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专项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与常见的肺炎链球菌相比较,新冠肺炎病毒( )
A.没有细胞结构 B.没有遗传物质 C.能独立生活 D.对抗生素敏感
2、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珊瑚礁是一种石头 B.珊瑚礁是由各种海洋生物的尸体堆积而成
C.珊瑚礁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形成的 D.珊瑚礁是大量珊瑚虫死亡而形成的
3、雨后,小丽在校园花池中发现有蚯蚓爬出地面(如图),她好奇地进行了探究,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蚯蚓爬出地面是为了呼吸 B.图中a为身体前端,b为身体后端
C.蚯蚓靠肌肉与刚毛的配合完成运动 D.蚯蚓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
4、如图是科学家做的“涡虫对光的行为反应”实验,涡虫的哪个行为是学习行为( )
A.步骤A中涡虫在强光下伸展身体 B.步骤B中涡虫在电击下收缩身体
C.步骤ABCD都是涡虫的学习行为 D.步骤D是涡虫的学习行为
5、下列有关动物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等,有利于生存
B.蝗虫的运动方式有行走、跳跃、飞行等方式
C.鼓翼飞行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D.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运动方式只有游泳
6、小敏对采到的蘑菇(如图)进行观察,能产生孢子的结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云南被称为“动物王国”,关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B.人为肆意捕杀某种动物,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C.随意引进动物会增加物种多样性,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
D.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始终保持恒定不变
8、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物运动形式多样主要是适应( )
A.不同的身体结构 B.不同的生活环境
C.不同的动物种类 D.不同的动物大小
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人皮肤上细菌1/3以上,下图哪个所示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
A. B.
C. D.
10、动物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不属于动物之间信息交流的是( )
A.黑长尾猴通过不同的叫声传递蛇、豹和鹰等不同敌害来临的信息
B.蝶蛾类雌性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
C.黄鼠狼遇到危险时释放臭屁
D.蚂蚁的通讯
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下图是细菌的结构图,请认真观察后写出各部分名称: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⑤________ 、⑥________。
其中_____可以保护细菌;_____可以使细菌在液体中游动。(填序号)
2、病毒没有______结构,也不能独立生活。
3、病毒无细胞结构,只具有________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4、鱼是适应水中生活的一类动物,身体呈______形,体表常常被有______,上面有粘液,可以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乌龟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______。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海鸥既能在天空中飞行,又能在水中游泳,所以是两栖动物。(_____)
2、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食物为食,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总是不利的。(____)
3、动物作为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无法进行。(______)
4、酵母菌、蘑菇和霉菌这些真菌都是由菌丝构成。 (____)
5、蛔虫在人的胃中不怕胃酸是因为它的体表有外骨骼。(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华同学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后,为探究酵母菌的发酵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设计了以下实验。具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大小的烧瓶里均倒入相同量的水、葡萄糖和干酵母,将相同大小并挤瘪了的气球套在烧瓶瓶口上。然后将甲、乙两个装置分别置于30℃和5℃的环境中。3个小时后,发现甲烧瓶上原来被挤瘪了的气球鼓了起来,乙烧瓶上的气球并没有鼓起来。分析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甲、乙两个装置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__________。
(2)甲烧瓶上气球鼓起的原因是因为瓶中酵母菌分解糖产生__________气体所致。
(3)根据实验现象,小华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2、幼儿园的老师想请你帮忙想个办法,让小朋友们知道手上有细菌和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能做到吗?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进行了探究。请你和他们一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出假设。
(2)制定计划并实施:
取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编号A、B,_________________后冷却。选用两套培养皿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洗手前、洗手后分别用无菌棉棒擦取左手手心,在A、B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A、B两套培养皿放在相同的环境下________培养。A.0℃B.25℃C.60℃观察并记录。得出结论:如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A培养基(洗手前)上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多于B(洗手后),那么得出的结论是洗手可以减少手上的细菌、真菌数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分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只营寄生生活,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就会重新开始。
【详解】
AB.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正确,B错误。
C.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C错误。
D.抗生素不能够杀死病毒,D错误。
故选A。
2、C
【分析】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了珊瑚礁。
【详解】
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能够构成珊瑚礁,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它们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和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
故选C。
3、B
【分析】
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环形体节构成,靠前端有环带。靠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蠕动。依靠湿润的体壁完成呼吸。
【详解】
A.蚯蚓是用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的,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大雨过后,水淹,雨水把土壤缝隙中的氧气排挤出来,土壤中的氧气减少,蚯蚓在土壤中无法呼吸,为了呼吸蚯蚓纷纷钻出地。因此,雨后蚯蚓往往会爬到地面上来的原因是雨后土壤中空气被挤出而缺少氧气,蚯蚓爬出地面来呼吸,正确。
B.蚯蚓土壤中生活,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环形体节构成,靠前端有环带。故图中a为身体后端,b为身体前端,错误。
C.蚯蚓靠体壁发达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蠕动,正确。
D.蚯蚓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属于环节动物,正确。
故选B。
4、D
【分析】
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把动物的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详解】
步骤A中涡虫在强光下伸展身体,步骤B中涡虫在电击下收缩身体,这是涡虫的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行为,不会丧失。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步骤D是涡虫的学习行为。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实验中多次给涡虫以“光照-电击”连续刺激,涡虫对“光照”形成了条件反射,强光由无关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
故选D。
5、A
【分析】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大相径庭,动物运动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飞行如鸟类、奔跑、跳跃、行走、爬行、蠕动如蚯蚓、游泳等方式。
【详解】
A.运动有利于动物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利于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更好的适应生活环境,正确。
B.蝗虫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跳跃、飞行等方式,错误。
C.滑翔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错误。
D.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繁多,它们的运动方式可以是爬行、游泳,错误。
故选A。
6、B
【分析】
蘑菇是由地下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蘑菇的子实体在成熟时很象一把撑开的小伞。由甲菌盖、乙菌褶、丙菌柄、丁地下菌丝四部分组成,蘑菇属于大型的真菌。
【详解】
蘑菇由菌盖、菌褶、菌柄、地下菌丝组成,其孢子在乙菌褶里。
故选B。
7、B
【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
A.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可见,动物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但并不是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物质的循环,A错误。
B.人为的捕杀某种动物,会危害生物的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B正确。
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人为的大量捕杀某种有害动物或者随意引进某种有益动物,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会影响生态平衡。因为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各种动物的数量并不是始终不变,D错误。
故选B。
8、B
【分析】
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奔跑、爬行、蠕动等。
【详解】
运动是动物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动物因种类不同,生存环境各异,其运动方式也多种多样。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中,鹰有发达的翼,身体呈流线型,它的运动方式是飞行;鱼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它的运动方式为游泳。因此,“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动物运动形式多样主要是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故选B。
9、B
【分析】
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等不同的形态。
【详解】
根据细菌外部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形呈球状的细菌为球菌,外形为杆状的细菌为杆菌,外形为螺旋状的细菌为螺旋菌。图中所示B是金黄色葡萄球菌。A是杆菌、C是螺旋菌、D是动物细胞。
故选B。
10、C
【分析】
动物之间通过动作、声音、气味、性外激素等进行信息交流。
【详解】
A.长尾叶猴发现不同的天敌发出不同的叫声是通过声音进行信息交流,不符合题意。
B.雌性蛾类通过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蛾前来交尾,属于动物群体内信息传递方式,不符合题意。
C.黄鼬遇到袭击放出臭气属于防御行为,不属于信息交流,符合题意。
D.动物通讯,就是指个体通过释放一种或是几种刺激性信号,引起接受个体产生行为反应。信号本身并无意义,但它能被快速识别,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属性,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鞭毛 细胞质 DNA 细胞膜 细胞壁 荚膜 ⑥
①
【分析】
细菌是单细胞微生物,细胞内没有成型的细胞核,因此被称为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图中①鞭毛、②细胞质、③DNA集中区域、④细胞膜、⑤细胞壁、⑥荚膜。
【详解】
分析图可知:①鞭毛、②细胞质、③DNA集中区域、④细胞膜、⑤细胞壁、⑥荚膜;其中⑥荚膜对细菌起保护作用,①鞭毛可以使细菌在液体中游动。
2、细胞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故题干说法正确。
3、蛋白质
【详解】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4、梭 鳞片
【分析】
鱼适于在水中生活的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梭形),减小运动时的阻力;体表常常有鳞片和黏液,保护身体的同时能减小阻力;靠鳃呼吸;靠鳍游泳。
【详解】
鱼是适应水中生活的一类动物,身体呈梭形,体表常常被有鳞片,上面有粘液,可以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5、卵壳
【详解】
乌龟属于爬行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三、判断题
1、错误
【分析】
鸟类的主要特征是:有喙无齿,身体被覆羽毛,前肢特化为翼,长骨中空,心脏四腔,用肺呼吸,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卵生。
【详解】
海鸥属于鸟类,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具有保温作用;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鸟类的胸骨上有高耸的突起部分叫做龙骨突,龙骨突的两侧有发达的肌肉—胸肌,胸肌发达收缩有力,飞行时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故本题说法错误。
2、错误
【分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详解】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动物还能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和传粉,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是有利的,故本题错误。
3、错误
【分析】
此题考查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动物能维持自然界中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
【详解】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如果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而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而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供生产者利用。可见,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动物和细菌、真菌。如果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也能进行。故题干说法错误。
4、正确
【分析】
真菌有单细胞的个体,也有多细胞的个体。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多细胞的真菌由细胞形成菌丝。有些菌丝位于营养物质的上面,称为直立菌丝;有些菌丝深入到营养物质内部,称为营养菌丝。
【详解】
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真菌,蘑菇和霉菌都是多细胞真菌,它们都由大量菌丝构成。题干说法正确。
5、错误
【详解】
蛔虫属于线性动物,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不怕胃酸是因为它的体表有一层角质层,可以起保护作用,故题干错误。
四、实验探究
1、
(1) 酵母菌的发酵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答案合理即可) 温度
(2)二氧化碳
(3)酵母菌的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答案合理即可)
【分析】
酵母菌是常见的单细胞真菌,它的细胞呈椭圆形,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够生活。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1)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所以,甲(30℃)、乙(5℃)两个装置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温度。因此该实验提出的问题是:酵母菌的发酵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
(2)
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够生活。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所以,甲烧瓶上气球鼓起的原因是因为瓶中酵母菌分解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致。
(3)
根据实验现象“3个小时后,发现甲烧瓶(30℃)上原来被挤瘪了的气球鼓了起来,乙烧瓶(5℃)上的气球并没有鼓起来”,小华得出的结论是酵母菌的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
2、
(1)洗手可以减少手上细菌、真菌的数量吗
(2) 高温灭菌 形成对照 接种
(3)B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解答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根据题干:幼儿园的老师想请你帮忙想个办法,让小朋友们知道手上有细菌和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能做到吗?因此,提出的问题是:洗手可以减少手上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吗?
(2)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将配制好的培养基高温灭菌后冷却。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了增强实验的说服力,应选用两套培养皿,这样就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置培养基 、高温灭菌、接种 、恒温培养。因此,洗手前、洗手后分别用无菌棉棒擦取左手手心,在A、B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进行接种。
(3)
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和充足的营养物质,25℃是适合细菌生长和繁殖的温度。因此,将A、B两套培养皿放在相同的环境下B.25℃培养。
故选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