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水平测试
时间:45分钟 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5分,共50分)
1.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 )
①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②小农经济产生并开展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④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建立的。应选D项。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开展,各种思想交相辉映,这都是预示着未来变革的力量。
2.以下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在经济方面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
C.“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
答案 C
解析 审题时需要注意题干中的设问角度是“经济方面〞,A项的内容主要涉及文化方面,B项为政治方面,都与题意不符;C、D两项均为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成认土地私有,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但D项的统一度量衡,是为了稳固中央集权,没有打击旧贵族的作用,因此答案为C项。
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少数民族政权的创立者对其祖先的追述如下
上述记述可以说明( )
A.北方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起源
B.北方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C.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制度沿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
答案 B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从史书上看,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者多强调自己是炎黄子孙或大禹、汉室之后,说明当时各个少数民族在心理上认同华夏文明,一方面通过对其祖先的追述说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了本民族对华夏民族心理的认同。应选B项。
4.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模拟汉魏制度,而是参加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开展。〞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开展有( )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
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
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
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制度方面的措施。北魏废除了旧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稳固,强化基层控制,B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科举制是隋朝才创立的,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排除D项。
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B.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
C.加速了封建制度的瓦解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开展
答案 D
解析 A项和B项只符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而C项只符合商鞅变法,而两者都促进了经济的开展。应选D项。
6.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以下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农田水利法 ③市易法 ④征收算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是指王安石认为公私穷困都是因为没有好好理财,所以应该选择跟理财有关的措施,应选B项。
7.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④减轻对农民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此三项法令都是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因此都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低息贷款、按财产多少交纳服役钱和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多少交税这三项措施,都触及了地主官僚或者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②③正确。募役法允许交钱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因此①④说法错误。
8.忽必烈诏命行中书省及各级官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不得擅兴不急之役,妨夺农时〞。对材料理解错误的选项是( )
A.表达了对蒙古旧俗的尊重
B.有利于社会经济快速恢复
C.元世祖重视农业生产开展
D.表达“农桑立国〞的方针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劝诱百姓,开垦田土〞表达了忽必烈“农桑立国〞的方针,有利于农业的开展和整体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开展,因此B、C、D三项都正确。蒙古旧俗是游牧为生,因此A项说法错误。
9.以下内容与张居正改革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整顿吏治 ③边防新政 ④一条鞭法
⑤农桑立国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和归纳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之一,⑤农桑立国是忽必烈制定的方针,通过排除法可知②③④均为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应选C项。
10.“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该诗句赞扬的是( )
A.商鞅变法 B.魏文侯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为王安石变法。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1题16分,12题16分,13题18分,共50分)
11.(16分)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请答复: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10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6分)
答案 (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战斗力;在兼并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10分)
(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6分)
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可提取到商鞅实行连坐制度和赏罚清楚的措施。第二小问,从材料二“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变法“效果〞是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军队战斗力增强。第(2)问,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对材料二进行分析,可知此言论对商鞅变法提出质疑。“强国之术〞导致人们急功近利,使功利之风盛行。从秦国国力增强,严刑峻法的弊端等角度分析。
12.(16分)今人认为王安石变法作用明显,影响深远,而宋人却对其颇多非议,理学家们对其批评尤为剧烈。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专用己意,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故五十年间,经术颓靡,日入于暗味、支离,而六经置于空虚无用之地。……轻用已私,纷更法令。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人皆知安石废祖宗法令,而不知其与祖宗之道废之也。〞
——(宋)胡宏?五峰集?
材料二 “然其(指王安石)为人,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今谓安石之学,独有得于刑名度数,而道德性命那么为有所缺乏……夫以佛老之言为妙道,而谓礼法事变为粗迹,此正王氏之深蔽。〞
——(宋)朱熹?读两陈谏议遗墨?
请答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中哪些具体措施引起了胡宏的不满?(8分)
(2)根据材料二,朱熹从哪些方面对王安石提出了批评?(4分)
(3)根据上述材料,胡、朱二人批评王安石变法的相同原因是什么?其目的何在?(4分)
答案 (1)措施: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重新编纂教科书(重新解释儒家经典)。(8分)
(2)人品和学问。(4分)
(3)原因:变法轻礼、义。(4分)
目的:弘扬理学。
解析 第(1)问,材料一胡宏指责王安石“专用己意,训释经典,倚威为化,以利为罗。……轻用已私,纷更法令。兴利而忘义,尚功而悖道〞,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可知胡宏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重新编纂教科书等措施。第(2)问,材料二中朱熹认为王安石“质虽清介而器本偏狭,志虽高远而学实凡近〞,从人品和学问两个方面对王安石提出批评。第(3)问,综合材料一、二,胡宏和朱熹都认为王安石变法重利轻礼、义,违背了儒家的伦理道德。其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弘扬理学。
13.(18分)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著名的改革。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公元529年)陈庆之入洛也……庆之曰:“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奈何轻之?〞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至元丰初,法既久,储积赢羡……三年(1080年),遂于寺南作元丰库贮之,几(几乎)百楹。
——?续资治通鉴?
分析三那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改革、开展与稳定〞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反思中国古代改革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
1.紧扣所给主题,突出个人理解。
2.结合所学知识,注重材料分析。
3.文章结构合理,语言流畅通顺。
提示:论文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1.三次改革促进社会开展说明的问题及其原因。
2.三次改革过程中出现社会动乱的原因。
3.进一步探究改革、开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答案 要点:
(1)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社会的开展,这说明: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主要手段,是历史开展的要求;与革命相比,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良,因此,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对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开展的。
原因:顺应了历史开展潮流或社会开展趋势;改革者为最高统治者,或被最高统治者充分信任和支持;制定了顺应社会开展潮流并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改革者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决心。
(2)改革是对利益的重新分配,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改革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3)改革、开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开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开展是目的,改革为开展提供动力,开展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稳定是改革和开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改革和开展才能解决社会矛盾,为稳定打下根底。(18分)
解析 此题力图创设研究学习模式,要求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分析中国古代三次著名的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商鞅变法是封建制度确立时期改革的代表,是生产力的迅速开展引发的巨大社会变革,又是以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促进生产力开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的典型;王安石变法是面对社会危机实行的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改革,改革过程中斗争之剧烈和矛盾之锋利很具有代表性。此题答案内容不限,但需要史论结合,可用三次改革的史实说明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