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第三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沙门慧乘讲《心经》,道士刘进喜讲《老子》”。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唐朝初年( C )
A.思想一统 B.佛道主导
C.三教并存 D.儒学式微
[解析] 《孝经》《心经》《老子》分别代表的是儒家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说明统治者奉行的是三教并行政策,故C项正确。
2.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代表程颢、程颐两人观点的是( D )
A.无为而治
B.“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格物致知”
[解析]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选D项。
3.“如果一定要在中国思想流派中找出一家与西方科学精神最相近的,我个人认为只有程朱一系的理学足以当之。”其依据是程朱理学主张( A )
A.格物致知 B.心外无理
C.心即理也 D.知行合一
[解析] 程朱理学在认识论方面主张“格物致知”,也就是要亲身实践,探究外物,才能获得真知,这与西方强调实践的科学精神很相近;心学反对格物致知,强调内心反省,则无法与西方科学联系起来。故选A项。
4.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欲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该材料中,朱熹要表达的本意是( B )
A.人不能存在正常的欲望
B.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C.人欲与人的正常欲望是同一概念
D.人欲与天理是一致的
[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朱熹所强调的“天理”是指封建社会纲常伦理,即材料“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而“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说明“人欲”指的是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B项正确;依据“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可知朱熹并不反对人欲,反对的是不正确的、不正当的、违背常理的人欲,A、C、D三项错误。
5.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史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双方的分歧在于( B )
A.世界本原之争 B.求理途径之争
C.“理”的内涵之争 D.理气关系之争
[解析]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理之源在于天理,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二者对于世界的本原认识是相同的,A项错误;朱熹认为世界本原的“理”在心外,陆九渊认为“理”在心中,穷理的途径不一样,B项正确;“理”的内涵是一样的,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理”与“气”的关系,D项错误。
6.宋明理学思想包含了“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这说明宋明理学( C )
A.以提高个人修养为根本目的 B.注重培养经世致用人才
C.使儒学逐渐完整并走向成熟 D.受到当时统治者的推崇
[解析] 根据材料“成贤成圣”“齐家平天下”可知,理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格物”“格心”“存理去欲”可知,理学注重探寻“理”、“存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存理去欲”“格物”“格心”可知,理学使儒学走向哲学的高度,趋向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理学的基本理念,不能反映统治者的态度,故D项错误。
7.(2019·长沙高二期末)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人心固有的善性。以下关于“致良知”的评述准确的是( B )
A.实现途径是格物致知 B.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
C.适应明初的社会稳定 D.是对二程理学的完全否定
[解析] 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途径是内心的自我反省,A项错误;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这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B项正确;王阳明生活在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C项错误;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D项错误。
8.(2019·金华高二检测)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主张“破心中贼”,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D )
A.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B.将儒家学说发扬光大
C.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D.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人们克服私欲,“破心中贼”主张规范个人行为,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是其本质意图,排除。
9.从宋代理学提出“灭人欲”到明代心学提出“内心反省”克服私欲,说明( A )
A.主流思想文化维系了专制统治
B.儒学的发展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儒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D.孔子的仁学被发扬到极致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材料中程朱理学到心学的发展,符合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需要,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题意。
10.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 )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解析] B项是王阳明的思想观点,C、D两项为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B、C、D三项均不属于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题干中的五人均是儒学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仁”的思想。答案为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百世之下,使百世以上之大道昭如日月,沛若江河,微朱子,孰与归!故曰:朱子者,孔孟后一人也。朱子之道,既上接孔孟,下轶周程,则朱子者,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
——摘编自《婺源县志》卷六十六
材料二 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朱熹的历史功绩不过是完成了一次文化超越,使整个民族完成了一次理性的文化超越,在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中,他的文化思想积淀成为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潜移默化着民族的思维模式、心理习惯、性格气质、生活方式。……孔子建立的仁学……强调了人的群体价值,而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朱熹发展孔子这种仁学,也就同时承袭了这两个缺陷。
——摘编自束景南《朱子大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作者对朱熹持何种态度。试结合朱熹的主张分析作者持该种态度的原因。(12分)
[解析] 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问题,关键是正确翻译并理解材料原文的含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作者对朱熹观点的态度。通观材料一,尤其是材料中的“天下之朱子也,万世之朱子也”突出表明了作者对朱熹的高度评价与无限的崇拜。有关原因的问题,需要依据作者的观点与立场分析,并结合朱熹思想的影响来分析。
[答案] 高度赞扬并神化。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符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维护统治的需要,故作者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大肆宣扬。
(2)材料二中,作者对朱熹本人和朱熹的主张分别是如何评价的?(18分)
[解析] 作者对朱熹本人的评价,依据材料“我们需要把朱熹真正从‘圣’再还原为人,让他重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中”来分析,把朱熹从圣人还原成“人”,去掉了他身上神圣的光环,客观评价了他;对朱熹思想的评价,材料中的观点是一分为二的,既肯定了这种思想的积极意义,也阐明了朱熹思想的消极影响,是客观正确的。
[答案] 对朱熹的评价:仅从文化角度对朱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其主张的评价:认为朱熹传承了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朱熹继承了孔子主张中的部分缺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12.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材料三 阳明论政,大略以孟子《礼运》为蓝本。虽足针砭专制,究非真出新创……至宋元之世,儒学化为理学,理学又专尚程朱……末学弊极,浸至是非以孔子为权衡,纲常致个人于桎梏……阳明继起,乃明揭思想解放之赤帜,发为学贵自得之论。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的方法。(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信息“是非之心……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心存良知……皆可为圣贤”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答案] 内容:良知是人先天具有的是非之心;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致良知是成圣贤的途径。方法:反省内心,加强道德修养;倡导“知行合一”。
(2)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材料三的作者认为王阳明的思想贡献有哪些?(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信息从社会矛盾、社会秩序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三信息从对专制、偶像崇拜和对理学的冲击角度分析。
[答案] 价值:缓和社会矛盾;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贡献:含有批评专制的意义;打破对孔子的偶像崇拜;冲击理学对人的思想桎梏。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说说王阳明的思想及实践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6分)
[解析] 据材料一、材料二关键信息,注意从思想及实践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自觉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开展道德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