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莫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读《风正好扬帆(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⑦)——怎么看腐败现象》有感
最近,《人民日报》刊发了《风正好扬帆(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⑦)——怎么看腐败现象》一文。我读了之后,感觉不过是秀才操刀之笔,真乃是“莫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而已。由于既然作者说“腐败仍然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那我也论述一下“究竟应当怎么看当前腐败现象?如何认识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
●为何说反腐败是“雷声大雨点小”?
“反腐败像雷阵雨,雷声大,雨点小,刮一阵风就拉倒。”这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人对当前反腐败形势的一个比喻,认为反腐败斗争“光说不练”,实际成效不明显。那么,反腐败真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吗?其实,这种看法基本反映了事实。
“雷声大”可以肯定,咱国家干什么都是善于“造势”的,但 “雨点也大”却与实际情况不符。
一问: “真打”了吗?作者认为真打了,理由是一大串数字。可作者想了没有,在许多地方,老百姓对“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出国(境)游”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如果这方面查得紧,没人漏网,那数字该是多少?十倍?一百倍?一千倍?更多?
二是“狠打”了吗?我知道一位副县长因为4万判了3年,一位企业老总因为11万判了6年,这是“狠打”。我们的确抓到了不少“老虎”。比较一下,这些“老虎”对比前面的判了3年、6年的“苍蝇”,该判多少年?肯定不对称,何况“狠打”也不完全在刑期上,而是“露头就打”,这样的“狠打”做到了吗?
三是“善打”,上面提到的 “老虎”是腐败了一两天,还是很长一段时间?其中,不少人还在“边腐边升”。连香港记者都看得出从原沈阳市长慕绥新的一套行头看出端倪来,当地的纪检监察机关看不出来,这是水平问题还是政治素质问题?这能叫“善打”?《让反腐制度“转”起来》一文中提到,“多年来,我国在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定。据一些学者统计,我国目前仅省部级以上部门制定的与反腐败相关的制度性规范就有2000多件。但真正行之有效、真正能执行到位的却不多。有关专家认为,目前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白,有些问题存在已久,但解决问题的制度没有及时建立;一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过于原则宽泛,缺少具体实施措施;一些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少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现象。一边是制度不断出台,另一边却是腐败案件多发频发,有人民网网友指出,这种“制度下的腐败”折射出我国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中存在的严重缺陷。”这也叫“善打”?
● 为何说“腐败越反越多”不是个认识误区?
作者提到,“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腐败消极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腐败活动向一些关键领域、社会领域扩散,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严重,一些腐败分子集政治蜕变、经济腐败、生活腐化于一身,案件类型多样化,作案手段日趋复杂,呈现隐蔽化、智能化的特点。但是,这绝不是所谓反腐败不力造成的结果,而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是由多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承认,腐败是由“是由多个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我仍然认为主因却是“反腐败不力”,而导致这个“反腐败不力”的最要面的原因没有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法治社会建设缺失。作者避而不谈“反腐败不力”,而把原因归结为“利益诱惑、体制漏洞、监督不力、道德因素”,没错,但没抓住根本。
举个例子,原湖南郴州市市委书记李大伦因为没提拔就曾自比康熙时代的周培公,自感怀才不遇,心理失衡变成了“鬼”。他的沦落,个人因素无疑是主要的,但反问:“假如我们有没有一套公开公正公平的干部选拔制度,他有资格不平衡吗?”文强也有这个问题。我熟悉的一个单位,年底考核、提拔干部,都是不公布分数的,这就让那些“失败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死都死得不明白!”现在,选人用人的主导权都在上级党委手里,信息根本不对称,李大伦、文强们可不是老实人。这种情况多了,只能是“劣币驱逐良币”、“落后挤先进”,谁还当老实人?经济学的规律放到政治层面,管用的很。
就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他们家附近一个幼儿园招生(上课是9月份),偷偷摸摸。知道风声的他带着孩子报名,结果门卫就拦下来了,问有人介绍没有。没人介绍,那就对不起了。找谁说理去,没办法,只能找人。幼儿园都该反腐败了,这还不是“腐败越反越多”。这显然不是认识误区。
还有个问题“历史经验表明,在这一时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何以得出?
● 如何织就一张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天网”?
对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很简单,从“公开公正公平”做起,建设法治社会。作者这点放到后面,先提了以下几个方面。
先说完善教育制度。鲍鹏山说,让人做一个好人,不是教育,而是提供一个让人做好人的环境。而环境怎么提供,就靠法治。法治,简言之,就是“公开公平公正”,从监督有权有势开始,从这一点说,没有“狗仔队”不行啊。教育搞搞可以,但其作用没作者说的那么大。我受了这么多年教育,还没赶到有什么“可行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倒让我感到了不少“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的”,这也请作者不吝赐教。
完善监督、预防、惩治制度。这都不错,但前提得“公开公正公平”,才有真正可能发挥作用。制度应操作性强,办文强案的检察官就说到,“超出了正常的人情往来范围”。那我要问,多少是正常的?摆明了一个“含糊空泛”的字眼,检察官如此说道,不敢苟同。对制度,要是“叶公好龙”(这东西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说得再多,缺乏操作性,苦涩的笑谈越多。
● 如何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作者似乎没按“如何推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个标题论述,而我对以下方面在人民网“强国论坛”曾有论述,权作抛砖引玉。
一、财政公开,其中包括预算公开。财政不公开,导致“跑部钱进”泛滥,驻京办的问题只是一个表现形式。由于钱是跑出来的,所以要对管钱的人以好处,有对“有功之臣”奖励,而因为跑而花的钱当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还是要从跑来的钱里出,所以项目账也只能乱七八糟了,要冲账只能靠假发票了,专款专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想不腐败都难哪?!财政不公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资源分配不公。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给中心城市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当然,也就有了中国特色的“择校”。其实“蚁族”的存在也与资源分配不公有关。大城市占有的资源多,开放性和包容性好得多,当然成功的机会多。而地方越小,也就越黑。想在小地方谋个一官半职,对不起被关系户占了;想创业,规模大的早被“官商”所垄断,规模小的则被城管天天撵,外加数不清的收费和地头蛇的骚扰。我在一次听课时,一位教授就提到他是如何鼓动其学生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里去的。那些说当在大城市当“蚁族”的不如当小地方“人才”的,真是站直了说话不腰疼!既然不公开,那代表权力的领导签字和集体决定便畅行无阻了。所谓的人大批复预算不过徒具形式,哪一级政府不是领导能花就花多少,然后人大事后又同意的?凭着领导签字进人、花钱,违不违法就看东窗事发不发了。否则,谁会揭开盖子?
二、干部任用公开。现在,干部任用工作进步了,起码有个公示。可公示能看见什么?看出来什么?里头的信息能老百姓认为值得托付吗?回答是否定的,别说区区一个公示,就是各级政府提交人大的任免议案中所附的组织部对任用人选出具的考察报告同样是云山雾罩,大把的优点再加一两条无关紧要的缺点。如此说来,任用的是完人了,可偏偏其中的不少人就能够边腐边升。东窗事发,没听说过出具考察报告的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及出具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被追责的!不知咋的,我特想看看组织部是如何给文强出具的考察报告。
三、官员财产公开。官员财产不公开这也导致反腐倡廉不过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而已,一个反腐败局干脆叫腐败局得了,这也是“一边是制度不断出台,另一边却是腐败案件多发频发”的主要原因。失去了这一条,再好的制度也没有执行力。不过,我对贪官却也有个一分为二的观点。老实人吧,谨小慎微,遇事相对怕事,群众基础好,可由于对突破条条框框顾虑多,因此难以办成大事,难有看得见的政绩。而贪官呢,胆子大,干起事来只看目的不择手段,因此也就能够干成事,也就容易有看得见的政绩。贪了,也干了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好事、惠及百姓的实事。抓走了,居然还能让群众怀念,说他是好官。对这部分贪官,假如早一点公开他们的财产,或许不会走到这一步。
●结尾的问题?
对作者论述“网友提问和如何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我非常赞同,但对结尾部分有问题。“‘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积小胜为大胜,就一定能够切除腐败这个‘政治之癌’,建设一个河清海晏、官清民安、邦兴国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本来同意这个观点。但又发现,反腐败在小胜,腐败也在不断的小胜。民主法制不断发展,腐败也在同步发展。怎么办?下大力气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公开公正公平”,光“渐进”是绝对不行的,这样才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否则只能是 “越反越被动”。
香港怎么搞的,他们怎么对腐败扭转得这么快(对黄、赌、毒、黑倒没这么快)?我们也别为了“干部队伍的一时稳定”而陶醉于“小胜”了,何况我们还有政治工作优势。
(作者邮箱:zgoyx@)
内容总结
(1)莫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读《风正好扬帆(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⑦)——怎么看腐败现象》有感
最近,《人民日报》刊发了《风正好扬帆(七个“怎么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0⑦)——怎么看腐败现象》一文
(2)”这也叫“善打”
(3)一、财政公开,其中包括预算公开
(4)那些说当在大城市当“蚁族”的不如当小地方“人才”的,真是站直了说话不腰疼
(5)贪了,也干了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好事、惠及百姓的实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