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定向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化学的学习使我们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认识宏观现象,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尘土飞扬——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温度升高,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C.电解水——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都不能再分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2、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28 B.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0
C.元素符号是Ni D.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
3、废旧电池中含有铅、镍、镉、汞等,将废旧电池随意丢弃,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这里的铅、镍、镉、汞是指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4、在公园里行走,常能闻到各种花的香味,主要原因是
A.分子总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的数目变多 D.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5、某化学兴趣小组借助氧气传感器探究微粒的运动,并用数据处理软件实时绘出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收集一塑料瓶氧气进行以下三步实验:①敞口放置;②双手捂在塑料瓶的外壁上;③将塑料瓶的瓶口朝下。三步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依次为图中的MN段、NP段和PQ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MN段变化是由于氧分子不断运动导致的
B.MN段和NP段相比较,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C.PQ段变化较大的原因是由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D.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会越来越小
6、镓元素的单质是半导体材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镓的核电荷数是31 B.镓的相对原子质量是69.72
C.镓属于金属元素 D.镓原子中子数是31
7、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A.Zn B.Ag C.N D.Na
8、下列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A.氯CL B.钙Ca C.银AG D.镁mg
9、如图是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相关信息及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硒元素是金属元素
B.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
C.硒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g
D.图中n的值为4
10、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氧气 B.氯化钠 C.蒸馏水 D.金刚石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或符号:磷________;钠________;氮________;Ca________;Al________。
2、下面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A~E共有_____种元素,B所表示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周期,该元素的原子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表示原子的粒子有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3)表示阴离子的有___________;
(4)表示阳离子的有_____________;
(5)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__;
(6)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的粒子是_____________。
3、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实验。
(1)A中现象:烧杯②中溶液变红。请用分子的知识解释“变红”的原因___________。
(2)B中集气瓶底部有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_____。
(3)C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___________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下表为几种原子的构成: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通过此表,可以总结出的规律有:
(1)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
5、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伯息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钒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x=____,钒元素位于第_____周期。
(2)钒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已知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是多少?
2、已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铜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则一个铜原子的质量是多少?
3、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mkg,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nkg,求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已知X原子的质量为2.325×10-26kg,一个C-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则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5、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一种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计算该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要求写出算式,结果取整数)
四、实验探究(1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10分)
1、如图所示,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再向试管口的棉花团上滴一些浓氨水。
(1)实验中,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由_____(填A、B、C或C、B、A)顺序先后变成_____色。该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_____。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____。
(3)这一实验还说明,酚酞和浓氨水两种试剂中_____具有挥发性。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用肉眼能直接看到的物体都不属于分子,例如浓烟、尘土、火星,错误;
B、温度计测量体温时汞柱上升,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间隙变大,错误;
C、电解水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但原子不能再分,错误;
D、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正确。
故:选D。
【点睛】
2、B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镍的原子序数为28,故选项说法正确;
B、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28,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镍的元素符号是Ni,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镍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3、A
【详解】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铅、镍、镉、汞是指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所指的铅、镍、镉、汞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的存在形态无关。
故选:A。
4、A
【详解】
在公园里行走,常能闻到各种花的香味,是花内含有的芳香性化合物(香精油)的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周围空间造成的,在此过程中分子的体积大小不变,分子的数目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选A。
5、D
【详解】
A、敞口放置,氧分子不断运动,瓶内氧分子逐渐减少,故选项正确;
B、用手捂在塑料瓶外壁,使瓶内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故选项正确;
C、PQ段将塑料瓶瓶口朝下,因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大量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所以氧气体积分数快速减少,故选项正确;
D、空气中本就含有氧气,所以实验时间越长,传感器测得的体积分数越接近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但不会更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6、D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所以镓的核电荷数是31,故选项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故选项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镓,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D、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为39,故选项错误。
故选:D。
7、C
【详解】
A、Zn的元素名称为锌,由“金”字旁可知,锌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Ag的元素名称为银,由“金”字旁可知,银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C、N的元素名称为氮,由“气”字旁可知,氮属于非金属元素,符合题意;
D、Na的元素名称为钠,由“金”字旁可知,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分析】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详解】
A.由上述分析可知,氯元素的符号是Cl,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钙元素的符号是Ca,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银元素的符号是Ag,错误;
D.由上述分析可知,镁元素的符号是Mg,错误;
故选B。
【点睛】
9、B
【详解】
A、硒元素中文名称中偏旁“石”表示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A错误;
B、元素周期表单元格左上角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4,故B正确;
C、元素周期表单元格中文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单位为“1”,硒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C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得n=6,故D错误;
故选B。
10、B
【详解】
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符合题意;
C、蒸馏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D、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P Na N 钙 铝
【详解】
书写元素符号注意“一大二小”;
磷P;钠Na;氮N;
Ca钙;Al铝。
2、
(1) 四##4 二##2 得到
(2)BD#DB
(3)AE
(4)C
(5)ACE
(6)D
【分析】
(1)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A、B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A~E共有四种元素;
B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该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2)
A、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C、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D、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E、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故表示原子的粒子有BD;
(3)
由(2)的分析可知,表示阴离子的是AE;
(4)
由(2)的分析可知,表示阳离子的是C;
(5)
A、C、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6)
D表示原子,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3、
(1)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 难溶于水 装置漏气(合理即可)
【解析】
(1)
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
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属于空气污染物,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集气瓶内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其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实验完毕,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具有难溶于水的性质;若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明显小于瓶内原空气体积的1/5,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或红磷量不足或没有冷却至室温,便打开止水夹(合理即可)。
4、
(1)有些原子可以没有中子
(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4)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分析】
(1)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氢原子的中子数为零,故总结出规律是:有些原子可以没有中子;
(2)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氢原子、钠原子和氯原子的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而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故总结出规律是: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种原子质子数不同,故总结出规律是: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4)
分析表格数据,可以发现每种原子的质子数与核外电子书都相等,故总结出规律是: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
5、
(1) 23 2 四
(2) 金属 50.94
【解析】
(1)
由结构示意图可知,钒原子的质子数为23,故填23;
原子中的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则x=23−8−11−2=2,故填2;
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钒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四周期,故填四。
(2)
钒元素的名称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元素信息图中最下方的数字就是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由图可知,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故填50.94。
三、计算题
1、2.657×10-26kg
【详解】
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则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x,根据,得x≈2.657×10-26kg。
答: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是2.657×10-26kg。
【点睛】
掌握原子的相对原子相对质量=,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答: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为。
【详解】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铜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4;
铜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氧原子的4倍,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也是一个氧原子的质量的4倍;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kg,则一个铜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4=1.0628×10-25kg。
3、
【详解】
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mkg,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n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14
【分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与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比值。
【详解】
一个X原子的质量是2.325×10-26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5、16
【详解】
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四、实验探究
1、CBA 红 在不断的运动 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 浓氨水
【详解】
(1)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A、B、C三处各滴上一滴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棉花上的浓氨水而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同时可以观察到A、B、C三处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先后顺序为CBA.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在白色的背景下,使颜色的变化更明显,所以白纸的作用是起衬托作用,便于观察滤纸条的颜色变化;
(3)滴加了浓氨水的脱脂棉没有变红色而是试管内滤纸条上滴加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这一实验说明,酚酞和浓氨水两种试剂中氨水具有挥发性。
【点睛】
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粒都是不断运动的,但因状态不同、微粒的大小不同、微粒的种类不同等,其运动是不同的,故有的物质易挥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