一次:我向里面望了一眼一阵烟雾。 第二次:他的面孔黄里带白隶体一字 第三次:我很惊异地望着他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读完后,给我们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瘦”。从这些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革命而忘我工作。作者这样写,既表现了作者为鲁迅的崇高品质和自我牺牲精神所感动的心情,也表达出对鲁迅由衷的感谢和崇敬之情。2、课文中有许多歌颂鲁迅先生,表达作者崇敬、爱戴鲁迅先生的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试举例加以分析。答:例如“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摸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这一段写得情真意切
16、,非常感人。“正直而慈祥的眼光”既写出了鲁迅先生的为人,也写出了他对青年人的爱护。 再如“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眼,可没有蹦出来。”作者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因为当时鲁迅先生正受着国民党政府的通缉。3、读完课文,你对鲁迅先生的思想、为人有了哪些了解?课文以“一面”为题,你认为好在哪里?答:鲁迅先生是一个具有爱劳动人民,关怀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的人。 好处是: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鲁迅的伟大品格。作者将与鲁迅的“一面”之缘和平时对鲁迅的了解结合起来写,再通过在“一面”中无偿赠书和仔细观察后的肖像描写
17、,将所见之“小”与鲁迅人格之“大”联系起来,表现了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对旧社会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四、总结1、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回忆四年前作者与鲁迅在书店偶见一面的动人情景,赞扬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思念,并决心踏着鲁迅先生的足迹继续前进。2、写作方法:A、以写人为主,按时间的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B、以叙述为主,以议论为辅,叙议结合,相辅相成。C、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同学们,两篇文章的共同点是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通过叙议结合的方式揭示文章主题,表现文章中心,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这种写法。【模拟试题】(答题
18、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1、注音写字发li( )z zho( )( )马zng( )船cng( )x灭( )p p( )( )du步( )z( )情手wn( )tu唐( )摩su( )抖su( )ki( )油chuch( )( )2、下列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B、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C、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统统都知道了一样。D、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3、判断下列各句表达不符合课文的一项是( )A、课文的题目“一面”简明,寓意深刻。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暗示了对作者所产生的深远影响。B
19、、一面以时间为顺序,记叙的顺序是顺叙。C、一面课文先点出见面的时代背景,再记叙与鲁迅见面的情景,同时写了内山老板的热情和友好态度,互相映衬,平分笔墨。D、一面回忆的是四年前的往事。写成于鲁迅逝世的当月。作者思念和敬仰鲁迅之情,情真意切,十分感人。4、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学习这两篇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叙述一件事,展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不少于200字)阿累与鲁迅的“一面之交”源于他渴望得到毁灭和铁流这两本书。在当时,这两本书是追求进步的作者的精神食粮。书确实能给人带来精神鼓舞,请以亲身经历来证明这一点。(300字左右)试题答案1、略 2、C 3、C 4、略【励志故事】去城里吃人有两个老虎有点饿了,他们就在一起商量到哪儿去寻找食物。年幼的那只老虎说:“我们去附近的村子里吃人吧,那里人少。”年长的老虎连连摇头说:“不可,附近的村子虽然人少,可是那里的人十分团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太冒险了。要吃人我们最好去城里。”年幼的老虎不解地问:“城里那么多人,多危险呀!”年长的老虎说:“城里虽然人多,可是邻居之间相互不认识,各人自扫门前雪。我们吃一个人,别人也不会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