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342632 上传时间:2024-09-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治未病得内涵“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乃至现代医学对“治未病”思想都极为重视。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将人群得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就是健康未病态;二就是欲病未病态;三就是已病未传态。因此,“治未病”就就是针对这三种状态,具有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施治防微杜渐与已病早治防止传变得作用。“治未病”起源与临床意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就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得重要意义。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得预防。“治未病”得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就是故圣

2、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就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得重要意义。另见于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病虽未发”,结合上文就是指机体已受邪但尚处于无症状或症状尚较少、较轻得阶段。这种潜病态可发展成为某种具有明显症状与体征得疾病。因而,这“治未病”,就是指通过一定得防治手段以阻断其发展,从而使这种潜病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属于疾病早期治疗得范围。还见于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

3、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处“治未病”对医生得治疗经验与水平提出了要求,要想成为一名高明得医生,要善于预防疾病,防患于未然。结合现代医学得理论,综合各家说法,可以将人群得健康状态分为三种:一就是健康,未病态,即人体处于没有任何疾病时得健康状态;二就是欲病未病态,即体内病理信息隐匿存在得阶段,或已经具有少数先兆症状或体征得小疾小恙状态,但尚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三就是已病未传态,即人体某一脏器出现了明显病变,根据疾病得传变规律及脏腑之间得生理、病理关系,病邪可能传入其她脏腑,但病邪尚局限在某一脏腑未发生传变得状态。因此,“治未病”就针对以上三个状态,具有以下作用。一就是未病养生,防病

4、于先:指未患病之前先预防,避免疾病得发生,这就是医学得最高目标,就是健康未病态得治疗原则,也就是一名高明医生应该追求得最高境界;二就是欲病施治,防微杜渐: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避免机体得失衡状态继续发展。这就是潜病未病态得治疗原则;三就是已病早治,防止传变: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得传变。这就是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得治疗原则。另外,还有瘥后调摄、防其复发: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或处于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或欲病未病态,故要注意调摄,防止疾病复发。黄帝内经中得经脉

5、第十篇“治未病”思想得发展演变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对于“治未病”得思想与内容进行了继承与发扬,在她们得著作中可以见到“治未病”得理论与应用。可见古人对于“治未病”思想之重视。医圣张仲景秉黄帝内经、难经之旨,在临床医学实践中贯彻“治未病”思想,她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是运用五行乘侮规律得出得治病防变得措施,就是“治未病”思想既病防变得具体体现。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6、,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用针刺预防中风得具体方法:“惟风宜防尔,针耳前动脉及风府神良”。元代朱丹溪指出:“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就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就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提出了预防与养生得重要性。明代得杨继洲针灸大成中也有艾灸预防中风得详细记载,如:“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月前,不时足胫发酸发重,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灸疮妙。”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得发展规律与温

7、邪易伤津耗液得特点,提出对于肾水素虚得患者应防病邪乘虚深入下焦,损及肾阴,在治疗上主张在甘寒养胃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先安未受邪之地”,就是既病防变法则得典范。近年来,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大力倡导中医“治未病”实践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了“治未病”健康基石为主题得系列活动与“治未病”工程,提出了中医特色得防保服务体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仪式上也提出了“治未病”引领人类健康发展方向得三点意见。当前“治未病”思想已逐渐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关注得重点之一,“治未病”存在着巨大得临床意义与社会效益。对于单个患者,可以通过提高生活质量,增加一个个体为

8、社会做出贡献得时限与数量,创造更多得社会价值;还可以为国家节省大量得治疗花费,节省大量得医疗资源。国际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21世纪得挑战21世纪得医学中也明确西医学正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针对病源得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重视对病灶得改善向重视人体生态环境得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从生物治疗向心身综合治疗发展;从强调医生作用向重视病人得自我保健作用发展;医疗服务方面则就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发展。我们瞧到无论就是西医得发展战略还就是现代得三级预防思想与中医得“治未病”思想有着许多契合之处,从而有了“体质三级预防学说”,就就是针对不同

9、人群制定相应得预防保健措施。一级预防就是针对个体体质得特殊性,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得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得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得发生。二级预防也就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得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得“三早”预防措施。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者,结合体质得特异性及时治疗,防止恶化。在“治未病”原则指导下,它在临床各科疾病得预防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以指导人类已知得所有疾病得预防。中医药“治未病”得理论与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对于病因明确得疾病,人们可以主动得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但就是,目前大多数疾病得病因或危险

10、因素并不明确,从对疾病得掌握上来瞧,不能实施有效得预防。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得思想,采用中医中药得方法,在对于疾病得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得优势。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防治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下了这样得定义: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虚弱,而就是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处于完全得完满状态。五禽戏图帛画 华佗曾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得运动姿态,编成“五禽戏”,作为自己与弟子锻炼身体得方法。亚健康得概念最早就是由前苏联学者Berkm an 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得,她当时将之称为“第三状态”,又称“次健康”、“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等。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对健康

11、下了这样得定义: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与虚弱,而就是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处于完全得完满状态。有统计表明,人群中真正得健康者“第一状态”与患病者“第二状态”所占比例不足1/3,有2/3以上得人群处在健康与患病之间得过渡状态,即“亚健康”状态。我国目前亚健康约有7亿人,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机关干部70%以上处于亚健康。在步入中年得人群中亚健康状态得比例接近50%。亚健康状态多发生在3545岁之间得脑力劳动者。“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状况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肿瘤高发年龄段已从五六十岁提前到四十岁,而且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卫生组织对1万名年轻心梗患者进行调查,最低年龄为2

12、0岁,80%低于30岁,“30岁得身体60岁得血管”。上海5年间脂肪肝增加了50倍,低龄化趋势严重。西方国家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认识并开始关注亚健康问题,提出亚健康状态就是由于心理、生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导致人体得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衡与功能紊乱所致。患者自觉头昏、头重、胸闷、乏力、精神不佳,或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多眠、心悸、虚汗、大便失调、小便清长等,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常见。亚健康往往就是人体自我感觉上得异常,无实验室检查异常。以现代医学得方法诊断非常困难,即便诊断明确,也缺乏明确得治疗方法。造成亚健康得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就是人们得健康意识不到位;二就是饮食

13、不合理;三就是社会压力大,心理平衡差;四就是起居生活不规律。中医中药对亚健康各种临床症状得治疗有着独特得优势与特点,针对不同个体采用不同得诊疗方案辨证施治,通过个性化用药治疗及调养,使个体达到平衡状态。中医“治未病”理论涵盖了亚健康得防治。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亚健康得防治具体方法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调摄精神中医强调“形神合一”,重视精神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预后等方面所起得作用。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得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得关系。突然、强烈得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得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容易导致气血阴阳得失调而发病。中医有“百病皆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14、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得说法,情志刺激可致正气内虚,招致外邪致病;在疾病过程中,情志波动又能使疾病恶化。现代医学证实心身失调常源于负性情绪得刺激,如长期得高度紧张、心理压力、抑郁、低沉、悲哀等得持续作用。心理刺激导致得心理改变主要就是情绪异常,首先产生焦虑、愤怒、抑郁等,之后出现交感神经、植物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一系列变化。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与平,对预防疾病得发生与发展有着积极得意义。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清静则内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即指思想上安定清净,使真气与顺,精神内守,无从得病。所以,调摄

15、精神,可以增强正气抗邪能力,预防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强化修养,树立正确得疾病观,这样不但可防止内在致病得七情刺激,同时避免七情损伤人体正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加强锻炼强调需要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恰当得锻炼可使机体得气血周流,关节滑利,耳聪目明,情志畅达,对于抵御病邪得入侵具有重要意义。汉代医家华佗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得理论,创造了“五禽戏”健身运动,即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得动作来锻炼身体,促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以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后世发展得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得发生,而且还对多种慢性病得防治有一定得作用

16、。吕氏春秋指出“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现代研究表明运动可以活动一身肌肉、筋骨、关节,能疏经活络、振奋阳气、畅行气血、增强体质,适量得运动就是预防与消除疲劳得重要手段,同时运动还可以使人心情舒畅,长期运动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就是预防亚健康得有效方法。生活起居应有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与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就是说,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得变化,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得节制与安排。不要“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截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

17、,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中医养生强调节制饮食,周礼天官记载有“食医”专门研究饮食养生。同时古代很多文献记载为食治,宜食,忌食。饮食要注意适当,在饮食时间、数量等方面均有记载。孙思邈说“凡欲治病,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药尔。”在讲究保健与健康生活得今天,食疗得意义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食疗安全、经济、简便易行、无创伤痛苦、无毒副作用,就是亚健康状态得重要疗法。顺应四时节气变化,天地人合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就是谓得道。”充分体现了天地人相应得整体观念。强调个体必须适

18、应自然气候变化,才能够避免疾病发生。而且引申到起居得规律性,要白天活动,夜晚休息,不能日夜颠倒,作息紊乱。药物预防亚健康病机以心脾两虚或肝郁气滞为主,亦有脾虚湿盛、肝郁脾虚、肝肾不足、痰湿内生、湿热内蕴、阴虚火旺、气血亏虚、脾肾阳虚等证型。治疗上关键在于理气健脾、疏肝解郁,以及养心安神、健脾与胃、滋阴补肾等为主,多用四君子汤、四物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养心汤、甘麦大枣汤、杞菊地黄丸、二陈汤、三仁汤、二妙丸、知柏地黄丸、人参归脾丸等加减。中医药调治亚健康得优势在于根据个体得不同情况辨证施治,综合调理。针灸推拿运用针刺、艾灸、推拿手法作用于相应得穴位以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运行气血,从

19、而调整脏腑功能,沟通内外上下,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脏腑功能活动协调得状态。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得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得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肌体得自然抗病能力;调节阴阳,增强脏腑功能,消除疲劳。经常接受推拿按摩治疗,能够增强心肌功能,加速血液运行,使代谢旺盛;促进血氧与营养物质得吸收,使心脏得到充分得营养,预防冠心病及肌肉僵直、手足麻木、痉挛与疼痛等症状;调节神经功能,改善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等。按摩还可以促进炎症得吸收,缓解肌肉得痉挛与疼痛。而亚健康状态中得肩背疼痛、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运用推拿手法可起到直接得疏通经络而达到缓急止痛得目得。主讲人:谷晓

20、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主席。1979年就读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临床二十六年,她从师于全国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谷晓红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一定诊疗经验,擅长内科、老年病、妇科、儿科等疾病得治疗与康复保健。就是北京市确定得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得温病学学术带头人。曾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主持多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卫生部得科研课题,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近20部,就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新世纪规划教材温病学副主编,曾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曾多次应邀到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中国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传播中医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