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43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解析版).pdf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358977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2.0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43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解析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考点 434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十年真题】【十年真题】1(2019天津高考8)1918 年初,德军逼近彼得格勒。苏俄被迫接受德国提出的割地赔款条件,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大战,赢得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时间。有历史学家借“布列斯特和约”的寓意,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这说明苏维埃政权()A已把农民视为当前最危险的敌人 B确定武装对抗是处理内政的方针C通过妥协让步维护革命根本利益 D开辟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答案】C【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实行了新经济政

2、策,该政策体现出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属于对现实的“妥协”,这与苏俄签署“布列斯特和约”有相同的地方,即二者都属于对现实的一种暂时“妥协”,通过这种“妥协”维护了都革命的根本利益,故选 C 项;通过题干中“历史学家把新经济政策称为农民的布列斯特”,说明苏维埃政权没有把农民视为最危险的敌人,排除 A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面对国内战争结束之后出现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没有采取武装对抗方针,排除B 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基于苏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出发,所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正确路径,但它还不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新道

3、路,排除D项。2(2017海南高考18)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 年间,一段时期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A二月革命时期 B国内战争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 D德军入侵时期【答案】B【解析】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于十月革命后,二月革命时期还没有建立,故A 项错误;1918 年夏到 1920年底的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受到战争的破坏,苏俄经济进入停滞状态,故B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时期,在斯大林模式的指导下,苏联经济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特别重工业有显著的发展,与材料“经济进入停滞状态”不符合,故 C 项错误;德军入

4、侵时期是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以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3(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4)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 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解析】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不会发生经济危机,故A 项错误;1928 年,苏联开始

5、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 1932 年,苏联“一五”提前完成超额,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 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 项错误;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它并不会关注苏联公有制的优越性,故D 项错误。4(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

6、策的影响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 B 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 1929 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 1937 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 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

7、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 项错误。5(2016江苏单科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解析】材料“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表明农村并不缺少机械操作员,故 A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机械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不是农业没有明显增产的原因,故B 项错误;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斯大林

8、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 项正确;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农庄拥有土地所有权,故D 项错误。6(2015广东文综22)发生在 1920 年苏俄的现象有()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B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答案】C【解析】“私营企业纷纷涌现”是在 1921 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扩大”是在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时期,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题干强调“发生在1920 年苏俄”,可知当时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

9、集制,禁止商品贸易,即政府禁止买卖粮食,故 C 项正确;“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在斯大林时期,时间不符,故D 项错误。7(2015海南单科17)1924 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答案】B【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恢复经济任务的完成,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说明当时许多

10、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只能是在特殊时期实行的特殊政策,故B 项正确;据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反对新经济政策,因此不可能认为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故C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代替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D 项错误。8(2015天津文综9)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答案】A【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和苏俄都实行开放的政策,引

11、进外资发展经济,故A 项正确;苏俄和中国并不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尤其是在苏俄时期,美国对苏俄是敌视的态度,故B 项错误;苏俄和中国是引进外资和发展经济而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故C 项错误;材料与哈默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无关,故D 项错误。9(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4)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

12、,实际是苏联人们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发展工业,故A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反而增加,没有涉及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故B 项错误;从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故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故D 项错误。10(2015江苏单科19)“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A制度变革

13、激发技术创新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答案】B【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已经是斯大林模式,没有制度变革,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的先进发明“被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 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与苏联模式的僵化有关,故 B 项正确;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科技交流不可能不受影响,否则会远不止“28 个国家买去专利”,故 C 项错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但也是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故 D 项错误

14、。11(2015山东文综21)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 19291938 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额(%)变化趋势的是()【答案】A【解析】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 A 项正确;1929 至 1933 年美国经济危机,工业总产值不可能呈现完全上升趋势,故B 项错误;苏联在1929 至 1938 年期间通过斯大林体制的建立,大力发展了工业,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应该呈现上升趋势,而不是没有任何变化,故C 项错误;由于受到经济危

15、机的打击,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D 项错误。12(2014安徽文综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答案】B【解析】由“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可以判定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在 1921 年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到新经济政策后才实行农业税,故 A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采取

16、的非常手段,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由于当时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条件,违背了历史发展的阶段,故B 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在农民手里拿走的太多,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不能作为该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 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主观因素即苏维埃决策脱离实际,客观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故D 项错误。13(2014广东文综17)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A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B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

17、时宜C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表明毛泽东主张借鉴苏联的做法,允许资本主义继续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逐步进行,而题干中思想表明毛泽东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故A 项正确;毛泽东肯定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故B 项错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与题干信息无关,故 C 项错误;中共七大召开与 1945 年,此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谈不上社会主义改造,故 D 项错误。14(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平均税款(卢布)1920192

18、11030192119226111922192339819231924306D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 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答案】B【解析】余粮收集制的推行导致了 1920 年至 1922 年高的平均税款,并不能说明 1922 年以后平均税款低的原因,故A 项错误;1921 年以后,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了原来的余粮收集制,从而导致了 1922 年至 1924 年低的平均税款,故B 项正确;实物配给制的废除是属于产品分配领域,不是造成农业税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在“斯大林模式”后出现的,在1930 年开始

19、推行,不在本题的时间阶段内,故 D 项错误。15(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 A、C 项错误;1936 年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再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20、不符合史实,故B 项错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 D 项正确。16(2014全国大纲卷21)1928 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突出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工业化有关,而从题干材料关键词“苏维埃制度个体小农经济”可见斯大林指出的是当时苏联农业

21、生产关系,故A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在此后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逐步在经济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故 B 项错误;为满足苏联工业化对粮食、资金、原料等的需求,斯大林时期在农业方面实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故 C 项正确;“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符合史实但与题意不符,故D 项错误。17(2013北京文综16)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史实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结论宋代以后雕版印制技术基本不再使用B考古发现唐长安城中的坊建有坊墙19 世纪中期,英国生活资料及生产原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C料进口占其进口总额的 95%,约 50%的工业产品销往国外1951

22、1955 年,苏联对农业的投资由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苏联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D年均 200 亿卢布增长到 409 亿卢布【答案】C【解析】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B、D 选项的史实正确,但这些结论与史实不相符。史实与结论之间不能形成完整的逻辑关系,只有C 史实与结论能够形成相对准确的逻辑关系。因此正确的答案选 C。18(2013全国新课标卷 I 文综33)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 年增加了 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

23、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 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 项;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 项。这一论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 D 项。19(2013广东文综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

24、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A【解析】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行为的,故选A20(2013全国新课标卷 I 文综2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答案】B【解析】新经济政

25、策是苏俄在 1921 年 3 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据此判断,中国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被认为是新版的新经济政策,其依据在于二者同样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选择B 项。21(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19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应当在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B【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斯大林认为苏联应该在10 年内完成

26、工业化,并结合1931 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但推动了 1936 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形成。故 B 项符合题意。其他三项均表述错误。22(2013海南单科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 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答案】C【解析】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理解教材,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

27、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这则材料是 1922 年颁布的,粮食税之后的进一步对农业的改革。故选C。23(2012江苏单科17)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 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答案】D【解析】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

28、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 年2 月,列宁决定调整政策。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要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商品贸易、恢复商品经济,即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它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A 项错误;与社会主义改造没有关系,排除 B 项,新经济政策仍然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C 项错误。24(2012福建文综卷22)表 1 是苏联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表 1年代年均粮食产量(万吨)A地广人稀19251927 年752719281932 年736019331937 年7290B

29、自然灾害频发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答案】C【解析】统计表格的题目,要看纵轴和横轴,从表中可以分析,苏联的粮食产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原因斯大林推行农业政策,以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农业得不到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在56 年以后排除 D。25(2012广东文综卷22)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答案】C【解析】关键信息:苏联、早早送上工

30、业化大道、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1924 年苏联成立,AB 项排除;从题干中的“早早送上工业化大道”可知,所述的斯大林模式,因此排除D 项;而“但毕竟达到了上西方国家国目标”反映了学者予以了斯大林模式一定的肯定,认为有其合理之处,C 项正确。26(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 年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 米印花布、75 公斤砂糖,到 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 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 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D工业化牺牲了农

31、民的利益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答案】D【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27(2011海南单科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答案】D【解析】扣住关键词“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

32、贸易措施上。故选D 项。28(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答案】B【解析】把题干材料与选项对照,也许学生很容易做出选B 的判断。但要讲清理由似乎不易。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从选项与材料的相关性程度看,选 B。算不算理由?另有一个捷径:圣彼得堡彼得格勒(1917)列宁格勒(1924)圣彼得堡(

33、1991),从同一个城市名称的变化出发可以迅速排除 C、D。内战导致粮荒,粮荒引出余粮收集制,其目的是巩固困难重重的新生政权,故A 排除。29(2010重庆文综22)图 6 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答案】B【解析】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

34、对苏联的冲击不大。30(2013福建文综38)(3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联。摘自斯大林选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苏

35、维埃政权为什么要实现快速工业化战略。(9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是如何为工业化打基础并找到资金的。(10分)【答案】(1)苏维埃政权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势力包围中;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如不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工业化,经济、技术就不能独立,政权将被扼杀。(2)实行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政府把国有企业利润集中收缴;征收农业税,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等方式筹集工业化资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第(1)题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政权、国家巩固问题,所学知识则联系课本,实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第(2)题材料摘自斯大林选集,所以答案应该出自斯大

36、林上台后,材料中斯大林强调不靠外,因此从国内考虑,再结合斯大林体制形成过程答题;31(2012山东文综29)(16 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

37、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 分)(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6 分)(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 分)【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

38、的社会救济等。(举一例说明即可)(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解析】考查20 世纪各国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1)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改变包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式由迂回过渡到直接过渡;经济体制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

39、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市场对经济的调整作用。(2)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资本主义的一些社会弊端,属于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必然会损害部分资本家的利益,因此招致他们的抨击。主要是在工业方面,限制资本家的无序生产,增加工人待遇,缓和社会矛盾。(3)斯大林模式既要肯定它的积极作用,也要关注它的消极作用,如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罗斯福开创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在当时帮助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当无法彻底根除经济危机。这些说明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经济模式调整陶与时俱进。【三年模拟】【三年模拟】1(2018苏北四市调研)1918

40、1919 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答案】B【解析】“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粮食交易,表明余粮收集影响民众生活,故B 项正确。2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其中“

41、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生产合作社【答案】A【解析】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 项正确。3(2018扬州期中)1921 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A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答案】C【

42、解析】1918 年,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在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选C 项。41921 年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该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A地主富农反抗强烈 B工业化道路脱离国情C小农经济尚占优势 D撇开市场搞集体农庄【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时间20 世纪 20 年代以及材料中“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可知是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会“同下层脱节”,客观上是因为俄国当时小农经济占

43、优势,故 C 项正确。5(2019苏州调研)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1926 年,到 1940 年也就是 14 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 1940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 4%跃升到 19%。上述成就的取得主要是因为 ()A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B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答案】C【解析】1921 年新经济政策实施,20 年代中期基本停止,故A 项错误;经济危机发生于

44、1929 年,故 B项错误;结合时间信息和两个五年计划可知是斯大林模式,故C 项正确;发展速度惊人是表现,与原因无关,故 D 项错误。6(2019南京调研)布哈林说:“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长期地保持最大速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发展打破纪录。”这表明他主张()A协调工农业发展B优先发展重工业C推行农业集体化D加快农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表

45、明他主张协调工农业发展,故A 项正确。7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从 1930 年、1931 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A 项符

46、合题意;从材料无法体现,B 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 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 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8(2019常州一中期初)“该经济体制不是经济规律自然发展的产物,而是在当时苏联所处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高速度工业化的追求与某种先验的社会主义观相结合而衍生的结果。”该经济体制产生于()A苏俄国内战争时期 B斯大林执政时期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特点是“高速度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中重工业的高速化发展体现的是

47、斯大林模式,因此本题选择B 选项。91938 年苏联政府在一份决议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 给工业、运输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他们常常只工作 45 小时,白白浪费了其余23 小时的工作时间,国家和人民因此常常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该决议反映出当时苏联()A工人阶级队伍觉悟低下 B国民经济呈现衰退景象C工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苏联存在“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这说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效率低下等弊端,故D 项正确。10(2019常州调研)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

48、政治艺术品。图1、图 2 为苏联工业化时期宣传其成就的海报。对其解读正确的是,该海报()A客观地宣传了纺织业取得的巨大成就B展现了工业化促进纺织业发展的成果C反映纺织业为苏联工业化奠定了基础D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答案】D【解析】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海报宣传纺织工业的成就,忽视了当时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事实。故答案为D 项。11刘继峰在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中说:“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该区分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层面下斯大林模式的不同。”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斯大林模式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B斯大林模式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C斯大林模式后期阻碍苏联经济发展D斯大林模式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答案】D【解析】斯大林模式适应了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故D 项错误,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