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古漢語的詞序及其發展古漢語的詞序及其發展本講主要內容本講主要內容一、賓語前置的問題一、賓語前置的問題二、處所狀語與工具狀語的語序問題二、處所狀語與工具狀語的語序問題三、可能式的語序問題三、可能式的語序問題一、賓語前置的問題一、賓語前置的問題主主動動賓的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賓的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詞序。但是在上古漢語裏,有一些漢語的詞序。但是在上古漢語裏,有一些特殊的現象,就是賓語可以放在動詞的前特殊的現象,就是賓語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但是這種結構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這面。但是這種結構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這個前置的賓語必須是一個代詞。個前置的賓語必須是一個代詞。漢語史稿漢語史稿:“在原始時代的漢語裏,可能在原始時代的漢語裏,可能的情況是:代詞作爲賓語的時候,正常的位置的情況是:代詞作爲賓語的時候,正常的位置本來就在動詞的前面(像法語一樣)。到了先本來就在動詞的前面(像法語一樣)。到了先秦時代,由於語言的發展,這種結構分爲三種秦時代,由於語言的發展,這種結構分爲三種情況。情況。”1.1 完全拋棄舊形式,完全拋棄舊形式,僅僅留下若干殘跡:僅僅留下若干殘跡:民獻有十夫予翼。(尚書民獻有十夫予翼。(尚書大誥)(民間賢大誥)(民間賢人有十個人協助我。)人有十個人協助我。)惟我事,不貳適;惟爾王家我適。(尚書惟我事,不貳適;惟爾王家我適。(尚書多士)(天下之事已歸屬我們,不再歸屬多士)(天下之事已歸屬我們,不再歸屬別國;你殷商也已經歸屬我們了。)別國;你殷商也已經歸屬我們了。)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詩經小雅小雅節南山)節南山)(威嚴的尹太師,老百姓眼睛都看著你。)(威嚴的尹太師,老百姓眼睛都看著你。)在指示代詞當中,在指示代詞當中,“是是”是比較能夠保持原貌是比較能夠保持原貌的結構。在某些情況下,的結構。在某些情況下,“是是”可以自由地放可以自由地放在動詞前面。如:在動詞前面。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hu,煮),爲,煮),爲絺絺(ch,細葛布,細葛布)爲)爲綌綌(x,粗葛布),粗葛布),服之無斁服之無斁(y,厭煩),厭煩)。(詩經(詩經周南周南葛覃)葛覃)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4)詞組詞組“是以是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以是以是”,意爲因此。意爲因此。“以以”字放在字放在“是是”的前面。因的前面。因爲爲“以以”本是動詞,而本是動詞,而“是是”是指示代詞,是指示代詞,所以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所以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語里仁)里仁)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累萬,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累萬,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墨子(墨子辭過)辭過)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詣,文王誅潘止。(荀子詣,文王誅潘止。(荀子宥坐)宥坐)指示代詞指示代詞“是是”還可以構成凝固形式還可以構成凝固形式“是謂是謂”的形式,如:的形式,如: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莊子(莊子馬蹄)馬蹄)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莊子(莊子在宥)在宥)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荀子(荀子君道)君道)殺人者不死,而傷人者不刑,是謂惠暴而寬殺人者不死,而傷人者不刑,是謂惠暴而寬賊也。(荀子賊也。(荀子正論)正論)以上形式之所以稱爲殘跡,是因爲到了先秦以上形式之所以稱爲殘跡,是因爲到了先秦時期,除了固定形式是以、是謂等之外,一時期,除了固定形式是以、是謂等之外,一般已經不再用主語般已經不再用主語代詞賓語代詞賓語動詞這種結動詞這種結構形式了。正常的結構已經變爲主語構形式了。正常的結構已經變爲主語動詞動詞代詞賓語,如:代詞賓語,如:故天棄我,不有康食。(尚書故天棄我,不有康食。(尚書西伯戡黎)西伯戡黎)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天其運乎?地其處乎?日月其爭於所乎?孰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主張是?孰維綱是?孰居無事而推行是?(莊子(莊子天運)天運)其誰能賭是而不樂也哉?(荀子其誰能賭是而不樂也哉?(荀子王霸)王霸)1.2 完全保存著舊形式完全保存著舊形式這種機構所依據的條件有兩個:這種機構所依據的條件有兩個:第一:賓語是一個疑問代詞,如:第一:賓語是一個疑問代詞,如: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子罕)管伯曰:管伯曰:“公誰欲與?公誰欲與?”公曰:公曰:“鮑叔牙鮑叔牙”(莊子(莊子徐無鬼)徐無鬼)吾誰使正之?(莊子吾誰使正之?(莊子齊物論)齊物論)客何好?客何好?客何能?(戰國策客何能?(戰國策齊策)齊策)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離婁上)奚取於三家之堂?(論語奚取於三家之堂?(論語八佾)八佾)介詞介詞“以以”“與與”來自于動詞,所以疑問代來自于動詞,所以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論語之哉?(論語八佾)八佾)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德充符)德充符)我何以過人哉?(莊子我何以過人哉?(莊子田子方)田子方)請問何以至於此?(莊子請問何以至於此?(莊子達生)達生)既已非之,何以易之?(墨子既已非之,何以易之?(墨子兼愛中)兼愛中)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其民也。(荀子其民也。(荀子議兵)議兵)其中其中“何以何以”這個結構一直流傳到後代的書這個結構一直流傳到後代的書面語言裏,成爲一個凝固的格式,如:面語言裏,成爲一個凝固的格式,如: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史記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侯列傳)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何以圖敵?(諸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何以圖敵?(諸葛亮出師表)葛亮出師表)卿等何以得存?(世說新語卿等何以得存?(世說新語政事)政事)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愚觀賈生之論,如其所言,雖三代何以遠過?(蘇軾賈誼論)?(蘇軾賈誼論)第二個條件是:賓語雖是一個名詞,但是有第二個條件是:賓語雖是一個名詞,但是有一個指示代詞復指,這個指示代詞主要是一個指示代詞復指,這個指示代詞主要是“是是”,有始也用,有始也用“斯斯”或或“之之”,如:,如: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庳(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庳(p,輔佐),輔佐),俾(,俾(b,使)民不迷。(詩經,使)民不迷。(詩經小雅小雅節南山)節南山)(掌握著國家大權,保護四方,輔佐天子,(掌握著國家大權,保護四方,輔佐天子,使人民不致迷失方向。)使人民不致迷失方向。)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左僖僖15,)(君王不把自己的流亡放在心上,卻)(君王不把自己的流亡放在心上,卻掛念著群臣,真是仁愛到極點了。)掛念著群臣,真是仁愛到極點了。)今吳是懼而城於郢。(左昭今吳是懼而城於郢。(左昭23)(現在害怕)(現在害怕吳國,在郢築起城牆來。)吳國,在郢築起城牆來。)名詞賓語前置而又有名詞賓語前置而又有“是是”字復指的時候,字復指的時候,名詞前面還玩玩加一個名詞前面還玩玩加一個“唯唯”,如:,如: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詩經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詩經小雅小雅斯干)斯干)(家事處理得好不好與女子無關,女子只是(家事處理得好不好與女子無關,女子只是籌畫酒飯而已)籌畫酒飯而已)寡人將帥敝賦以從執事,惟命是聽。(左昭寡人將帥敝賦以從執事,惟命是聽。(左昭25)荀偃令曰: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余馬馬首是瞻!首是瞻!”(左襄(左襄14)余雖與晉出入(往來),余惟利是視。(左余雖與晉出入(往來),余惟利是視。(左成成13)今仍有唯利是圖、惟你是問之類的說法。今仍有唯利是圖、惟你是問之類的說法。代詞賓語本身也可以用另一個代詞復指,如:代詞賓語本身也可以用另一個代詞復指,如: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無)也。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無)也。(論語(論語陽貨)陽貨)宣子曰:宣子曰:“嗚呼!嗚呼!我之懷矣,自貽伊戚。我之懷矣,自貽伊戚。其我之謂矣。其我之謂矣。”(左宣(左宣2)若然者,雖直不病。是之謂與古爲徒。(莊若然者,雖直不病。是之謂與古爲徒。(莊子子人間世)人間世)農夫朴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農夫朴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風俗美。風俗美。(荀子(荀子王霸)王霸)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莊子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莊子天天地)地)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墨子(墨子親士)親士)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莊子此之謂八德。(莊子齊物論)齊物論)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荀子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荀子不苟)不苟)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三得者具而天下歸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荀子天下歸之之謂王,天下去之之謂亡。(荀子王霸)王霸)1.3 新舊結構並存新舊結構並存這種情況最明顯地表現在否定句的代詞賓這種情況最明顯地表現在否定句的代詞賓語上。語上。馬氏文通馬氏文通就曾經指出:外動詞就曾經指出:外動詞前面有否定副詞,或者有主語前面有否定副詞,或者有主語“莫莫”“無無”的時候,賓語如果是一個代詞,總是房的時候,賓語如果是一個代詞,總是房子外動詞的前面。子外動詞的前面。先秦時期,在否定句中,詞序有一個過渡先秦時期,在否定句中,詞序有一個過渡狀態,即新的形式產生了,而舊的形式還狀態,即新的形式產生了,而舊的形式還沒有消亡。沒有消亡。大致說來,否定詞是莫、未、無(毋)等字,大致說來,否定詞是莫、未、無(毋)等字,代詞賓語是吾、余、汝(女)、爾等字的,代詞賓語是吾、余、汝(女)、爾等字的,動詞後置的情況比前置的情況常見得多,如:動詞後置的情況比前置的情況常見得多,如:無違,朕不敢有後,無我怨。無違,朕不敢有後,無我怨。(尚書(尚書多士)多士)今予惟不爾殺。(同上)今予惟不爾殺。(同上)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魏風碩鼠)碩鼠)雖速我訟,亦不女從。(詩經雖速我訟,亦不女從。(詩經召南召南行露)行露)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先進)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公冶長)冶長)孔子對曰: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曰:予無樂乎爲君,唯其言而予無樂乎爲君,唯其言而莫予違莫予違也。也。如其善而如其善而莫之違莫之違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論語(論語子路)子路)僂句不余欺也。(左昭僂句不余欺也。(左昭25)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宣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宣15)鄰國未吾親也。(國語鄰國未吾親也。(國語齊語)齊語)以上所講的其實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賓語前以上所講的其實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賓語前置的問題,主要有三種情況:置的問題,主要有三種情況:1.疑問代詞賓語前置;疑問代詞賓語前置;2.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前置;3.用用“之之”“是是”復指前置;復指前置;有人認爲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賓有人認爲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面的句子是語放在動詞前面的句子是“倒裝句倒裝句”,其,其實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爲依照先秦正實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爲依照先秦正常的語法結構正是應該這樣。常的語法結構正是應該這樣。有一種辦法可以證明這樣的句子不是倒裝有一種辦法可以證明這樣的句子不是倒裝句,那就是在連續的兩句話中,一句是疑句,那就是在連續的兩句話中,一句是疑問代詞或否定代詞賓語前置,另一句是名問代詞或否定代詞賓語前置,另一句是名詞賓語後置,兩者對比,區別明顯,如:詞賓語後置,兩者對比,區別明顯,如: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子罕)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同上)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同上)何以易之?子墨子曰:何以易之?子墨子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之法易之。”(墨子(墨子兼愛中)兼愛中)桓公田於澤,管仲御,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桓公田於澤,管仲御,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手,曰:手,曰:“仲父何見?仲父何見?”(莊子(莊子達生)達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學而)居則曰:居則曰:“不吾知也。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哉?(論語先進)先進)1.4 代詞賓語後置式的產生代詞賓語後置式的產生到了漢代,疑問代詞賓語後置的結構產生到了漢代,疑問代詞賓語後置的結構產生了。如:了。如:出乎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古詩十九首出乎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古詩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同上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同上涉江采涉江采芙蓉)芙蓉)夫如是,累害之人負世以行,指擊之者從夫如是,累害之人負世以行,指擊之者從何往哉?何往哉?(論衡(論衡累害)累害)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後置的情況漢代更加明顯,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後置的情況漢代更加明顯,如:如: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史記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史記封禪書)封禪書)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箋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箋云云:我事女三歲矣,:我事女三歲矣,曾無教令恩德來眷顧我,又疾其不修政也。曾無教令恩德來眷顧我,又疾其不修政也。(碩鼠鄭箋)余按:先秦時期的賓語前置句(碩鼠鄭箋)余按:先秦時期的賓語前置句漢代的注家幾乎都用後置的巨型解釋。漢代的注家幾乎都用後置的巨型解釋。喟然歎曰:喟然歎曰:“莫知我夫!莫知我夫!”(史記(史記孔子世家)孔子世家)到了南北朝以後,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到了南北朝以後,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後置的發展已經在口語裏定句中代詞賓語後置的發展已經在口語裏完成了。從此以後,凡是在書面語言裏運完成了。從此以後,凡是在書面語言裏運用先秦時期那種代詞賓語前置的結構(如用先秦時期那種代詞賓語前置的結構(如古文作家),那隻是仿古,不是口語現實古文作家),那隻是仿古,不是口語現實的反應。的反應。二、處所狀語與工具狀語的語序二、處所狀語與工具狀語的語序2.1 處所狀語的語序處所狀語的語序這裏專指用這裏專指用“於於”(于)字結構表示的處所(于)字結構表示的處所狀語。狀語。在殷墟卜辭中,處所狀語的位置還沒十分固在殷墟卜辭中,處所狀語的位置還沒十分固定,它們可以放在動詞的後面(告于父丁),定,它們可以放在動詞的後面(告于父丁),也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于父丁告),但是也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于父丁告),但是放在動詞後面的是常態。西周以後,這種常放在動詞後面的是常態。西周以後,這種常見的結構成爲唯一的結構,處所狀語必須放見的結構成爲唯一的結構,處所狀語必須放在動詞及其賓語的後面,如:在動詞及其賓語的後面,如:爲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尚書爲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尚書金縢)金縢)子擊磬於衛。(論語子擊磬於衛。(論語憲問)憲問)民以爲將拯己於水火之中矣。(孟梁下)民以爲將拯己於水火之中矣。(孟梁下)逢蒙學射於羿。(孟離下)逢蒙學射於羿。(孟離下)以上是及物動詞帶賓語。以下是不及物動詞:以上是及物動詞帶賓語。以下是不及物動詞:八佾舞于庭。(論語八佾舞于庭。(論語八佾)八佾)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本在於上,末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莊子(莊子天道)天道)莊子行於山中。(莊子莊子行於山中。(莊子山木)山木)被動句裏,於字結構也須放在動詞的後面:被動句裏,於字結構也須放在動詞的後面:郤克傷於矢。(左成郤克傷於矢。(左成2)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孟滕上)治人者食於人。(孟滕上)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秋水)比較句中,於字結構也在動詞之後:比較句中,於字結構也在動詞之後: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季氏)季氏)子貢賢于仲尼。(論語子貢賢于仲尼。(論語子張)子張)苛政猛于虎也。(禮檀下)苛政猛于虎也。(禮檀下)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梁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梁上)上)如果於字結構表示趨向,也必須放在動詞後如果於字結構表示趨向,也必須放在動詞後面:面: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論語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論語學而)學而)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孟公上)(孟公上)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遊)逍遙遊)夢爲魚而沒于淵。(莊子夢爲魚而沒于淵。(莊子大宗師)大宗師)相反地,如果於是對於的意思,就已經不是相反地,如果於是對於的意思,就已經不是一般的處所狀語,該結構就可以放在動詞前一般的處所狀語,該結構就可以放在動詞前面,甚至可以放在主語前面,如:面,甚至可以放在主語前面,如: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述而)於禽獸又何難焉?(孟離下)於禽獸又何難焉?(孟離下)到了漢代以後,一般處所狀語漸漸可以移到到了漢代以後,一般處所狀語漸漸可以移到動詞前面,如:動詞前面,如:褒於道病死,上閔惜之。褒於道病死,上閔惜之。(漢書(漢書王褒傳)王褒傳)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漢書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漢書丙吉傳)丙吉傳)南北朝以後,口語裏,南北朝以後,口語裏,“在在”取代了取代了“於於”字,放在動詞的前面,如:字,放在動詞的前面,如: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廳事坐相主已知子猷當往,乃灑掃施設,在廳事坐相待。(世說新語待。(世說新語簡傲)簡傲)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茅屋。(杜甫故人今居子午谷,獨在陰崖結茅屋。(杜甫玄都壇歌)玄都壇歌)2.2 工具狀語的語序工具狀語的語序所謂工具狀語,這裏指所謂工具狀語,這裏指“以以”字結構。在上古字結構。在上古時代,工具狀語放動詞前面或後面都可以。動時代,工具狀語放動詞前面或後面都可以。動詞前面如:詞前面如:以旦代某之身。(尚書以旦代某之身。(尚書金縢)金縢)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以二干戈,虎賁百人,逆子釗於南門之外。(尚書(尚書顧命)顧命)以戈逐子犯。(左僖以戈逐子犯。(左僖23)許子以釜甑爨(許子以釜甑爨(cun),以鐵耕乎?(孟滕),以鐵耕乎?(孟滕上)上)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養生主)養生主)放在動詞及其賓語後面的,如:放在動詞及其賓語後面的,如: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孟梁上)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孟梁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離上)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孟離上)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供我以老,息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供我以老,息我以死。(莊子我以死。(莊子大宗師)大宗師)如果工具狀語被活用來表示原因,則它只能放如果工具狀語被活用來表示原因,則它只能放在動詞前面,如:在動詞前面,如: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論語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論語衛靈衛靈公)公)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爲茍去。(孟告下)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爲茍去。(孟告下)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史記乃欲以一笑之故殺吾美人,不亦甚乎?(史記平原君列傳)平原君列傳)如果工具狀語被用來表示時間,則也放在動詞如果工具狀語被用來表示時間,則也放在動詞之前,如:之前,如: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左桓其弟以千畝之戰生,命之曰成師。(左桓2)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孟嘗君列傳)到了近代漢語口語裏,動詞到了近代漢語口語裏,動詞“拿拿”字及其賓字及其賓語替代了介詞語替代了介詞“以以”字,於是字,於是“拿拿”字及其字及其賓語(謂語形式)所組成的工具狀語的位置賓語(謂語形式)所組成的工具狀語的位置也就固定在動詞的前面。也就固定在動詞的前面。武松自在房裏拿起火筯撥火。(水滸傳武松自在房裏拿起火筯撥火。(水滸傳24)張青拿起剪刀替武松把前後頭髮都剪了。張青拿起剪刀替武松把前後頭髮都剪了。(水滸(水滸31)拿真心待你,你到不信了。(紅樓拿真心待你,你到不信了。(紅樓47)三、可能式的語序問題三、可能式的語序問題這裏以這裏以“得得”字式爲例。先秦時期的字式爲例。先秦時期的“得得”字表示情況的容許,如:字表示情況的容許,如: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論語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論語子罕)子罕)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論語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微子)二者不可得兼。(孟告上)二者不可得兼。(孟告上)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孟梁上)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孟梁上)“得得”字的這種用法,一直沿用到後代,如:字的這種用法,一直沿用到後代,如:三輔,太常郡得以黍粟當賦。(漢書三輔,太常郡得以黍粟當賦。(漢書昭帝紀)昭帝紀)漢代以後,這種表示客觀情況允許的漢代以後,這種表示客觀情況允許的“得得”字可以移到動詞後面,如:字可以移到動詞後面,如:今壹受詔如此,且使妾搖手不得。(漢書今壹受詔如此,且使妾搖手不得。(漢書孝孝成許皇后傳)成許皇后傳)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世或有謂神仙可以學得,不死可以力致者。(嵇康養生論)(嵇康養生論)田爲王田,買賣不得。(後漢書田爲王田,買賣不得。(後漢書隗(隗(wi)囂傳)囂傳)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杜甫天邊老人歸未得,日暮東臨大江哭。(杜甫天邊行)天邊行)試令羅公取,取不得則羅公輸,取得則僧輸。試令羅公取,取不得則羅公輸,取得則僧輸。(神仙傳(神仙傳羅公遠)羅公遠)等到動補結構普遍應用之後,又有一種新的等到動補結構普遍應用之後,又有一種新的可能式出現,那就是把可能式出現,那就是把“得得”字放在動詞的字放在動詞的後面,再加上動作的結果。成爲後面,再加上動作的結果。成爲“打得破打得破”“煮得爛煮得爛”之類的結構。如:之類的結構。如:有錢便愛使,有酒便愛喫,怎生留得錢住?有錢便愛使,有酒便愛喫,怎生留得錢住?(五代史平話(五代史平話漢史)漢史)操使典韋出馬,挾雙戟直取侯成,侯成如何操使典韋出馬,挾雙戟直取侯成,侯成如何抵敵得過?(三國志通俗演義抵敵得過?(三國志通俗演義陶恭祖三讓陶恭祖三讓徐州)徐州)這種結構的否定形式不是這種結構的否定形式不是“不得不得”,而是簡,而是簡單地插入一個單地插入一個“不不”字,表示不能做到。如:字,表示不能做到。如:大杖打不死,三具火燒不煞。(舜子至孝變大杖打不死,三具火燒不煞。(舜子至孝變文)文)饒你丹青心裏巧,彩色千般畫不成。(醜女饒你丹青心裏巧,彩色千般畫不成。(醜女緣起變文)緣起變文)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煜相見歡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李煜相見歡詞)玄德、子龍抵擋不住,迤邐退後便走。(三玄德、子龍抵擋不住,迤邐退後便走。(三國志通俗演義國志通俗演義諸葛亮博望燒屯)諸葛亮博望燒屯)總體來說,漢語自古至今的語序變化並不總體來說,漢語自古至今的語序變化並不是很大,但是某些結構卻有著比較明顯的是很大,但是某些結構卻有著比較明顯的變化,今人感受較多的是賓語前置的問題,變化,今人感受較多的是賓語前置的問題,這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語序變化。這是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語序變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