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章节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15分)
一、单选题(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下列估测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此刻考场内的温度约为5℃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
C.一支中性笔的质量约为500g
D.家用电冰箱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10A
2、如图所示,工作人员手托的是“越王勾践剑”。这把剑历经两千多年,出土时仍锋利无比,剑身丝毫不见锈斑,令世人对古人的铸造技术惊叹不已。根据图片信息,对这把剑的长度估测合理的是( )
A.0.5m B.1.5m C.2m D.2.5m
3、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的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明发现自己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是以旁边列车的车尾为参照物
B.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C.以站台为参照物,小明感觉旁边的列车向相反方向开去了
D.小明选择相同的参照物可以造成先后不同的感觉
4、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5℃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
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
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5cm
5、某同学乘观光电梯随电梯竖直上升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美景收入眼中。分析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B.以该同学为参照物地面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同学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该同学是静止的
第Ⅱ卷(非选择题 85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如图所示,所测物体长度为______cm;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 ______(选填“消除”或“减小”)误差。
2、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
3、读图填空:
(1)甲图中,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2)乙图中,停表的读数为___________s;
(3)丙图中,长方形铁皮的长度是___________cm。
4、学完测量知识后,炎炎进行读数练习。炎炎读出图甲中木块长度是4.00cm,可知他是利用了______(填“A”或“B”)刻度尺读数;如图乙所示是炎炎用停表记录自己绕操场慢跑一圈的时间,此时停表示数为______s。
5、百米赛跑时,某同学前 40m 做加速运动,后 60m 做匀速运动,通过终点时的速度为6m/s,测验成绩是 15s.他经过中点(50m 处)时的速度是___________m/s,前 40m 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 m/s.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9分,共计45分)
1、周末,小杜约小明早上9∶30到西山公园去爬山。小杜以1.2m/s的速度先从家步行约7min至眠山地铁站,并恰好乘上9∶10从眠山站出发,开往西山公园的地铁。如图所示,地铁行驶约8.5km后,9∶24到达西山公园站,中途地铁每站均会停留40s以方便乘客上下车。小明家距离西山公园约3×103m,他9∶15从家骑自行车以18km/h的速度匀速骑行至西山公园。求:
(1)小杜家到地铁站的距离;
(2)地铁从眠山站至西山公园站的平均速度;
(3)小明能否按时到达西山公园。
2、周末,爸爸带吴立驾车到潍坊北站,然后乘火车去济南东站。吴立在网上查到潍坊北站到济南东站的路程大约是210km,查询列车时刻表如表所示。吴立爸爸计划14∶10开车从家出发,家到潍坊北站的距离为15km,若汽车以6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到潍坊北站。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车次
出发站-到达站
出发时间-到达时间
G2054
潍坊北-济南东
14∶26-15∶17
G6906
潍坊北-济南东
14∶51-15∶55
G6910
潍坊北-济南东
15∶16-16∶26
(1)吴立和爸爸驾车到潍坊北站的时间;
(2)他们最适合购买车票的车次;
(3)他们乘坐的这趟高铁的平均速度。
3、有一辆汽车在进入隧道前鸣笛一声,汽车的运行速度是90km/h,司机鸣笛后5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至5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汽车共运行了多远?
(2)汽车接收到回声时离隧道口有多远?
4、某铁路大桥全长4.8千米,其中位于江面上的正桥长1.8千米,一列长为200米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正桥要100秒。求:
(1)火车的速度;
(2)火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
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运动情况可以通过路程(s)—时间(t)图像表示出来。如图所示是甲、乙两同学沿同一直线向前匀速跑动,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求:
(1)甲同学的运动速度;
(2)乙同学的运动速度;
(3)在甲同学开始跑时,甲同学与乙同学之间的距离。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在“测量平均速度”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
(1)该实验的原理是 ______,实验中为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______(选填“大”或“小”)。金属片的作用是 ______;
(2)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速度偏 ______。
2、物体M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图象如图所示,求:
(1)物体M运动的速度______;
(2)物体M运动1000m所需要的时间______;
(3)物体M经过点O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直至经过Q点后才停止计时,经过P点时停表示数如图甲,读数为______;经过Q点时停表示数如图乙(分针的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圈)OP段路程为s1,PQ段路程为s2,则s1______s2(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判断依据是: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此刻考场内的温度约为25℃,故A错误;
B.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与实际相符,故B正确;
C.一支中性笔的质量约为10g,故C错误;
D.家用电冰箱的功率约为200W,正常工作的电流约为1A,故D错误。
故选B。
2、A
【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知道的,这把剑的长度接近人身体的宽度,大约是0.5m,故只有A正确。
故选A。
3、C
【详解】
ABC.开始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当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后来以站台为参照物,发现自己做的列车没动,故AB错误;故C正确;
D.先后不同的感觉是因为他选择的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A.人的正常体温37℃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等于 0. 05kg;故B不符合题意;
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6km/h,约等于1.1m/s;故C符合题意;
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2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D
【详解】
A.观光电梯带着游客上升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电梯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电梯是运动的,故A错误;
B.观光电梯带着游客上升过程中以该同学为参照物,人与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地面是运动的,故B错误;
C.观光电梯带着游客上升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该同学与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该同学是运动的,故C错误;
D.观光电梯带着游客上升过程中以电梯为参照物,该同学与电梯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则该同学是静止的,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1、 1.85 减小
【详解】
[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所以所测物体长度为1.85cm。
[2]误差只能减小,而不可能消除,故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可以减小误差。
2、3.40
【详解】
[1]由图知: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在3.4cm中间,估读为3.40cm,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3.40cm
3、 ﹣13 337.5 2.80
【详解】
(1)[1]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向下温度增大,为零下,此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是-13℃。
(2)[2]在停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2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
5min37.5s=337.5s
(3)[3]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铁皮左侧与5.50cm对齐,右侧与8.30cm对齐,所以铁皮的宽度为
L=8.30cm﹣5.50cm=2.80cm
4、 B 217.5
【详解】
[1]由图甲可知,A刻度尺,1cm之间有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5cm;B刻度尺,1cm之间有个小格,其分度值为0.1cm=1mm,使用B刻度尺分度值较小,用B刻度尺测量较准确,B刻度尺读数是以cm做单位要读到小数点后两位,即木块长度是3.00cm,而A刻度尺的读数是3.0cm,所以炎炎利用了B刻度尺读数。
[2]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读作3min,指针超过中线,靠近“4”;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
t=3min37.5s=217.5s
5、 6 8
利用速度的公式v=来求解.
【详解】
百米赛跑时,后60m做匀速运动,通过终点时的速度为6m/s.则他经过中点(50m处)时仍做匀速直线速度,所以速度为6m/s.后60m运动的时间为=10s.检测成绩是15s.则前40m用时15s10s=5s,所以前 40m 的平均速度是v前==8m/s.
三、计算题
1、(1)504m;(2)10.12m/s;(3)能按时到达
【详解】
解:(1)小杜以1.2m/s的速度先从家步行约7min至眠山地铁站,小杜家到地铁站的距离是
s1=v1t1=1.2m/s×7×60s=504m
(2)地铁从眠山站至西山公园站的时间是
t2=9∶24-9∶10=14min=840s
平均速度是
(3)小明骑车到达西山公园用时
所以小明在9∶25到达西山公园,小明能按时到达。
答:(1)小杜家到地铁站的距离504m;
(2)地铁从眠山站至西山公园站的平均速度是10.12m/s;
(3)小明能按时到达。
2、(1)15min;(2)G6906;(3)196.9km/h
【详解】
解:(1)已知汽车行驶的速度为60km/h,行驶的路程为15km,由可得,驾车到潍坊北站的时间
(2)由题知他们14∶10出发,则到达潍坊北站的时刻为
14∶10+15min=14∶25
由运行时刻表可知,G2054的发车时间为14∶26,只有1min的买票时间,很容易错过该列车,而G6906的发车时间为14∶51,所以他们最适合购买G6906车次的车票。
(3)由运行时刻表可知该趟高铁运行的时间为
t′=15∶55-14∶51=1h4min
则该趟高铁运行的平均速度
答:(1)吴立和爸爸驾车到潍坊北站的时间为15min;
(2)他们最适合购买车票的车次为G6906;
(3)他们乘坐的这趟高铁的平均速度为196.9km/h。
3、(1)125m;(2)787.5m
【详解】
解:(1)汽车的运行速度是
由可知,从司机鸣笛至5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汽车共运行了
(2)5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鸣笛时火车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s,则有
则火车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是
汽车接收到回声时离隧道口的距离是
答:(1)从司机鸣笛至5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汽车共运行了125m;
(2)汽车接收到回声时离隧道口有787.5m。
4、(21)20m/s;(2)250s
【详解】
解:(1)火车通过正桥的总路程为
s1=L正桥+L车=1800m+200m=2000m
火车的速度
(2)火车通过大桥的总路程
s2=L桥+L车=4800m+200m=5000m
火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
答:(1)火车的速度为20m/s;
(2)火车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为250s。
5、(1)7.5m/s;(2)1.875m/s;(3)225m
【详解】
解:(1)根据题中图像可知,在第80s时,甲通过路程为300m,所用时间
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可得,甲的速度
(2)根据题中图像可知,在第80s时,乙通过路程
乙用的时间为80s,根据速度的定义式可得,乙的速度
(3)根据图像可知,乙从150m的位置开始跑,甲从0位置开始跑,但比乙晚40s,由可知,40s内乙通过的路程
在甲同学开始跑时,甲同学与乙同学间的距离
答:(1)甲同学的运动速度为7.5m/s;
(2)乙同学的运动速度为1.875m/s;
(3)在甲同学开始跑时,甲同学与乙同学之间的距离为225m。
四、实验探究
1、 小 方便计时 小
【详解】
解:
(1)[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用刻度尺测长度,秒表测时间,用求出速度。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速度变化越慢,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长些,便于测量时间。
[3]为了让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来,便于测出小车行驶相同路程的时间,需要在斜面上放置一个金属片,故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4]如果小车到达C点后还没有停止计时,则计时的时间会比实际的时间长,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时间偏大,平均速度的结果会偏小。
2、 20m/s 50s 99 大于 见解析
【详解】
(1)[1]由图象可知,物体M运动的速度为
(2)[2]由得,物体M运动1000m所需要的时间
(3)[3]由图甲可知,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靠近2min,且过半,故小表盘读数为1.5min,即90s,大表盘的读数为9s;故停表读数为99s。
[4][5]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OP段的速度等于PQ段的速度,即v1=v2,由乙图可知,乙图小表盘的指针在2min和3min之间,靠近2min,且未过半,故小表盘读数为2min,即120s,大表盘读数为26s;故停表读数为146s。故OP段的时间为t1=99s,PQ段的时间
t2=146s-99s=47s
故OP段的时间大于PQ段的时间,即t1>t2,由可得s1>s2。故理由是: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OP段的速度等于PQ段的速度,即v1=v2,OP段的时间大于PQ段的时间,即t1>t2,由可得s1>s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