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俗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332822 上传时间:2024-09-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民俗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民俗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民俗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民俗学名词解释和问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民俗学一、名词解释1、民俗: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在我国,民俗一词大致经历了由俗风俗民俗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到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创办的民俗.周刊,民俗成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又称民间风俗。民俗是一种悠久的文化传承,是一种相沿承习的东西,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2、民俗学:民俗学是研究人们的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这种民俗事象往往表现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模式,供人们模仿和传承,民俗学就是这种民俗文化模式的学问。民俗学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同时它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基础,即大量的民俗事象。民

2、俗学的研究,让人们得以认识民俗的产生和发展自有其独特的规律。3、传承性:民俗是一种历史持久的,由社会所传递的文化形式,是一种以传统的方式出现且大规模的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因而具有传承性。实际上,传承只是民俗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它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民俗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传承过程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即纵向的延续。4、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民俗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5、历史性:又叫时代性,民俗发展在时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6、

3、地方性:又叫地理特征、乡土特征,民俗发展在空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7、田野作业法:民俗学中把深入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田野作业法”或者是“直接观察法”。它是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走向社会,具体来说是向所研究的对象民俗事象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田野作业法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和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8、AT分类法:全称阿尔奈汤姆逊体系,由阿尔奈创建,汤姆逊补充修订的分类体系。即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将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依次按语言、国家、故事顺序来编号。这方法为我们研究民间故事的地理分布及历史演

4、变提供了方便,对世界民间故事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9、比较研究法:它是民俗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在民俗学的研究中将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做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横的纵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办法。其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对历史上有关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和原因;二是将历史上没有了联系的民俗事象,作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10、历史研究法:它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纵的历史联系。任何一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民俗事象不仅在民间流传,而

5、且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借助古籍文献资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以及今天的传承。11、物质民俗: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的、有形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工艺制作等文化传承。在人类社会中,物质生产和生活,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条件。无论社会怎样的发展,民俗事象如何变迁、有关衣食住行等的传统,总是以相对稳定的形式,一代代的传递下来,因而就形成了物质民俗。12、风篱:它是一种容易建筑的古老的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枝、树皮、茅草之类,用来遮蔽风雨。这种简陋的住宅容易取材、容易建造、容易移动,很适合原始民族居食无定的生活,

6、曾经流行于世界许多原始部落之中。13、帐篷:帐篷是中国古代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喜好的一种居住形式。俗称“毡房”、帐篷、蒙古包,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既是中国许多民族的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也是现在仍在习用的一种居住形式,如蒙古包。它具有容易建造和移动的特点,几乎成了一切游牧、狩猎民族的文化象征。14、干栏:干栏型居室多见于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一种很古老的建筑形式,一直传承到现在。包括纯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形式,纯木结构建筑多建于平地,以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最为典型。土木结构居室多建于山区,依靠自然山势建立而成,如贵州册亨一带布依族的房屋为代表。15、华表: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

7、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16、头衣:是古代称谓,又叫元衣,元,头是也。头衣即时帽子。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头衣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它的种类繁多,是服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覆盖、保护头部的功能外,有些还存在特殊的含义。17、体衣:包括平常所说的上衣和下衣,也是服饰民俗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古代上衣称之为衣,下衣称之为裳。上衣又有长短之分,短而及腰者为短襦,长及膝者为长褥。上衣的构成分为衣领、衣襟、后身、衣袖、腰带等。下衣古代有裳、绔、裤之分。18、朵帕: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头衣的形式是多种多样

8、的,维吾尔族的绣花小帽就称之为朵帕。主要有奇依曼朵帕和巴旦姆朵帕两种,前者为青年人所戴,后者为中老年人所喜爱。19、茶礼:古代婚俗中,聘礼多用茶,谓之茶礼。茶礼又叫茶银,是聘礼的一种。以茶作为彩礼的习俗,在中国的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很流行。如云南的拉祜族婚俗仍行茶礼。男女双方确定成婚日期后,男方要送茶、盐、酒、肉、大米、木柴为聘礼。其中茶事绝对不能少的,婚礼上还要请亲友喝茶。20、烤馕:烤馕是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它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当都是用馕炕烤制。馕炕用土坯砖砌成,口小肚大,为一圆形炉膛。烤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肉馕、素馕、油馕等,馕面中含有蛋清、清油,由于水分少,外干内酥,久储不坏,便于

9、携带。21、香猪:香猪是广西民间特产,也是宴会上的佳肴。这种猪是用子配母的近亲繁殖方法培育的,可以烘烤,也可以清煮、炖炒,壮族民间称“香蕉猪”。22、五毒:是指五种毒虫。即蛇、蝎子、蟾蜍、蜈蚣、壁虎五种毒虫。23、妈祖:妈祖,又称天妃、天后,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尤其是在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东南亚中有广泛的妈祖信仰,许多沿海地区均建有妈祖庙。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诞生于莆田县湄洲岛,为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24、冠礼:是华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的

10、年龄,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如中国朝鲜族中的“三加礼”,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男子行冠礼时,把头发束于头顶,盘成发髻,用帻布将发髻包住,然后加冠。25、笄礼:所谓笄礼,是女子成年时所行的仪礼,俗称“上头”。笄是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将头发在头顶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成年。26、围猎:围猎是一种相沿至今的古俗。它是靠集体力量,猎获更多的野兽。围猎有时还是锻炼青年人机智、勇敢的极好机会。有些民族还把狩猎与军事训练结合起来,起作战演习的好机会。蒙古族的围猎一般在初冬,方法是先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形成包围圈,逐渐向里

11、推进,包围圈缩到最小时,野兽集中,然后进行追杀。27、狗站:东北地区赫哲等民族的狗拉或鹿拉爬犁可能是陆路交通民俗中最古老的遗留。元明两代时期,自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至海口沿线,设有“狗站”,即专用狗车的驿站。28、父子连名制:在西南一些民族中保留的表明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父子连名,一是祖、父、子连名。其中父子连名,可以父名在前,也可以子名在前;祖、父、子连名,可以是祖父名加父名加己名,也可以是子名加父名加祖父名。这种方法一方面表明血缘关系,另一方面也为民俗学关于家族的调查提供了方便。29、系谱推定法:系谱是指世代相传,具有血缘关系的并以用来教育子孙后代的家谱、族谱。家谱、族谱对

12、于研究某个家族,甚至是某个民族都有重要的意义。所谓系谱推定法,就是根据家族的血缘关系这一特点而采用的,以25年为一代,一代一代往上推,就可以知道某一家族延续的历史。30、五服:旧时亲属的亲疏差别跟丧服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五个差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统称五服。五服以内的亲属,是同组中最近的亲属。31、类别式亲属称谓:即把亲生的父亲称之为父亲,而且把父亲所有的兄弟(包括从表兄弟,再从表兄弟等)都称之为父亲;同样的把自己的儿子及同胞兄弟的孩子以及表兄弟的孩子,统称作自己的儿子。母亲一词,不是用于一个人而是用于一类人。这种称谓的产生,大概是和人类的群婚制生活习俗有关,至少是群婚习俗的一

13、种残余。其特征是在众多的亲属中,不问其对我的关系如何,都分等、分类。凡是同一等、同一类的人都用同一种名称来表示。32、叙述式亲属称谓:其特点是家族和亲族的成员之间或用专有名称来称呼,或用这种名称的组合来称呼。每个人对“我”的亲属关系都有专门的称呼加以表述。所以这种称谓,不仅父系与母系关系分明,直系、旁系、尊卑、长幼关系也很分明。33、夺木古:独龙族村寨,独龙语称谓克恩。每个克恩拥有公共的耕地、猎场、渔场和采集场。克恩成员的集体生产方式,有夺木古和勐吴两种形式。夺木古在共同占有共的土地上共同耕种,生活上采取平均分配的“共食制”。它是独龙族最古的集体耕地形态。34、勐吴:它是独龙族的一种集体生产方

14、式。由二、三个或三、四个个体家族组成,是一种血缘共耕集体,是集体占有土地和集体耕种的小集体。35、击鼓挖地:这是广西一些地区的瑶族保留的原始协作方式。春天开荒季节,村寨可会合劳力到各家耕地上集体挖地。挖地时,一青年在地头击鼓,引吭高歌,其他人排列成行,一边随声附和,直到把每家的地挖完。这种互工互助的方式,是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原则下,它保证了不误农时进行播种、管理和收获,是一种优良的互助传统。36、莫搓搓:是云南哈尼族葬礼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盛大仪式,莫为老,搓为跳,意思是为死亡的老人跳舞。这是一种古老的葬俗,一般都是为正常死亡的高寿男女举行的。出殡的仪式非常的隆重,远近亲友杀鸡宰羊,邀集成群男

15、女到丧家吊丧。全村男女到村中空阔地上野餐。出殡前,丧家在堂屋的山墙上挖一个大洞,棺木穿墙而出,置于房后屋檐下,巫师念古歌和送葬歌,全村老幼身着新装,跳莫搓搓舞。整个队伍围着丧家房屋转圈,昼夜不停,然后将死者抬出寨门安葬。37、公房:是村落中一种公共建筑。有些民族青年男女成年后,社交自由,寨子中央或村子,修建有供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称之为公房。38、瑶老制:这是一种村落管理制度。瑶老分天长公、头目公、先生公、烧香公、掌庙公、放水公。“天长公”为最高首领,一年一推选,一个人一生只能任一次。他的责任是调节纠纷、指挥战斗。“头目公”两年一换,是副手,协同“先生公”负责农事活动。“烧香公”、“掌庙公

16、”负责祭祀,“放水公”负责灌溉和食用水道的管理。39、石牌制度:这是广西大瑶山的瑶族村寨实行的一种石牌制度。一个小石牌由数个村寨组成,数个小石牌联合而成大石牌。石牌内根据习惯法规定“石牌律”(公约),刻于石牌和木牌上。“石牌律”由石牌头执行。村落成员如有违反石牌律者,罚款、罚酒肉、鞭打甚至处死。40、围刺隔离:侗族对不守乡规、品行不好的人,由寨老召集全寨的人于鼓楼中集中,杀鸡摆酒,当众宣布他的罪行和处罚意见,如果大家赞同,就喝一口鸡血酒,然后将犯错误者隔离起来,寨中任何人不能和其来往。知道犯错误的人认识并改正错误,并经全寨同意,方可解除处分。这种方法,侗族称之为“围刺隔离”。41、本主信仰:这

17、是云南白族地区非常典型的村落信仰之一。本主是白族村落的村社之神,它被认为是保护村落本境之主,故称之为本主神。在白族村寨,几乎村村都有本主庙,供奉泥塑或木雕的本主神像。本主一般不是单独一个人,往往包括了夫妇、侍从子女等。各个本主之间还存在着一种亲戚和仇敌关系,这可能是村落之间的一种反映。本主的身份,是各种各样的。凡是对本村有过贡献的,不分地位高低、民族成分,死后都受到白族民众的爱戴,被立为本主。每当本主生日、忌日或者年终岁首,各村寨都举行盛大的祭祀本主的活动。42、拉事:景颇话叫做“鄂吉特”,意思是武装劫牛。引起武装劫牛的原因很多,人命、婚姻、债务及其他纠纷,都可能导致武装冲突。拉事有专门负责组

18、织的人,景颇语称之为“色累瓦乔布”。有事要同他商量,由他出面组织兵力。如果是山官与山官之间的纠纷,则由山官出面组织发动,拉事有其特定的仪式。43、自梳妹:自梳女就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该行为实质上是一种陋俗,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现已逐步革除。44、分野:中国古代星象家把天象与地上的一些地方相配合(主要是黄河流域)形成分野。分野概念将天上的星宿与地上的州城联系起来,在古代用来占卜州国的吉凶。后世为迷信职业者所利用。 45、北斗:北斗可以辨方向、定季节。它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七星相连,形成勺子形状。天枢、天璇相连,

19、向天枢方向延伸五倍距离,就是北极星的位置。北斗七星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似乎在围绕北极星转动。人们常根据斗柄所指的方向来确定季节:斗柄指东是春;指南是夏;指西是秋;指北是冬。46、阴历:阴历也叫农历、旧历。它以朔望月为单位,将一年分为12个月,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总共354天,比一个太阳年(365又1/4日)少11又1/4日。累计三年就相差一个月以上的时间。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年就要设一个闰年。47、天干: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计序符号,共10个字: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使用。48、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

20、二支。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49、望果节:这是藏族人民预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望”,藏语的意思是“田地”,“果”是转圈的意思,望果就是转地头。这个节日流行于拉萨,日碦则等农业地区,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望果活动以村落为单位,全体乡民参加,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前面领队的人手捧香炉,高举幡杆。望果节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祈求丰收,同时也是一种生产性动员,此节一过,繁忙的秋收活动就开始了。50、新米节:又叫“吃新节”或者是“尝新节”,是西南地区许多民族中流行的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日期各地不一,一般都在谷子成

21、熟的时候举行。如景颇族在谷子成熟时过新米节。阿昌族的尝新节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届时举行隆重的祭献仪式。51、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那达慕的意思是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的秋季举行一次,主要项目是赛马、射箭、摔跤,其次是物资交流,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52、干木女神崇拜:是与摩梭人阿注婚姻相适应的节日,在每年的七月二十五祭祀“干木”女神。女神崇拜是摩梭人信仰的显著特点。干木为摩梭语,干是山,木是女,合起来为女山。祭祀干木女神,是为了祈求人畜平安,人口兴旺。每年到了七月二十五日这一天,鸡叫时分,青

22、年们就带上酒和各种食品到干木山下,点燃松毛向女神敬献贡品,往篝火上洒酒、丢鲜花。之后,多数人围绕干木山一周,夜晚露宿,白天赛马野餐,边歌边舞,是一年一度的狂欢大会。53、古尔邦节:这是伊斯兰教最大的节日之一,与伊斯兰教的传说有关。“先知”(神在人间的代表、使者)伊卜拉欣夜晚梦见安拉(即胡达、真主,创造万物,掌握一切,无形象,无方位,无所不在的宇宙唯一主宰)命令他宰杀自己的儿子奉献。当他执行命令的时候,安拉念其虔诚,令以羊代替。于是伊斯兰教教民在回历12月10日,宰牲祭献,这就是古尔邦节。54、开斋节:它是按伊斯兰教教义举行的,每年回历九月为斋月,进行斋戒。29天期满,新月出现,即行开斋,过开斋

23、节,教民沐浴礼拜,相互祝贺。这也是伊斯兰教生活习俗的一大特色。55、浴佛节:浴佛节,为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中国佛教徒纪念教主释迦牟尼佛诞辰的重要节日,亦名佛诞节。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相传在2600多年前,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于是大地为之震动,九龙吐水为之沐浴。因此佛教徒通常都以浴佛等方式纪念。傣族的泼水节带有浴佛的性质。56、鬼节: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附会上佛教传说,与目莲救母故事发生关系。传说目莲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莲求救于佛,佛给他讲盂兰盆经,叫他七月十五作盂兰盆会,以救其母。所以民间将七月十五又称“七

24、月半”,又称鬼节,届时给死去的亲人烧纸,并含有施舍饿鬼的意思。57、抢婚:抢婚又叫掠夺婚,指通过抢劫妇女缔结婚姻关系,是一种很古老的婚姻习俗。抢婚在古代社会曾是一种普遍现象。抢婚是由氏族外婚所引起的,当时抢婚不但是要受到武力反抗,而且常常发生战争,甚至要付出流血牺牲。到一夫一妻制时代,抢婚渐渐变成一种仪式,即由原来的真抢变为模拟性、象征性的婚礼仪式。在各民族中引起抢婚的原因是不同。58、对偶婚:对偶婚是个体婚的初级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夫妻双方通过一定的婚姻手续共同生活,但是没有独占的同居,而且婚姻常可以根据任何一方的意愿轻易地解除。走访婚史对偶婚的低级阶段。对偶婚是较为固定的偶居,配偶双方履

25、行一定的婚姻手续,组成对偶家庭。这种家庭,夫妻之间权利平等,对子女共同承担义务,父子和母子关系是很明确的。对偶婚家庭唯一含有的不稳定因素是,夫妻感情不和而轻易地发生离异。59、闭门迎婿:闭门迎婿又叫做拒亲,是一种抢婚习俗的遗留。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表现为当男方的娶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女方便将大门关起来,拒绝迎亲队伍进入家门。有的民族娶亲队伍到来时,不仅拒之门外,还要棍棒相加或泼水。60、入赘:又叫从妻居,是一种古老的婚姻习俗。它的最早形态出现在母系氏族社会。入赘即是男子与女子成婚,居于女子并成为女方坚挺成员的婚姻形式。入赘婚既是古老的婚姻习俗,又是现行的婚姻习惯,在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中今天仍在传承

26、,如鄂温克族。61、姑舅表婚:通常称为姑表婚和舅表婚。它是原始时代亚血缘婚的一种残余。解放前在中国的各民族中有所流传。它是指兄弟的子女与姊妹的子女的婚姻关系而言。这种近亲婚配常以某种亲族感情和继承关系为依据。按照传统的伦理观念它被认为是“亲上加亲”而肯定下来。这种婚姻关系是一种近亲婚配,是现行婚俗中最落后的一种,它严重危害着子孙繁衍和人类的健康,正在逐步的消亡。62、转房:指兄亡后嫂嫂可以转嫁给弟弟,或者弟亡后弟媳可以转嫁给兄长;姊亡后,妹妹续嫁给姐夫这样一种婚俗。近代在汉族中还有父亡后,嫡子继承父妾,侄子继伯叔母的婚例。在转房中,如果兄弟一人死亡,而亲兄弟中无人愿娶亡者之妻时,可以转嫁给堂兄

27、弟。造成这种婚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避免家族内的财产和劳力的外流。63、六礼:中国古代的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程序。纳采,即是择配提亲的意思;问名,俗称讨八字;纳吉,就是正式提亲;纳征,即是现在所说的送彩礼、嫁妆;请期,即择定娶亲吉日,用口头或者书面形式通知女方,征求女方的同意,所以说请;亲迎,就是娶亲,指男方派人或者亲自迎娶新娘。64、走坡: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婚前的一种社交活动。一般在春节和秋后农闲季节举行。届时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相邀结伴,三五成群去赶热闹的集市。集市上找好了唱歌的对象,便到风景优美的坡地和浓荫树下对唱山歌,由此结下同心,交为知心,并信托于媒,结为

28、夫妻。另一种是在赶集的路上,男青年看到女青年走过来,如果想要邀请唱歌,便打一声口号,拿出手巾向女方挥动,若女方愿意唱歌,并挥动手巾表示同意,这时小伙子唱起邀请歌,女方作答,如果情投意合,便躲开人来人往的大路,到幽静的山坡上对唱歌曲,并互赠信物。最后征求得到父母的同意,请媒人求婚,结为夫妻。65、行歌坐月:侗族的行歌坐月,是在姑娘家进行的。有的地区,在寨子中间建一座低矮的吊脚木楼,白天供妇女们绩麻、打草鞋、坐针线活或纺纱织布,晚上男女青年来这里行歌坐月。小伙子和姑娘们就喜欢在这里对唱山歌、谈情说爱。对行歌坐月,父母并不阻拦,小伙子来找自己的女儿唱歌,觉得脸上光彩,如果女儿没有小伙子来找被认为是没

29、出息。66、约骚: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把青年男女谈恋爱叫约骚,当地汉族称为串姑娘、串卜绍。每逢赶街、作佛事、纺线、春节、嫁娶以及各种节日活动,都是傣族男青年串姑娘的好机会。一旦由此相识,便可经常来往。按照傣族的生产习俗,每年的7月15日到10月15日是农忙季节,严格禁止青年男女在这段时间里谈恋爱。10月15日过了开门节到次年的2月,是农闲季节,这时青年人可以串姑娘。67、天葬:又叫鸟葬、风葬、野葬等。这种葬法实际上具有弃尸的性质,是古老葬式的传承。天葬最具特色的是信奉佛教的民族,如印度。中国藏族的天葬就是由印度传播来的。在藏族中,人死后停尸在家三至五天,请喇叭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好友前来吊唁,然后

30、选择吉日出殡。天葬的程序是:将尸体带到天葬场,置尸于尸台上,然后燃烧松柏香堆,撒上三荤三素和糌粑,浓烟直冲霄汉引来神鹰。天葬师按一定的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捣碎骨头,拌以糌粑,捏成一团,先给鹰喂骨团,再喂肉,直至喂尽。若没喂完,捡起烧成灰,洒向四方。整个天葬仪式完成。68、塔葬: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之一,是藏族最高贵的一种葬式,又称灵塔葬。一般适用于僧侣阶层。有名望的活佛、喇叭死后,将尸体用药物处理,风干,然后至于灵塔内,永久保存。69、悬棺葬: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这种葬式不用埋葬,而是将棺木悬置于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利用天然洞穴,或人工凿石成穴,或凿空安桩,以置棺木。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

31、,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70、巫术:巫术,又称魔术。在民俗学研究中,一般将其作为原始信仰来看待,但又不是全部的原始信仰。巫术是原始人的观念和信仰,它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的认识水平相一致。巫术是原始人企图利用和战胜“超自然力”的一种技术和愿望。巫术在产生之时,和原始人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巫术活动自然成为他们生产和生活习俗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古老的巫术活动往往带有集体性特点,对于个人很少或不实行巫术仪式。巫术师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71、久木鲁:是纳西语,意思是生孩子的石头。其尖端有一凹坑、坑内积满了水,妇女以喝水

32、的仪式祈求生子。举行这种仪式时,必须由巫师、丈夫和结婚时的伴娘陪同,其步骤:第一步,由巫师在平台上架三块石头,燃烧一堆火。妻子和丈夫面向东方,跪于火堆旁,不断地向久木鲁叩头,巫师在一旁念词。第二步,求子的妇女和伴娘到洞内的水池子里洗澡,认为用圣水洗浴,去了身上的污浊,方能生育。第三步,求育妇女到久木鲁处喝水,由巫师给一根上下通气的竹管,将竹管插入久木鲁,由求育妇女吸食三次水,仪式便算完成了。72、占卜:占卜在巫术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人类对自然规律尚未完全掌握时,认识能力还十分低下时,采取了占卜方法来得知吉凶祸福。占卜成了指导他们行为的准则。占卜的领域很广,涉及到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占

33、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用兽骨来占卜吉凶。占卜有时用兽骨,有时也可以不用兽骨。不论用什么来占卜,均以卜物所显示的征象作为判断吉凶的标准。占卜习俗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广,历史也最悠久。它往往和宗教、迷信向结合,发展成抽签、算卦、相面、测字等等。73、萨满:今天在有些民族中,女巫是十分活跃,比较典型的是北方各民族中的女萨满的活动。锡伯族传说,萨满的始祖是一个身披神衣,手持神鼓的女萨满。男女萨满之间可以结为夫妻或互相治病。女萨满出嫁之前,原来氏族不能出现其他萨满,因为女萨满死后或出嫁后,她的灵魂仍要回到原来的氏族,并通过神灵转附的途径,无色他人接替自己为萨满。当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

34、男性萨满才开始出现,但女萨满依然存在。 74、禁忌:在民俗学中常称为“塔布”。在民俗学的研究中,禁忌既是专用的学术名称,又是指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作为特殊的民俗事象,禁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不洁、危险之物,不可随便接触。在民俗的传承中,禁忌常被强调为禁止或抑制,因为一切被禁忌的事物,同时被认为是具有危险性的事物,如果谁违犯了禁忌,或迟或早会受到制裁和惩罚,不是当时生效的,具有消极的性质。故禁忌常常被人们视为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或称其为准宗教现象。二、论述题1、影响民俗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分别论述答:(一)经济原因:民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

35、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制约,民俗产生于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之上,超越经济基础的民俗是不可思议的。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下会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因此各民族的民俗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即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二)政治原因: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民俗不可避免的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剥削阶级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一方面利用落后的民俗愚弄百姓;另一方面用强制的手段,改变原有的民俗,以适应自己的需要。所以,政治对民俗的影响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封建政治的影响,表现在民俗中,主要体现为各种民俗事象的伦理和迷信色彩。现代的各种宗教信仰不说,就是在婚姻、丧葬、起房架屋、人生礼仪以及生产

36、、生活中的各种信仰和禁忌,也充满了时代色彩。其中,政治变革对婚俗的影响是很大、很直接的,中国现代社会的移风易俗,也往往是作为一种政治口号提出的。(三)地缘原因: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居住区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不同,往往形成某一地区的人们所传承的民俗也不同。这种不同,有时差距很远,如中国北方的牧业民族和南方的农业民族。当然,地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南北的民俗事象,由于受到居住地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当然并不是说,北方各个民族的民俗事象都是相同

37、的,事实上,北方的各个民族也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也存在着差异。南方也一样。(四)宗教原因:宗教对民俗产生深远的影响。民俗的形成和宗教的仪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分为民俗宗教和现代宗教。民俗宗教经历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某些仪式,在民俗的传承中起着作用。现代宗教对民俗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如伊斯兰教禁是食猪肉,便形成许多民族对猪肉的禁忌习俗。(五)语言的原因: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也是民俗文化借以传承的工具。民俗正是靠着口头语言,一代一代延续下来,并得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其次,语言出了交流感情外,它还对社会和人生有特别重要的原因。如生活

38、中带禁忌的话语。其三,民族语言和同一民俗使用的不同方言、土语,更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俗事象。2、民俗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分别论述答:一,社会性。是指民俗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和约定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既有地域性,又具有民族性。所以民俗的社会性,也是指其群体性。二,集体性。首先是民俗事象的产生,是集体创造的结果。或者是由个人创造,经集体的响应、丰富发展而来。其次集体性是指民俗的传承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集体的创造和传承,是民俗在流传上的突出特点。三,类型性。又叫模式性。是指民俗事象在其表现形式上的特点,也是民俗事象中带支配力的主流部分。它为社会的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且成为

39、约束其行为的标准。四,传承性。民俗是一种历史持久的,由社会所传递的文化形式,是一种以传统的方式出现且大规模的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因而具有传承性。民俗的传承性主要表现在传承过程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即纵向的延续。五,播布性。民俗具有空间地域上传播的特点,体现了民俗的横向传播。有两种方式:一是非常时期的民俗传播,如战争、灾荒、瘟疫流行等原因,迫使一个民族的人群发生大规模的迁徙,由一个地方迁入另一个地方;二是和平坏境中进行的传播,这时民俗文化的交流通常采用采借的方式进行,造成某一民俗文化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民俗横向传播,由可能形成一定的民俗文化圈。六,变异性。民

40、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从民俗产生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民俗变异是普遍现象。七,历史性。又叫时代性,民俗发展在时间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八,地方性。又叫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指民俗发展在空间上(地域上)的特征。各地民俗存在一些差异,故而形成了民俗的地方性。3、民俗有哪些社会功能?分别论述答:第一、历史功能。民俗文化,就其整体而言,是一种历史文化创造和积累,而且这种积累往往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民俗文化事象是活的社会“化石”,它记载着社会发展的历史,体现出社会演变脉络和传承上的规律。民俗学工作者首先

41、通过对民俗文化的历史层次去剖析,去了解一民族文化的历史。这种功能,表现在民俗事象本身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者说它本身是历史的创造和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曾经存在过的民俗事象消失了,有些却在变异中得到传承,而所有的这些都对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生活产生过影响。就具体的民俗传承者而言,他们总把民俗事项作为历史教材,并通过某种方式或仪式传给后代,是后代牢记祖先的创造和功德。特别是在没有文字或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中,他们的历史主要靠口头传承的,民俗活动在一个民族历史的传述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教育功能。民俗文化的产生,起初总是含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教育功能就是其中的一项。民众总是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42、的民俗活动,对本民族民众实行传统的思想和道德教育。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从来都寓于具体的民俗事象之中。如人的一生中,总在接触不同的民俗文化。这种功能主要在于培养人们的到的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得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如尊老爱幼、大公无私等道德观念都是在具体的民俗活动中形成的。民俗的教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时时渗透到各类民俗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就是一些生产知识和生活知识的传授。第三,娱乐功能。民俗文化不仅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同时供民众享受和利用。在众多的传承与民间的大部分民俗活动,都带有极浓厚的娱乐性质。就是一些比较隆重和严肃的宗教习俗和丧葬习俗也充斥着娱乐内容。民俗的娱乐功能起着

43、调节精神的作用,还和各民族人民的审美仪式结合在一起,它常常体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操,有时还表现为各民族民众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独特喜好。如划龙船、唱山歌。4、民俗学的的基本方法有哪些?分别论述答:第一、田野作业法。民俗学时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实地考察,亲自积累研究资料,而且这种研究资料越多越好。民俗学中把这种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田野作业法或直接观察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是提倡和鼓励民俗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向社会,具体来说是向所研究的对象民俗事象作深入细致的调查。它是民俗学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以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以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

44、不足。第二、历史研究方法。民俗学既是一门现在之学,也是一门“历史之学”。民俗学对任何一种民俗事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它的历史过程的考察。所谓历史研究法,它就是要追溯民俗事象纵的历史联系。任何一民俗事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都表现为一定的历史过程,民俗事象不仅在民间流传,而且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借助古籍文献资料,可以追溯某一民俗的原始形态和它以后的发展以及今天的传承。第三、比较研究法。它是民俗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方法是指在民俗学的研究中将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做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横的纵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办法。其具有两大

45、特点,一是对历史上有关系的民俗事象加以比较,找出某一民俗事象的历史联系和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变异和原因;二是将历史上没有了联系的民俗事象,作横向的排列比较,探讨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比较研究法又可以分为历史比较法、类型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控制比较法以及交叉比较法。比较研究方法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是为把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更好的把握它的特点和规律。比较研究法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者的视野和胸襟,教会我们如何让正确对待我们祖先所创造的文化,对本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盲目排外,更不使它成为吸收优秀外来文化的障碍。5、何为服饰民俗?服饰民俗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服

46、饰民俗,是指人们有关穿戴衣服、鞋帽、佩戴、装饰的风俗习惯。服饰的形成,主要是为了人们能在广阔的的空间活动时(如狩猎、打渔、种植等),也能如同在室内一样安全,这就是人类自身的保护,服饰的发明。因素:第一,服饰的产生、服饰民俗的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各民族的流行的不同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和气候对服饰样式的及其使用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生活在寒带和温带地区的居民,由于气候寒冷,四季服饰不仅样式变化繁多,且用料、缝制工艺十分讲究;而热带和亚热带由于气候温暖,样式就较简单,缝制工艺也不复杂。其次,除环境和气候外,各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

47、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中国北方的大漠南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由气候和生产关系所决定,居住在容易搬迁的蒙古包里,服饰上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第三,由于各民族的审美观不同,影响服饰的不同。服饰民俗总是和时代的审美潮流相结合,表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6、村落有哪几种形式?分别论述答:村落是由地缘或血缘关系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家族、亲族、姻亲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其形式有以下几种:第一,同姓村落或者单一家族村落。这是最初的村落。当人类以氏族为共同的生活单位时,家族是以大家庭的形式出现。当一个个小家庭从大家庭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居住,

48、生产和消费单位,当这样无数个小家庭固定在特定的地方,共同处于同一地缘之内,并形成了最初的村落。其特点是各个家庭以同一血缘相联系,各个家庭实际上是同一血缘的无数家支。家族长成为村落的当然头人,他的权利十分大,可以裁决村落的一切事务。由于村落大都由本民族、本氏族个体家庭组成,所以组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第二,在同姓家族村落基础上发展成更为复杂一些的亲族村落。亲族中包含了姻亲关系。在这种村落中,家族个体家庭和亲族个体家庭杂居于同一地缘内。村内的管理由于加入姻亲个体家庭,已不像同姓、同族村落那样单一。一般由血缘个体家庭和姻亲家庭共同推选村务主持人,调节村民关系,实行对外交涉。第三,杂居村落。它是中国大

49、多数地区和民族中普遍传承的村落结构形式。造成杂居的原因很多。战争、移民、逃荒、联姻等,使一部分个体家庭在共同的命运中移居在一起,形成同一地缘的多姓杂居。这种村落,村落事务大都共同协商,共同推荐村落的负责人。7、民间组织具有哪些民俗特征?答:第一,无论何种形式的民间组织,大都是参加者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需要自由结合的。这种自然结社的方式,决定民间组织具有自发性的性质。比如生产中的劳动互助组织,有些是以亲缘、血缘或地缘关系结合而成,有的则是农忙季节发起组织的变工活动。第二,民间组织除了有自发性以外,还具有临时性的特征。大多数民间组织一般不立常设机构,负责人由公众推举,业余充任。比如许多民族地区的及时贸易,大都有传统的时间和地点,如果平时并不需要组织出面干涉。易聚易散也是民间组织民俗的一大特征。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民俗/习俗/传统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