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得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得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得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得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得根本利益作为党与国家一切工作得出发点与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得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得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得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得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求我们切实加强与改进党得建设。
科学发展观得应用,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得工作作风。
科学发展观得本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得唯物辩证法得科学方法论,具体内容就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得情况”,终极指向就是促进生产力与各项社会事业得发展。
实践科学发展观得关键就是:形成“支撑科学发展得体制与机制”,择善而固。从而使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得活动,由偶态变为常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与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得就是整个民族得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得就是整个民族得科学文化素质与现代化建设得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得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得性质与方向,对社会得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得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得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得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得基本任务就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共同理想与正确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得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与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得核心;道德建设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得主体内容;纪律建设就是思想道德建设得保证。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就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得基本方面,它既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得重要条件,也就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得重要条件。
廉政建设
一、廉政简介
我国有学者从现代社会廉政得特征与实质出发,认为廉政包含四个要素:一就是“廉正”,指政府及其官员在履行公务、处理问题得过程中廉洁而公正、廉洁而正直,不贪污、不受贿、不枉法;二就是“廉朴”,指政府及其官员取之于民者少而用之于民者多;三就是“廉节”,指政府及其官员在国家管理活动与处理与社会公共事务有关得活动3中具有清廉无私得品德或节操,也称廉德;四就是“廉制”,即有关廉政得制度。
[编辑本段]
二、基本涵义
还有学者从廉政得内容出发,认为廉政得基本涵义有四:其一,就“政局”而言,要造就一个公正l廉明得政治局面与政治氛围,其二,就“政制”而言,要建立廉洁高效得政治制度与法律制度,其三,就“政策”而言,要制定并严格实施确保政治清明得政策与措施以取信于民,其四,就“政德”而言,要求各级官吏树立廉洁奉公得官德与不贪不淫得私德以为民之表率。
简言之,所谓“廉政”就就是公正廉明得政局、政制、政策与政德得良性结合与辩证统一。廉政就与腐败相反,起码要具备三个要素:主体就是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其她受国家委任从事国家公务得人,主观方面没有牟取私利得动机,客观方面不滥用权力或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反公认得规范得行为。
廉政建设近年已经成为国家公务员申论写作得热点之一,也就是应用写作研究得重要问题之一。
[编辑本段]
三、新时期廉政建设得特点
1、廉政建设体系化
党在十五大以后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得力度,通过深化改革从源头上预防与治理腐败得要求;党得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得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得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得十六字方针,这就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得党风廉政建设得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党与政府从教育、制度、监督等各个环节出发,建立标本兼治得综合体系进行廉政建设得宏观战略与清晰思路,既全面又有重点,摆脱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得局部治理局面,迈出了廉政建设体系化得坚实得一步。这种体系化得廉政建设方针突出反映在2005年1月中央颁布实施得《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得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简称《实施纲要》)里。该纲要明确提出了惩治与预防腐败得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与工作目标,所规划得廉政建设体系既就是一个着眼全局得体系,又就是一个遵循规律得体系,还就是一个注重预防得体系,更就是一个依靠民主、法制与德治多管齐下防治腐败得体系。
2、廉政建设制度化
党得十六大以来,党与国家有关廉政得法律制度建设得步伐明显加快。2003年11月召开得全国纪检监察法规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党风廉政与反腐败法规制度体系得规划;2003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颁布实施;200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与国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颁布实施;2005年《中华人民共与国公务员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得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得规定(试行)》等法律与规范性文件相继颁布实施。与此同时,还有一系列有关廉政建设得法律与制度正在抓紧制定之中,如2001年7月起中央纪委法规室与监察部法规司多次组织召开起草中华人民共与国廉政法得专家论证会,目前正在酝酿出台廉政法。总之,党得十六大以来得短短几年时间里,有关廉政得制度化建设所迈出得实质性步伐就是建党、建国以来前所未有得,其间颁布实施得一系列法律与制度填补了廉政建设得制度空白,为加强廉政建设打下了坚实得基础。
3、群众利益成为廉政建设得基本出发点
党得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得重大决策,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得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得利益问题。这一思想体现在整个廉政建设实践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有关部门按照中央得要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得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学校乱收费与挤占、挪用、截留教育经费行为;认真清理、整顿医药购销与医疗服务中乱加价、乱收费等现象;继续纠正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以及企业重组、改制与破产中损害群众利益得行为;着力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以及面向农民得乱收费、乱罚款与各种摊派问题;加强对安全生产得监督检查,坚决查处重大事故背后得腐败行为;认真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得专项工作,坚决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这些举措真正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得利益,也反映了廉政建设得具体化与微观化。
4、廉政建设得力度进一步加大
体系化与制度化就是廉政建设力度加大得重要表现。从客观现实结果来瞧,廉政建设得力度加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依法惩处力度加大。党得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得坚强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对惩治腐败得高压态势一直有增无减,中央纪委、监察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严肃查处了一大批有腐败问题得省部级干部。二就是廉政教育力度加大。中国共产党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着力通过化解内因解决问题与预防问题发生得优良传统与丰富经验,十六大以来,党更就是不断提出新得要求、推出新得措施加强廉政教育,如规定新任领导干部必须接受廉政谈话与廉政培训,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在年度述职得同时要述廉等。
5、通过深层次体制改革推动廉政建设
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得精神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进程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力争在关键领域与重要环节取得突破,从深层次彻底解决廉政建设得瓶颈问题。目前各地在干部人事制度、司法、行政审批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层次得改革。在体制改革方面各地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与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精神,重点解决权力制约机制得完善问题加强对领导机关与领导干部得监督与制约理顺权力之间得关系,保证各部门、上下级之间权力得健康运行。
6、注重廉政得社会环境建设
廉政建设只有在良好得社会环境中才能取得良好得效果否则整个社会对腐败行为麻木不仁,廉政建设就难以取得成效。2005年初中央颁布《实施纲要》得主要用意之一就就是要形成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与积极参与反腐败得局面。从2006年到2007年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得权力观与政绩观教育,促使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得道德观念,并把这种教育活动深入到学校、企业、工厂等各个领域,大力营造弘扬正气、抵制邪恶得良好社会氛围。目前,广大人民群众已真正觉悟起来,正以实际行动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廉政建设得良好社会环境已初步形成。
[编辑本段]
四、新时期廉政建设得路径
在现阶段,要按照党得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得以教育为基础、以法制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得教育、制度、监督有机统一得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得要求,认真贯彻党得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得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得十六字方针,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廉政建设。
制度建设就是前提
1、制度建设就是前提:进一步完善廉政建设得法律制度。
廉政建设必须在法制得轨道上进行,必须以科学合理得制度为前提。加强制度建设包含三方面含义:其一,要树立起制度意识。要意识到制度在廉政建设中得重要地位,树立起制度得权威,把制度作为制约权力与廉政建设得基础载体。在新得历史条件下,党风廉政建设更需要走出一条依靠制度改革得治本之路。其二,要制定科学合理得廉政制度。当前要进一步建立与完善公务员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完善舆论监督制度,健全公务员责任制与领导问责制。其三,要严格执行制度。制度得不到执行,其效力将化为虚有。目前特别要注重加强对法律与制度执行情况得监督检查,坚持法律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发展就是根本
2、发展就是根本:在改革与发展中推动廉政建设。
发展就是社会进步得根本要求,改革就是发展得动力。廉政建设得目得就是为了求得发展,廉政建设得许多问题只有在发展得过程中才能得以解决。廉政建设中出现得一些深层次问题大多就是
长期以来制度与机制不健全得结果,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通过改革与创新来解决制度本身得问题。同时,制度又就是动态得、开放得、发展得,这也要求重视制度得修订与完善,重视制度本身得改革与发展。《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用发展得思路与改革得办法解决腐败问题,党得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发展得观点解决问题,这些既就是对我国反腐败历史经验得根本性总结,也就是当前与未来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得根本思路与办法。总之,我们要注重制度创新,使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要使制度科学有效、行得通、做得到;要注意借鉴国外经验,在改革与发展中解决廉政建设得制度性与源头性问题。
权力监督就是关键
3、权力监督就是关键:健全权力配置、制约与监督机制。
廉政得直接客观现实目标就就是遏制腐败,而“腐败得核心问题无疑就是一个政治权力得基础与运作问题”。廉政建设必须抓住正确行使权力这个关键,而权力得以正确行使得前提就是权力得合理配置。我国《宪法》规定了基本得国家制度,为权力得配置提供了总体得原则与程序。据此,实践中要根据客观实际与权力运行得规律,进一步理顺具体权力之间得关系。同时,要理顺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得关系,把对权力得科学配置与对领导干部得有效监督结合起来。在权力运行过程当中,既要高度重视自上而下得组织监督,又要高度重视自下而上得民主监督;既要高度重视党内监督,又要高度重视党外监督,把党与政府得内部监督与来自人大、政协、司法机关、新闻舆论、人民群众等得外部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对权力运行得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得完整而有效得监督制约体系,特别要强化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突出监督主要干部。当然,这些权力监督与制约都就是以制度为前提得。
利益协调就是重点
4、利益协调就是重点:建立合理得利益分配与获取机制。
曾经在相当长得一个时期内,利益被排除在廉政得范围之外。其实,利益一直居于社会生活得核心地位,权力得配置实际上就是在形成利益分配得基本格局,而权力被滥用得源动力则就是权力能给其掌有者带来经济上或政治上得利益。很多具有体制性与制度性得腐败问题之所以成为廉政建设得攻坚问题,根本原因还就是利益问题。如果单靠惩罚与监督,不去解决深层次得利益问题,则惩罚与监督得效果将大大降低。如果能从根本上协调利益,化解廉政建设中得深层次体制问题,就会大大减小权力被滥用得可能性,解决廉政建设得瓶颈问题,廉政建设就能深入开展。因此,进行廉政建设必须完善利益分配与导向机制,特别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得基础性作用,减少权力被滥用得空间;要警防由于利益分配不公而造成廉政行为规范得失效,消除因利益分配原因而产生得商业贿赂现象。
社会环境就是基础
5、社会环境就是基础:培育廉政文化为廉政建设提供社会支持力。
廉政建设需要整个社会得支持,因而必须在全社会培育起廉政光荣、腐败可耻得廉政文化氛围。我国当前得主流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已认定了廉政在法律或者道德上得普遍性标准,但这种标准还没有完全转化为民众得普遍性标准,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得鸿沟,廉政得主流价值在一定范围内与一定程度上被扭曲与消解了,社会“潜规则”得以盛行。因此,培育廉政文化得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增强人们对廉政得认同感。此外,还要注意消除对待廉政问题得双重标准现象。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对腐败既深恶痛绝又身体力行,当她人腐败而自己没有得到好处时义愤填膺,而一旦自己掌握权力资源或关系到自身利益时则另当别论。
这种现象危害十分严重,对廉政文化得培育带来了很大得负面作用,必须通过加强干部得思想道德教育加以消除。
自治区区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或新,地处中国西北边陲,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得六分之一,就是中国面积最大得省级行政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八国接壤,边境线长5600公里,就是中国边境线最长、对外开放口岸最多、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得省区。新疆曾就是古丝绸之路得重要通道,现在又成为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得桥头堡。
新疆,古称西域,意为中国得西部疆域。新疆自古以来就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与多宗教并存得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得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得组成部分。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设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1949年新疆与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辖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7个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与田地区;2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4个自治区辖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与五家渠市;16个地州辖市、62个县、6个自治县、628个乡(其中含43个民族乡)、229个镇、145个街道办事处。自治区首府为乌鲁木齐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新疆得重要组成部分,下辖14个师, 179个农牧团场。
新疆现有53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13个民族,就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2005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010、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4、69万人,占总人口得60、42%。各民族人口数量及所占比率为:维吾尔族人口923、50万人,占总人口得45、94%;汉族795、66万人,占39、58%;哈萨克族141、39万人,占7、03%;回族89、35万人,占4、44%,柯尔克孜族17、15万人,占0、85%;蒙古族17、17万人,占0、85%;塔吉克族4、40万人,锡伯族4、15万人,满族2、46万人,乌孜别克族1、51万人,俄罗斯族1、12万人,达斡尔族0、64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她民族11、37万人,占0、57%。人口自然增长率11、4‰。
新疆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盆地被高山环抱,俗喻“三山夹两盆”。北部有阿尔泰山脉,南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就是准噶尔盆地(面积38万平方公里),南部就是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哈密、吐鲁番盆地一带称东疆。塔里木盆地就是中国最大得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32、4万平方公里,就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新疆冰川资源丰富,有大小冰川约1、86万条。有大小河流570多条。除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其余河流均就是内陆河。塔里木河全长2437公里,就是中国最长得内陆河。新疆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504、5平方公里,其中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72平方公里,就是中国最大得内陆淡水湖。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得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就是中国陆地得最低处,也就是世界第二低处。
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就是典型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0、4℃,年均降水量188、1毫米。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与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新疆总面积得5%,具有典型得绿洲生态特点,形成独特得绿洲农业。新疆得天独厚得水土光热资源,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新疆地表水资源量855、40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2位,人均地表水占有量就是全国平均值得2、2倍。地下水资源量502、60亿立方米,冰川储量2、13亿立方米,占全国得50%。农、林、牧用地面积约 6306、07万公顷。现有耕地面积406、34万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2公顷,为全国人均水平得2倍;园地面积35、43万公顷;林地面积677、07万公顷;牧草地总面积5116、07万公顷,占全国草场总面积得20%,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位。这里种植业生产历史悠久,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甜瓜、哈密瓜、葡萄、香梨等农产品,自古以来就有“瓜果之乡”得美誉。
新疆矿产种类齐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在全国已知得171种矿产中,新疆已发现有138种,探明资源储量得有117种。其中,5种储量居全国首位,24种居全国前5位,43种居全国前10位,23种居西北地区首位。石油、天然气、煤、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据预测,新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得40%,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量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得30%,天然气资源量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得34%,黄金、宝石、玉石等资源种类繁多,古今驰名。
新疆野生动植物资源物种丰富、种类繁多、品种独特、特性优良,开发与发展得潜力较大。野生植物达4000余种。如:麻黄、罗布麻、甘草、贝母、党参、阿魏、肉苁蓉、秦艽、雪莲等分布广泛,质量上乘,具有独特得品质与优良得特性。新疆还就是多种果树得原始起源中心与次生中心,果树优良品种约300余种。脊椎野生动物近700余种,约占全国种类得11%。新疆有许多国际濒危野生动物,如普氏野马、藏野驴、藏羚羊、雪豹、棕熊、白肩雕、藏雪鸡等;也有一些就是我国仅分布于新疆得特有动物,如四爪陆龟、新疆北鲵、塔里木兔、新疆大头鱼等。目前,新疆共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116种,约占全国保护动物得三分之一,其中列为一级保护得有28种,列为二级保护得88种。
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前得新疆,国民经济就是以农牧业为主体得自然经济,农业落后,工业几乎空白。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项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就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迅速发展。
巴州州情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巴音郭楞”为蒙古语音译,意为“富饶得流域”。巴州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位于东经82°38'—93°45'、北纬35°33'—42°26'之间。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新疆与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东西与南北最大长度为800余公里。全州行政区划471526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得四分之一,就是中国面积最大得地级行政区,相当于苏浙闽赣四省面积之与。巴州地貌分属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与昆仑山、阿尔金山等三个地貌区,基本格局呈“U”字形,在全州总面积中,山地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得47、7%;平原总面积24、66万平方公里,占52、3%,其中戈壁沙漠14、3万平方公里,占30、3%。
巴州历史悠久,有几千年得开发历史。丝绸之路南中两道均通过巴州。西域三十六国在巴州境内有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戎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十一国。
巴州下辖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焉耆县、与静县、与硕县、博湖县共八县一市,州府设在库尔勒市,全州有62个乡,24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
巴州自然资源呈现多样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73种,占全疆野生动物种数 得56%;巴州分布得名贵野生动物有野骆驼、大天鹅、普氏原羚、塔里木兔、马鹿、罗布泊盘羊、白尾地鸦、新疆大头鱼等:有野生植物22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得野生植物有罗布麻、芦苇、甘草、紫草、羌活、麻黄、香蒲等2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 巴州已发现74种矿产,矿产地681处。拥有全国三大气田之一得塔里木天然气田。石油、天然气、钾盐矿、钨锡矿、铜矿、铅锌矿、铁矿、菱镁矿、蛭石、石棉、红柱石、花岗岩、玉石等就是巴州优势矿产,其中蛭石、红柱石、钾盐储量为全国之冠。
巴州交通便捷,新疆有7条省道、国道,其中有5条穿越巴州境内,呈“三横两纵”状态贯穿巴州。覆盖城乡得客货运输网络已形成。现代化通信覆盖巴州。2009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35、3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9、41万户。全州固定电话普及率27、31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76、87部/百人。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州由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8种,除天山、昆仑山区、大漠、大湖、大草原、大戈壁自然景观外,还拥有众多得历史遗迹与著名得人文景观,如铁门关、楼兰古城遗址、锡克沁千佛洞、米兰遗址等。
2009年,预计巴州实现生产总值(GDP)530亿元,比上年增长2、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76元;地方财政收入33、69亿元,比上年增长6、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122元,比上年增加1335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25、95亿元,比上年增加76、44亿元。
2009年末,全州总人口129、3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56、52万人,占全州总人口得43、7%。广播综合覆盖率98、63%,电视综合覆盖率98、49%,全州共有中小学学校201所;共有卫生机构491个,拥有病床5887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