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要略第一章 简论1、英国泰勒原始文化的文化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 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尤金哲学小词典辞海的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比较狭隘的意义上讲,文化就是在历史上一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2、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2)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
2、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3)行为文化层: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4)心态文化层:指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的精华部分。3、中国文化的特点:1)外在特点A.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B.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C.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D.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
3、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2)内在特点A.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依附于神学独断。B.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讲求分别与对抗,而是主张“天下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互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C.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样追求冒险与刺激。第二章 地理概况1、中国文化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内陆辽阔,空间巨大,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4、山河壮丽,景色秀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海拔4500米以上黄河、长江、澜沧江都发源于此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四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黄河: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发源地巴颜喀拉山下卡日曲,汇入两个高原湖泊:扎陵湖和鄂陵湖。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长江:世界第三大长河,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山流经青海、西藏、四
5、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秦朝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南达今广西唐朝疆域:东达大海,西到咸海,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达南海元代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清代疆域:西北达巴喀什湖北岸,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5、明代设(奴儿干都司)管理整个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6、从秦汉到隋代实行(郡县制),从唐宋到辽金实行(道路制),元明清三代实行(行省制)。7、汉武帝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也称十三州),属于监察性质,还
6、不是行政区域,但却是中国行政区划史上设“州”的开始。8、唐代将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为(府),在其它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都督府),在边疆地区设(都护府)。9、元代初年,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10、现在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第三章 历史发展1、云南(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2、北京市周口店(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3、从(新石器时代)时代开始,中国迈进了文明的门槛,开始了自己的文明史。特点是:使用石器到发明制造陶器和铜器;由渔猎发展到农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由公有财产分离出私有财产;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7、4、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以(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遗址)最为著名;5、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最早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6、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三峡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百越文化(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7、三皇五帝: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
8、, (神农)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帝:少昊、颛顼(zhun x)、帝喾(k)、尧、舜8、三王:禹、汤武王、周武王9、中国人远祖的大体分类:(1) 西方的华夏集团;(2) 东方的东夷集团;(3) 南方的苗蛮集团。10、(夏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也由此进入奴隶制时代。已经出现了青铜器。11、夏代在每个州设立的地方官称为(牧)。12、(司母戊鼎)代表了商代青铜器制作的最高水平。13、卜辞:殷墟甲骨文,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卜辞”。14、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的纪年。15、西
9、周通过实行(封建制)来维系其政治统治,与之相辅的是(宗法制)。即天子的地位由其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世代不变,百世不迁;诸侯地位也由其嫡长子继承,称为(“小宗”)五世而迁。16、西周农业生产已有(百谷)之称。17、春秋六强:齐、晋、楚、秦、吴、越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有渴望,无实绩)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18、(韩、赵、魏三家分晋)为起点,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确立。19、秦王嬴政建立(皇帝)制度,以自己为“始皇帝”,设立“三公九卿”,实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20、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是中
10、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说明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统治的对立面已走上历史舞台。21、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主要分为两支(湖北“绿林军”)由(王匡、王凤)等领导;(山东“赤眉军”)由(樊崇)等人领导。22、东汉(太平道)首领(张角、张梁、张宝)领导“黄巾军大起义”。23、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和都城。魏:曹丕,都 洛阳;蜀:刘备,都 成都;吴:孙权,都 建业(南京)。24、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十六国:前赵、后赵、前凉、后凉、南、北凉、西凉、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汉、前秦、后秦25、(前秦)(苻坚)企图消灭(东晋)在淝水一战而溃,“草木皆兵”出自(淝水之战)战争。26、南朝均以
11、(建康(南京)为都。27、汉文帝 刘恒、汉景帝 刘彻“文景之治”隋文帝 杨坚“开皇之治”唐太宗 李世民“贞观之治” 唐玄宗 李隆基“开元之治”28、(安禄山、史思明)的军事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末爆发“黄巢大起义”29、(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进一步向南方移动。30、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建立了北宋。31、(元)朝奠定了以后中国疆域的基础。32、 元朝“红巾军大起义”33、(明)朝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明)朝西方殖民者侵入澳门、台湾等地,开始了中国殖民地的历史。34、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把新疆、青海、蒙古、西藏纳入
12、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之下,奠定了中国今日的版图。35、1842年中英江宁条约十三款(即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1856年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享有“领事裁判权”和“内河航行权”。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等地。36、“八国联军”:俄、日、英、法、德、美、意、奥匈帝国37、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后来的张之洞等人,从实践中发现洋人的坚甲利兵,乃得力于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物质建设,因而感到中国要富强,必须向洋人学习。于是以李鸿章为首,展开了一个国力自强的运动
13、,其主要内容为向国外派遣留学生,购买枪炮机器,在国内设立工厂,开发矿山等,史称“洋务运动”。38、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广州、武昌起义,全国纷纷响应。接着革命党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溥仪宣布退位,这一年为辛亥年,故称为“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第四章 姓氏和名、字、号1、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2、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2)
14、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3、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4、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5、氏: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6、姓氏最初的区别:(1)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2) 姓是不
15、变的,氏是可变的;(3)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7、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这时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8、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9、姓氏的主要来源(1)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2)以国邑为氏(3)以官职为姓(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5)以排行次第为氏(6)以爵号、谥号为氏(7)以居住地为氏(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9)以事为氏(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11)由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10、姓氏的混杂与谱牒(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 (2)战乱 (3)官宦 (4)移民11、名与字的关系(1)名与字意义相同
16、(2)名与字意义相关(3)名与字意义相反(4)名与字意义取自五行相生(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6)取于古语和成语等情况第五章 汉字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2、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3、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4、甲骨文最早是由(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的。5、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6、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7、人们对汉字的研究早在
17、(先秦)时代就开始了。研究汉字的书,秦代有(李斯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到汉代,将三书合一,仍称(仓颉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系统分析了汉字的六种结构。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9、六书(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六书 含义 例子象形 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 日、月、龙、门指事 指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上、下、本、甘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 武: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
18、开步执戈,动武征讨。旅、聂、安等形声 由形旁和声旁组合形成的字; 左形右声:江、河、松、枫等右形左声:期、朔、鸠、鸽等上形下声:空、穹、笔、篆等下形上声:基、垄、悲、愁等内形外声:闷、圆、闽、唐等外形内声:街、裹、序、固等转注 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条件:部首相同或字义相同。 考、老属同一部首,又都是年老的意思,可以互相注释。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等假借 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 令、长、我、自、耳、且10、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1) 写实主义精神(2) 人体本位精神(3) 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第六
19、章 学术思想1、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2、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 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忠信,行笃敬”。政治思想主张“正名”“立信”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孟子:名轲,字子
20、舆,邹国人。孟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性善”和“良知”,提出要“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仁学”方面补充提出“义”“舍生取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行“仁政”。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曾任齐“稷下学宫”的祭酒。和孟子一样提倡“礼义”,孟子强调“性善”,荀子强调“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修身”“师法”,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君者,舟也;庶民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董仲舒:西汉,建立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王充:东汉,字仲仁,会稽上虞
21、人,无神论者,著论衡3、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老子:姓李,名耳,字耽,一称老聃,一字伯阳,楚国人。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自化”“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贵柔”“守弱”庄子
22、:名周,宋国人。核心思想是自然无为,逍遥游齐物论认为人应体认自然之道,顺应自然之则,用以消除物我之间的对立,达到人与自然的契合,使人的精神获得绝对的自由,提出“心斋”“坐忘”4、墨家学说: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墨子:名翟,鲁国人。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概念)、辞(判断)、说(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几何学方面论述了点、线、面、圆的关系、力学方面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称为两大显学。6、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
23、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韩非:韩国人。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7、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
24、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8、六艺:早在庄子一书中已经出现,指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这些著作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所以又称“六艺”。9、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10、古文经:使用“古籀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11、今文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12、古文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
25、意还有待研究,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13、隋唐(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梳理。14、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15、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17、理学的形成应当
26、说受到两方面的影响:(1)儒学内在的变化,即摒弃汉儒琐碎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2)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给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18、北宋初年的(胡瑗“安定先生”)讲“砥砺气节” 和(孙复“泰山先生”)讲“经世济人”,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两人实开理学先河。19、孙复传(张载“横渠先生”),“气”“天地之性”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关学”20、胡瑗传(周敦颐“濂溪先生”),著太极图说,以“无极而太极”解释宇宙生成,以“中正仁义”为人生大道“濂学”21、周敦颐传(程颢“明道先生”、程颐“伊川先生”)
27、,“理”“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洛学”22、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23、(朱熹“紫阳先生”)集理学的大成。以“理”和“气”解释宇宙、人生,认为“理”是形而上的绝对真理,“气”则是形而下的由“理”派生出的具体物质,“闽学”24、四学:濂(周敦颐),洛(二程),关(张载),闽(朱熹)25、陆九渊“象山先生”)朱熹主要继承了二程的“理”,陆九渊主要继承了二程“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强调“心”与“理”合一26、(陈献章“白沙先生”),上继陆九渊,下启王守仁,主张“天地因我而立,万化因我而出,而宇宙自在我心之中”被称为“白沙学派”27、(王守仁“阳明先生”)集心学之大
28、成,“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28、(李贽)号卓吾,后世多称李卓吾,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她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社会意识,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29、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30、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31、(顾炎武“亭林先生”)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以考古求真为宗旨,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行己有耻,
29、博学于文”32、(黄宗羲“梨洲先生”)有强烈的民主思想,著(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33、(王夫之“船山先生”)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位伟人34、四存之学:颜元“习斋先生”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35、朴学学派:吴派、皖派、浙东派36、清代早期和乾嘉时
30、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今文经),并从纯学术的研究中解放出来,与议政、改良的现实政治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探求“微言大义”的义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第七章 宗教信仰1、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2、中国古代的祭祀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隆重。3、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较为著名的是在梁父(又称梁甫)山上。封禅的根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4、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其次为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唐
31、玄宗、宋真宗。5、秦始皇泰山封“五大夫松”,这是中国树木受封之始。6、武则天封嵩山,禅少室山7、唐玄宗封禅,三公以下官吏晋升一级,张说女婿郑镒九品升至五品,“此泰山之力也”8、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受(新垣平)建议。9、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10、 五岳:东岳 泰山(山东) 五镇:东镇 沂山(山东)西岳 华山(陕西) 西镇 吴山(陕西)南岳 衡山(湖南) 南镇 会稽山(浙江) 北岳 恒山(山西) 北镇 医巫闾山(辽宁) 中岳 嵩山(河南) 中镇 霍山(山西)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西渎大河(黄河),北渎大济(济水
32、)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11、五岳庙都保存完好,现以(嵩山中岳庙)的规模最大12、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13、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14、帝王祭祀自己的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15、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16、(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17、(师)是指那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18、(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文帝)追封孔子(褒
33、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刘秀)规定在学校中祭孔,这是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 (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19、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又称(释子)。20、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21、佛教在(西汉末年或两汉之间)传入中国。22、最早出家信佛而又见于记载的汉人是(汉灵帝)时的(严佛调),第一个登坛受戒、正式成为和尚的是(三国)时代的(朱士行)2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
34、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24、(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金刚经及妙法莲花经对中国佛学理论有划时代的贡献。25、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法的人。26、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2) 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谈;(3) 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27、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1) 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
35、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2) 寺产丰肥;(3) 宗派林立。28、佛教宗派:三论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三论宗:鸠摩罗什 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阶宗:三阶教、普法宗 信行 大方广十轮经、大集经天台宗:法华宗 智岂页 法华经华严宗:贤首宗 杜顺华严经法相宗:慈恩宗、唯识宗 玄奘、窥基 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律宗:南山宗 道宣 四分律净土宗:莲宗 昙鸾 无量寿经、管无量寿经密宗:善无畏、金刚智、不空 大日经、金刚顶经.禅宗:菩提达摩29、(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30、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
36、的某些仪式和神祗,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宁玛派:“红教“噶当派:并入格鲁派噶举派:“白教“,噶马噶举派在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萨迦派:“花教”红、白、黑 罗追坚赞又称“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帝师”掌管西藏事务,为西藏政教合一之始。格鲁派:“黄教”形成最晚,势力最大,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乾隆时改为“活佛转世金瓶掣签制度” 黄教六大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拉萨)、扎什伦布寺(日喀则)、拉卜楞寺(甘肃夏河县)、塔尔寺(青海湟中县) “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31、“无常”是说人生
37、变化无常,人无法主宰人生;“无我”是说人世间万物都没有独立的实体,连人的本身也是各种感觉和精神的暂时聚合。(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32、“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忧悲恼苦33、小乘佛教: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34、三武一宗: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 即: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是中外文化冲突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35、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史从它产生以后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无神论和有神论相互斗争的
38、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系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2)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首先,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其次,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第三,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最后,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3)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中国的石窟艺术正
39、是他们的继承和发展。其影响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丝绸之路”。(4)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36、“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37、佛教四大名山:山西 五台山 金 文殊菩萨 大智浙江 普陀山 银 观音菩萨 大慈四川 峨眉山 铜 普贤菩萨 大行安徽 九华山 铁 地藏菩萨 大愿38、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菩萨39、佛教四大禅林:“禅林”就是规模巨大的寺院山东灵岩寺、浙江国清寺、湖北玉泉寺、南京栖霞寺40、四大石窟: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
40、41、四川(乐山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太原(西山大佛)是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河北(普宁寺大佛)是我国最大的一尊木雕佛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未来佛)是我国最大一尊铜佛42、大藏经: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我国从宋开宝四年开始刻印,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版本是金代在山西解州雕印的,刻于金皇统八年。43、石经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44、(佛指灵骨)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45、道教的渊源:(1) 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2) 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3) 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4) 黄老学说名称来源46、道教的产生大体在(东汉中叶)。47、
41、张陵“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张角、张宝、张梁“太平道”黄巾起义 48、道教的基本特点:(1) 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2) 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3) 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4) 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49、道教发展的原因:(1) 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2) 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3) 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50
42、、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原因(1)一方面佛教的发展刺激了道教的发展,即道教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自己的对抗能力,以减弱佛教的影响,抬高自己的地位;(2)另一方面,封建帝王已从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中领受到道教的力量,因而也利用道教来麻醉人民,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51、葛洪 号“抱朴子”著抱朴子丰富和发展了道教理论52、寇谦之“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北天师道”53、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葛玄、葛洪)”“南天师道”54、陶宏景 构想出一个等级森严而又宏大细密的神仙谱系,使道教行成一个庞大的信仰系统55、丹鼎派: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成仙为其特点。56、
43、符录派: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点。57、(南北朝)时(楼观派、茅山派、上清派、灵宝派)与天师道一并流行。(正一道)与(全真道)成为长期并行的两大教派。58、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2) 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引导之术,是今天气功、武术、太极拳等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3) 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想像力,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色彩;(4) 在民间习俗方面,不少传统节日渗入道教内容,给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以深刻的影响。59、道教一般把(楼
44、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60、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方保护神。61、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62、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1) 信安拉是唯一的神(2) 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3) 信诸天神(4) 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5) 信一切皆由安拉前定的(6) 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63、五功:(1) 念功(2) 拜功(3) 斋功(回历9月)(4) 课功(“课功”的“课”的意思:信徒要交纳课税。)(5) 朝功 (回历12月)64、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默罕默德的继承人称(哈里发),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对立派,逊尼派人数最多、势力最大,中国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
45、);什叶派主要在也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国流传。65、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唐)代。66、番坊: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由于他们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起,形成“番坊”。67、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它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促成了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2) 随着阿拉伯人的东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文化也进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都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3)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6
46、8、伊斯兰教建筑以(清真寺)、(塔)和(穆斯林墓地)最为常见。69、四大清真寺:唐 广州 怀圣寺、北宋 泉州 清净寺(又名麒麟寺)、南宋 扬州 仙鹤寺、唐 杭州 凤凰寺。70、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清)代(新疆喀什)市(艾提尕清真寺)。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是西安市的(化觉寺)71、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唐)公元(7)世纪,基督教的一支景教。罗马天主教,通称“也里可温教”,明代下半叶,基督教重新传入中国,成绩巨大当数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新教传入我国是在鸦片战争时期始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秘书马礼逊,出版了神天圣书即新旧约全书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1、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很重视教育的,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2、释菜: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学之初,都要举行“释菜”、“释奠”之礼,以祭祀先师先圣。“释菜”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释奠”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