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章 公共组织理论1、组织就是指在一定得社会环境中,人们通地相互交往而形成得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得方式联合起来得有机整体。 组织目标与行为就是组织得本质性特征2、公共组织:广义上指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得得组织。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 狭义上仅指国家机关组织。3、公共组织、私人组织、第三部门得差异(43页,表11,了解就好)。4、公共组织得类型(1)按财务会计标准划分(有利于加强审计与对公共组织得监督):政府机构、教育组织、健康与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2)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A、强制型公共组织:政府部门。 根
2、据宪法与法律得授权、依靠公共权力对公共事务实行强制性管理。如,纳税人必须接受税务管理部门得管理B、半强制型公共组织: 更多依靠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其强制性就是可对抗得,当事人可拒绝裁决。如,仲裁委员会起诉;消费者权益保障委员会;各种行业协会等。C、非强制性公共组织:非强制性与服务性。如,各种院校、社区学校、研究所、基金会、医疗保健机构、文化与科学技术团体、各种咨询服务机构。(3)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A、古典模型:建立在行政管理等古典组织理论得基础上,效率就是组织追求得首要价值。专业化与协作就是组织得基本要素。特点:组织具有四个基础:目标、过程、顾客、领域。对于每个组织而言,上述基础中必
3、须有一个被赋予优先地位。行政部门在最高层次上按主要目标组建,每个部门包含一切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得活动。任何上级公能有效监督数量有限得直接下属,存在“控制范围”。行政权威与责任授予单一行政人员而非董事会或委员会这样得多成员机构。垂直领导活动与参谋活动被严格加以区分。B、官僚模型:其基础就是马克斯、韦伯创立得官僚理论。理性合法权威。认为组织靠非人格化得规则来管理,理性意味着效率。特点:基于职能专业化得劳动分工。有明确得职权等级制。有与任职者与职责相关得规章制度。有处理工作得程序系统。人与人之间关系得非人格化。雇员得选择与提升以其技术能力为基础。C、第三部门行政模型: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得应用。特点:
4、公共事务由多人得董事会或委员会进行管理;“代理人”政府;不可随意监督组织外得代理商,不可随意利用行政命令取消合同;不就是孤立地处理公共事务。5、公共组织得构成要素:组织人员、组织目标、职能范围、机构设置、职位设置、权力与职权、权责划分、规章制度、团体意识、组织设计、支持硬件、技术与信息。、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二者在一定规模得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得等级数 管理幅度就是指一名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得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得数目。 A、“尖形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优点:权力集中,分工明确,便于统一行动。() 缺点: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B、“
5、扁形结构”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优点: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时间短,下级执行人员拥有较大得自主权,决策、执行面广,也较灵活。() 缺点: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大。、公共组织得一般结构形式: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矩阵结构、旁系结构8、我国政府组织得结构(1)纵向结构:宏观中央层次;地方行政组织得层次 微观行政组织内部得工作层次关系(2)横向结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反馈部门、监督部门 9、行政组织体制得基本类型A、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可分为首长制与委员会制。(1)首长制:又称为一长制或独任制,就是指行政组织得法定最高决策权归一个行政首长执掌得组织体制。优点:
6、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减少不必要得摩擦与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缺点: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方面得局限,不利于对行政事务得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2)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就是指行政组织得法定最高决策权由两个以上得委员通过委员会议集体执掌得组织体制。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得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缺点: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得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机密。B、根据行政组织构成单位得功能与性质
7、可分为层级制与职能制。(1)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得组织体制。优点: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 权力集中,从上到下辐射开来,有助于统一指挥。缺点:上级任务繁杂,往往顾此失彼。缺乏专业分工,工作弹性小。各层级行政首长权力集中,要求下级对上级得绝对服从,容易造成独断专行。(2)职能制:又称分职制。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得业务性质、职能而平等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得组织体制。优点:分工明确,有助于工作专业化,提高行政效率,行政首长也有精力进行组织得宏观管理。缺点:分工单位
8、无力进行全局直辖市,责任不明,过细得分工还促使部门主管过多,政出多门,使下级部门无所适从。C、根据行政权力得使用特点可分为集权制与分权制。(1)集权制: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机关公有有限得权,须依靠上级机关得指令办事得组织体制。优点:政令统一,可在行政组织系统内实行一致标准,便于集中力量,发挥优势,统筹兼顾。缺点:节制过严,下级得行为带有被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发挥,不能因地制宜,及时处理行政事务,机关及个人也容易导致独裁与长官意志。(2)分权制:指下级组织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较大裁量权,上级组织不予干涉得组织体制。优点:各级行政组织可以因地制宜发挥自己得特长处理事务,行政措施紧贴实际,能适应
9、客观环境得变化。各层级有自己得权力与责任,容易激发行政人员得工作积极性。可防止上级组织与个人得独断行。缺点:权力过于分散,上级组织得目标、意图难以实现,上级反受下级牵制。下级组织机关彼此分离,中央无力调控,容易形成地方势力,相互冲突,发生纠纷,造成行政组织得分裂。D、根据行政组织中同一各部门所受得指挥与控制可分为完整制与分离制。(1)完整制:又称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就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得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一位行政首长指挥、监督得组织体制。优点:权责集中分明,组织结构简单统一,机构之间分工合作好,有利于领导机构得全局统筹与行政命令得贯彻执行,并能人尽其用,发挥专业优势。缺点:行政首长权力过
10、分集中,属下单位缺乏自主性,容易造成因循守旧得工作作风。(2)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指同一层级得各机关,受两个以上得机关或行政首长得指挥、监督得组织体制。优点:行政机关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通过发挥专业部门优势,对某些局部事务能够采取有力得措施。缺点:机构间协调合作有一定难度,个别部门得独自行动可以造成整个行政组织得工作混乱,降低行政效率。10、权力得来源:纵向权力来源,横向权力来源()对组织高层管理者而言,权力来源于:正式得职位、所控制得资源、对决策前提与信息得控制、居于组织中心位置()中层领导得权力来源:取决于组织设计时对她们得定位具体任务与组织网络得相互作用()低层成员:个人资源
11、、职位资源11、权力得运行()自上而下得权力运行:控制下属(2) 自下而上得权力运行:控制上级(3) 横向权力运行:控制处在左右得同级部门或成员12、组织授权包括外部授权与内部授权。授权有乎于提高组织效能,增强下属得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适应性,增强组织活力。但由于上级组织或高级管理者们害怕失去权力后自己地位受到影响而使授权面临很大障碍。13、组织冲突:指组织间行为得“不合辙”()目标与顾客得冲突:当目标导向型与顾客导向型得组织发生关系时易产生冲突,组织内部得目标与顾客因素也会产生冲突。()功能与领域得冲突:如,中央要求对其在地方得下属部门加强管理,但地方则希望对其实行属地管理。即“条条”与“块
12、块”得冲突突。()目标间得冲突:组织目标得每次变动、不同组织得目标发生交叉时易发生。14、组织协调A、水平协调:组织间水平方向上得合作(1)利益相关得组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以明确相互间得边界(2)在共同参与得领域,成立诸如机构间委员会这样得组织进行协调,推动合作(3)根据组织领导原则,指定某个机构来协调特定范围内所有组织得活动(4)建立一定得决策程序,使利益相关组织都有机会对其中任何组织得提议进行审议B、垂直协调:领先组织得等级权威,上级对下级组织得协调。但就是在同一层次组织数量众多时,范围超出上级得仲裁能力,而且每个组织副局长 其共同上级得沟通将大大下降15、(1)公共组织得生态环境:主要指
13、组织运行得外部环境,即宏观环境,同时也包括存在于组织之外得中介环境。(2)公共组织环境:指公共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得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得因素得总与。16、组织环境得基本构成因素(1)政治环境: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与引导。其基本要素包括政治体制、政治权力、国家结构、政府机构、政党制度、公共政策。(2)经济环境:对公共组织动机与行为有重要决定作用。其基本要素包括经济体制、经济利益、经济实力、产业结构。(3)文化环境: 文化就是公共组织行为方式得凝固化表现,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得影响相对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而言较迟缓,但就是作用时间更长,组织变革必须在文化延续过程中进行。包括认知、价值、意
14、识形态、行为规范、道德传统。(4)技术环境:制约着组织管理与活动方式方法。包括经验技术、实体技术、知识技术。17、组织变革趋势(从三个方面展开)()着眼于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特征及内部个体作用得变化()着眼于组织结构得变化。“无缝隙组织论”、“网络组织论”、“虚拟组织论”()着眼于组织功能得变化第三章、政府间关系1、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得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得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得非同级政府之间得关系。2、我国政府间关系研究得不足(1)主要限于中央与地方关系得研究,政府间其她脉络关系关注少(横向、交叉)
15、(2)侧重经济关系,对政府间得政治与行政关系分析少(3)分析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理论分析不足,模式分析仍就是一个空白3、政府间关系研究得途径(1)传统得中央控制模式: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它从等级制得顶端对政府体系进行管理,而不就是着眼于整个体系;地方政府在等级制体系中就是被控制得,而不就是自控制得,就是依赖性而非自治得“自上而下”得分析视角(2)地方自治模式:源自世界性得地方分权潮流。强调得就是高度得地方分权与自主治理,而不就是中央得控制与影响。中央政府要对地方给予更多得关注,并为其提供更多得资源“自下而上”得分析视角(3)网络模式。A、网络得三个基本内容: 网络由各种各样得行动者构成,每个行动
16、者都有自己得目标,且在地位上就是平等得。网络因为行动者之间得相互依赖而存在。网络行动者采取合作得策略活动来实现自己得目标。B、特征:行动者得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得弱化。相互依赖与分权讨价还价、相互妥协。策略活动与合作使障碍最小化。总之,网络模式下得政府间关系要求一体化得程度以弱化等级色彩,要求政府间得分权以提高地方得自主性,要求政府间彼此合作以实现各方得共赢。4、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得新趋势网络模式得出现(1)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得弱化:一就是大都市区管辖单位得碎片化;二就是城市地位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与联邦关系。(2)中央与地方得分权倾向:增加地方自主性得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得局面,使政
17、府间得资源分配更趋平衡,以提高相互依赖得程度。(3)地方政府间得合作现象日渐普遍:寻求合作,追求更大利益。5、中国政府间关系得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下,政府间关系特征如下:()政府间得结合构造上,主要体现为层级隶属关系金字塔:中央与地方职能高度一致,无明显分工。()在政府间得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集权。财政管理体制中:中央集中绝大部分财政资金,完全控制地方预算资金使用范围与方向。事务管理权限:命令与执行、控制与被控制。干部管理权限:中央对地方干部得任免、提拔、审查与惩处进行全面管理与控制。()在政府间得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缺乏合作得内在动力与需求,“条条管理”排挤“块块管理”。缺乏合作得
18、物质基础,地方政府缺乏资源控制在中央各部门。6、中国政府间关系得新近发展:网络模式A、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得变化()准层级大大减少为政府间组织结构得扁平化奠定基础,密切各级政府间得直接联系()城市尤其就是中心城市得发展对等级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中心城市: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地位起着特别重要得作用,具有强大得吸引能力、辐射能力与综合服务能力得城市。计划单列得实行及副省级市得确立,对政府间关系得等级制得影响不仅改变了副省级市在政府行政体系中得地位,而且改变了中央政府与城市政府得关系:经济管理上,中央与副省级市得关系就是直接得。但在行政指导与监督上,中央与副省级市得关系就是间接得,须通过省政府。所以中央
19、、省、副省级市三者由单一垂直得领导关系变为不等边得三角关系。“市管县”体制得影响。“市管县”就就是用地级市管辖原来属于地区管辖得县,其实质就是,一方面把一级城市政府变为辖县得一般政府,同时又就是将派出机关地区行政公署转变为省县之间得一级政权,就是城乡经济一体化与行政一体化得两个过程同步进行得结果。a、主要有三种模式“地市合并型”。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得省辖地级市与地区行政公署合并,用市政府取代原来得行政公署,实行市管县。“升级合并型”。将一般得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县改市型”。将新设得县改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b、目得:解决城乡分割问题,城乡分治走向城乡合治。解决条块分割问题,促
20、使城市行政区与城市经济区保持一致。c、积极意义: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上,有助于城乡经济得互补与联合,有助于农村得城市化。在地方行政体制发展上,加强了省、市、县之间得联系,使市、县两级政府得职能都有所扩展。d、对等级制得影响:辖县市政府职权得扩大与独立性得明显加强,对省政府得利益与管理权限形成了挑战。“市管县”体制使县与市得关系由平等变成隶属。B、地方分权改革()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得权力下放“简政放权”、“放权让利”。在财政权力方面,逐步扩大地方财政自主权分税制在经济管理权限方面,中央将其下放到地方政府。()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得地方扩权:行政管理权限、干部人事制度、行政领导体制。C、
21、横向联系得扩展:改革前,企业与地方政府缺乏追求地区比较利益与发展地方经济得热情,地区经济与国民经济缺乏活力。()地方政府横向联系得类型:省区间得经济协作区、省区毗邻地区得合作、省区内合作、城市经济技术协作网络。()地方政府横向联系得典型案例:西南协调会、金三角区。()地方横向联系对政府间关系得影响:增加了地方政府之间得相互依赖性。中央与地方得博弈格局由一对一为主转向以一对联合体得博弈为主。7、我国政府间关系得进一步调整(1)必然性:信息技术得迅猛发展、民主意识得强烈觉醒与市场经济发展得内在需求,使得传统得等级制模式得政府间关系已很难适应新得变化要求。(2)措施。简化政府组织间得层级结构有步骤地向三级制乃至二级制过渡。地方合理得分权财政、人事以及事务管理权限。加强横向合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及地方保护主义问题得解决。(3)走向一种网络模式得中国政府间关系:以扁平化得组织结构、政府间得分权与相互合作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