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纲要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历史主线
公元5世纪(战国)~鸦片战争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国内阶级矛盾严重
西方:欧美等主要国家先后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 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绝大多数农民
具体表现:
土地
皇族地主
占有 支付高额地租租种
阶级矛盾尖锐
生产结构: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基本生产结构,特点: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族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作用:曾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排斥新的生产方式,束缚生产力发展。
2) 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具体表现: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作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同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3) 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并与道教、佛教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统治阶级服务。
4) 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核心:宗族家长制、君权、父权、夫权占主导地位。
结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矛盾的特性:一方面,它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和稳定。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社会日益由盛转衰, 阶级矛盾日益显现,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周期性危机,无可挽救。
2、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
清朝后期,由盛转衰,主要表现:
政治上:中央集权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吏贪污成风。
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官吏地主兼并土地,无地少地农民增多,流民不断增加。荷捐杂税加重,农民生活困苦。
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驰,军纪荡然,不堪一击。
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外贸限制,直至鸦片走私,收支平衡被破坏,导致民众事实上必须缴纳更多地租、赋税。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1、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88年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
1776年 美国经过独立战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789年 法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后,利用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其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大机器生产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西方列强殖民扩张
资本原始积累期 掠夺、欺诈土地财物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 对一些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使之成为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及原料供应市场和自由投资市场。
第二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一、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 军事侵略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黄埔条约》;与俄国签订《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 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与俄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4年 中法战争爆发,签订《中法新约》
1894年 甲午战争,1895签订《马关条约》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总结:1)资本—帝国主义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巨额赔款。
2)资本—帝国主义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
1894年 旅顺大屠杀,4天屠杀约2万人
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杀害义和团团民及平民1700多人
江东六十屯惨案,屠杀,淹死数千居民
3)资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公开抢劫中国财富,破坏掠夺古迹
2、 政治控制
1) 控制中国内政。允许负有侵略使命的外国公使常驻京。
2) 操纵中国外交。
3) 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人在华一切民刑事诉讼均由本国领事等官询明办理
4) 把持中国海关。海关高级职员全部由外国人充任。
5) 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6) 扶植、收买代理人。
3、 经济掠夺
1) 控制中国通商口岸,通过不平等条约强制中国开放多处通商口岸。
2) 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协定关税。
3) 对华倾销商品。
4) 对华资本输出,在华设立工厂,获取超额利润。
5) 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A、形成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B、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偿还巨额赔款。C、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D、控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
4、 文化渗透
1) 宗教渗透和侵略
2) 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办报、宣扬殖民奴化思想
3) 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
二、 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 中国近代史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失败
五口通商、商品倾销
签订不平等条约
自然经济解体
农业经济依附资本主义
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列强获取经济政治文化特权
主权独立受侵犯,领土完整遭破坏
2、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 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中国政治、经济命脉,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 封建势力勾结侵略势力,成为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 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 中国资本主义在帝国和封建主义压制下发展缓慢,力量软弱
5) 近代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6) 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化
3、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 地主阶级:晚清太平天国官僚及民国大小军阀继续兼并土地,剥削农民。另一部分地主开始投资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
2) 农民阶级:土地兼并严重,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3) 资产阶级:由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来的新主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4) 工人阶级:深受压迫,革命性强,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由农民和手工业者转化而来,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三、 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
1、 两对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的关系
1) 当列强侵略中国时,除汉奸外,中国内部各阶级都能暂时团结,此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 当侵略者勾结封建政权,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 国内战争发展到严重威胁帝国主义及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公开统一战线。
2、 两大历史任务: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前者是要改变民族遭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状况,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个任务才能为第二个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1是前提条件,2是目标。
第三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5月 广州三元里人民联络103个乡的群众,设下埋伏,与外国侵略者激战
1862年5月 太平军在江苏奉贤击毙法海军司令卜罗德
6月 青浦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
9月 浙江慈溪击伤“常胜军”统领华尔
1863年1月 绍兴击毙“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
1867年 美军入侵台湾,副舰长在琅桥被击毙
1874年 日军入侵琅峤,被击退
1884年 中法战争,香港船工码头工罢工,商人罢市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台湾闻知割台消息,人民与黑旗军共同抗击日军
1900年 义和团、部分清军与八国联军殊死搏斗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841年2月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
1842年6月 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炮台以身殉国
7月 副都统海龄战死镇江
1859年6月 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应战,提督荣椿、乐善战死
1884年8月 法舰攻基隆,10月犯淡水,被督办台湾事务大臣刘铭传军击退
1885年初 法舰炮轰浙江镇海炮台,也被击返
3月 冯子材镇南关大捷,扭转中法战局
甲午战争 左宝贵、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为国捐躯
二、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9世纪70至80年代,中国隐入严重的边疆危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瓜分达到高潮。
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三、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1、 1840~1919年,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社会制度的腐败 2)经济技术的落后
2、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坚决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抵御外敌,同时,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侵略
1839翻译英慕瑞《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1843编纂《海国图志》
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觉醒还只限于少数人中,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895年 严复在《救亡决论》中喊出“救亡“口号,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激发人们的民族和危机意识
1894年4月 康有为疾呼,中华民族面临成为“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的危险,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
11月 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