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0年药大药综(一)真题详解.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43492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8.32MB 下载积分:8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药大药综(一)真题详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0年药大药综(一)真题详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药综(一)真题详解 分析化学 一、名词解释 1、 共振线 共振线 resonance line   原子受到外界能量激发时,其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外层电子由激发态直接跃迁到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也简称为共振线。 2、 均化效应 均化效应   分析化学中,各种不同强度的酸或碱拉平到溶剂化质子水平的效应称为均化效应。 3、 置信区间 置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4、 Molecular ion 分子态离子 分子离子 molecular ion   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二、选择题 1、D(不确定) 2、A 3、A lg(0.01*KM’)>=6成立 lg(0.01(logKznY-loga))>=6 (logKznY-loga)>108 16.4-x>8 X<8.4 4、B(不对称电位) 相界电位:内部溶液相界电位E外,外部溶液相界电位E内。 相界电位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溶液中和在硅胶层中H+浓度不同引起,扩散的结果破坏了界面附近H+原来正负电荷分布的均匀性,在两相界面形成双电层,产生了电位差。电位差的存在影响H+在两相间相互扩散的速度,最后形成扩散平衡,建立了平衡的相界电位。 液体接界电位(EL ) 在两种不同离子的溶液或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接触界面上,存在着微小的电位差,称之为液体接界电位。 液体接界电位产生的原因: 两种溶液中存在的各种离子具有不同的迁移速率而引起。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左图中,两种溶液组成相同,浓度不同时,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H+迁移速率快,故左边溶液界面带负电荷,右边溶液界面带正电荷,出现液界电位。 不对称电位:在玻璃电极膜两侧溶液pH相等时,仍有1mV~3mV的电位差,这一电位差称为不对称电位。是由于玻璃内外两表面的结构和性能不完全相同,以及外表面玷污、机械刻划、化学腐蚀等外部因素所致的。 电极的电位和温度有关,所以测定时应调节仪器的温度钮,将温度设定为待测溶液的温度。饱和甘汞电极在标准缓冲溶液和待测溶液中产生的液接电位不一定相同,二者之差称为残余液接电位,其值不易知道,但只要两种溶液的pH值比较接近,残余液接电位引起的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定位时选用的标准缓冲液的pH值应尽可能与待测溶液的pH值接近。 5、C 跃迁类型:  1.N-V跃迁   1) 定义:分子中的电子由成键轨道向反键轨道的跃迁。   2) 分类   (1)σ→σ跃迁:由σ成键向σ反键的跃迁。存在于饱和碳氢化合物中。   (2)π→π跃迁:由π成键向π反键的跃迁。存在于含有不饱和键的碳氢化合物中。   2.N-Q跃迁   1)定义:分子中的电子由非键轨道向反键轨道的跃迁。   2)分类:   a. n→σ跃迁:由n非键向σ反键的跃迁。存在于含杂原子的饱和碳氢化合物中。   b. n→π跃迁:由n非键向π反键的跃迁。存在于含杂原子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中。 6、A A.若酸性过高,CrO42-将因酸效应致使其浓度降低,导致Ag2CrO4沉淀出现过迟甚至不沉淀;但溶液的碱性太强,又将生成Ag2O沉淀。 B. Cl-离子时,若选曙红为指示剂,将使测定结果偏低. C.D.在滴定过程中,不断有AgSCN沉淀形成,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所以有部分Ag+被吸附于其表面,因此往往产生终点过早出现的情况。 7、B A.联苯Φf=0.2 B.蒽Φf=0.36 C. 苯酚Φf=0.18 D.萘Φf=0.29 由苯Φf=0.11,可推测苯酚Φf=0.18 • 化合物 荧光波长(nm) 荧光相对强度 • 苯 270—310 10 • 苯酚 285—365 18 • 苯胺 310—405 20 • 苯基氰 280—390 20 • 苯甲醚 285—345 20 8、D 2 某有色溶液,当用1cm吸收池时,其透光率为T,若改用2cm吸收池,则透光率应为 A.2T B.2 lgT C. D.T2 解: 这四个选择项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一个是对的。可用两种思路解答此题。其一是逐个排除错的,剩下就是对的。其二先算出正确答案,看它与哪个相符合,哪项就是应当选择的。有时将两种思路综合起来。 解法1:由式(7-11)和式(7-5)可知透光率T不与液层厚度成正比.因此不能选A项。而B项2lgT其值为-2A,T与A是成负对数关系,而不是成正比关系,因此不能选B项。剩下C.D两项中有一个是对的。它们都是T的指数形式,由吸光度A与透光率T成负对数关系。当吸收池由1cm变为2cm时,A应增大,而T应当减小。有色溶液其透光率应在0~1间,即0<T<1。 >T.C项肯定是错的,剩下只有选D项。再则从 与T2相比较来看,因为T<1。   ∴T 2<T< 只有D项是对。故此题正确的选择项是D项。   解法2:由A=Kbc及A=—lgT可得到 T=10-A=10—Kbc; b1=1cm时,T1=10—Kc =T b2=2cm时,T2=10—2Kc=T2 而D项恰为T2.故本题选择D项。  某有色溶液在2.00cm吸收池电测得百分透光率T%=50,若改用(1)1cm,(2)3cm厚的吸收池时,其T%和A各为多少? 解: 先求有色溶液在2cm吸收池中的吸光度A,由(7—5)式可得 A=2一lgT%=2—lg50=0.30 由吸光度与液层厚度成正比,可求得厚度为1cm和3cm时有色溶液的吸光度,又据(7-5)式可求各自的T%: (1)b=1cm,A=(0.30/2.00)*1.00=0.15 lgT%=2-A=2-0.15=1.85 T%=71 (2)b=3cm, A=(0.30/2.00)*3.00=0.45 lgT%=2-0.45=1.55 T%=35 9、因r和V为定值,m/z比值小的首先通过狭缝 答:首先应该进行定性分析,了解石灰石样品中的金属杂质是什么.题中没有告诉,我只按一般情况,即金属杂质主要是Mg2+和Fe3+来考虑. 一.试样准备. 取m克的试样.用盐酸溶解,加NaOH调pH=10.过滤并用冷水洗涤沉淀,滤液和洗出液收集在一起. 二.测定 1.氧化还原法 将试样用盐酸或者硫酸酸化,加入过量的(NH4)2C2O4,然后用稀氨水中和至甲基橙显黄色,并陈化一段时间.过滤,用冷水按"少量多次"的方法洗涤沉淀. 将以上的沉淀溶于热的稀硫酸中(70~85℃),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 有关反应为: Ca2+ + (NH4)2C2O4 → CaC2O4↓(白色) +2 NH4+ 2MnO4- +5C2O42- +16H+==2Mn^2+ +10CO2+8H2O 设KMnO4标准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用去体积Vml;样品中Ca^2+的物质的量为n. 2MnO4- +5C2O4^2- +16H+==2Mn^2+ +10CO2+8H2O 2-------5 CV/1000--n n=5CV/2000mol 样品中CaO质量为n*56 钙含量(用CaO表示)为56n/m. A;酮类: 由于C=O和C=C共轭而降低了40cm-1 B:芳酮类: C=O 1700-1630 很强的谱带,可能是vC=O与其他部分振动的耦合 C-C伸 1325-1215 Ar-CO C=O伸 1690-1680 强 (都有脂酮类的特征峰) (2)A: 三组峰(苯环5H单峰、亚甲基2H单峰、甲基3H单峰) 苯环上的H:A2B3耦合 B:三组峰(苯环5H多重峰、亚甲基2H四重峰、甲基3H三重峰) -CH2CH3:A2B3耦合,苯环上的氢:AA’BB’C耦合 答:Rf=1/(1+KVs/Vm),当Vs/Vm不变是,K值越大,Rf值越小,所以Rfa>Rfb>Rfc 四、解: (1)K2=K2*Vs/Vm=120/20=6 α=k2/k1=1.1 k1=5.5 (2)由R=(R=1.5)可得: N=5900,L=nH=3600mm=3.6m (3)t0=L/μ=360/0.6=60S,tR2=t0(1+k2)=420s=7min (课本例题P387) 解:C8H12O4 在1700cm-1附近有强吸收,含有羰基 (1)不饱和度:(2*8+2-12)/2=3,为脂肪族化合物 (2)氢分布:以c峰的积分高度为公约数,得氢分布比为a:b:c=3:2:1。分子式含氢数为12H,则氢分布为6H:4H:2H。说明未知物是具有对称结构的化合物。 (3)偶合系统 a,b间△δ/J=(4.19-1.31)*60/7=24.7,为一级耦合A2X3系统。根据氢分布,可知未知物含有两个化学环境完全一致的乙基(a:CH3,b:CH2) (4) δ6.71ppm的质子是烯氢,由于是单峰,说明两个烯氢的化学环境完全一致,烯氢的基准值为5.25,说明烯氢与电负性较强的集团相邻。 (5)连接方式 由分子式C6H12O6中减去2个乙基及1个乙烯基,余C2O4,说明有2个-COO-基团。连接方式有两种可能。 I中CH2与-COOR相连,计算δCH2=1.2+1.05=2.25ppm II中CH2与-O-COR相连,计算δCH2=1.20+2.98=4.12ppm 计算说明δ4.12接近未知物的δb,因此未知物事按II的方式连接。 (6)综上所述,有两种可能结构 (7)查对标准光谱 反式丁烯二酸二乙酯的化学位移δ6.71ppm(Sadtler 10269M),顺式的烯烃的化学位移为δ6.11(sadtler 10349M)。进一步证明未知物是反式丁烯二酸二乙酯。 ——————————————————————————————————————————————— 有机化学 一、 命名题 1、 4,4-二甲基-8-乙基-1-癸烯-6-炔2、 2-氨基-3-(3-1H-吲哚基)-丙酸 3、 (3S,4R)-4-甲基-5-苯基-1-戊烯-3-醇 4、 7-甲基-3-苯基-螺[4.5]-1-癸烯 二、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C 对氨基苯磺酸 D.生成内盐 对氨基苯磺酸是一个内盐,熔点比较高,很难将其脱掉,如果高温的话应该先脱磺酸 6、A、 B:5H,C:7H,不符合休克尔规则 D、(NaBH4不能还原脂) 8、C 不易脱离(不好)的离去基团 NH2− CH3O− HO− CH3COO− F− H2O Cl− Br− I− N3− SCN− NO2− 易脱离(好)的离去基团 1、醚键的断裂 2、micheal加成 (生成构型翻转的甲硫醚) (霍夫曼重排,构型保持) 苯和单质溴在铁或者溴化铁催化下生成溴苯和溴化氢,由此可见苯和溴化氢之间不发生反应。 第一种产物为主产物。 反应产物应该是对中间双键的亲电加成而得到,主要产物是氢原子加到靠近苯基的碳上,溴原子就到靠近对甲氧基苯基的碳上。这个从重传统的有机化学观念是很好理解的,如果氢原子加到靠近苯基的碳上,形成的碳正离子就靠近对甲氧基苯基,对甲氧基苯基稳定碳正离子的能力更强,从而形成更稳定的中间体。 (三键比较活泼,先与三键反应) (双键较容易发生加成) (频哪醇重排) (D-A反应) C12H18O2 不饱和度:(12*2+2-18)/2=4 苯相当于4个不饱和键,所以除了苯之外,不含不饱和键 C6H14O2 1.2:-CH2CH3 3.4:CH3-O 4.4:Ar-CH3-O 7.2:苯 强碱活化阿尔法氢形成碳负离子,具有强的亲核性进攻羰基碳脱水即得 总结:涉及到的考点有霍夫曼重排,酯酮缩合,羟醛缩合,D-A反应,氮杂环的生成,苯环上的取代和加成反应(合成题),格氏试剂,酸酐的生成及过氧化物的氧化等。 生物化学 一、 选择题 1、 D(尿嘧啶) (因为mRNA没有T(胸腺嘧啶),所以模版中出现A(腺嘌呤)时,有U(尿嘧啶)代替) 2、 D(低温盐析) ( 向某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无机盐溶液后,可以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作盐析,可复原。向某些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某些重金属盐,可以使蛋白质凝聚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作变性,性质改变,无法复原。) 3、 A(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这是因为在tRNA的一端是携带氨基酸的部位,另一端有三个碱基,每个tRNA的这三个碱基,都只能专一地与mRNA上特定的三个碱基配对。tRNA是通过分子中3′端的CCA携带氨基酸的。) 4、C(唾液由三对大唾液腺(下颌腺、肋腺和舌下腺)分泌的液体和口腔壁上许多小粘液腺分泌的粘液,里面含有唾液淀粉酶。人的唾液中99%是水,有机物主要是唾液淀粉酶、粘多糖、粘蛋白及溶菌酶等,无机物有钠、钾、钙、氯和硫氰离子等。唾液中含有的一种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可以催化淀粉水分解为麦芽糖。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pH值在中性范围内,唾液中的氯和硫氰酸盐对此酶有激活作用。食物进入胃后,唾液淀粉酶还可继续使用一段时间,直至胃内容物变为pH值约为4.3~4.8的酸性反应为止。 5、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的缺陷造成的) 6、A(长久以来蛋白质已知仅由20种称为氨基酸的构材所组成,不过约25年前,科学家发现了第21种被称为硒半胱氨酸(selenocysteine)的额外氨基酸。目前两组分别由位于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生化学家Michael  Chan及微生物学家Joseph  Krzycki所领导的研究人员,在一种称为转甲基酶(methyltransferase)的酵素中发现了第22种氨基酸,该酵素于称为甲烷菌的产烷微生物中分解甲氨(CH3NH2),而产生甲烷。科学家称此新氨基酸为吡咯赖氨酸(pyrrolysine)。) 7、C(丙酮酸羧化酶为一种变构酶,有乙酰CoA时,其活性存在) 8、D(HMG-CoA还原酶) (由NADH+H+供氢还原生成甲羟戊酸(MVA),此反应是胆固醇合成的限速步骤,HMGCoA还原酶为限速酶。) 相关知识: 信使RNA,简称mRNA 携带从DNA编码链得到的遗传信息,并以三联体读码方式指导蛋白质生物合成的RNA,由编码区、上游的5′非编码区和下游的3′非编码区组成。约占细胞RNA总量的3%~5%。真核生物mRNA的5′端带有7-甲基鸟苷-5′-三磷酸的帽子结构和3′端含多腺苷酸的尾巴。 由核内不均一RNA剪接而成,可作为模板指导翻译产生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RNA。携带从DNA编码链得到的遗传信息,在核糖体上翻译产生多肽的RNA。 盐析:增加中性盐浓度使蛋白质、气体、未带电分子溶解度降低的现象。是蛋白质分离纯化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最常用的中性盐有硫酸铵、硫酸钠和氯化钠等。 蛋白质:α—氨基酸按一定顺序结合形成一条多肽链,再由一条或一条以上的多肽链按照其特定方式结合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血红蛋白(hemoglobin): 是由含有血红素辅基的4个亚基组成的结合蛋白。血红蛋白负责将氧由肺运输到外周组织,它的氧饱和曲线为S型。 蛋白质变性(denaturation):生物大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受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使蛋白质的生物活性丧失。 复性(renaturation):在一定的条件下,变性的生物大分子恢复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构象的现象。 别构效应(allosteric effect):又称为变构效应,是寡聚蛋白与配基结合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 9、A(乙烯CoA) (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是指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在有氧条件下,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水、二氧化碳及能量的过程。) (在氧供充足条件下,脂肪酸可分解为乙酰CoA,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 10、A(在原核RNA转录中,σ亚基起着识别启动子的作用。) (RNA聚合酶在σ因子的作用下,该酶在DNA双链上滑动,迅速寻找启动子,并与之形成较稳定的结构) 胆固醇 ,是由乙酰辅酶A通过异戊二烯单位的缩合反应而合成,可作为胆酸和类固醇激素的前体。动物组织中含有大量胆固醇,又以肾上腺、神经组织与胆汁最为富集。血浆中胆固醇水平过高,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 )胆固醇是动物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它不仅参与形成细胞膜,而且是合成胆汁酸,维生素D以及甾体激素的原料。胆固醇的作用功能形成胆酸 构成细胞膜,合成激素 相关知识: 糖的无氧酵解 当机体处于相对缺氧情况(如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或糖原分解生成乳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称之为糖的无氧酵解。这个代谢过程常见于运动时的骨骼肌,因与酵母的生醇发酵非常相似,故又称为糖酵解 糖代谢: 二、 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的主链骨架中若干肽单位,各自沿一定的轴盘旋或折叠,并以氢键为次级键而形成有规则的构象,如α螺旋β折叠β转角等。 肽单位:肽键是构成在分子的基本化学键,肽键与相邻的原子所组成的基团,成为肽单位或肽平面。 结构域是位于超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的一个层次 超二级结构又称模块或膜序是指在多肽内顺序上相邻的二级结构常常在空间折叠中靠近,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的二级结构聚集体。 三级结构:具有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或结构域的一条多肽链,由于其序列上相隔较远的氨基酸残基侧链的相互作用,而进行范围更广泛的盘曲与折叠,形成包括主、测链在内的空间排列,这种在一条多肽链中所有原子和基团在三维空间的整体排布称为三级结构。 (一级结构: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局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三级结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空间构象。四级结构: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的方式聚合所形成的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2、增色效应: 增色效应或高色效应 (hyperchromic effect) 。由于DNA变性引起的光吸收增加称增色效应,也就是变性后 DNA 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 DNA 分子具有吸收 250 - 280nm 波长的紫外光的特性,其吸收峰值在 260nm 。 DNA 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互作用是紫外吸收的结构基础 , 但双螺旋结构有序堆积的碱基又 " 束缚 " 了这种作用。变 性 DNA 的双链解开 , 碱基中电子的相互作用更有利于紫外吸收 , 故而产生增色效应。一般以 260nm 下的紫外吸收光密度作为观测此效应的指标 , 变性后该指标的观测值通常较变性前有明显增加 , 但不同来源 DNA 的变化不一 , 如大肠杆菌 DNA 经热变性后 , 其 260nm 的光密度值可增加 40% 以上 , 其它不同来源的 DNA 溶液的增值范围多在 20 - 30% 之间。 3、 固定化酶: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不溶于水的酶。是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使酶与水不溶性大分子载体结合或把酶包埋在水不溶性凝胶或半透膜的微囊体中制成的。 4、脂肪酸的β氧化: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羧基端的β位C原子发生氧化,C链在α位C原子与β位C原子间发生断裂,每次生成一个乙酰CoA和较原来少两个C单位的脂肪酸,这个不断重复进行的脂肪酸氧化过程称为脂肪酸的β 氧化。 (脂肪酸的β-氧化,基本过程: 丁酰CoA经最后一次β氧化:生成2分子乙酰CoA 。故每次β氧化1分子脂酰CoA生成1分子FADH2,1分子NADH+H+,1分子乙酰CoA,通过呼吸链氧化前者生成2分子ATP,后者生成3分子ATP。 ) (脂肪酸的α氧化:在哺乳动物的肝脏和脑组织中进行,由微粒体氧化酶系催化,使游离的长链脂肪酸的α碳原子上的氢被氧化成烃基,生成α烃脂酸。α羟脂酸可以继续氧化脱羧,就形成少一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ω氧化:动物体内上而碳以下的短链脂肪酸,在肝微粒体氧化酶系催化下,通过末端碳原子(称为ω位)上的氢被氧化成羧基,生成ω-羟基酸,再进一步氧化成二羧酸) 5.尿素循环:肝脏是动物生成尿素的主要器官,由于精氨酸酶的作用使精氨酸水解为鸟氨酸及尿素。精氨酸在释放了尿素后产生的鸟氨酸,和氨甲酰磷酸反应产生瓜氨酸,瓜氨酸又和天冬氨酸反应生成精氨基琥珀酸,精氨基琥珀酸为酶裂解,产物为精氨酸及延胡索酸。由于精氨酸水解在尿素生成后又重新反复生成,故称尿素循环。   尿素循环(urea cycle):是一个由4步酶促反应组成的,可以将来自氨和天冬氨酸的氮转化为尿素的循环。该循环是发生在脊椎动物的肝脏中的一个代谢循环。   尿素循环(urea cycle)动物氮代谢最终产物——尿素的生成过程。尿素是哺乳动物排泄铵离子的形式。哺乳动物细胞环境中铵离子浓度不能过高,例如,人血浆的铵离子浓度一般不超过70微摩尔浓度,更高的浓度会导致中毒。因此,大多数陆居动物都有一个如何排泄氮化合物的问题。水生动物多为直接排氨的,排出的氨随即被周围的水稀释,当两栖类经过变态而成为陆居动物,例如,蝌蚪成为蛙时,排氨代谢就转变为排尿素代谢,体液中从脱氨、转氨等作用所释放的铵离子通过一系列酶催化的反应成为尿素。除鸟类及爬行类排尿酸以外,陆居动物均以尿素为氮代谢的终产物。 氨甲酰磷酸是由来自脱氨等作用的铵离子和来自碳代谢的CO2,通过合成酶的催化缩合而成。合成的过程中消耗了4分子ATP,反应基本上是不可逆的。合成酶受N-乙酰谷氨酸激活,如高蛋白膳食可导致激活剂增产,从而促进氨甲酰磷酸增加合成,有助于多余的氨的排除。氨甲酰磷酸的合成可以看作动物氮代谢的关键反应,而鸟氨酸在这一反应中仅起着携带者的作用。 三、简答题 1、辅基和辅酶有何不同,请写出三种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这些辅酶在代谢中的应用。 答:根据酶催化反应最适条件的要求,原则上在酶测定体系中应加入一定量的辅助因子。辅助因子(cofactors)是指酶的活性所需要的一种非蛋白质成分,包括辅酶、辅基和金属离子激活剂。与酶紧密结合的辅因子称为辅基;不含辅基的酶蛋白称为脱辅基酶蛋白(apoenzyme),没有催化活性,必须加入足量辅基,和它结合成为全酶(holoenzyme),才有催化活性。脱辅基酶蛋白与辅基孵育一段时间后,酶活性才会恢复,因此,往往需要样品与试剂中的辅基先预孵育的过程。辅基的用量往往较少。 与酶蛋白结合很松弛,用透析和其它方法很易将它们与酶分开的称为辅酶(Coenzyme)。辅酶尽管不同于酶的底物,但在作用方式上和底物类似,在酶反应过程中与酶结合、分离及反复循环。辅酶用量的确定可将它们按底物处理。例如乳酸脱氢酶中辅酶按双底物动力学方程计算。 辅酶与维生素的关系: 硫胺素    即维生素B1。它在生物体内的辅酶形式是硫胺素焦磷酸 (TPP)(图1[硫胺素焦磷酸(TPP)的结构式])。   硫胺素焦磷酸过去也称为辅羧酶。它在动物糖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丙酮酸在脱羧作用时需要它。在TPP缺少的情况下,代谢中间物丙酮酸不能顺利脱羧会积聚于血液和组织中而出现神经炎症状。TPP 还是其他酶例如 -酮酸氧化酶、转酮醇酶的辅酶。TPP催化的酶反应还需要有镁离子的存在。 烟酰胺   是一系列酶类的辅酶的前体。   很早就知道烟酰胺可以防止糙皮病。1904年已知酒精发酵时不能缺少一种叫辅酶Ⅰ的物质,1933年这种辅酶Ⅰ被分离出来。1934年德国生化学家O.瓦尔堡又分离出一个与辅酶Ⅰ相近似的物质,称为辅酶Ⅱ,并证实了烟酰胺是这两种辅酶的组成部分,现在已经弄清楚辅酶Ⅰ的化学组成是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辅酶Ⅱ的化学组成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   以NAD(和NADP(为辅酶的酶,称为吡啶核苷酸(或烟酰胺核苷酸)连接的脱氢酶。这些酶催化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说来,与NAD(相连的脱氢酶类通常与呼吸过程有关,而与NADP(相连的则与生物合成反应有关。 核黄素   即维生素B2。参与组成两种辅酶,是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系统的主要成分,它们是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   FMN和FAD是一系列黄素连接的氧化还原酶或称为黄素蛋白类的辅酶,从它们与酶蛋白结合紧密的程度来说,也可认为是辅基。这些酶中有的除了FMN或FAD外,还需要一些金属辅助因子,如铁或钼离子等。因此它们被称为金属黄素蛋白。这些酶催化一系列可逆或不可逆的细胞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吡哆醛及其衍生物   吡哆醛、吡哆胺和吡哆醇总称为维生素B6(图3[维生素的结构式]的结构式" class=image>)。维生素B6参与形成两种辅酶,即吡哆醛磷酸和吡哆胺磷酸。   需要吡哆醛磷酸或吡哆胺磷酸作为辅酶的酶在氨基酸代谢中特别重要,催化转氨、脱羧以及消旋作用等。 生物素   作为一些酶的辅基而起辅因子作用。它以共价键的形式通过酰胺键和脱辅基酶蛋白的一个专一赖氨酰残基的ε- 氨基相连。ε-N-生物素酰-L-赖氨酸称为生物胞素(biocytin) (图4[生物素作为辅基的形式])。   需要生物素的酶类能催化二氧化碳的参入 (羧化作用)或转移,因而生物素和二氧化碳的固定密切相关。在羧化作用时还需要腺苷三磷酸(ATP)和镁离子的存在,此外生物素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以及转氨基作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泛酸   最初作为酵母的生长因子被分离出来。由于在生物中广泛存在,因而被称为泛酸。泛酸的辅酶形式是辅酶A(CoA或CoASH),是酶促乙酰化作用的辅助因子(图5[辅酶A的结构式]),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是作为酰基的载体或供体,在代谢上尤其是脂肪酸的代谢上甚为重要。 叶酸    由于最早是从菠菜叶中被分离出来,故名。   叶酸的辅酶形式是四氢叶酸(图6[四氢叶酸的结构式]),它作为酶促转移一碳基团(如甲酰基等)的中间载体而在嘌呤类、丝氨酸、甘氨酸和甲基基团的生物合成中起作用。此外,叶酸在核蛋白的生物合成上也是不可缺少的。 维生素12    在20年代已经发现给病人吃动物的肝能治疗恶性贫血,说明肝中有一种因子对恶性贫血有效。现在维生素B12已经被分离提纯并且结构也已弄清。维生素B12的结构中有一个咕啉(corrin)环系统,并且含有钴离子及 氰基(CN),故又称氰钴胺素。纯净的维生素B12溶液呈红色,这也是一般钴化合物的特征。作为辅酶时,维生素B12中的CN被5'-脱氧腺苷基团所代替,称为辅酶B12。这是一个不稳定的化合物,当有氰化物存在或暴露于光照下即转变为维生素B12。如以5'-脱氧腺苷基代替式中的黑体-CN基,就是辅酶B12的结构式。辅酶作为酶的辅因子的有机分子,本身无催化作用,但一般在酶促反应中有传递电子、原子或某些功能基团(如参与氧化还原或运载酰基的基团)的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可通过透析将辅酶除去。 辅酶(coenzyme)是一类可以将化学基团从一个酶转移到另一个酶上的有机小分子,与酶较为松散地结合,对于特定酶的活性发挥是必要的。有许多维他命及其衍生物,如核黄素、硫胺素和叶酸,都属于辅酶。这些化合物无法由人体合成,必须通过饮食补充。不同的辅酶能够携带的化学基团也不同:NAD或NADP+携带氢离子,辅酶A携带乙酰基,叶酸携带甲酰基,S-腺苷基蛋氨酸也可携带甲酰基。 三、 甲氨蝶呤抗肿瘤作用的化学原理。 答:甲氨蝶呤为抗叶酸类抗肿瘤药,主要通过对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而达到阻碍肿瘤细胞的合成,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与繁殖。  四氢叶酸是在体内合成嘌呤核苷酸和嘧啶脱氧核苷酸的重要辅酶,甲氨蝶呤作为一种叶酸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而使二氢叶酸不能还原成有生理活性的四氢叶酸,从而使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过程中一碳基团的转移作用受阻,导致DNA的生物合成受到抑制。此外,本品也有对胸腺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作用,但抑制RNA与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则较弱,四氢叶酸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S期,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G1/S期的细胞也有延缓作用,对G1期细胞的作用较弱。 生理学 一、 名词解释 1、 细胞凋亡:凋零(apoptosis)也称凋亡,是生理性器官系统成熟和成熟细胞更新的重要机制,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 2、 呼吸运动: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3、 消化: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能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包括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 4、 不感蒸发:人类的水分由机体蒸发,除发汗外,还可以由皮肤和呼吸道粘膜进行,后两者称为不感蒸发。不感蒸发是一种不间断的基本水分的损失,与体温的恒常性的维持机制(如发汗)是有区别的。皮肤的不感蒸发是表皮细胞间隙中组织液的水分直接透过皮肤而蒸发掉, 5、 暗适应:    是视网膜适应暗处或低光强度状态而出现的视敏感度增大的现象, (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20~30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也就是视网膜对暗处的适应能力。) (在黑暗的地方,人眼睛中的锥状细胞处于不工作状态,这时只有杆状感光细胞在起作用。在杆状感光细胞中有一种叫视紫红质的物质,它对弱光敏感,在暗处它可以逐渐合成,据眼科专家统计,在暗处5分钟内就可以生成60%的视紫红质,约30分钟即可全部生成。因此在暗的地方待的时间越长,则对弱光的敏感度也就越高。但有的人杆状感光细胞的功能有障碍,在暗的地方,杆状色素细胞不能正常地工作,不管他在暗处待多久,都不能提高对弱光的敏感度,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夜盲。有的夜盲是维生素A缺乏等因素引起的,有的是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疾病引起。杆状感光细胞不具有辨认物体颜色的能力,所以在暗处看东西,都是一种颜色。) (明适应 :从黑暗处初到强光下时,起初感到一片耀眼光亮,不能看清物体,稍待片刻后才恢复视觉,这一过程称为明适应。) 二.填充题 1、 由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传导主要包括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根据细胞膜上感受信号物质的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的不同,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可分为3类:(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较重要的转导途径有:受体-G蛋白-AC(腺苷酸环化酶)途径和受体-G蛋白-PLC(磷脂酶C)途径;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的特点是:效应出现较慢、反应较灵敏、作用较广泛。(2)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特点是:速度快、出现反应的位点较局限。(3)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不需要G-蛋白的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各条信号转导途径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形成所谓的信号网络或信号间的串话。 ) 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是生理性止血的重要环节。血液凝固的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2、影响心肌的传导性的因素是细胞直径和缝隙连接的数量及功能已兴奋部位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1)结构因素:个心肌细胞之间传导性不同。(2)生理因素:1)已兴奋部位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2)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心肌细胞生物电产生的基础: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取决于离子的跨膜电-化学梯度和膜对离子的选择性通透 (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②阈电位的水平;③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包括:①细胞直径和缝隙连接的数量及功能;②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③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3.中枢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单胺类,氨基酸类和肽类 (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5、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激素有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人体主要激素及分泌部位: 主要来源 激素 英文缩写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 GHRIH 生长素释放激素 GHRH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 MRF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MIF 催乳素释放因子 PRF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PIF 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 VP(ADH) 催产素 OXT 腺垂体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促甲状腺激素 TSH 卵泡刺激素 FSH 黄体生成素(间质细胞刺激素) LH(ICSH) 促黑(素细胞)激素 MSH 生长激素 GH 催乳素 PRL 甲状腺 甲状腺素(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3 甲状腺C细胞 降钙素 CT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激素 PTH 胰岛 胰岛素 Insulin 胰高血糖素 Glucagon 胰多肽 PP 肾上腺皮质 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   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E 去甲肾上腺素 NE 睾丸间质细胞 睾酮 T 睾丸支持细胞 抑制素   卵巢、胎盘 雌二醇 E2 雌三醇 E3 孕酮 P 胎盘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CG 消化道、脑 促胃液素 Gastrin 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CCK-PZ 促胰液素 Secretin 心房 心房利尿钠肽 ANP 松果体 褪黑素 MT 胸腺 胸腺激素   三、简答题。 1、试叙述细胞膜嵌入蛋白和表在蛋白的主要功能。 答: 2、 人在剧烈运动后血压会发生什么变化?简述机体使血压恢复正常的主要调节过程。 答:血压升高。  一、周围循环阻力   (一)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医师/药师资料考试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