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菏泽市教师招聘考试考前1000题(心理、教育心理学).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360696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菏泽市教师招聘考试考前1000题(心理、教育心理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菏泽市教师招聘考试考前1000题(心理、教育心理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考前100题 (1) 1.实验发现,人很难做到在左手画圆形的同时右手画正方形。这涉及( B )。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强度 D.注意的稳定性 2.司机开车时眼、耳、手、脑并用是注意的______特性的表现。(C )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广度 3.学生在课堂上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思考问题,并能够克服干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注意状态属于( B ) A.不随意注意 B .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鹤立鸡群”中的“鹤”和“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的“红”容易被人们知觉到,这种现象所体现的知觉的特性是( B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5.“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C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这种感觉现象是( D )。 A.适应 B.对比 C.后像 D.联觉 7. 一首乐曲由不同的人演唱,仍然被知觉为同一首乐曲,这属于知觉的( D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 人们对《红楼梦》有不同的看法,“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体现了知觉的( C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了取得最好的记忆效果,个体对初次识记的无意义材料进行复习的时间应在识记后( A ) A 1小时内 B 2-12小时 C 13-24小时 D 24小时后 10.在关于遗忘的原因分析中,学者对“舌尖现象”的解释是( D ) A消退说 B干扰说 C. 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11.告诉你一个电话号码,你可以按照它去拨号,但打过以后,再问你该号码,你又不记得了。这种记忆的表现是( C )。 A 瞬时记忆 B 感觉记忆 C 短时记忆 D 长时记忆 12.“压抑学说”的发现者是( C )。 A 吉尔福特 B 艾宾浩斯 C 弗洛伊德 D 波根多失 13. 当人们看到天上的白云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把它想象为成群的绵羊。这属于( B )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4.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句时,脑中浮现出相关形象的过程是( C)。 A.创造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15.小张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描述在脑中呈现出孙悟空的形象,这是(B)。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16.当获悉中国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人们欣喜若狂。此时的情绪状态是(B)。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7.“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所反映的动机冲突是(A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18.“狂喜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嚎啕大哭”所体现的情绪状态是(B)。 A.心境 B.激情 C.应激 D.热情 19.针对同一事件或现象,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对于半杯水,甲觉得“还有半杯水,很高兴”;乙觉得“只在半杯水了,真痛苦”。这一现象反映的情绪特征是(D ) A.主观性 B.感染性 C.情境性 D.两极性 20.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A )。 A.诱因 B.需要 C.兴趣 D.信念 2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C)。 A、整体性 B、选择性 C、层次性 D、动力性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成分的是(D)。 A、逻辑-数学智力 B、空间智力 C、社交智力 D、情绪智力 23.人格的核心成分是( C )。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意志 24. “音乐家必须去创造音乐,画家必须作画,诗人必须写诗……一个人要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就必须真实地面对自己。”根据马斯洛的观点,这段话体现了人具有(C )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尊重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25.卡特尔将基于先天禀赋、主要与神经系统的生理机能有关、较少受到后天文化教育影响的智力称为(D ) A.情绪智力 B.晶体智力 C.空间智力 D.流体智力 26.诚实或虚伪、勇敢或怯懦、谦虚或骄傲、勤劳或懒惰等描述的是个体的(A ) A.性格特征 B.能力特征 C.气质特征 D.认知特征 27.初中以来,刘俊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是谁?”“我将来做什么?”这类问题常困扰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她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C )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28.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D )。 A.整体型B.序列型C.场独立型D.场依存型 29.先将重量、质地和颜色完全相同的两块球形橡皮泥让儿童进行重量比较,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其中的一块压成扁平状,这时,儿童一般会认为球形的橡皮泥比压成扁平状的橡皮泥更重一些。这说明儿童的思维具有( B ) A. 可逆性 B. 不守恒性 C. 守恒性 D. 自我中心化 30.一名调皮的学生屡次扰乱课堂,教师请其站到教室后面,教师运用了( C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31.(A )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规则。 A.发现学习 B.机械学习 C.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 32. 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 ( C )。 A.斯金纳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桑代克 33.下列属于内部动机的是( C )。 A.学好英语可以得到小红花 B.学好英语可以得到老师表扬 C.喜欢听纯正的英语 D.学好英语将来可以出国 34.耶克斯和多德森在研究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关系时发现( B )。 A.动机越低,学习效率越高 B.任务难度不同,其最佳动机强度不同 C.动机高,学习效率高 D.任务难度而同,其最佳动机强度相同 35.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C )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 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 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36.人的语言、思维的发展都分别存在着关键期,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37对初中生的心理教育要以( C )发展水平和特点为基础 A. 思维 B.感觉 C.认知 D.记忆 38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索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议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 D )。 A.心理咨询 B.心理测验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39.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人处于青年期的心理特征是( D ) A.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B.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C.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D.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4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B.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41.看书时用红笔画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这种方法是利用了直觉的哪种特征?( D ) A.理解性 B.恒常性 C.整体性 D.选择性 42.下列哪种现象不属于迁移?( C ) A.温故知新 B.触类旁通 C.照本宣科 D.闻一知十 4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B )。 A. 运气 B.能力 C.努力 D.任务 44.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 B )。 A.苏联心理学家 B .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 C.美国心理学家 D.英国医生 45.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 B ),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 A.才能 B.潜能 C.知识 D.智慧 46.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分辨你、我、他、上、下、左、右等概念,这些概念一般是通过( B )获得的。 A.思维定势 B.接受学习 C.系列教学 D.概念同化 47. 教师对学生的某个特征产生强烈印象,从而形成以点概面的偏见,这是教育活动中的( B )。 A.第一印象 B.晕轮效应 C.蝴蝶效应 D.刻板 48. 先行学习与后续学习是不同水平的学习,是某种下位的先行学习,进而对更高一级的后续学习发生的迁移,叫做( C )。 A.顺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49. 知觉的( C )是指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 A.计划性 B.选择性 C.整体性 D.系统性 50. 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学记中“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这句话反映了人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 ( A )现象。 A.关键期 B.依恋期 C.混沌期 D.最近发展期 51.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种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比如12~18岁阶段阶段的危机冲突是( C ) 。 A.勤奋感对自卑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自主感对羞耻感 52. 下列关于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正确的是(B )。 A. 想象中的概括性成分不断减少 B . 想象由模仿性、再现性向创造性过渡 C. 想象由现实性的浪漫性过渡 D. 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减少 53. 学习者总是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复习的开头,并且在最后对他们进行总结,这是为了利用( B )。 A. 位置记忆法 B. 首位效应或进位效应 C. 复习形式多样化原则 D. 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54.. 下列关于动机水平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正确的是(A )。 A. 学习任务容易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B. 学习难度大时,学习动机水平高,学习效率好 C. 动机水平越高,学习效率也越好 D. 不管学习任务的难度如何,均是中等程度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 55. 在教学活动中,书本和专家的指导与监督由主导作用变为辅助作用,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逐渐发挥主要作用,这体现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C )的发展趋势。 A. 迁移性逐渐提高 B. 从不自觉到自觉最后达到自觉最后达到自动化 C. 从他控到自控 D. 敏感性逐渐增强 56.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受到 (D )的制约。 A. 儿童想象力 B. 儿童家庭背景 C. 儿童年龄 D.儿童逻辑思维能力 57.教师在教学进行中,为了解学生的学生情况而进行测验,这属于教学评价类型中的( A ) A. 形成性评价 B. 追踪性评价 C.随机性评价 D. 总结性评价 58. 依照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学习的基本规律包括效果律、练习律和(A )。 A. 准备律 B.失败律 C.成功律 D. 刺激律 59. “温故而知新”体现的学习理论是( A )。 A. 迁移论 B. 效果论 C. 强化论 D. 认识论 60. “学生学到的,顶多不过像是在他的口袋里装了几把钥匙或几个铜钱而已。学生所学的一切,对他个人的心智成长,毫无意义。”马斯洛此话批判的是( B )。 A.内在学习 B.外在学习 C.认知学习 D.经验学习 61.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是意志 的( B )。 A.自制性 B.坚韧性 C.果断性 D.自觉性 62.注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是( B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63.当一个人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个是印象形成中的( A )。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投射效应 64.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B )。 A.能力 B.气质 C.兴趣 D.性格 65.考试时,小张因为监考老师在身旁,一个字都写不出来。这种现象被称做( B )。 A.社会助长 B.社会抑制 C.社会堕化 D.责任分散效应 66.“关键期”的存在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C )的特征。 A.差异性 B.连续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67.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指出,4-5岁的儿童面临的发展任务是( B )。 A.培养自主性 B.培养主动性 C.培养信任感 D.培养勤奋感 68.学习时,学习者利用一定的记忆术帮助掌握知识,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B )。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元认知策略 69.下面说法属于学习负迁移类型的是( D )。 A.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B.将所学的原理应用于现实问题解决 C.两种学习材料有相似之处,学了后一种,巩固了前面的学习 D.总是把英语字母念成汉语拼音 70.儿童在知道“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 )。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归属学习 71.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起新的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D )。 A.认知学习理论 B.折中主义学习理论 C.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72.要想做到“见义智为”,最关键的是要加强( B )。 A.运动技能的学习 B.智慧技能的学习 C.认知策略的学习 D.态度的学习 73.让儿童先去玩能体现数学概念的具体游戏,然后再接触完全符号化的概念。这是( B )。 A.外显学习 B.内隐学习 C.程序性学习 D.技能学习 74.根据奥苏伯尔对有意义学习的分类,如果儿童听到“鸟”或看到文字的“鸟”,就知道它代表实际的鸟,即使此时并未见到真实的鸟,儿童也能以语言或文字的形式在大脑中形成关于鸟的形象。这属于( D )。 A.概念学习 B.命题学习 C.发现学习 D.抽象符号学习 75.“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属于条件作用的( B )。 A.分化 B.泛化 C.反射 D.获得 76.李大力最近发现,正在读初三的儿子李小力难以保持自我一致性,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李小力个体发展危机没有处理好的阶段是( C ) A.主动感——内疚感 B.勤奋感——自卑感 C.角色同一——角色混乱 D.信任——怀疑 77.王老师观察到,在若干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环节中,孙丽同学自己总是拿不定主意,要靠同伴拿主意。这说明孙丽的学习风格属于( D )。 A.场独立型 B.冲动型 C.沉思型 D.场依存型 78.下列不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途径的是( C )。 A.心理辅导课程 B.教育教学渗透 C.精神治疗 D.心理咨询 79.张明打了通宵游戏,以至于第二天上课时无精打采。这属于( C )。 A.同时性负诱导 B.相继正诱导 C.相继负诱导 D.同时性正诱导 80.实验发现,人很难做到在左手画圆形的同时右手画正方形。这涉及( B )。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强度 D.注意的稳定性 81.一个实际身高为180厘米的人,距离观察者分别为3米、5米、15米时,观察者都觉得这个人的大小是不变的。这是由于知觉具有( D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82.李小明同学今天在参加物理考试时,对于一些简单而熟悉的力学公式,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其中涉及的遗忘理论主要是( D )。 A.衰退理论 B.干扰理论 C.动机性遗忘理论 D.提取失败理论 83.章山同学高考失利后,长期陷于一种消沉的状态中,不能自拔。影响章山的情绪是( D )。 A.激情 B.应激 C.热情 D.心境 84.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把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特征强加在他人身上,以己度人。其中涉及的主要心理概念是( D )。 A.第一印象 B.光环效应 C.定势 D.投射 85.一个男人想结婚,但又怕结婚后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C )。 A.双趋冲突 B.多重趋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避冲突 86.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标准是( D )。 A.道德认知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87.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也会倾向于肯定其人格品质。这种效应是( A )。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投射效应 88.“只要考出好成绩就不会挨骂”属于操作性条件反射规律中的( 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89.体育比赛中经常使用名次对运动员进行评价。这种做法属于( B )。 A.定名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比率测量 90.一个好的测量工具必须稳定可靠,即多次测量结果要保持一致。这一指标指的是( B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91.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的是( D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C.“孟母三迁” D.“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92.“谈虎色变”属于( A ) A.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B.联结—试误说 C.完型—顿悟说 D.认知—发现说 93.对刚刚步人高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测验,以掌握其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情况。这属于( A )。 A.诊断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94.下列认知性目标要求中,学习层次最高的是( C )。 A.知道 B.了解 C.应用 D.理解 95.根据兴奋与意志之间的强弱关系,可以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等类型。据此理论,三国时期的猛将张飞的气质类型更倾向于( 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96.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对语言学习来讲,其关键期大约在16岁稍前的是( C )。 A.音韵学习 B.书写学习 C.语法学习 D.语感学习 97.“用进废退”的规则说明脑具有( A )。 A.可塑性 B.特异性 C.情境性 D.生物性 98.老师告诉小东,“如果明天早上还迟到,就请家长来学校”。这里运用的是( C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99.两位老师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训练,两人共同讨论、评课、写教案,请问两位老师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B )。 A.教育经验总结法 B.行动研究方法 C.调查法 D.实验洼 100.“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和认知结构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这句话来自( A )。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加涅 D.维特罗克 99.两位老师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元认知策略训练,两人共同讨论、评课、写教案,请问两位老师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B )。 A.教育经验总结法 B.行动研究方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解析】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教育实践中依据心理学理论有目的地整理、抽取和提炼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心理规律的方法。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比如,学生学习心理的表现、学生品德和人格发展特征等,通过平时观察和了解、测试、个案研究或一定时间的教育观察和实践,教师可以作出恰当的总结。 [教育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老师)给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事业编/企业编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