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改的PDCA案例
4.5.7.1-针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改的PDCA案例
(心内3病区)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通常反映在使用强度及使用率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是指限定日剂量,它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我科既往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方面基本无扣分情况,但从2015年1月份开始存在扣分,影响我科质控考核,经过科室内部质控小组开会分析讨论后总结经验教训,利用PCDA循环制定整改措施进行整改后,我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从2015年3月至6月持续达标,现将具体PDCA过程总结如下。
一、P-plan
(一)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从2015年1月份开始医院对医疗质量考核情况进行通报后,发现我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超标,目标值28.77,1月份实际值40.46,2月份实际值35.73。见表1。
表 1 我科2015年1-2月份抗菌药物用强度
月份
实际使用强度
目标强度
1
40.46
28.77
2
35.73
28.77
(二) 查找原因
针对我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标情况科内召开质控会议进行分析,寻找原因,见表2、图1、图2。
图 1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标的原因分析
表 2 导致抗菌药物DDD超标的主要原因
原 因
频次
累计百分比
医务人员对于DDD的概念模糊,对药物的DDD不熟悉
6
28.57%
各种抗菌药物的DDD不同
5
52.38%
医务人员未认识到DDD的重要性
4
71.43%
用药无考虑药物DDD的习惯
3
85.71%
抗菌药物的种类较多
2
95.24%
存在经验用药
1
100.00%
图 2 柏拉图分析DDD超标原因
根据80/20原则,经过分析可见主要原因在于:
a) 对各种抗菌药物的DDD不熟悉,概念模糊;
b) 各种抗菌药物的DDD不同;
c) 医务人员未认识到DDD的重要性。
(三) 制定目标 针对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标情况进行整改,力求在抗菌药物DDD方面达标,做到低于目标值。
二、 D-do
(一) 针对主要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1. 科内质控小组切实负责,发挥相应职能。
2. 制定整改计划及任务分配,见图4。
图 3 持续改进措施及任务分配、进度安排
(二) 针对主要原因实施具体整改
1. 对各种抗菌药物的DDD不熟悉
科内组织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学习,重点介绍抗菌药物DDD的概念、抗菌药物强度计算的相关公式、抗菌药物的分类及分级。
2. 各种抗菌药物的DDD不同
利用早上交班时间在科室内反复学习我院常用各种抗菌药物的DDD值,各类抗菌药物的分级情况,科主任不定期提问相关医务人员,了解知晓率。
3. 医务人员未认识到DDD的重要性
学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管理规定,从思想上认识到其重要性,并且科室规定对于特殊限制级的抗菌药物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按照医院的相关规定邀请相关学科会诊指导抗菌药物选择。
三、C-check
整改后效果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求达到的目标进行对比,见表3、图1。
表 3 持续改进后我科1-6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比较
月份
使用强度
目标强度
1
40.46
28.77
2
35.73
28.77
3
19.19
28.77
4
20.04
28.77
5
17.99
28.77
6
17.83
28.77
图 4 我科2015年1-6月份抗菌药物使用实际强度与目标强度对比
上图可见通过整改后从2015年3月—6月我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低于目标值(28.77),改进效果明显。
四、A-action
(一) 总结经验
1. 首先经过科内质控小组开会讨论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寻找主要的原因是解决DDD超标的重要环节。
2. 通过对原因的查找我们发现影响我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超标的主要因素为:①医务人员对于DDD的概念模糊;②对药物的DDD不熟悉;③各种抗菌药物的DDD不同。
3. 进一步针对主要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详细制定任务,落实到人,由专人负责,从科内培训到不定期提问全面实施改进,最终使我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持续达标。
(二)存在的问题
之前我们也说过,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使用强度及使用率两大方面,我科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强度超标情况进行了整改后目前使用强度已经达标,但是对于I类手术切口的使用率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任务任重道远,需要长期坚持改进,在下一个PDCA中,我们将把抗菌药物使用率问题的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并继续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作为重要的日常医疗质量控制项目之一,常抓不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