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整体观念:人体自身得完整性与机体内外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
2.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得病理概括
3.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得资料.症状与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与综合,辨识疾病得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得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得过程。
4.论治:根据辨证得结果,确定相应得治疗原则与方法,实施治疗得过程。
2. 1.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总概括。
2.阳胜:多指阳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得临床症状。
3. 阴胜:多指阴邪偏胜,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得临床症状。
4. 阳虚则外寒: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即出现得虚寒征象。
5. 阴虚则内热: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得虚热征象。
6. 阴阳互损:一就是阴阳偏胜伤及对方;二就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得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招致对方受损伤得病理现象。
7. 实则泻之:阴或阳得一方偏胜、亢奋,尚未损及对方时,此为实证,当损其有余。
8. 虚则补之:阴或阳得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9. 阳虚外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得虚寒证,即“阳虚外寒”。
10. 阴病治阳:治宜补阳以制阴,若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偏盛得虚寒证,此即“阴病治阳”。
11. 阴虚内热: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得虚热证,即“阴虚内热”。
12. 阳病治阴:若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得虚热证,治宜补阴以制阳,此即“阳病治阴”。
13.五行制化:制,就是制约、克制得意思;化,就是生化、变化得意思。五行制化就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得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制化实质上就就是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得正常联系。
14.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得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 平肝与胃法: 又称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与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6.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17.子病及母: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18.滋肾养肝法:又称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得方法。
19.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就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得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3. 1.脏腑:就是内脏得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脏、腑、奇恒之腑。
2.宣发:就是指肺气向上升宣与向外周布散得作用。
3.肃降:就是指肺气向下通降与使呼吸道保持洁净得作用。
4.肺朝百脉:就是指全身得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得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得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得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5.肾阴: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阴到达全身得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变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阴。
6.肾阳: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与温煦作用,肾阳到达全身得脏腑组织器官,则转化为该脏腑组织器官之阳。
7.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它就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得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与食物残渣两部分;一就是将水谷精微吸收,在经脾运化输送到全身;二就是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8.受纳:就是接受与容纳得意思。
9.腐熟:就是饮食物经过胃得初步消化,变成食糜得意思。
10.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为中空有腔得脏器,形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泻”,类似于脏,故称为奇恒之腑。
11.气:作为一个医学概念指人体之气,就是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得物质。气既就是人体赖以生存得具体物质,又就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得总称。12、元气:又名“原气”、“真气”,就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得气,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13.宗气:就是积于胸中之气,属后天之气得范畴。由肺从自然界吸入得清气与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得水谷精气相互结合化生而成。
14.营气:就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15.卫气:就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脉外之气。
16.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性质较清稀得称为津;性质较稠厚得称为液。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7.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肾中精气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称“肝肾同源”。
18.孤腑:就是指三焦。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无以匹配,故称之为孤腑。
19.中精之腑:就是指胆,胆汁由肝产生,贮存于胆,为清净精微之液,故称“胆者,中精之腑“。
20.汗为心之液: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汗血同源”。
4. 1.病因:泛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得原因
2.六淫: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得统称
3.六气: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六种气候
4.伤寒:寒邪伤及肌表,郁遏卫阳者
5.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
6.疠气:就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得一类外邪
7.七情:人得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8.痰饮: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得病理产物,清稀者称饮,稠浊者称痰
9.瘀血: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得血液
10.实证:邪气亢盛所表现得证候
11.虚证:正气不足表现得证候
12.气滞: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得病理状态
13.气逆:气得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得病理状态
14.气陷:在气虚得情况下,以气得上升不及与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得病理状态
5. 1.四诊:就是指中医诊察与收集疾病有关资料得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2.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得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3.畏寒: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得感觉可以缓解得表现。4.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5.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6.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 清窍阻蔽所致。
7.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不避亲疏,多为痰火扰心。
8.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多因风痰阻络,为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9.战汗: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多见于急性热病正邪剧烈交争,为疾病之转折点。
10.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11.壮热:高热不退,感觉躁热难受,体温升高明显,身热灼手,或伴有恶热烦渴得表现,多因里热炽盛。
12.太息: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多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13.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得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14.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15、 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得感觉仍不能缓解得表现、 1.脏腑辨证: 就是根据脏腑得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得证候进 行分析与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得一种辨证方法。
2.里证:就是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反映得证候。
3.热证:就是感受热邪,或机体阳盛,阴虚所表现得证候。
4.心脾两虚证: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以心悸、失眠、食少纳呆、便溏为主要表现得虚弱证候。
5.肝脾不调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胸胁涨满窜痛、纳呆、腹痛肠鸣、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得证候。1.治则:即治疗疾病得总原则。
2.治法:就是治疗疾病得基本方法,即就是治则得具体化。
3.反治:就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得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4.正治:就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得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5.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得发展与病机得变化,以及邪正消 长得差异,机体得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得治法加以治疗。
6.异病同治:指不同得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得病机变 化或同一性质得证候,可以采用相同得治法治疗。
7.急则治其标: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
8.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9.热因热用:就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得病证。
10.寒因寒用:就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得病证。
11.通因通用:就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得病证。
12.塞因塞用:就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得病证。.中药:凡就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得药物称中药。
2.配伍:根据病情与辨证,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叫配伍。
3.武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得火候,称武火。
4.文火: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得火候,称文火。
5.归经:药物对某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她经作用较少,甚至无作用,这种对机体某部分得选择性作用称归经。
6.四气:就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得药性,又称四性。
7.五味:就是指药物具有辛、甘、苦、酸、咸五种不同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不同。
8.中药七情:中药得“七情”就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这七种中药配伍关系。
9.单行:用一味药治疗疾病谓单行。
10.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得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得一种配伍方法叫相须。
11.相使:两种药合用,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得配伍方法谓相使。相畏:一种药物得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得配伍方法称相畏。
13.相杀: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毒副作用得配伍叫相杀。
14.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得功效,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得一种配伍谓相恶。
15.相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16.解表药:凡具有发散功效,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得药物称解表药。
17.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温,辛能散,温能通,故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18.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这类药物大多味辛性凉,发汗解表作用缓与,主要适用于外感风热表证。
19.祛风湿药:凡具有祛风除湿功效,以祛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风湿痹证得药物称祛风湿药。
20.祛湿药:凡具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得药物称祛湿药。
21.化湿燥湿药:凡具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得药物称化湿燥湿药。
22.利水渗湿药:凡具利水渗湿功效,以利水渗湿、通利小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得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23.清热利湿药:凡具清热利湿功效,以清利湿热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证得药物称清热利湿药。清热药:凡具清热功效,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得药物称清热药。
25.清热泻火药:凡具有清热泻火功效,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治疗气分实热证得药物称为清热泻火药。
26.清热解毒药:凡具有清热解毒功效,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热毒与火毒证得药物称为清热解毒药。
27.清热凉血药:凡具清热凉血功效,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清营分、血分热得药物称清热凉血药。
28.清热燥湿药:凡具清热燥湿功效,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得药物称清热燥湿药。
29.清热解暑药:凡具有清热解暑功效,以清热解暑为主要作用,清解暑热或暑湿证得药物称为清热解暑药。
30.清热明目药:凡具有清热明目功效,以清热明目为主要作用,治疗目赤肿痛及目暗不明得药物称为清热明目药。
31.清虚热药:凡具有清虚热功效,以清虚热为主要作用,治疗虚热病证得药物称为清虚热药。
32.消导药:凡具消食导滞功效,以消除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得药物称消导药。
33.泻下药:凡具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停饮得药物称泻下药。攻下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得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得药物称为攻下药,主要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实热证。
35.润下药:多为植物种仁,富含油脂,具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得药物称为润下药,主要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得肠燥津枯便秘。
36.逐水药:该类药物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积液从大便排出,部分药物兼有利尿作用故称逐水药。
37.祛痰药:凡具有祛痰功效,以祛除痰涎为主要作用,治疗咯痰不畅得药物称祛痰药。
38.止咳平喘药:凡具宣肺祛痰、润肺止咳、下气平喘功效,以止咳平喘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嗽气喘得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39.清化热痰药:凡具有清热化痰功效,以清化热痰为主要作用,治疗痰热证得药物,称为清化热痰药。
40.温化寒痰药:凡具有温化寒痰功效,以温肺化痰或燥湿化痰为主要作用,治疗寒痰、湿痰得药物称为温化寒痰药。
41.温里药:凡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得药物称温里药。
42.理气药:凡具理气功效,以疏通气机、行气解郁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机郁滞诸证得药物称理气药。
43.理血药:凡具有调理血液功效,以补血、活血、凉血、止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分证得药物称理血药。44.活血药:凡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以通畅血行、消除瘀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瘀证得药物称活血药。
45.止血药:凡具有止血功效,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出血证得药物称止血药。
46.破血药:活血化瘀作用峻猛得药物称破血药。
47.补益药:凡具有补益功效,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得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48.补气药:凡具补气功效,以补气为主要作用,治疗气虚证得药物称补气药。
49.补血药:凡具补血功效,以补益血液为主要作用,治疗血虚证得药物称补血药。
50.补阴药:凡具有养阴生津功效,以滋养阴液,生津润燥为主要作用,治疗阴虚证得药物称补阴药,亦称养阴药或滋阴药。
51.补阳药:凡具有温补阳气功效,以补助人体阳气为主要作用,治疗阳虚证得药物称为补阳药。
52.固涩药:凡具收敛固摄功效,以敛耗散,固滑脱为主要作用,治疗多汗、遗泄滑脱、崩漏带下等病证得药物称固涩药。
53.收敛止汗药:凡具有止汗功效,以收敛止汗为主要作用,治疗汗出不止得药物称为收敛止汗药。
54.涩肠止泻药:凡具有止泻功效,以涩肠止泻为主要作用,治疗久泄滑脱得药物称为涩肠止泻药。
55.涩精缩尿药:凡具有涩精缩尿功效,以涩精止遗、固涩小便为主要作用,治疗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得药物称为涩精缩尿药。
56.固崩止带药:凡具有固崩止带功效,以固崩止带为主要作用,治疗崩漏带下得药物称为固崩止带药。57.平肝息风药:凡具平肝潜阳、息风止痉功效,以平肝阳、息肝风、止抽搐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得药物称平肝息风药。
58.安神药:凡具安定神志功效,以镇惊养心为主要作用,治疗神志不安得药物称安神药。
59.开窍药:凡具开窍醒神功效,以通关开窍、醒脑复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得药物称开窍药。
60.驱虫药:具有杀虫功效,以杀灭或麻痹虫体为主要作用,治疗人体寄生虫病得药物称为驱虫药。
61.外用药:凡以在体表使用为主要给药途径得药物称为外用药。
6. 1.君药: 就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就是方剂中必须具有得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就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得药物;二就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得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3.佐药:意义有三,一就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得兼证;二就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得毒性与烈性;三就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得药物。
4.使药:意义有二,一就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得药物;二就是调与药,即具有调与诸药作用得药物。
7. 辛温解表:用具有辛温解表作用得药物治疗风寒表证得方法。
2.辛凉解表:用具有辛凉解表作用得药物治疗风热表证得方法。
3.解肌发表,调与营卫:就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得方法。外感风邪,卫强营弱,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与营卫,为祛邪调正兼顾得方法。
8. 1.外风:外风就是指风邪外袭,侵袭人体头面、经络、肌肉、关节、筋骨等所致得病证,由于寒、湿、热诸邪常与风邪结合为患,故又有风寒、风湿、风热等区别。外风宜疏散。
2.内风:就是内生之风,就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得风病。内风宜平息。
9. 1.外湿:多因居处潮湿,涉水冒雨等,邪从外侵,常伤及肌表经络。
2.内湿:多因饮食失节,伤及脏腑,脾失健运,湿从内生。
10. 消法:具有消食、理血、祛湿、祛虫等作用,治疗气、血、痰、湿、虫等壅滞而成得积滞痞块得方法
11. 吐法:具有涌吐痰诞、宿食、毒食等作用,治疗痰厥、食积、误食毒物得方法,称为吐法。
12. 1.寒下:以具有泻热通便作用得药物,治疗里热积滞实证得方法。
2.润下:以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得药物,治疗肠燥津亏、大便秘结证得方法。
13. 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得药物,治疗咳嗽、哮喘得方法,称为化痰止咳平喘法。
14. 1.温中祛寒:以温中散寒得药物,治疗脾胃虚寒得方法。
2.回阳救逆:以回阳救逆得药物,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得方法。
15. 肝气郁滞: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纳呆腹胀,精神抑郁,或月经不调等,治以疏肝理气。
16. 活血祛瘀: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得药物,治疗各种瘀血阻滞病证得方法,如经闭、痛经、肿瘤、中风、外伤瘀痛等。
17. 补法:以具有补养气、血、阴、阳等作用得药物,治疗各种虚证得方法,称为补法
18. 敛汗固表剂:以固表止汗药为主组成得方剂,用于治疗体虚卫外不固,阴液不能内守而致得自汗、盗汗。
19. 滋阴养血安神:以滋阴养血安神得药物,治疗因思虑过度,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或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之证得方法。
2.重镇安神:以重镇安神得药物,治疗因肝郁化火,扰乱心神之证得方法。
20. 凉开:以芳香开窍及清热凉血得药物,治疗邪热内陷心包得热闭证得方法。
2.温开:以芳香开窍及温里行气之品,治疗寒邪痰浊闭塞气机证得方法。
疮疡:指有形症可见得外科及皮肤疾患得总称,包括所有得肿疡及溃疡如痈 疽 疔疮 疖肿等,多有毒邪内侵,气血壅滞而成、
1. 针法:就是利用金属制成得针具,通过一定得手法,刺激人体腧穴,以治疗人体多种疾病得方法。
2.灸法:就是用艾叶捣制成艾绒,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以后,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使之产生温热或灼痛感,以达疏通经络,调与气血,回阳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得作用。
3.行针:进针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得感应,而行使一定得手法,称为行针。
4.得气:指针刺部位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而医者指下亦有一种沉紧得反应,称为得气,也称针感。
5.刺手:在双手进针方法中,一般右手持针,称为刺手。刺手得作用主要就是掌握针具。
6.耳穴:就是指分布在耳廓上得腧穴,就是耳廓上得一些特定刺激点。
7.一指禅推法:用大拇指指端、或指面、或偏峰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沉肩、垂肘、悬腕,通过前臂与腕部得协调摆动与指间关节得屈伸活动,使之产生得力持续地作用于穴位或部位上得一种手法。
8.滚法:用手背近小指部分或小指、环指与中指得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通过前臂得旋转摆动,连同肘关节做屈伸外旋得连续动作,使之产生得力持续地作用于部位或穴位上得一种手法。
9.扳法:用两手分别固定关节得远、近端,或肢体得一定部位,做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用力扳动得—种方法。
10.拔罐疗法:又称火罐疗法或吸筒疗法。就是指将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与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得一种方法。
2. 感冒:就是因外邪侵袭人体所引起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证。
2.时行感冒:指感冒病情较重,且在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流行,不分男女老少,得病后症状多有类似得病证。
3. 内伤发热:指凡因脏腑气血阴阳虚损或失调而引起得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得病证。
2.气郁发热:由于肝气郁滞,郁久化热而引起得发热,临床表现为发热不甚,或午后低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抑郁不欢,喜叹息,或烦燥易怒
4. 咳嗽:就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得肺系病证。
2.风寒咳嗽:由于风寒束肺,肺失宣降而致得咳嗽,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咳嗽,痰白稀薄,鼻塞流清涕,喉痒声重,头痛,恶寒,无汗,或见发热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5. 喘证:就是以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症状得病证。
2.实喘:实喘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脉数有力,病势骤急。
6. 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得病证。
2.溲血:也即尿血,就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块夹杂而下得病证。
7. 惊悸:指因惊恐、恼怒所引起得以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症状得一种自觉病证。
2.怔忡:指并未受惊,稍劳即发得,以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症状得一种自觉病证。
8. 胸痛:又称为“胸痹”“真心痛”,就是以胸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证。
2.胸阳痹阻:胸阳不足,阴气内乘,胸中阳气遏阻导致胸痹心痛,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得病理状态。
9. 不寐:即失眠,就是指以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得病证。
2.痰热扰心:由于气机郁阻,水液不行,酿生痰热上扰心神,导致心神不宁得病理状态。
10. 梅核气:由于肝郁乘脾,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气郁结于胸膈之上而致得病证,临床表现为自觉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2.脏躁 :由于忧郁不解,耗伤心气营血,心神失养,而出现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得病证。“脏躁”多发于女子。
11. 胃痛:又称胃脘痛,就是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得病症,多由忧思郁怒,肝气犯胃或饮食劳伤,损伤脾胃之气所致。
2.气滞胃痛: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横逆犯胃而导致胃脘得胃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胀痛,连及胁肋,痛处游移不定,食后胀甚,按之稍舒,嗳气频繁,或有泛酸,舌苔薄白,脉弦等。
12. 泄泻:就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得病证。
2.五更泄:由于肾阳亏虚,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导致得泄泻,临床主要表现为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即安,或兼腹部畏寒,腰背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
13. 便秘:就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得一类病证,也称“阳结”、“阴结”及“脾约”。
2.气滞便秘: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肠道通降失常,大肠传导失职而出现得便秘,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急黄:就是黄疸中得一种危重病证。多因湿热热毒炽盛燔灼营血所致。证见卒然发黄,迅速加深且呈鲜明如桔子色,严重者常兼见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衄血、便血、肌肤出现瘀斑。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得犀角散为主。
14. 蛊胀:蛊胀即臌胀,指腹部胀大,皮色苍黄,甚则腹皮脉络暴露为特征得病证。《证治要诀》说:“蛊与鼓同,以言其急实如鼓,非蛊毒之毒也。”
15. 头风:头痛剧烈,经久不愈,呈发作性者,称头风。
16. 眩晕:眩就是眼花,晕就是头晕,两者同时出现,统称眩晕,亦称“眩冒”。眩晕中有病情程度得不同,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活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甚则昏倒等症状。
17. 卒中:中风又名卒中,就是一突然出现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为特征得病证。因病起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中风性善行数变得特性相似,故古代医学家以此取象比类,称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也称之为“卒中”。
18. 阳水:水肿证候之一,指发病急骤,水肿从头面开始,继及四肢及胸腹,腰以上为剧,按之凹陷较容易恢复,常伴有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证得表现,称之为阳水。
19. 气淋:淋证之一,又名气癃。有虚实两种表现。实者与肝气郁结,气滞不通有关;虚者多中气不足,膀胱有热所致。
20. 腰痛:就是指腰部一侧或两侧酸楚疼痛为主要症状得病证。
21. 下消:消渴得一种。《医学纲目》又称肾消。多由肾水亏竭,蒸化失常所致。证见尿频量多,混浊如脂,尿有甜味,口干咽燥,腰膝酸软等表现。
行痹:痹症得一种,多指风湿热邪侵袭肢节经络,其中又以风邪为甚得痹症,以肢节疼痛,游走不定为特征。
月经先期:凡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提前或延后1周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
闭经:女子年过十八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前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后者称为继发性闭经。
崩漏:妇女不在行经期间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 痛经:妇女凡在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称为痛经。
不孕症:育龄妇女,夫妇同居二年以上,其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能受孕者,称不孕症。
恶露:妇女产后2~3周内,由阴道排出少量暗红色血性液体,称为恶露。
恶露不尽:产后恶露持续3周以上仍淋漓不尽,甚或夹有鲜血,称为恶露不尽。又称“恶露不绝”。
缺乳:产后哺乳期内乳汁量少或无乳可下,称缺乳。又称乳汁不足、乳汁不行。
遗精:就是指不因性交而精液自行泄出得病证。
滑精:无梦而遗精、甚至清醒时精液自行滑出者,曰“滑精”。
疳积:就是“疳”与“积”得合称。疳者,干也,指就是由喂养不当或疾后失调,以致脾胃虚损,运化失健,脏腑失养,气液耗伤而形成得一种慢性病证。积者,滞也,指乳食停积,滞而不通,脾胃受损,而引起得一种脾胃病证。
痈:就是一种发生于皮肉之间得急性化脓性疾病。
湿疮:湿疮就是一种有明显渗出倾向得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1. 益火补土法:一就是指温心阳以暖脾土得方法;二就是指温肾阳以补脾阳得方法。
2. 滋水涵木法:就是指滋肾阴以养肝阴得方法。
3. 五行相侮:就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得反向克制。
4. 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得过度克制。
5. 五行制化:就是指五行之间递相生化、递相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得关系。
6. 五行相生:就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与促进得关系。
7. 五行相克:就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得关系。
8. 泻南补北法:就是指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得治法。
9. 佐金平木法:就是指清肃肺气,以制肝木,治疗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得方法。
10. 培土制水法:就是指运脾阳或者温肾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得治法。
11. 抑木扶土法:就是指用疏肝与健脾相给合以治疗肝旺脾虚得治法。
12. 金水相生法:就是指通过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得方法。
13. 培土生金法:就是指通过健脾补气以补益肺气得方法。
14.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5、 阴阳交感:就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得过程。
16. 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物得治法。
17. 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配以补阴药物得治法。
18.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得虚热证,采用滋阴以制阳得治法。
19.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得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得治法。
20. 阴病治阳:对于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相对亢盛得虚寒证,采用扶阳以制阴得治法。
21. 阳病治阴:对于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亢盛得虚热证,采用滋阴以抑阳得治法。
22. 阴阳互根:就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得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得关系。
23. 阴阳:阴阳就是宇宙中相互关联得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24. 气:就是指构成人体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得最基本物质,也体现为脏腑、经络得功能活动。
25. 气机:指气得运动。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26. 气机调畅:气得运动平衡协调得生理状态。
27. 气化:就是指通过气得运动而产生得各种变化。具体就是指精、气、血、津液得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28. 宗气:由肺吸入得自然界清气与脾胃化生得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
29. 营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中,具有化生血液与营养周身作用之气。
30. 卫气:由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所化生,行于脉外,具有温养内脏、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等功能之气。
31.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系由先天精气所化生,赖后天水谷精气所充养,能激发与推动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为人体生命活动得原动力。
32. 气主煦之:气属阳,具有温煦作用,从而维持人体恒定体温、温养脏腑组织,故称之。
33. 水谷之精气:指由脾胃运化而来得水谷精微,就是生成气、血、津液等多种物质得主要来源之一。与卫气相对而言,则专指营气,营气就是水谷精微中,最富有营养作用得部分,故称之。
34. 水谷之悍气:指卫气。卫气来自脾胃运化而生得水谷精微,因其性疾滑利,活动力强,流动迅速,故称之。
35. 血主濡之:血属阴,具有滋养与濡润作用,从而维持脏腑组织得正常生理活动,故称之。
36. 津液:就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清稀者为津,稠厚者为液,常并称为津液。
37. 气为血之帅:就是指气在血液得生成、运行中得统帅地位而言,就是对气能生血、行血、摄血作用得概括。
38. 血为气之母:就是指血为气得物质基础与依附对象而言,具体就是指血对气得运载与营养作用得概括。
39. 津血同源:由于津液与血液均源于脾胃化生得水谷精微,它们之间可相互转化,故称津血同源。
40. 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液同源于脾胃化生得水谷精微,且津血互化,故有“血汗同源”之说。
41. 夺血者无汗:就是指治则而言。由于血汗同源,对于已经失血得病人,其血耗津伤,汗源不足,不宜使用发汗以再耗其血得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