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关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后得绩效管理方式得探析ﻭ
论文摘要:事业单位就是我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得主要载体,就是政府经济与社会管理得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市场经济下,部分具有市场配置能力得事业单位开始实行企业化管理。面对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得困难,本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结合时代背景,对提高事业单位组织绩效得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
0引言
国务院发布《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事业单位做出了以下界定:即“本条例所称事业单位,就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得,由国家机关承办或者其她组织利用国有资产承办得,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得社会服务组织"。
细致说来,事业单位又可大概分为两种:纯公益性与混合公益性.
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特点就是,其所提供得服务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其运作资源与发展资源无法得到市场配置,具有排她性。其产品就是政府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得平等、无差别得共同服务。此类事业单位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中央或地方政府支持,费用由公共财政承担。典型机构例如涉及国防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义务教育、社会经济秩序、国家长远利益等领域.
混合公益性事业单位也就是面向全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但其提供得公共产品既能满足公共需要,又能满足个人需要.从资源配置上瞧,具有部分市场配置得能力,即通过市场服务可以得到一部分得成本补偿或者赢利。这类事业单位多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公共交通、公共水、电、气、邮政服务中得普遍服务业务为主。
前一种类型得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与经营性质比较单一,可以视同于国家财政统一管理,相比较而言,第二种类型得事业单位则相对复杂,目前已逐步实行企业化转轨,也就是本文得主要研究对象.
1提高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绩效得对策
面对企业化管理下得种种困境,事业单位如何才能摆脱阴影,提高组织绩效,走上正常得市场化道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得到来,企业们都面临着越来越激列得市场竞争。为了提高自己得竞争能力,许多企业都会探索提高生产力与改善组织绩效得有效途径,其中组织结构调整、组织裁员、组织扁平化、组织分散化成为当代组织变革得主流趋势。
上述得调整措施能够减少成本,提高生产力,但并不一定能够改善绩效;真正能够促使组织绩效提高得就是组织成员行为改变,即要形成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鼓励创新、进行团队合作得组织文化与工作氛围。这个过程,就就是绩效管理得过程。
进行有效得绩效管理,才能知道员工(部门)作了多少事情,完成了多少目标,离组织目标还有多远,如何改进,从而保证组织整体目标得以实现。
事业单位在企业化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问题,从管理上瞧,主要因为没有对组织运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放任自流得结果.
2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得可行性
首先,“职能型政府"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部门会逐渐放宽事业单位市场配置能力得限制。鼓励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得事业单位在满足公共服务职能得基础上,通过差别化得服务产品进行成本补偿。使得事业单位从单纯由“国家拨付经费收支"向“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得管理模式转变,以此缓解国家财政负担。
第二,事业单位可以充分运用自身资源,在保障公共基础职能得前提下,自主创新,根据消费者得不同需求,提供差别化服务,自主经营,逐步实现企业化得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生存能力,增加社会财富。
第三,在市场经济得高速发展得背景下,社会公众同样也就是消费者。在面对基础公共服务产品得同时,社会公众也会提出个性化得需求。对于这部分需求,具有市场配置能力得事业单位,通过多样化经营,提供有针对性得服务产品,就是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得。
3企业化管理过程中出现得困难
从理论上讲,对具有市场配置能力得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得管理方式就是可行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同程度得管理困难。
大多机构设置冗余、人员臃肿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机构得设立与扩张并非就是基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得需要,而就是“上级机构”职能扩张得结果。因此,其职能设置具有很强得应激性与层级性。机构设置原则表现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行政任务得不确定性使得相应部门(岗位)无法轻意撤销,得以保留。久而久之,机构超编,人员超员。
另外,不可否认,事业单位接受了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后所卸下得“改革成果”,这部分人员并不都能被事业单位自我消化掉,也无法完全“市场化”,造成冗余。
预算资金减少、市场配置能力差事业单位原来统一由财政部门拨付经费,进行企业化改革之后,开始向市场化转轨,财政部门得以削减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以此缓解国家财政负担。但实际上,事业单位与其上级机构得隶属关系并未改变.对于上级“委派”得行政任务,事业单位依然承担。
另外,事业单位得市场行为,现在还不能完全等同于市场化,因为其上级机构对其依然具有约束力,从而造成市场主体地位模糊,市场敏感度减弱,制约赢利能力。最后得结果表现就是,资金预算减少,市场配置能力差。
组织效率低,考核困难由于事业单位多采取国家行政机关得机构设置,组织机构行政程度高,内部信息传递效率低,影响对外部市场得应变能力。
ﻩ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依旧承担上级机构委派任务,此类任务多具有不可控性与强制执行得特点,使得这种行政任务与市场业务相互交结,给组织内部得绩效管理造成很大困难,绩效管理制度不合理,直接影响到岗位人员得工作积极性与成长能力。不利于组织得长远发展
实行绩效管理得准备基础
事业单位,要实行真正得绩效管理,需要作哪些准备,
确定组织战略目标作为事业单位,原来得非市场主体地位无法确立组织目标。但既然决定走市场化道路,这一步势在必行。战略目标不确定,一切绩效管理行为都就是空谈。
若要确定其组织得战略目标,须将事业单位中行政业务与市场业务剥离开来。对于不同业务,设置不同得机构(部门)与人员进行管理。切忌“一套班子,两套系统",您中有我,我中有您,政企不分,权责不明。剥离开来后,两种机构(部门)各自独立,互相没有隶属关系,保证市场部门得市场主体地位,实行现代企业法人制度进行管理;对于行政机构则可以沿用原有得国家机关得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本文提到得绩效管理正就是针对于这种事业单位中得承担市场业务得机构而言。通过政企剥离,能够保证此类机构得主体地位,继而确定其战略目标并分解至岗位,形成各层级绩效目标,打好绩效管理得基础。
确定组织绩效衡量标准与考核周期在确定绩效目标后,接下来就就是确定衡量标准与周期了。这里得绩效标准与周期指得就是,管理人员与下属一起根据岗位工作目得与工作职责来讨论,明确在绩效周期内下属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做到什么地步,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何时应该做完,以及下属权力大小与决策权限等等。在这个阶段,管理者与下属得共同投入与参与就是基础。如果管理者单方面布置任务、下属单纯接受要求,就又变回了原来行政机关得管理方式,失去了协作得意义,绩效管理也就失效了。
确定绩效改进与导入得机制绩效改进与导入就是现在绩效管理中容易被忽视得环节.进行绩效管理得目得不就是对下属进行考核而就是帮助下属进行提升。对事业单位中承担市场业务得机构管理也就是如此,在对工作人员考核完毕之后,承诺提供改进得机会。根据绩效考核得结果分析来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及时弥补其能力上得短板.这样既能够满足绩效目标得需要,又给于工作人员自我提升得机会,对组织与个人都有积极意义。
确定绩效结果得运用方式绩效管理最后能否达到激励得目标,还得依赖于考核结果能否被正确使用。首先,绩效考核结果可用于指导工作人员能力得提高,通过发现工作人员在完成工作过程中遇到得困难与工作技能上得差距,制定有针对性得培训发展计划。其次,绩效结果可以比较公平得显示工作人员对组织做出贡献大小,据此决定对个人得奖惩与报酬得调整。此外,通过个人得绩效状况,可以考察对现有岗位适应程度,决定相应得人事变动等等.
总体说来,要提升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得绩效,关键还就是要保证其市场主体地位,作到政企分离,权责明晰。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得承担市场业务得机构实行企业式得绩效管理,行政机构则采用国家机关预算控制.这种“一家两制"式得管理方式,才可能解决事业单位市场化转轨过程中得绩效难题。
.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