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1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答:(1)材料1、2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本原。材料2表现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 (2)材料3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 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起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2、一切原理的根本立脚点和出发点。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并给予其根本性的摧毁和打击。 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材料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材料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材料三、民为贵,社稷次之(1) 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
3、变达到一定程度即超越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 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辩证否定的本性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在实践中贯彻辩证否定观,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辩证地看待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的“重民”、“爱民”思想,看到人民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进步意义,但其归根到底是为维护统治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4材料1,2010年5月6日国务院. 材料2、南昆铁路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问:材料1体现了什么哲理 材料2南昆铁路建成说明了什么问题(1) 材料一 说明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意识还
4、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 材料二 说明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材料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材料2: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的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材料3: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物体从高空下落的速度与其质量成正比。答:(1)材料1与材料2的观点不矛盾。材料1提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材料2在肯定时间标准的唯一性和权威性的同时,指出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过程;已被实践
5、检验过的真厉害要就经受实践的检验。 (2)材料3说明不能把实践标准抽象化、绝对化,实践的历史性、条件性决定了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以及逻辑证明的重要。逻辑证明是实践标准的重要补充,但不是与实践并列的两个标准,归根到底,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4材料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材料二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材料三 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的略为远些 答 :1. 上述材料反应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原理。直接经验是经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从书本或向他人学习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读万卷书 属于间接经验 行万里路 属于直接经验。 2.材料二侧重说明直接经验
6、的重要性。材料三侧重说明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指导意义是: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继承性,学兴间接经验非常重要,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 5材料1、“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着根基,知识归根结蒂由经验而来” 材料2、“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认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 材料3、认识人对自然的反映. 答:1、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用问题上,材料1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因而属于经验论,材料2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而忽视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属于唯理论;材料3的观点则正确地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
7、论。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另一方面,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并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2材料1:爱尔维修说:我们在人和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材料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 由于爱尔维修把环境主要归之为法律,并认为能制定完善法律是天才人物,法律完善与否取决于天才
8、和伟大君主,于是就导致了“意见支配世界”的结论。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根本分歧在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材料1是社会意识决定谁会存在的唯心史观。材料2是社会存绝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3上个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有人依次为理由提出“创造者创造历史”的“新英雄史观”。材料2党的十六打报告指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名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1) 材料1否认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关系的原理;夸大少数英雄人物的作
9、用,抹杀 了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不懂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的作用是一致的;否定了无产阶级领袖在有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变革中的历史作用。 (2) 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3) 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做 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4材料1、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材料2、仓廪实而知时节,衣食足而知耻辱材料3、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答:1、材料1、2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
10、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材料3体现了社会意识仅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2、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及范围大小,时间久暂,同它时间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紧密相连。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能动作用,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才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材料1 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最终原因 材料2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 材料3 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材料1、2表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每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必然有他的物质基
11、础, 灭亡也必定有他的客观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2) 材料3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各个时期的变迁,是唯心史观。材料3与材 料1、2的区别在于对决定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根本力量的,材料3认为是宗教,材料1和材料2都认为是物质生产力,这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对立。第四章2阅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
12、,但不是价值的源泉,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已在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他们任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他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解释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材料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
13、相矛盾的。材料2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律的矛盾。因为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等价交换不会产生价值增殖。(2)解决矛盾的条件是价值增殖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因为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量没有变化;不等价交换只能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资本主义之间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占有的财富总量不会因此而增加。离开流通领域,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这种关系只能是一定量的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能在流通领域,又不
14、能离开流通领域,关键是在流通领域中找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关键。5材料:19世纪中期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际英国的工资水平,约比德国、俄国等大陆国家高出50%.答:.(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工资原理表明,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其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格。但表面上,工资却取得了“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及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等。劳动力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水平,受到自然条件、民族特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凡是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 (3)各国工资水平的差距,主要是由各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决定的。无产阶级为提高工资而进行的斗争,对提高整个工资水平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经济文化发展的较高的国家,其工资水平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各国的工资水平,过去存在差距,现在仍然存在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