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时分层作业(四)
(建议用时:40分钟)
下面左图是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右图是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图。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政府协调东、西部发展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A.西部输出了资源,但是得到了资金,有利于经济的再发展
B.东部输出了资金,但是得到了资源,有利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通过东、西部资金与资源的相互流动,加强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D.通过西气东输国家增加了东、西部的税收,有利于投资其他行业
2.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说明 ( )
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耗能量就越大
B.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耗能量就越小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有很大影响
D.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1.D 2.C [第1题,东部有经济、技术的优势,西部有资源优势,我国政府协调东、西部发展主要为了使东、西部优势互补。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高,说明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③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①③④
4.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B 4.D [第3题,由图可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地为丹江口水库,冬季水量少;沿线需开挖新河道,建穿黄隧道;沿线工业不发达,污染轻;调水可缓解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缓解环境恶化。第4题,调水可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沿线及受水区地下水位上升,盐碱化问题加重,加大海河流域的洪涝威胁。]
如图为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变化图(注:1吨煤的平均价格为160多元;1吨煤可发电2 500千瓦时;山西省向外输电的价格为245元/千瓦时;同时,输煤需要建设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读图,回答5~6题。
5.山西省电力向东输出,最大的受益地区为( )
A.辽中南地区 B.长三角地区
C.山东半岛 D.京津唐地区
6.变输煤为输电,对山西省的意义主要是( )
A.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B.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C.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缓解用水矛盾
5.D 6.B [第5题,结合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可知,山西省电力向东输出,主要输入京津唐地区,因此受益最大。第6题,在山西坑口电站的建成,变输煤为输电,可以缓解交通压力,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山西省的经济效益,减少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但是加大山西的大气污染。]
读广东产业转移效应理论模型图,回答7~8题。
7.下列产业中,最有可能属于衰退性产业转移的是( )
A.汽车零配件生产转移
B.数控机床制造转移
C.服装鞋帽生产转移
D.石化产业转移
8.扩张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C 8.C [第7题,衰退性产业转移主要指在本地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向外转移,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第8题,扩张性产业转移有利于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并加重当地的环境污染。]
9.读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配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B1、B2、B3)代表我国的两大能源工程,它们分别是________工程和________工程。
(2)图中B3调配的能源主要是水电,该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
A.风沙危害严重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资源短缺
D.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4)简述我国政府实施A、B两大能源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的能源调配线路分布判断。第(2)题,水能资源丰富主要从河流的流量和地势落差分析。第(3)题,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第(4)题,对东部主要是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故利于缓解东部的能源短缺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减轻铁路的压力等。对西部主要是利于西部资源的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利于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
[答案] (1)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2)本区域降水丰富,水量大 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3)D
(4)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对西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下图为我国三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关于①资源调配线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经过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
B.穿越两类陆地自然带
C.目标市场位于海南
D.资源主要来自我国新疆和中亚
11.②资源调配线路建设的不利条件是 ( )
A.受地势影响抽水北送
B.污染严重,水质差
C.开挖新河道,建设成本高
D.加大海河的防洪压力
12.③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输入地的直接影响是 ( )
A.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B.出口加工工业比重增加
C.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增加
D.电子工业升级换代
10.D 11.C 12.A [第10题,图中①资源调配线路为西气东输线路,资源主要来自新疆和中亚。该线路没有经过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穿越了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第11题,②资源调配线路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能够自流,水质较好,但需开挖新的河道,成本较高。第12题,③资源调配线路是西电东送南线工程,输送电能相对于输送煤炭而言,可以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气环境质量。]
13.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广东省将深圳市划为优化开发区域,将汕尾市和英德市划为重点开发区域。深圳市计划转出化学、造纸等行业的部分企业,汕尾市和英德市为承接深圳市转出企业的备选地。
(1)分析深圳市需转出企业的主要原因。
(2)从环境承载力和运输条件角度考虑,判断深圳市转出企业应转至何地并说明理由。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深圳市的转出产业主要是化学和造纸企业,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对环境影响较大。汕尾市环境承载力较强,水运条件较好。
[答案] (1)土地、劳动力等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较重等。
(2)汕尾市。理由:化工、造纸工业污染性较强,且运输量较大;汕尾市相对于英德市环境承载力较大,水运条件较好。
- 4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