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章末综合测评(二) 东西方的先哲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6分,共60分)
1.2022年9月,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行。论坛如果对孔子的一生做简要回忆,不应包括( )
A.孔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B.家境贫寒但聪颖好学
C.素有抱负但时运不济
D.开办私学而声名鹊起
A [此题考查孔子的从政经历。孔子生活在我国的春秋时期,而非战国时期,故A项说法不准确。其他三项说法均符合史实。]
2.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指的是( )
A.仁者爱人 B.君主法治
C.礼乐标准 D.三省吾身
C [仁者爱人是一种自律,而非他律,故A项错误;君主法治既非自律亦非他律,故B项错误;礼乐标准是他律,故C项正确;三省吾身是自律,故D项错误。]
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
A.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B.礼貌待人
C.和谐的人际关系
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A [孔子的“礼〞即“周礼〞,也就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4.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孔子曾在评选最能代表中国的十大文化形象符号活动中获得第一,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D [A项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B项较为笼统,C项属于教育,都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D项比拟全面地概括了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
5.他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的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这个人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莫尔 D.圣西门
B [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被人们称作是乌托邦,解题时注意“第一个〞这一信息。]
6.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以下培养目标他最有可能赞许的是( )
A.武士 B.物理学家
C.哲学家 D.公民
C [柏拉图主张哲学家治理国家,他最赞许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哲学家。]
7.“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那么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这说明柏拉图的观点是( )
A.统治者要有智慧之德
B.保卫者要有勇敢之德
C.生产者要有节制之德
D.哲学家天生就是王
A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说明“统治者要有智慧之德〞。B、C、D三项与材料不符。]
8.柏拉图在最后一部著作?法律篇?中明确提出:“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符合比例的限度。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一主张( )
A.蕴涵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
B.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根本框架
C.指出了轮番而治的潜在弊端
D.成为罗马设立元老院的理论根底
A [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符合比例的限度〞“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些都渗透了其分权与制衡的思想萌芽。]
9.逻辑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突出奉献。以下表述有误的是( )
A.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学开展成为一门科学
B.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集中在归纳法
C.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D.在逻辑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奉献是“三段论〞
B [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绎法,因而B项中的归纳法是错误的。]
10.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命题,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三段论〞主要表达了亚里士多德哪一方面的成就( )
A.生物学 B.逻辑学
C.伦理学 D.生理学
B [“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演绎法的表现形式,A、C、D三项与此无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2分,第12题18分,共40分)
11.阅读下面材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请答复: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的他的政治主张。(6分)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16分)
[解析] 所给材料表达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的这些思想是鉴于春秋社会变革时期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为匡正社会秩序而提出的,问题解答要具体。
[答案] (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
(2)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目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但政治实践又使孔子认识到,形式上的“礼〞“乐〞必须以“仁〞为根基,“礼〞和“仁〞必须结合起来,实现天下太平并保持长治久安。
1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那么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柏拉图
材料二 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情。
——柏拉图
材料三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请答复:
(1)结合材料一指出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其目标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三种人〞分别是谁?试指出“国家〞的前提是什么。(6分)
(3)材料三表达了亚里士多德怎样的精神?举例说明。(8分)
[解析] 答复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国王或统治者……能够……研究哲学〞这一信息,并结合柏拉图的观点来组织答案。第(2)问可根据所学知识答复。答复第(3)问时要体会“吾更爱真理〞的含义。
[答案] (1)关系:政治家首先是哲学家。目标:建立理想国。
(2)统治者、保卫者、生产者。三类前提:人各自恪守职责。
(3)表达了他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问题的探索精神。亚里士多德经常把老师柏拉图作为批判的对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