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测试题-答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测试题
【答案】
1. D 2. C 3. C 4. C 5. C
6. B 7. B 8. A 9. D 10. D
11. A 12. B 13. D 14. A 15. B
16. ×
17. 秦岭
18. ×
19. 世界屋脊
20. 畜牧
21. √
22. 气候因素
23. 西北;青藏
24. Ⅰ—③—A—c Ⅱ—①—B—a Ⅲ—②—C—b
25.
(1)秦岭 淮河
(2)甲 纬度位置 丙 海陆位置
(3)③ ②
26. 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由于气候的差异,农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北方地区作物生长期较短,降水较少,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油料作物是花生,糖料作物是甜菜;南方地区作物生长期较长,降水丰富,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是水稻,油料作物是油菜,糖料作物是甘蔗.
故答案为:
耕地类型
粮食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北方地区
旱地
小麦
花生
甜菜
南方地区
水田
水稻
油菜
甘蔗
27. 解:图一显示的自然景色是一片荒漠戈壁,应该属于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地表是以荒漠为主;图二的自然景色是一派江南水乡的风韵,“小桥流水人家”,应该是位于我国降水丰富、河湖众多的南方地区;图三的自然景色是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应该是位于高寒为主的青藏高原;图四的自然景色应该是雪夜下的华北平原或东北平原,属于北方地区.
故答案为:图一----西北地区; 图二------南方地区; 图三----青藏地区; 图四------北方地区.
28.
(1)活动积温
(2)中温带亚热带
(3)秦岭 淮河
(4)一年两熟水稻
29. 解:A、牦牛是青藏地区的代表性畜种,被称为“高原之舟”.
B、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C、柴达木盆地资源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D、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故答案为:A配------3; B配------1;C配-------4; D配-------2
30. 解:读图可知我国可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故答案为:
【解析】
1.
本题考察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重要的地理界线,该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以南以水田为主;该线以北居民以面食为主,以南以米饭为主;该线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该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该线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
故选:D。
2.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相关知识。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称的是东北平原。
3.
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故降水最少的C项是正确的。 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区分我国的四大区域。如夏季气温最低的是青藏地区,降水最多的是南方地区,1月平均气温在0 ℃以下,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的是北方地区。
4.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即不同的地理环境会造成不同的风土人情。据题意,故选C。
5.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岭-淮河一线的相关知识。我国秦岭-淮河一线是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6.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A.海南岛长夏无冬,黑龙江长冬短夏;B.东南沿海环境湿润,西北内陆环境干旱;C.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状分布,地势逐渐降低;D.我国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ACD三项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B项叙述正确,符合题意。故选B。
7.
试题分析: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主要是我国四大区域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水稻、小麦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此线以北地区以旱地为主,冬季河流封冻,植被以落叶林为主;以南地区以旱地为主,冬季河流不封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故选:B.
8.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难度较小。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远,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最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故选A。
9.
南方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以东,秦岭—淮河以南,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及东南沿海一些岛屿。本题中位于南方地区的地形区是四川盆地。
10.
解:我国四大区域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
由于气候等因素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南方地区主要包括亚热带和热带两个温度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两熟到三熟,北方地区主要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故A叙述是正确的;
南方地区主要包括亚热带和热带两个温度带,一月平均气温一般高于0°C,冬季河流一般不结冰,故B叙述是正确的;
由于我国的降水从东南那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导致北方河流的水量比南方的小,故C叙述是正确的;
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冬季寒冷,传统居所以平顶房为主,墙体较厚,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冬季比较温和,传统居所以斜顶房为主、墙体较高,故D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11.
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主要是:四大区域中,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零度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河流有冰期与无冰期的分界线;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水稻与小麦杂粮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可见符合条件的是A、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故选:A.
12.
解: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秦岭淮河主要是:四大区域中,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零度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分界线;水田与旱地的分界线;河流有冰期与无冰期的分界线;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水稻、小麦杂粮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可见与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不一致的只有400mm等降水量线.
故选:B.
13.
解:秦岭、淮河主要是我国四大区域中,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800mm等降水线通过的地方;温度带中,暖温带与亚热带分界线;干湿地区中,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水稻、小麦的分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等.
故选:D.
14.
解:此山脉河流应该是秦岭、淮河一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地理界线,在它的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有明显的差异.如:此线以北地区受气温影响,冬季河流普遍结冰,影响了内河运输,故A说法是正确的;此线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故B说法是错误的;此线以北地区能源丰富,以南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故C说法是错误的;该线以北地区主要是温带季风气候,以南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故D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A.
15.
解: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毫米之间,这就决定了区内农业以旱作为主.因气候关系,长城以北一般只能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玉米、高粱、大豆、马铃薯、甜菜等.长城以南则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能够越冬,还可以连种玉米、棉花、荞麦、甘薯、谷子等农作物.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是我国森林资源的宝库.本区盛产温带水果,比如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地方特产也很丰富,著名的有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
故选:B.
16.
解:我国的地势分为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和横断山,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我国北方地区大部分位于第三阶梯上,小部分位于第二阶梯上.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
17.
解:长江与黄河分居于秦岭、淮河南北,由于秦岭的影响,以南以北地区气候有很大的差异,也造成长江与黄河在水文特征上的差异,所以我们说秦岭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故答案为:秦岭.
18.
解: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不同,我国划分了四大地理区域,由于四区域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呈现了不同的自然特征,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地理特征,可见西北地区的干旱主要是海陆因素造成的.
故答案为:×.
19.
解: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上峰峦绵延,山势雄浑,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冰雪消融后,成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
故答案为:世界屋脊.
20.
解: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北方和南方的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畜牧业分布在西北和青藏地区.
故答案为:畜牧.
21.
解:青藏高原被视作地球的“第三极”主要是指它高峻的海拔及与之相联系的寒冷气候,它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5000米以上的地区占西藏自治区土地面积的45.6%,四周环绕着高大山系,高原上又绵延横亘着许多高山,如此挺拔的地势加上以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为代表的雪峰林立,成为举世无双的山原,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原腹地平均气温在0℃以下,有大面积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0℃的地区,这样寒冷的气候也只有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可以相比,由此可见青藏高原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高、寒”.
故答案为:√.
22.
解: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此线基本上和我国一月0℃等温线以及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致.此线以北冬季最低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以南在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
气候因素
23.
解:西北地区大部分属于非季风区,河流多为内流河,但额尔吉斯河注入北冰洋,属于外流河.
青藏地区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高寒,是冰川分布最广的是青藏地区.
故答案为:西北;青藏.
24. 可按照以下思路解题:地名→气候特点→建筑特点→建筑名称。如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降水多,因而需要一种通风散热、屋顶坡度大的建筑——竹楼。北极地区气候严寒,人们住低矮、无窗、保温效果好的冰屋或地窖,也便于就地取材。黄土高原冬冷夏热,降水较少,黄土具有直立性,故当地人们挖窑洞居住,既可节约建筑材料,又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25.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分区。
(1)图示是我国四大区域的分布情况,C、D分别代表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两大区域的地理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2)甲地位于华北地区,乙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根据我国冬季气温分布南北温差大的特点来分析,两地中气温较低的是甲地,导致这种因素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因素,甲地纬度高,接受太阳辐射少,乙地纬度低,接受太阳辐射多;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降低,甲地位于东部沿海受海洋的影响明显,降水较为丰富,丙地位于西北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导致两地降水差异大的因素应该是海陆因素;
(3)A区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在西藏,婚丧节庆、迎来送往、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送别远行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D区域是南方地区,由于南方地区多河湖,劳动人民传统的习惯是赛龙舟。
26.
依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在农业方面的差异来解答此题.
27.
依据图示风光图片显示的特点来解答此题.
28.
一年中≥10℃积温又称活动积温,是把≥10℃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积温值越大,反映作物的生长期越长。<1600℃的为寒温带,1600-3400℃的为中温带,3400-4500℃的为暖温带,4500-8000摄氏度的为亚热带,>8000℃的为热带。读图可知,
(1) 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是活动积温。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温度带名称是:B中温带、D亚热带。
(3)C和D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线。
(4)D地的农作物的熟制是一年两熟,这里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
29.
A、牦牛是青藏地区的代表性畜种,他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
B、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被称为“世界屋脊”.
C、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盆地,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有“聚宝盆”之称.
D、骆驼长途跋涉,耐饥渴它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把它看做渡过沙漠之海的航船,有“沙漠之舟”的美誉.
30.
学生在掌握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时要准确区分地理因素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