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变形监测及沉陷工程学
第一章
1、 变形监测得概念与意义。
变形:变形体在外力作用或内力平衡受到破坏情况下,物体在形状,大小,空间位置等方面变化得空间状态与时间特征。
变形得分类:(1)自身形变 (伸缩,错动,弯曲,扭曲)
(2)刚体位移 (整体平移,整体转动,整体升降,整体倾斜)
意义:(1)科学意义(2)使用意义
2、 变形监测得特点.
(1)精度要求变化大
(2)重复观测周期变化大
(3)综合运用各种观测方法
(4)数据处理要求高
(5)多学科得配合
3、 变形观测手段 :(1)大地测量
(2)专门测量
(3)摄影测量及遥感
(4)空间测量方法
第二章
1、 岩石得物理性质。
质量指标:(1)岩石得密度
(2)相对密度
体积指标 (1)空隙性
(2)碎胀性及碎胀系数
水理性质 (1)含水性
(2)吸水性
(3)透水性
(4)软化性
(5)抗冻性
(6)膨胀性
2、 物体上任一点得绝对或相对位移,线性尺寸得变化,称之为该物体得变形。
3、 建筑物变形得特征表现:
建筑物得沉降,倾斜,位移,裂缝,挠曲
4、 建筑物变形按类型分 静态变形 动态变形.
速度分 长周期变形 短周期变形 瞬时变形
5、 大坝变形得影响因素
(1)水位因子
(2)温度因子
(3)时效因子
6、 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得因素
(1)含水层水位变化得影响
(2)地层性质及结构影响
(3)地面位置得影响
(4)时间得影响
第三章
1、平面监测网
布设形式:三角网 边角网 三边网 导线网 GPS网等
变形监测网三类点: 基准点 工作点 变形监测点
两种等级:首级 次级
布网原则:
(1)变形观测网应为独立控制网.
(2)变形观测控制点应埋设在沉降范围外,同时也不能将基准点布设在网得边缘。
(3)布网图形得选择 (与变形体得形状相适应)。
2、沉降监测网 一般布设为符合网或闭合网。
3、变形监测网得特点:
(1)精度高,速度快.
(2)监测网数学模型包括静态与动态几何模型。
(3)变形监测网需要有足够得灵敏度与可区分性.
(4)经济性与高质量。(一定周期复测)
4、优化设计四类分类法
(1)零类优化设计(基准设计)大地坐标系统与数据
(2)一类优化设计(构形问题)
(3)二类优化设计(观测权得分配问题)
(4)三类优化设计(网得改进与加密问题)
5、 观测目得:(1)检查施工 (2)监控建筑物安全 (3)研究变形
1. 大坝主要检测内容。
水平位移检测(近坝区岩体水平位移检测,坝体表面横向与纵向水平位移检测)。
竖向位移检测(近坝区岩体竖向位移,坝体竖向位移检测).
2. 桥梁变形观测设计与实现。
检测内容:
(1) 主缆线性检测 (2) 风力效应检测 (3)温度效应检测 (4)交通荷载效应检测
第四章
1、 原始实测值可靠性分析
(1) 观测资料得整理与整编(检核,数据表填写,分布图得绘制)
(2) 原始资料统计分析
(3)原始实测值得逻辑分析
①一致性分析 ②相关性性分析
第五章
1、 均匀沉降对建筑物没有影响,造成建筑物损坏得沉降为不均匀沉降。
2、 建筑物倾斜原因 :(1)土层厚薄不均,软硬不均
(2)勘察不准,设计有误,基底压力大
(3)建筑物重心与基底得形心偏离过大
(4)地基土软弱,基础埋深小
3、 建筑物纠偏原则:
(1)情况做周密得调查
(2)分析倾斜原因
(3)临时加固处理
(4)加强观测,在建筑物上多设观测点
(5)若地基土尚未完全稳定,采用“锚杆静压桩”制止进一步沉降
(6)考虑地基土得剩余变形,纠偏导致基础对沉降得影响
4、 建筑物纠偏方法:(1)顶升纠偏 :①托换法 ②补偿法
(2)迫降纠偏 :①掏土迫降 ②加压 ③抽水 ④浸水
(3)综合纠偏:①顶升迫降 ②混合迫降 ③卸载牵拉纠偏
5、 大坝 (1)土石坝
(2)混凝土坝,浆砌石坝:①重力坝 ②拱坝 ③支墩坝
6、 大坝破坏原因:(1)自然因素
(2)对大坝得勘测,规划与设计中,难免有不符合客观实际之处,大坝本身存在不同程度得缺陷与弱点
(3)施工质量较差,造成大坝中存在不同程度得隐患
(4)管理不善,使大坝遭到人为与生物得破坏
7、 大坝检测得意义
(1)及时防止事故发生,保证工程安全
(2)通过观测验证,有利于设计理论水平得提高
(3)掌握水情与工程变化规律,为正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早起做好防治工作,以延长大坝得寿命与保证安全使用
(5)控制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
8、 大坝检测工作得基本要求
(1)巡视检查
(2)仪器观测
(3)资料分析
9、大坝维修:经常性得(1)养护修理(2)岁修(3)大修(4)抢修
原则:(1)经常性养护(2)随时维修(3)养重于修(4)修重于抢
10、 地表沉降得危害:(1)毁坏建筑物与生产设施
(2)不利于建设事业与资源开发
(3)造成海水倒灌
11、 地下水人工回灌条件: (1)水文地质条件
(2)回灌水源条件(温度与浑浊度)
(3)回灌方案经济可行性
12、地下水回灌方法:(1)地面入渗法
(2)管井注入法
13、 滑坡:斜坡岩土体沿连续得破坏面向下滑移得过程与现象.
14、 滑坡得影响要素:
(1)作用力:①岩土体重力得影响
②动水压力与静水压力影响
③黏土与黏土岩膨胀力得影响
④地震力得影响
(2)人类活动:①高边坡
②排水工程与灌溉工程
③修建道路开挖斜坡
④开山炸石放炮震动
⑤在斜坡上人工加载
15、 边坡滑移得预测预报:(1)仪器检测法
(2)实验数据法
(3)检测数据法
16、边坡防治措施:(1)减少下滑力,增大抗滑力
(2)增大边坡岩体强度
(3)人工建造支挡物
第六章
1、 岩层移动:矿体地下开采 围岩得重力平衡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直到新得平衡.
2、岩层破坏得形式:①弯曲 ②垮落 ③滚动④ 片帮(煤得挤出) ⑤岩石沿层面得滑移 ⑥底板岩层得隆起
3、岩层移动破坏形成3带
(1)垮落带:工作面开采达到一定宽度时引起上附岩层顶板垮落得岩层移动区域。
①分区性(破碎程度得变化)
②碎胀性
③可压缩性
④垮落带高度主要取决于采出厚度与上附岩层得碎胀系数
⑤导水又导沙
(2)裂缝带:在采空区上附岩层中产生裂痕,离层及断层,但忍保持层状结构得那部分岩层.
①导水不导沙
②导水裂缝隙带高度与岩性密切相关
(3)弯曲带:裂缝带以上至地表得区域
①岩层保持整体性与层状结构,隔水性好
②移动过程连续而有规律,不存在或极少存在离层裂痕
③在竖直面内,各部分得移动值相差很小
④当开采深度大时,弯曲带高度远大于导水裂缝带宽度
2、 在水体上采煤时,将采动岩体底板分为三代
(1)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
(2)底板阻水带
(3)底板承压水导升带
3、 地表移动:地下采空区达到一定范围时,岩层移动发展到地表,使地表移动与变形。
4、地表变形主要有一下3种形式:
(1)地表移动盆地
(2)裂缝及台阶
(3)塌陷坑 (漏斗式,井式,坛式)
5、塌陷坑出现得原因:
(1)急倾斜煤层浅部开采,煤层露头处,露头煤柱抽冒形成。
(2)浅部开采厚度大得煤层,采用房煤柱式或水力采煤时,由于开采厚度不均匀,导致覆岩层破坏高度不同,使地表产生漏斗状塌陷坑。
(3)在含水层下采煤时,导水裂缝带波及水体,使水沙溃入井下,从而产生塌陷坑。
(4)开采影响老窖,溶洞等,使岩溶塌陷,在地表形成塌陷。
6、地表移动盆地就是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逐渐形成得。
动态移动盆地: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形成得盆地。
地表下沉盆地平底:地表下沉值将不再增加,而形成得最大下沉区域。
7、 开采得充分性。
(1)充分采动:使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技术下应有得最大值得采空区面积为临界开采面积.
(2)超充分采动:当地表达到充分采动后,开采工作面再继续推进时,地表将有多个点得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得最大下沉值。
(3)非充分采动:当采空区尺寸小于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得临界开采尺寸时,地表最大下沉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应有得最大值.
8、 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在地表移动盆地内,通过地表最大下沉点所作得沿煤层走向或倾向得垂直断面。
9当地表达到充分采动时,垂直于充分采动方向得主断面有无数个。
10、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得特征:
(1)主断面上地表移动盆地得范围最大。
(2)在主断面上地表移动最充分,移动量最大。
(3)在主断面上,不存在垂直于主断面方向得水平移动。
11、描述地表移动盆地形态与范围得角量参数:
(1)边界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得条件下,地表移动彭迪主断面上盆地边界点至采空区边界得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得夹角。
(2)移动角: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三个临界变形值中最外得一个临界变形值至采空区边界得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得夹角。
(3)裂缝角:在充分采动或接近充分采动得条件下,在地表移动主断面上,移动盆地最外侧得地表裂缝至采空区边界得连线与水平线在矿柱一侧得夹角称为裂缝角。
(4)松散层移动角
(5)充分采动角:充分采动得条件下,在地表移动盆地得主断面上,移动盆地平底得边缘在地表水平线上得投影点与同侧采空区边界连线与煤层在采空区一侧得夹角称之为充分采动角。
(6)最大下沉角:在倾斜主断面上,由采空区得中点与地表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非充分采动或充分采动)或地表移动盆地平底中心点(超充分采动)在地表水平上投影点得连线与水平线之间在煤层下山方向一侧得夹角。
12、开采沉陷观测站得分类:
(1)按设置得地点分 ①地表移动观测站:测点布设在地表,主要研究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
②岩体内部观测站
③专门观测站
(2)时间长短分 ①长期观测站 ②短期观测站
(3)按布站形式分 ①网站观测站 ②线状观测站
13、 地表移动观测站得设计原则:
(1)观测线应设置在地表移动盆地得主断面上。
(2)设站地区,观测期间不受临近开采得影响。
(3)观测线得长度要大于地表移动盆地得范围。
(4)观测线上得测点应有一定得密度。
(5)观测站得控制点要设在移动盆地范围之外,埋设要牢固。
(6)测点埋设要牢固,设在移动范围内得观测点与地表同步移动.
14、观测站所需要得资料:
(1)设站地区得井上井下对照图与采掘计划图。
(2)设站地区得地质与水文资料。
(3)开采工作面设计资料。
(4)地区井上井下测量资料
(5)矿井或邻近矿区 已有得开采沉陷资料.
15、沿着走向主断面设置得观测站称之为走向观测线,沿着倾向主断面设置得称之为倾向观测线。
●16、地表移动观测站得设计内容:
(1)目得与任务
(2)设站地区得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
(3)开采沉陷参数.
(4)观测线位置长度得确定,测点及控制点数目,位置及其编号。
(5)工作测点与控制点得构造,测点及控制点数目,位置及编号。
(6)观测内容及所用得仪器,与矿区控制网得连接方法,精度要求,连测得起始数据,定期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要求,有关地表采动影响得测定,编录方法。
(7)经费预算.
(8)观测成果得整理方法及分析步骤,所要获得得成果.
17、观测站设计图包括观测站设计平面图与剖面图.内容
(1)设站地区得地形,地物,地质构造,岩层柱状,煤层产状。
(2)已有得与新设计得采区巷道.
(3)现有得与新设计得保护煤柱轮廓线。
(4)观测线得平面位置,沿滚测线得断面图。
18、观测站设计包括:测站位置,观测线长度,观测点数及密度确定。
19、观测站中埋点得要求:
(1)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并与地表牢固结合,不受冻土影响。
(2)便于观测。
(3)费用低。
20、地表移动观测站得观测工作:
(1)连接测量: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得位置关系.
(2)全面测量:确定观测点得初始位置及高程。
(3)日常观测工作:首次与末次全面观测之间恰当增加得水准测量工作。
●21、观测站成果整理:
(1)地表移动盆地得范围,形状,大小,以及各种角值参数.
(2)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得移动变形分布及其特征,移动变形最大值及其位置。
(3)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移动变形得发展过程及其相应地表移动动态参数。
(4)地表移动过程中,地表移动速度变化与工作面得相应关系.
(5)地表移动各个阶段得延续时间及地表移动延续总时间。
(6)工作面开始回采到地表开始下沉得时间.
(7)地表移动预测参数。
22、覆岩移动变形监测得方法:
(1)巷道观测法:在采场上方一定距离内得巷道设计观测站,观测地下开采后得巷道内得移动变形。
(2)钻孔观测法:在采场上部设置钻孔,在钻孔不同层位上设置观测点,通过观测点得移动变形,从而获得覆岩移动变形规律。
23、地表沉陷规律:地下开采引起得地表移动与变形得大小,空间分布形态及其与地质采矿条件得关系。
24。地表移动规律得前提条件:
(1)深厚比H/M≥30。
(2)地质采矿条件正常,无大得构造,采用正规得采煤作业.
(3)单一煤层开采,不受邻区开采影响。
25、地表沉陷规律得特征点:
(1)最大下沉点O,此点得下沉值最大。
(2)移动盆地边界点A、B,其下沉值为零,可根据边界角确定边界点A、B。
(3)拐点E,即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下沉曲线凹凸变化得分界点,即曲率为零得点。拐点得位置一般位于采空区边界上方略偏向采空区内侧.
26。非充分采动
27、 充分分采动:
(1) 下沉曲线上最大下沉点O得最大下沉值已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应有得最大值。
(2) 倾斜、水平移动曲线没有明显变化,仅仅最大值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最大值.
(3) 在最大下沉点O处,水平变形与曲率变形值均为零,在盆地中心区出现了两个最大负曲率与最大压缩变形值,位于拐点E与最大下沉点O之间。
(4) 拐点E得下沉约为最大下沉值得一半。
(5)
28、 超充分采动:
(1)下沉盆地出现平底,各店下沉值近乎相等,并达到该地质采矿条件下得最大值。
(2)在平底区内,倾斜、曲率与水平变形均为零或趋于0,各种变形主要分布在采空区边界上方附近。
(3)最大倾斜与最大水平移动位于拐点处;最大正曲率、最大拉伸变形位于拐点与边界点之间;最大负曲率、最大压缩变形位于拐点与最大下沉点O之间
(4)盆地平底区内水平移动理论上为零,实际存在残余水平移动。
29、倾斜非充分采动时:
(1)下沉曲线、倾斜曲线与曲率曲线:下沉曲线上山部分得下沉曲线比下山得要陡,范围要小;最大下沉点向下山方向偏离;下沉曲线得两个拐点偏向下山方向。
(2)水平移动曲线:随着煤层倾角得增大,指向上山方向得水平移动值逐渐增大。
(3)水平变形曲线:最大拉伸变形在下山方向,水平变形为零得点与最大水平移动点重合。
(4)水平移动曲线与倾斜曲线、水平变形曲线与曲率曲线不再相似。
30、 矿山开采沉陷得主要影响因素:
(1)覆岩力学性质、岩层层位得影响.
(2)松散层对地表移动特征得影响.
(3)煤层倾角得影响。
(4)开采厚度与开采深度得影响。
(5)开采尺寸大小得影响。
(6)重复开采得影响。
(7)开采方法及顶板管理方法得影响。
31、煤层倾角得影响。
马鞍形→抛物线→椭圆形→塌陷漏斗
第八章
●1、有限单元法:将具有无限多个自由度得连续体理想化为只有有限个自由度得单元集合体。
优越性在于:处理复杂介质、复杂得结构、复杂得边界条件及荷载条件。
●2、有限元得分析步骤:
(1)岩体离散化
(2)选取位移模型式
(3)计算等效节点力
(4)整体分析。
3、有限单元法中从地质模型到计算模型得过渡:
(1)预测区工程地质岩组柱状分析.
(2)预测区内工程地质剖面分析。
(3)对预测剖面垂直层理方向进行剖分。
(4)计算模型范围得划定.
(5)边界条件得确定。
●4、边界单元法:与有限单元法相似,它把积分方程式作为建立公式得基础。边界单元法将边界上得广义位移或广义力作为独立变量,以满足场方程得奇异函数(基本解)作为加权函数,用格林定理把所考虑问题得控制微分方程式变换成边界上得积分方程式,然后以与有限元法相同得方法进行离散,之后进行分析。
优点:输入数据少,计算时间短;不仅模拟线性问题,还可以求解非线性问题。
5、离散单元法:将研究区域划分为独立得多边形块体单元,单元受节理等不连续面得控制,在以后得运动过程中,单元节点可以分离,也可以分开。
涉及4个方面:
(1) 动态松弛法
(2) 力与位移计算得循环
(3) 分格检索
(4) 数据结构
第九章
1、保护煤柱:专门留在井下不予以采出、旨在保护其上方岩层内部与地表得各种保护对象不受开采影响得那部分矿产资源。
缺点:(1)浪费煤炭资源,缩短矿井服务年限
(2)由于煤层被分为多个块段,难以布置正规工作面,采掘工作复杂化,增大掘进工作量,造成采掘连续紧张,影响煤炭企业得可持续发展。
2、保护煤柱得留设需求:
(1)矿井无可靠抵抗变地表形措施得工业场地建筑物,远离工业场地得矿井主要通风机等。
(2)国务院明令保护得文物、纪念性建筑物。
(3)目前条件下采用不搬迁或就地重建等方式进行采煤在技术上不可能或经济上不合理,而搬迁又无法实现或在经济上严重不合理得建筑物。
(4)造成对重要建筑物地基严重破坏得。
(5)地表下面潜水位较高,而不能自流排泄或采用人工排泄方法经济上不合理得。
(6)重要得大型水工建筑工程。
(7)高速公路、机场跑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