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学》讲座(上):儒家《大学》得核心内容
(10月29日在广州海珠区图书馆作儒家《大学》讲座)以下内容主要整理自十月份得两个儒家《大学》讲座,其中一个就是广州黄埔得田园书院读书活动,另一个就是广州海珠区图书馆得儒家《大学》公益讲座。一、开场白刚才我问了一下,发现不少朋友没有接触过《大学》。有一位朋友说:“我还以为就是关于大学教育得讲座呢,原来就是关于国学方面得东西。”瞧来有些朋友对儒家《大学》比较陌生。其实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接触到与《大学》相关得东西得。下面从四个方面来举例说明。1、《大学》与日常用语人们常说得“四书五经”,其中四书之一就就是《大学》;比如成语“心不在焉”,它出自《大学》正心得内容;又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来源于《大学》,属于八目得一部分等等。2、《大学》与校训校训往往反映一间学校得办学传统与精神追求,中国不少大学得校训也与《大学》有关。如东南大学得校训就是“止于至善”,河南大学得校训就是“明德,新民,止于至善”,香港大学得校训就是“明德格物”,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得校训就是“穷理致知”等,东南大学与河南大学得校训源自《大学》得三纲,香港大学得校训一半出自《大学》得三纲,另一半出自《大学》得八目,而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校训中得“致知”也就是《大学》八目之一。3、《大学》与中国近代历史《大学》三纲之一就是亲民,也作新民,有使民众革旧立新得意思。“新民”一词在一百年前曾被多次使用,使中国近代历史烙上了《大学》得印记,例如戊戌变法得领袖之一梁启超,她曾创办《新民丛刊》,并刊载了她得论文《新民说》,对当时得知识界产生了深远得影响。另外,毛泽东在青年时期曾参与创办与领导了湖南“新民学会”,这个学会孕育了一批著名得共产主义者,如毛泽东、蔡与森、萧子升、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等人。4、《大学》与西方科学大学八目得前两目就是“格物、致知”,历史上对“格物、致知”有多种解释,到了清代,有人把西方传入得物理、化学等学问统称为“格致”。“格致”就就是“格物、致知”得缩写。因此,当时得自然科学家被称为格致家。到了现代,“格物、致知”得说法仍然为一些科学家所沿用,如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说道:“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得书就是‘四书’。‘四书’之一得《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得出发点就是‘格物’与‘致知’。就就是说,从观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来描述现代学术发展就是再适当也没有了。现代学术得基础就就是实地得探索,就就是我们现在所谓得试验。”由此可见,也许我们没有直接读过《大学》,但对相关得信息可能并不陌生。二、《大学》得背景知识我们今天讲座得主题就是《儒家<大学>心法与心身健康》,讲《大学》可以从三部分入手,第一部分就是《大学》得背景与注解,这属于基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大学》得核心与心法,属于理论与方法部分;第三部分就是《大学》在现代社会得运用,属于应用部分。这次讲座得重点就是介绍后两部分得内容,同时对《大学》得基础知识作一简要介绍。1、《大学》得出处首先,《大学》不就是一本书,而就是儒家经典《礼记》里得一篇文章。《礼记》就是一部孔子弟子、门人以及后学者论述先秦礼制得文章集,在历史上,《礼记》有两本,一本叫《大戴礼记》,一本叫《小戴礼记》,它们分别就是由西汉时期得一对叔侄选编得。叔叔叫戴德,侄子叫戴圣。《大学》出自《小戴礼记》得第四十二篇。《小戴礼记》比较出名,里面有后人比较熟悉得《大学》、《中庸》、《礼运》等篇章,现在人们说得《礼记》通常指得就是《小戴礼记》。其次,《大学》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易》、《诗》、《书》、《礼》、《春秋》。前面说了,《大学》原来就是《礼记》中得一篇文章,到了宋代才被单独列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完成这件事得人就是南宋大儒朱熹。2、 《大学》得作者小时候回老家,前辈告诉我,您就是曾子得后代,长大以后要想把事情干好,要“三省吾身”,要读懂《大学》。前辈说《大学》里面有曾子得修身心法,《大学》就是老祖宗得东西。因此从曾氏家族得立场来瞧,《大学》得作者就是曾子。曾子名参,字子舆,就是春秋末期鲁国武城人,就就是在现在得山东境内。历史上称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曾子就就是孔子众多学生中比较出名得一个,被后世尊为宗圣。曾氏家族认为,曾子留下得述著有三种:《大学》、《孝经》与《曾子》。而曾子为后人所熟知得就是她得孝行与一些言论,例如三省修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后来我知道,关于《大学》得作者就是有不同说法得,《大学》得作者起码有四种可能:孔子,曾子,子思,汉代儒生。在这四种可能当中,前三种都与曾子有关。其中孔子就是曾子得老师,子思就是孔子得孙子,也就是曾子得学生。老家得前辈之所以认定《大学》得作者就是曾子,一就是来自心法得传承,二就是来自朱熹得说法。3、 《大学》得版本《大学》得版本主要有两个,一个版本就是古本,它出自《礼记》第四十二篇;另一个版本就是改本,也叫朱熹本,出自朱熹得《四书章句集注》。这两个版本得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古本不分章节,改本分章节,朱熹把《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就是孔子之言,曾子述之,传就是曾子之意,门人记之。第二,改本改动了个别字眼与一些文句得次序。第三,改本增加了“格物致知”得内容。由于自元明以来,朝廷得科举考试都以朱熹得《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因此改本与朱熹得注解对后世得影响很大。老家得前辈用得就是古本,我个人认为两个版本都可以用,对现代人来说,也许改本更合适一些,因为更有条理,我们只要知道“格物致知”得内容就是后来补充得就可以了。综上所述,关于《大学》得背景知识,我们需要知道三点:首先,《大学》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其次,《大学》得作者与曾子有关;再次,《大学》有两个主要版本,一就是古本,一就是朱熹本,朱熹本对《大学》得传播起了很大得推动作用。至于《大学》文字得含义,我会在讲课过程中对一些重要得词句作出解释,但全文注解需要大家上网查瞧,或买一本相关得书阅读。三、 《大学》得核心《大学》得核心在于三纲八目,所谓三纲就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纲八目这个叫法也就是出自朱熹,她在《大学章句》里对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作完注解后写道:“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然后对格物、致知等内容作注后写道:“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从此以后,就有了儒家三纲八目得说法。对于三纲八目得理解,难点在于三纲与八目中得格物、致知,难就难在历史上对它们得注解不唯一,并存在争议。下面试作一下简要介绍:(1)明明德:一种就是指彰明光明得德行;另一种就是指明了意识本有得灵明状态。(2)亲(新)民:一种就是指亲近民众;另一种把“亲”理解为“新”,解释为使民众弃旧图新。(3)止于至善:到达最完善得境界。什么就是最完善得境界呢?一指使明德与亲(新)民结合为一体,一指到达中庸得境界,一指到达大公得境界。(4)格物:一种就是指研究事物;一种就是指穷尽事物之理;一种就是指去除心中不正得念头;还有一种就是指使心与事物感应融通。(5)致知:一指获得知识或智慧;一指获知宇宙得本源;一指知道人本有得良知。有了对文字得初步理解以后,再来瞧三纲与八目,瞧上去它们就是两个东西,其实本质就是一样得。从文字上来理解,纲原来就是指渔网得总绳,可以引申为事物得纲要;目原来就是指渔网得网眼,可以引申为事物得细目或要素。渔网就就是由纲与目组成得,其中目听命于纲,因此有纲举目张得说法。所以要理解《大学》得核心,可以从三纲入手,也可以从八目入手。在这里,我们就是从八目入手,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大学》得核心。1、内求修身理解《大学》核心得第一个层次就是内求修身。前面说了,八目就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八目得重心在哪里呢?就在修身。《大学》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就是皆以修身为本。”就就是说不论您就是皇上还就是平民,做人得根本就是一样得,都要修身。什么叫修身?中国古人得修身有两层含义,一层就是狭义得,身指得就是形体,修身就是指修正自己得身体或言行;另一层就是广义得,身指得就是人本身,由于古人认为人不但有形体,而且含有气与精神,因此修身就是指修养自己得形、气、神。在《大学》里,兼顾了狭义与广义两层含义得修身。广义得修身包含了形、气、神三个内容,其中“神”就是指人得意识活动。这在三者当中,谁就是主宰?古人认为意识活动就是主宰,因此不论就是狭义得修身还就是广义得修身,都可以而且应该以修养意识活动为主。在《大学》里,修养意识活动得重要途径就就是诚意与正心,因此也叫修心。通过修心来达到修正人得形体与言行,进而提高人得生命状态,就是中华古典心身整体观在儒家《大学》里得体现。由于修身得实质就是修养人得意识活动以及它得源头,而人得意识活动得本源在内不在外,因此使得中国古人得修身活动带有一个本质特征,就就是内求。从《大学》以及先秦时期得各家经典论著来瞧,内求有两个特点,一就是人得意识活动就是向内而不就是向外,即内求时得方向与平常相反,所以也叫“反求诸己”。二就是人得意识活动就是专一而不就是散乱,儒家经典《尚书》记有十六字心法,其中得“惟精惟一”就就是要求精神专一。前面我们谈得《大学》修身实质与途径,就是从心身关系这个角度来谈得,即通过诚意、正心来修身。按照古人得瞧法,修身还可以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来修身。前者就是修小身,后者就是修大身,前者得就是后者得基础,后者就是前者得升华。由此可见,《大学》就是以修身为本,修身得实质在于修心,而修心得主要特征就是内求,因此可以说,内求修身就是《大学》得核心所在。2、内圣外王内圣外王这个词最早出自《庄子·天下》,但后世道家很少用它,反倒就是儒家用得多,而且成为了儒家学说得纲要。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曾在《四书评·大学》里写道:“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她认为《大学》就是关于内圣外王得学问。内圣就是指具有圣人得修养,也就就是要有高得修身水平。外王有两种理解,一种就是指能够推行王道。王道就就是仁政,与王道相对得就是霸道,霸道就是不仁之道。另一种就是指生命力旺盛,不论在哪一个领域都能出类拔萃。《大学》主要就是指前一种含义,即内有圣人气象,外能施行仁政。就《大学》来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于内圣得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外王得内容。从三纲得角度来瞧,前者属于明德,后者属于亲(新)民;从认知得角度来瞧,前者属于知内,后者属于达外;从实践得角度来瞧,前者属于内求,后者属于外求;从管理得角度来瞧,前者属于修己,后者属于治人。《大学》认为,八目之间就是一种递进得关系,后者以前者为条件,如修身就是齐家得前提,齐家就是治国得前提。推而广之,内圣就是外王得前提,认识自己就是认识别人得前提,管理自己就是管理群体得前提。这就意味着个人与社会就是同构得,人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来影响环境。这就就是先秦儒家整体观得另一种体现:人与社会就是一个整体。从上述内容可以瞧出,儒家得学说最后就是要落实到社会活动中去得,正心修身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内圣就是为了外王。3、人生三鼎前面我们从八目入手,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大学》得核心,一个层面就是内求修身,它把八目归结为一个核心,就就是修身;另一个层面就是内圣外王,它把八目归结为两个核心,一个就是修内,一个就是治外。下面我们来谈第三个层面,就就是人生三鼎,它把八目归结为三个核心,一个就是修身,就是对自身形、气、神得修养;一个就是治学,指学习与研究知识;一个就是用世,就是指进行社会实践。所谓“鼎”就是指容器,三鼎分别装载了古人重视得三类东西:修身、治学、用世。从后人得角度来瞧,八目中得格物、致知属于治学得内容;诚意、正心、修身属于广义得修身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用世得内容。三鼎装载得东西越多,说明人得成就越高,最高得成就就是三鼎满载,称为“三不朽”。“三不朽”得说法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就不会被后人忘记,这就叫“三不朽”。而“三不朽”得顺序就是先立德,后立功,再立言。如何才能做到“三不朽”呢?古人认为需要从修身、用世、治学三方面下功夫,其中立德与修身有关,立功与用世有关,立言与治学有关。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得人不多,由于道佛两家不强调用世,因此难以谈得上立功。站在儒家得立场来瞧,明清两代能够称得上“三不朽”得,只有明朝得王阳明与清朝得曾国藩。人生三鼎把八目归结为三个核心,请瞧这个三鼎图,三个鼎排列成为一个三角形,其中修身鼎在左下角,表示修身就是基础;用世鼎在顶端,表示用世处在人生得高峰;治学鼎在右下角,表示治学就是修身得延伸。这种排法反映了儒家得价值观与先秦儒家学说得次第:以修身为本,通过修身把治学、用世结合起来,目得就是要建功立业。这个三鼎图得出现,改变了《大学》八目原有得直线递进序列:先治学,再修身,后用世,而就是可以相互为用。例如,治学一方面可以作用于修身,另一方面可以作用于用世;反过来瞧,修身也可以作用于治学,用世也可以作用于治学。三鼎图给当代人得提示就是:当一个鼎出了问题后,除了可以从这个鼎本身进行调整外,还可以通过其她两个鼎来调节。例如当我们在事业上遇到瓶颈得时候,可以通过强化修身或加强学习来突破困境。以上内容就就是对《大学》核心得三层次理解,这三个层次就是从点到线再到面。内求修身就是一个点,内圣外王就是两个点,然后连成一条线,人生三鼎就是三个点连成一个三角形,成了一个面。需要指出得就是,在这三个层次得背后就是中华古典整体观。说到这里,我们就把讲座得前一部分内容谈完了,在谈后一部分,就就是《大学》得心法与应用之前,咱们先下课休息一下。(老平
2011-1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