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民俗文化丰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如同一座璀璨的宝塔放射出闽南文明特有的光辉。勤劳勇敢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地方民俗文化。在这里,不仅有兼容并蓄的多种宗教信仰文化,凸显民俗特色的蟳埔风情,还有绚丽多姿的艺术瑰宝在丰泽民俗文化中,人们不仅可追溯历史长河中来自中原文化的积淀,还可以从中感受到闽台渊源及中西文化交流的韵味。第一节 海丝起点 多元文化宝库人们都赞誉泉州是世界宗教的博物馆,丰泽区东部后渚港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多元的宗教文化也在这里形成,而位于丰泽区的清源山则是这个博物馆的主展
2、厅。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汉,中兴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在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在清源山,随处可见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宗教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其中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及民间信仰诸神和原始图腾崇拜的遗址、遗物。 老君岩道教在泉州传播为时甚早,晋代泉州就有道观出现,以后历代也有不少道教遗迹保留至今,老君岩就是道教在泉州传播的重要史迹。老君岩又称羽仙岩,位于清源山右峰罗山与武山下,以岩刻巨型老君造像而得名。老君造像雕于宋代,石像依岩
3、雕琢,就势造型。据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寥寥数语,使之更具有神秘色彩。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席地面积为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垂耳飘髯,指能弹物,目光炯炯,独具超尘脱俗,仙风道骨神韵。整座石像神态浩然,和蔼可亲,炳焕生光,充满魅力,堪称宋代石雕艺术瑰宝,是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据史书记载,老君岩早在西晋时期就有道教寺观出现,到北宋年间,在罗山脚下建造了北斗殿,武山脚下建造了真君殿,两山之间有元元洞,建筑规模都较恢宏,老君雕像也完成于此时。以后随着年代的推移,寺观因年久失修而坍圮,今已
4、无存,而老君造像仍保留完好,成为我国古代古雕艺术中的瑰宝。南少林寺少林寺位于清源山左侧凤山之麓。 据南宋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进士、晋江人施梦说所的鲁东诗集云“少林寺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反王藩”。清乾隆年闽蔡永蒹(17761835年,晋江东石人)所著的西山杂记载:“嵩山十三棍僧之一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又说:“少林寺十三进,周墙(高)三丈,寺僧千人,陇田百怖,树林茂郁,掩映少林寺于山麓。”该书还记述泉州少林寺三兴三废的经过。历史上规模恢宏的泉州少寺,至今遗址、遗物乃在。 1992年10月,国际南少林武术研讨会在泉州召开,与会
5、学者、中外武术界人士应邀参加了泉州少林寺复奠基仪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少林禅寺”题写寺匾。1994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复建泉州少林寺,规划面积400亩,寺庙用地200庙。复建工程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达摩祖师堂、伽兰祠、西堂、玄女堂、罗汉堂、十三堂、禅堂、观音殿、地藏殿、演武厅和泉州历代名人祠堂及其他配套设施。 少林寺“大雄宝殿”主体建筑及配套工程于1994年12月动工,1997年9月竣工。建成后的泉州少林寺,重现了泉州典型的佛教文史迹,又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观。 “三世佛”石雕造像 “三世佛”是十三世纪以来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堂中所供
6、奉的主要佛像。清源山左峰碧宵岩的“三世佛”石雕造像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元代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1985年10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源山碧宵岩“三世佛”为摩崖浮雕,作长方形石龛,高3米、宽6.5米。“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中尊为现在佛,作触地印之降魔相;左尊为过去佛,亦作触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钵;右尊为未来佛,作施定印之禅定相,皆为土蕃式样。 “三世佛”造像左侧的元代造像记事石刻碑文中记载元代至正二十七年(公元老派367年)十月丙午日,岩僧志聪题刻于摩崖记文云:“透碧宵北山第一胜概。至元壬辰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
7、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劂后,岁远时艰,弗克茸治。至正丁未二十七月年(公元1367年)秋,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贴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兴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壑改观”。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石雕造像暴露于崖壁。1988年12月,市政府拨出专款兴建“三世佛”石雕造像的保护工程,在临崖坡地的原址兴建,于1991年8月竣工。伊斯兰教圣墓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泉州。据明代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记载:“吗喊叭德(穆罕穆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618年626年)中来朝,遂传
8、教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 又,明崇祯二年(1629年)刻本闽书抄载:“回回主教沙谒储(三贤)、我高仕(四贤)者。默德那(今沙特阿拉伯麦地那)人,其师曰吗喊叭德。唐武德中,遣徒四撒霞叭(华语意大贤人)来朝京师。有旨留教中国,而沙谒储、我高仕两人教泉州。此两人往泉,自营兆郡东郊灵山(现今丰泽区境内灵山)”三贤和四贤在泉州传教,多有善行,受到人们普遍尊敬;他们逝世后,灵柩也不运回去,而是埋葬于风光秀丽的古城东郊灵山。当地人民出于对三贤、四贤的仰慕和尊重,传说这里从此有了灵气,夜里发出灵异之光。明朝何乔远的闽书记述:“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曰西方
9、圣人之墓也。”于是,人们遂将其称之为“灵山圣墓”,并给予精心呵护。此墓坐北朝南,背靠一块巨大岩石,东、西、北三面依山叠成半圆形壁岸,沿壁岸筑成半月形迴廊,高约3米,环抱墓室,寓意伊斯兰教如“初月”一样的教义,同时还可起到抵挡流沙的作用。迴廊九间十柱,其中数柱造型独特,上下两端偏细,颇似织布的梭子,据考证是我国南北朝至初唐流行的一种“梭柱”建筑风格。虽其已有1300多年历史,但却保存得相当完好,是世界伊斯兰教中最古老、保存最好的圣墓之一,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三批公布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它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被称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伊斯兰教圣墓已成为
10、研究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史迹。历年来,在泉州发现伊斯兰教墓碑、墓盖石等200多方,其中多数在丰泽区的津头埔、法石、院前、云麓、东坑、后田、东辉、仁风、鹿园、后茂、东岳等地发现,为研究泉州伊斯兰教历史提供研究资料。阅读思考:1、为什么称清源山为世界宗教博物馆?2、分别列举出清源山上佛教和道教的宗教遗迹。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泉州的伊斯兰教圣墓在穆斯林心中的重要地位?第二节 蟳埔风情 凸显民俗特色蟳埔村是泉州市丰泽区著名的渔村和历史文化名村。它位于丰泽区东海镇的东边,泉州湾晋江下游的左出海口岸边,面积约3.8平方公里。在明清时属晋江县三十五、三十六都及泉州府治城厢东隅驿路铺。民国时
11、,蟳埔村属临海乡、法石乡所辖。蟳埔村原名叫前埔村。后因有一次妈祖娘娘做生日时,晋江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缎面彩帐,无意地把“前埔”写成“蟳埔”,村民也认为此地盛产红鲟、蚵虾,用蟳埔命名更为妥切,因此,“蟳埔”村名就一直沿用至今。蟳埔女泉州城里人称蟳埔女为“蟳埔阿姨”或“鹧鸪姨”,其原因要追溯到明代。那时蟳埔不叫蟳埔村,而叫“前埔”。村附近有座鹧鸪山。闽书称为:“圣姑”。据晋江县志载,鹧鸪铳台在三十七都临海乡,明朝天启七年(1627)知府王犹建,周二十四丈,高一丈八尺。又据泉州府志载:明代曾在祥芝乡(现石狮市祥芝镇)设置一个巡检司,负责海防及向来往船舶抽收税款。至清康熙年间,巡检司迁移至临海乡(
12、今之蟳埔),改称为“鹧鸪巡检司”。巡检司遗址所在地的海口,至今仍叫鹧鸪口。因上述原因,城里人把来自“鹧鸪口铳台”、“鹧鸪巡检司”所在乡村的妇女就统称“鹧鸪姨”。蟳埔阿姨的服饰与惠安的服饰堪称泉州民俗的两朵奇葩。惠安女是“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而“蟳埔阿姨”则是“民主头,封建肚”。惠安女用头巾把头包得剩下脸部一个“倒三角”,而“蟳埔阿姨”则在头部装饰上大下功夫,梳成“田螺头”。爱戴花是“蟳埔阿姨”的天性,从儿时梳辫子起,她们就喜欢把色彩鲜艳的菊花、玉兰花、山茶花插满双鬓,待到及笄(十五岁女孩叫及笄),亲人就要为她们“梳髻”。从此,把秀发盘在脑后,梳成圆髻,佩上金银首饰,中间横插一根象
13、牙筷子。圆髻四周戴上几串四时鲜花缀成的花环,有洁白高雅的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有含苞欲放的鹅黄色的含笑花,有球状的白色、红色的粗糠花逢年过节,便是妇女们争芳斗艳的时刻,你看那一个个的发髻,活象姹紫嫣红的小花圃,谁家有了喜事,就要备上成千串一尺来长的花串,分赠给乡里的妇女。 “蟳埔阿姨”梳的发式叫“粗脚头”,称“蟳埔阿姨”叫“粗脚氏”,这是相对于“缚脚氏”(缠脚:三寸金莲)而言的。因为即使在封建社会,蟳埔妇女也是从来不缠足的。该村的男人大都出海捕鱼,家务、农活、以及养殖海蛎、扛网挑鱼都由勤劳能干的“蟳埔阿姨”承担,“三寸金莲”如何适应走烂泥海滩呢?现在“蟳埔阿姨”的另一个特点是天刚蒙
14、蒙亮就出门去做生意,一队队“蟳埔阿姨”就踩上自行车(现在骑摩托车),载着满篓的鱼、虾、蚝、蟹,奔向泉州各个菜市场,形成了人们常见的“蟳埔阿姨鱼档”。(叫卖海鲜)(有另一种说法:粗脚头并不是“蟳埔阿姨”梳的发式,而是泉州州城郊妇女的发式中的一种。粗脚头与蟳埔头的主要区别在:粗脚头以精致加工的金、银头饰为主,以簪时花、花围等为辅,是大家闺秀头饰的一种平民化;而蟳埔头则以簪时花、花围为主,金属、骨木质头饰为辅,是底层妇女美化自己的一种本土艺术。但现在这种传统的头饰艺术,已正在消失,必须予以传承。)蚵壳厝:主要散落在蟳埔、金崎两村,尤以蟳埔为多。至今完整的蚵壳厝在东海街道就有三十多处,而蟳埔村就占有一
15、半。蚵壳厝的优点是就地取材及隔音效果好,与墙模厝一样,冬暖,夏凉,不怕蛀虫。有人说它墙体坚固,可以抵挡炮的攻击。所以沿海民间流传有:“千年砖,万年蚵壳”的俗语。蟳埔蚵壳厝大的带有天井(即二进),小的只有单独的一栋,但都建筑得错落有致。壳厝之间的小石巷曲曲折折,两边是海蚵壳层层叠叠搭建的壳墙壁,组成了沿海渔村一道独特的古民居风景线。风味小吃“蚵仔煎”是闽南著名的风味小吃。一提起“蟳埔阿姨”及“蟳埔蚵”,人们便联想到种海蛎。蟳埔人把山上的条石,杂石抬到海滩上,二条、三条架成一株,过了一段时间,石上会附生出海蛎来。(如万安桥就是利用海蛎固基法造桥的,至今仍可看见桥南渔民到那里削蚵)。由于蟳埔处于山海
16、交汇的泉州湾入海口,水中微生物丰富,所以出产的海蛎特别肥美,著名的闽南风味小吃“蚵仔煎”,就是以蟳埔蚵作为最佳原料的。 人们只要走进蟳埔村,便可见家家户户门口,头戴鲜花的“蟳埔阿姨”,老、中、青、少妇个个腰系围巾,坐在板凳上,敏捷地用小铁锥撬开海蚵壳,一只只水灵灵的海蚵就剥出来了。他们把刚剥的海蚵,拌上鸭蛋(鸡蛋)、蒜叶、姜末、葱头、韭菜、薯粉,用花生油一煎,把香喷喷的蚵煎捧到客人的面前,还有哪个客人不乐开怀呢?蟳埔,这一著名的历史文化渔村正在大踏步向前进,正如大海的波涛,一浪超过一浪,乘风破浪,奋勇向前。蟳埔人民必将再创辉煌,再获佳绩!阅读思考:1、全文从几方面介绍蟳埔村史?2、渔村蟳埔历史
17、人文资源非常丰富你能说说吗?第三节 民间信仰 闽台同根同源泉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而成为多种宗教荟萃之地。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神学文化的宝库”之称。然而相比之下,存在于泉州各地的民间信仰庙宇更受泉州人的欢迎。历来民间信仰活动异常活动跃。仅丰泽区,就有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92处,其中如蟳埔顺济宫,法石文兴宫,坂头王爷宫法石真武庙,在三胞享有盛誉。台湾的民间信仰许多是移民从泉州祖庙传播入台而发展起来的。蟳埔妈祖文化蟳埔古为泉州府晋江县第三十六都临海铺。民国时期属法石乡临海保,今属丰泽区东海镇蟳埔村。蟳埔村地处泉州湾的晋江入海口北岸,港深风静,往来船舶停泊于此,为海上交通要道。蟳埔村民靠海为生,
18、以渔业为主,生产蟳、牡蛎、蛏、蠔。俗话说:“讨海行船没三分命”,蟳埔人便把平安寄托于神明庇护,其中,妈祖信仰最为强烈。该村原名为“前埔村”,明清时蟳埔顺济宫时逢妈祖娘娘(即林默娘)生日,晋江南岸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锻面彩帐,错把“前埔”写成“浔埔”。当地村民不以为怪,却认为此地盛产红鲟,正是本渔村特产,遐迩闻名,用蟳埔作村名更加符合村中实际,从此就不改自改,一直沿用下来。后虽在抗战时或战后改为临江、临海,但最后还是公认再恢复为蟳埔更为恰切。后人竟以更名是妈祖娘娘灵应带来,而本村又以渔业生产及海上运输业为主,因此,妈祖海神地位便逐渐升级,成为此地士庶渔民商贾之保护神及精神支柱,成为一方“神灵显
19、赫”,深受乡人爱戴的“尊”神。在这里,渔民家家户户及鱼商船上,均用包香火、造金身等方式来敬奉妈祖。数百年来,蟳埔顺济宫妈祖信仰,已成为一方人民和商贾德保护神及精神支柱。在蟳埔,“妈祖巡香”的祭祀仪式最为热闹。每年的三月廿三妈祖生日和九月初九妈祖忌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祈活动。当天,蟳埔全村男女老少3000多人组成“巡香”队伍进行祭祀活动,女的头戴“簪花围”,身着“大裾衫”,男的穿着节日盛装,抬着妈祖神像,前面响锣开道,后面舞龙舞狮、火鼎公婆、踩高跷、拍胸舞随行,全村成了一个盛大的民俗表演舞台。蟳埔的妈祖文化更是随着当地人民的远涉重洋而遍布台湾及海外,几经沧桑变化,废而复兴,香火远布而神迹永炽。现
20、如今,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十分关心和热爱蟳埔顺济宫,不仅到此行香问签的人越来越多,还有捐资给顺济宫。可见,蟳埔顺济宫对侨居台湾的同胞和旅外的侨胞具有深深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由于对妈祖尊神的共同信仰,成为加强三胞相互维系的精神纽带。祭“王爷”王爷是泉州民间对瘟神的尊称。由于古代卫生条件落后,福建瘟疫流行,成为威胁人畜生存的主要灾害之一。人们“谈瘟色变”,在宗教信仰上就表现为对瘟神的虔诚崇拜。瘟神之说由来已久,周礼中有方相氏逐疫之所,汉代有迎傩神驱疫的仪式。关于王爷的来历,历史上并无明文记载,多为口碑传说,有的说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蒙难的儒生,有的说是唐明皇时冤死的360名进士,也有的说是明末不愿降清
21、、自尽而死的360名进士等等,他们被玉帝敕封为王,“代天巡狩”。 明清时期,泉州王爷崇拜盛行,普遍奉祀的王爷有数十姓,王爷庙遍布沿海各地。泉州民间在祭祀王爷中有送王船的民俗,当源于古代航海者为禳人船之灾而放小舟、彩船,如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云:“每舟各刻木为小舟,载佛经糗粮,书所载人名氏,纳于其中,而投诸海,盖禳厌之术一端耳。”祭祀王爷仪式中的放王船是为禳瘟疫、递瘟神。每有瘟疫流行时,人们造纸神船,船上供王爷神像,放入海中,任期漂流,把瘟疫送走,以保民众平安;每当这船漂到一地,当地居民要跪在海边迎接,并置于庙中供祀,以防灾祸降临。在丰泽区,法石文兴宫奉祀雷万春、肖望之、温琼、薛、李、康、朱七
22、府千岁,坂头王爷宫,奉祀七府千岁,美山王爷宫,奉祀四府千岁,长春王爷宫,奉祀四府千岁。法石文兴宫有放王船习俗,有的王船漂流到台湾,台湾苗栗县后龙乡合兴宫就是清同治八年(1869年)法石文兴宫王爷漂流到该地而建庙奉祀。光绪三十四(1908年)又有一艘法石文兴宫的王船停泊该宫。台湾台南南鲲鱼身代天府、云林县麦寮乡聚宝宫、台南高美文兴宫,嘉义县先天宫、台中县大安乡和安宫都拾到泉州法石文兴宫、泉州富美宫所放的王船。近年来,台湾道教总会、台中海滨里文兴宫、台中协兴坛、台中清水县高美文兴宫、彰化永安宫、华林镇顺天宫、苗栗县合兴宫等都组协和到法石文兴宫进香谒祖。真武大帝信仰泉州民间,真武大帝的职能不但是管理
23、水火的大神,还是兼管人们祸福、寿夭,地方上的安宁,真武大帝在泉州民间被尊称为上帝公,其信仰不论在政治上,宗教民俗、建筑、艺术各方面都产生过一定影响。丰泽区东海镇法石村有座小山叫石头山,在万岁山之左前,与赤城山相连(后人误以为法石山),山上有座真武庙(又称真武殿),南宋时始建,明、清及近代均有重修。祀北极玄天上帝。法石真武庙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玄天上帝八闽第一行宫,有“小武当”之称,在福建道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石头山”上有真武殿,宋时望祭海神之所。(据清乾隆版晋江县志卷四山川志)记载:宋时的泉(州)郡郡守于农历每月十五(望)日都要到此祭海一次,以祈祝海外交通之顺
24、利和海外贸易之兴盛。法石真武庙依山面海,东边便是举世名闻的古刺桐港后渚海港,西距泉州城区不过里许,南与晋江市隔江相望。法石真武庙,它在泉州海外交通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泉州海外交通在宋元是兴盛时期。宋代是最尊崇道教的,所以每次航海,郡守都要到这里祭祀海神,求真武大帝庇佑。真武庙自宋以来历经五个朝代,香火长盛不衰。明代嘉靖年间,在庙前立有“吞海”石碑,意思是说真武势盛,气可吞海。这里胜景天然,古木森森,山门前有一眼明代古井,名叫“三蟹龙泉”,泉水清冽甘甜。山门有一对石刻对联“仰之弥高大观在上,过此以往联步而升”,是清代翰林庄俊元手书。这些都是值得品味的名胜。1991年1月联合国海丝之路考察团来
25、泉州,也特别赶到真武庙考察。这是海上丝路“祈风”保航的另一遗迹。祭十班原琯头村的“十班公妈”墓庙,位于丰泽区东北部、接近丰泽区东北边与万安开发区交界,在泉州东门外8公里处的福厦公路原琯头路段边,现属洛江区万安办事处辖区。明朝嘉靖年间,国家经济衰落,沿海军备空虚。嘉靖三十二年,汪直等国内奸商,勾引各岛倭人,大举入寇,战船数百,分路并进,浙江、江西等处沿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倭寇登岸,抢掠杀戮,气焰嚣张,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的八月廿八日,在古福泉大路附近,一群活动其间、或耕作、或商贩、或上集、或返家等男女及当地许多老少村民,见倭寇入侵,先急忙逃入琯头村东之小山的芒草丛中逃避,不
26、慎被倭寇发现,被残无人道的大掠杀。周边五、六个村庄的民众,闻声立即拿起锄头砍刀等,与尚未被杀的避难者一齐杀向倭寇,协力进行自卫还击,一时双方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几乎全歼这批入侵之敌,此战令倭寇大丧其胆。惨遭倭寇的屠杀后,这些死难者,除了可辩认的外,凡难于辩认者,都在遇难之处(琯头),被同葬于以一古井为主的大穴之中。后来又在其公墓之上,建了一个约八、九尺见方的小庙,是为“十班公妈”墓庙;该墓庙大门刻有一幅“卫乡御倭崇英魄,化骨埋名载道碑”的对联,还有“威名显赫”、“英灵千古”等许多历代官民乡贤所题的牌匾。 自明朝后期这起“卫乡御倭”的事件发生后,惨遭杀害的这十个乡里的各姓村民,把八月廿八日这
27、天抗倭遇难日,定为每年的公祭日。每年在“十班公妈”祭祀日的前几天,主祭村的村民,就要到亲戚朋友家,送一些米龟、米粽等食品,通知他们八月廿八日这一天是该村轮当,祭祀“十班公妈”,要他们前来作客吃酒。八月廿八日这一天,乃在琯头“十班公妈”墓庙边举行祭祀活动,进行祭祀时,周围排满当年主祭村村民进祭的丰盛宴桌。各家各户各自点香许愿,祈求“十班公妈”保祐其合家平安,万事如意,五谷丰登,生意兴隆等等,祭拜磕头后,焚烧纸钱,燃放鞭炮;至此,祭祀仪式就算完成。也是实行“松散型”的形式。当天即在其村中大排宴席,宴请亲朋好友,还在琯头“十班公妈”墓庙前和本村上演数台各种地方好戏,其各种活动,颇为隆重。几百年来,香
28、火十分兴旺,成了泉州东门外的另一个有名的民间信仰活动。 近年,因万安开发区建设需要,没留住琯头这块“卫乡御倭”的圣地;“十班公妈墓庙”,被迁至桥南社区的“岩仔山”上重建。阅读思考:1为什么妈祖文化能在蟳埔得以广泛传播?2民间是如何祭祀“王爷”的?3玄武大帝为何又叫真武大帝? 4“祭十班”的主要价值是什么?第四节 艺术瑰宝 焕发新的活力泉州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静态文化,而且拥有绚丽的动态文化,她是中国南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有“戏曲之乡”、“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福建半壁江山”等美誉。不仅有“宋元南戏遗响”的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布袋戏、打城戏和“汉唐古乐”南音、什音,还有起源于明末清初的高甲戏
29、等艺术瑰宝,深受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的喜爱。泉州南音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敦煌壁画中的伎乐图一样。泉州南音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福建闽南来的,这些中原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来。泉州在宋代就是著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经济相当发达,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南唐顾闳中的传世之作韩熙载夜宴图即可印证。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谱是唐大曲遗
30、存,词的内容多与戏文相关,曲的结构形式与元曲有直接联系。泉州南音还吸收佛曲、道情的东西,吸收楚歌、吴歌、潮调及闽南地方音乐,并吸收弋阳腔、青阳腔、昆腔。泉州南音演唱时的位置固定为:演唱者执拍板居中;其左边,上方为洞箫,下方为二弦;右边,上方为琵琶,下方为三弦。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研究价值高,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目前泉州已决定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为了更好地保护南音这一音乐瑰宝,泉州市以及丰泽区等
31、各部门单位都积极行动起来,将“南音”进社区、进课堂摆上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目前,位于丰泽区东海的泉州师院2003年获批成立南音系。2006年丰泽区的泉州市城东中学在申报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时,以南音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之一进行了汇报演出,受到了省、市验收专家组领导的广泛好评。什 音2005年11月15日,福建省政府公布了福建省第一批10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泉州南音、福建客家山歌(漳州南靖田螺坑客家山歌、龙岩永定客家山歌)、福建北管(泉州北管、泉州闽南什音)入选。不久前,省文化厅将泉州闽南什音和泉港北管两种艺术形式合二为一,统称为福建北管,申报并被批准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
32、音”没有唱,只有乐器演奏。因此顾名思义,它是多种乐器大合奏的音。据称起源于唐代,唐明皇李隆基喜欢戏曲和音乐。当时宫廷音乐中有类似什音的音乐,李隆基觉得很好听,就让人到宫中去演奏,并为什音题写了“天子传音”四字以示褒奖。什音从此也就流传下来。什音在闽南地区较流行,也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东南亚地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也就有南音和什音。解放前,什音队的前辈们到菲律宾、台湾等地去传播这门艺术,并开了很多什音馆。什音记谱用工尺谱,但读音却是普通话,曲牌旋律并不繁杂华美,却有单纯,简约,质朴之美。什音的曲目有很多,旧曲目如白牡丹、跳龙门、牡丹图等;新曲目则很多是流行歌曲或流行音乐,如金蛇狂舞、洪湖赤卫队、红
33、梅赞、为了谁、好日子等。“什音”曲牌的可塑性较强,可舞台演奏、广场演奏也可以边行走边演奏,曲谱有喜怒哀乐,适应性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领导的重视。“什音”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深深扎根于民间民俗活动之中,体现出闽南文化的特色和乡土气息。什音”作为泉州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乐种,广泛应用于民间民俗活动之中,民俗活动离不开“什音”,“什音”为民俗活动增色。发掘、保护它,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因此发掘、抢救和保护它,不仅对丰富和完善泉州音乐史,乃至对中国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2006年,“丰泽区什音
34、辅导站”举行隆重的授牌仪式。作为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什音”艺术,目前已濒临失传,丰泽区仅有泉秀街道灯星社区拥有一支“什音”队伍。为此, 区政府将“什音”进课堂活动列入2007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并选定区第三中心小学作为“什音”教学基地,由泉秀街道和区第三中心小学共同组织,利用双休日对什音爱好者进行演奏技巧教学和专业理论讲座,努力把“什音”这一传统音乐艺术发扬光大。 高甲戏高甲戏是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福建省闽南方言地区和台湾、金门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聚居地。音乐曲牌属南音系统。 高甲戏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只是一种化装游行演出,在民间乐曲的伴奏下作即兴表演。后来发展成专业戏班,
35、因主要演宋江的故事,被称为“宋江戏”。清中叶,艺人们吸收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再次发展成有文有武的“合兴戏”,突破了专演宋江戏的局限。清末,又吸收了微剧、江西腔和京剧的艺术表演形式,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始称高甲戏。 高甲戏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独树一帜的剧种,它的地域特征明显突出,操闽南方言泉州腔,演唱南音,吹奏南乐形成本地区具有很强欣赏性的大剧种,承载着地方文化的诸多精华。所创立的傀儡丑(木偶丑)表演艺术的独持性,是其他剧种少有的,它演时活泼风趣,舞蹈性极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涌现出“柯贤溪、陈宗熟、林赐福、许仰川”等闽南名丑。培育出中国戏剧“梅花奖”优秀演员。高甲戏在海内外有
36、较大影响,曾多次到香港、菲律宾、新加坡、台湾、金门进行访问演出,它不仅深入到闽南人的精神世界,且是维系大陆、台湾、东南亚华人华裔的一条重要情感纽带,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阅读思考:1、为什么说南音是音乐的“活化石”?2、什么是什音?南音与什音相比有何不同?3、南戏与高甲戏有何区别? 第四章 城区建设与管理丰泽区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所在地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端起点”,素有“海滨邹鲁”之称;区位优势独特,是泉州市中心市区建设的主要区域。丰泽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郑成功公园、清源山、东禅南少林寺、海印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
37、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这里的景点景区生态环境优美,东西二湖湖光山色,空气清新,令人神往。随着泉州中心城市发展重心的东移,丰泽区的区域优势日益突显,经过十年努力,丰泽的城区建设和管理有了显著的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辖区内的沿海大通道丰泽段、江滨大道丰泽段、大坪山隧道,以及雄起古渡架新虹的后渚大桥、晋江大桥等,推动着“大泉州”东拓战略的实施。第一节 英雄之地 丰泽人民福址2004年,在郑成功诞辰380周年之际,在丰泽,在大坪山之巅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民族英雄郑成功骑马铜像,并以此为主要景点,建造了郑成功公园。这是人们对英雄的无限缅怀与景仰
38、,更是丰泽人以英雄来自我鞭策,奋进开拓的重要体现。郑成功是(16241662年)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福松、森,号大木,福建南安县石井村人。其父郑芝龙,是南明隆武朝“建安伯”,曾组织向台湾移民,积极开发台湾岛。1645年(清顺治二年),21岁的郑成功在福州受到隆武帝朱韦健的召见,颇多赏识,被认为本家,赐他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中外尊称之为“国姓爷”。1653年(清顺治10年),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又封他为“延平郡王”。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25000名将士,乘350余艘战舰,从金门料罗湾出师东征。因遇暴风雨在澎湖停留数日,30日拂晓从台南鹿耳门胜利登陆,击溃了荷军的狙
39、击,并乘势攻下赤嵌城。随后,郑成功率大军包围了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热兰遮城。荷兰驻台湾长官揆一拒绝投降,凭籍坚固的城墙工事负隅顽抗,郑成功数度强攻未果,乃改为长期围困。7月中旬,荷兰援军从巴达维亚支援台湾,在海上决战中被郑成功水师击败。经过长达九个月的围困,1662年2月1日,揆一终于向郑成功投降,率残兵败卒撤出台湾,至此,荷兰殖民者对台湾达长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台湾重新回到中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为祖国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郑成功在台期间,加强了政治经济建设,置府县、务屯垦、废苛税、兴学校,改善军民关系,安抚台湾土著,颁布了各种法令和条例,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40、1662年6月23日(农历5月初八),郑成功因病在台湾去世,时年39岁,葬于台南州仔尾。在清朝统一台湾后, 1699年,康熙帝赐迁葬在南安郑氏祖墓。康熙帝并题写挽联赞曰:“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他的伟大历史事迹在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也是泉州人民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具有“胸怀兵甲,气吞湖海”英雄气概的雕像能够落户丰泽,见证古老的城市旧貌换新颜,这真是丰泽人的福祉。郑成功文化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主要由“一核、三轴、四区、六节点”的景观空间结构构成。一核,即中央核心景观区。该区主要以“郑成功主雕”为核心,结合郑成功的相关素材进行艺术景观设计。三轴
41、包括,一条景观主轴,一条景观次轴,一条生态景观轴。公园总体上分为四大景区。主要由入口碑坊、广场、假山石叠水及停车场组合而成。刻有“郑成功公园”字样的碑坊正门位于大坪山北面。 从坪山路坪山加油站对面的小路环山而上,便可来到公园入口。刚一到这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古朴的原始美,山脚下,散落几棵桃花,枝头上挂满了红的花,红绿相衬,有一种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的力量。有几位农妇正在地里忙碌着,如此的祥和安宁。进入公园区域,踏着条木砌成的贵宾道拾阶而上,手边是城堞式的围墙,古朴之中透露出非凡的气势,就如同当年郑成功驻足烽火台,指挥千军万马,追击敌寇的英雄意气。山上植满了南洋杉、木棉等乔木,穿过木质的小道,缓缓向前
42、,眼前逐渐豁然开朗。由石阶与木条交错搭建的观景平台庭阁错落有致,散发着幽幽木香,凭栏临风,泉州的景致尽收眼底。郑成功巨大雕像矗立在山顶处一面向市区的突出平台,世界最大的锻铜骑马雕像郑成功跨坐于剽悍的战马背上,举手侧望,远眺台湾海峡。这座雕像高达38米总海拔166.2米,象征着1662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逐荷虏,收复台湾。也是这座雕像,成为整个公园的点睛之笔。郑成功的英雄魄力,通过这座雕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大坪山上,有大小5个观景台,每个观景台都设有亭阁座椅供游人休息。闲坐庭阁之中,品评茗茶,回味泉州的前进历程,或是回望峰顶的郑成功雕像,给孩子讲述英雄收复台湾之愿,不失为休闲憩息受爱国主义教育
43、绝佳选择。 盛会逢盛世,古城展新姿。期待着大坪山上的郑成功与丰泽人一起共同见证泉州的飞速发展。阅读思考:1、郑成功公园的总体规划是什么?2、为什么要建造郑成功雕像?第二节 世纪新城 泉州东海滨城东海滨城位于泉州古城东南部, 背靠回龙山, 紧接后渚港。 总体规划控制面积9KM2,计划投资35亿美元,建成可容纳10万人口,集工业、商业、旅游、住宅为一体的新型海滨城市。东海滨城地处泉州湾畔,与古港后渚相邻。为纪念七百多年前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泉州后渚港扬帆出洋波斯而建造的钟楼马可波罗纪念钟楼在泉州东海滨城落成,千年古港增添了一处永久性的标志建筑。马可波罗纪念钟楼高十五点八八米,由四根罗马石柱、北京
44、时间自鸣报时四面巨钟、马可波罗铜像三部份组成,钟面直径一点二九二米,寓意马可波罗自泉州港回航的时间。后渚港在中世纪曾有过“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欧洲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太祖忽必烈之命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远嫁波斯为王后离开中国之港口,他的马可波罗游记让全世界知道了泉州是中世纪中国最开放的、繁华的商业城市,他与泉州的缘份值得纪念。因此,马可波罗纪念钟楼建在滨城很有意义,它应当成为联结泉州历史与现代的传世之作,让后人凝视雕像聆听钟声时,能想起刺桐港的传奇,悟到有开放才有繁荣的道理。2001年,由泉州市政府投巨资建设的后诸跨海大桥和泉州沿海大通道相续动工建设。这两项
45、关系到加快泉州城市向东发展的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进一步凸显出东海滨城在泉州新世纪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的枢纽位置。它标志着9平方公里的东海滨城将进入新一轮的大开发。东海滨城首期1.3KM2开发工程自1993年2月份动工建设以来,累计投入资金近6亿元,迅速形成城市雏形,道路,供水、供电、邮电、绿化配套,建成一批工业厂房、 综合楼、别墅、并设有物业管理、学园、农贸市场、公共汽车站、综合运动场等社会配套设施。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东海滨城一、二期工程2.6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已初具规模,区内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先后建成投入使用的有包括国际标准游泳池在内的滨城运动中心,主支干道、区外公路50多公里, 11
46、万伏输变电站及其地下电缆系统,5万门程控电话以及宽带网、有线电视网络,万吨自来水厂以及市政供水系统等。建成建筑面积达80多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15万平方米。住户2000多家,高新技术园区入住企业近百家。与东海滨城配套建设的是滨城学园,由美国F+S+D工程建设公司设计,占地237亩,总投资1.3亿元。滨城学园至今已开办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2001年,泉州师范学院东海滨城新校区正式启用。首期发展占地500亩,远期规划2000亩。这使东海滨城追求的办学规模已提前5年形成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体系。泉州市政府将计划把泉州师院升级扩建成泉州大学,学生容量万人以上。这将成为泉州发展高等教
47、育的里程碑,亦是东海滨城构建福建一流教育园区的主要框架。滨城完备的教育体系与位于东海半岛内的黎明大学、东海中学等形成较为密集的教育群,是未来“环泉州湾城市群”最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现代化教育园区。人们欣喜地发现东海滨城更具魅力的恐怕是教育氛围的日益浓厚。那推窗望海的广阔视野,那海风入怀的畅想空间,那安谧养静的绿色校园,是多么难得幽雅的学习环境,恐怕在中国的大学里也很难找到如此空气清新、背山临海的校址了。东海滨城高科技园区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形成电子机械、纺织服装、轻工工艺的产业群,联结后渚港区的便利使东海滨城高科技园区投资者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如今这些企业已成为东海城市组团新的经济增长点。200
48、2年,后渚港相续开通直航金门、马祖、澎湖的客货运航线,打破了中断半个多世纪的两岸海上航运的坚冰。这一历史性的转机将引发东海滨城新一轮的建设高潮。东海滨城的缔造者们在规划、建造这座世纪新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一种滨城人的精神“诚信、创新、超越、奉献”。他们努力把新城的每座建筑当作一件永世的作品“博采、彰显、求精、典范”。阅读思考:1、马可波罗纪念钟楼建在滨城有什么意义?2、你从东海滨城的建设中感悟到哪些奋斗的精神?第三节 天堑通途 丰泽“水”“陆”枢纽丰泽区作为泉州市中心城区,随着泉州中心城市发展重心的东移,丰泽区的区域优势日益突显,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迅猛。由此,对丰泽的城区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近几年努力,丰泽的城区建设和管理又有了显著的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铁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港口贯穿其中,支撑并带动着丰泽经济的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海峡西岸一片独具优势的投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