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题A型题
1.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
A.病理状态 D.病理障碍 B.病理过程
C.病理反应 E. 病理表现
[答案]B [题解]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又称基本病理过程。
2.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诊断疾病 B.研究疾病的表现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D.研究疾病的归转 E.探索治疗疾病的手段
[答案]C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于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
3.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0.288,0.239,03临床本)
A、缺氧 B、休克 C、酸碱平衡紊乱
D、呼吸衰竭 E、水肿
[答案]D[题解]呼吸衰竭属于临床综合征,不是病理过程。
二、名词解释题
1.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变化。
2.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属于病理学范畴,是从功能、代谢的角度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学科。
3.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在动物身上复制与人类疾病类似的模型,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
五、判断题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
2.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与机制。( )
3.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动物实验。( )
4.发热属于基本病理过程论述的内容。( )
答案:
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2.(×)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3.(√)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动物实验。
4.(√) 发热属于基本病理过程论述的内容。
六、论述题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是什么?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题要点]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包括:①病理生理学总论;②典型病理过程;③各系统的病理生理学;④各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⑤分子病理学。
我国病理生理学目前的教学内容是研究疾病共性的规律,仅包括病理生理学总论、病理过程及主要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2.为什么说医学研究单靠临床观察和形态学研究是有局限性的?试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①临床观察与研究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故有局限性;②形态学研究一般以病理标本和尸体解剖为主,难以研究功能和代谢变化。
举例:休克的微循环学说、肿瘤癌基因研究、酸碱失衡的血气分析等。
第二章 疾 病 概 论
一、多选题A型题
1.健康是指
A.没有躯体疾病 B.精神饱满、乐观向上
C.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
D.强壮的体魄、健全的精神状态 E.有自我保健意识
[答案]D[题解]健康应是身心健康的总称。不生病或只有心理健康都是不全面的。
2.疾病的概念是
A.在致病因素作用下,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状态
B.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出现的成套的病理过程
C.在病因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D.疾病(disease)英文原意为“不舒服”
E.机体对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而有异常活动
[答案]C[题解]疾病本质的概念为在病因作用下,因内外环境失调而发生的不同于健康的异常生命活动。
3.能引起疾病并赋予其特征性、决定其特异性的因素称为
A.疾病的原因 B.疾病的条件 C.疾病的诱因
D.疾病的内因E.疾病的外因
[答案]A [题解]原因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而且决定了该病的特异性
4.下列有关疾病条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D.某些条件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
B.是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E.某些条件也可以称为诱因
C.某些条件可以促进疾病的发生
答案]B[题解]有些疾病发生只有病因,没有明显的条件参与,如刀伤。
5.下列哪一项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
A.疾病的经过与归转 B.疾病过程中因果转化
C.疾病过程中原因和条件的关系
D.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程序 E.疾病过程中的社会因素影响
[答案]B[题解]因果交替是发病学的重要规律。因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揭示因果交替就会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把握疾病的主导环节进行治疗。
6.在损伤与抗损伤的发病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贯穿疾病的始终 D.相互联系,相互斗争
B.决定疾病的消长和转归 E.疾病的临床症状是损伤的表现
C.同时出现,不断变化
[答案]E[题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时是损伤表现,有时也是抗损伤表现。
7.在局部和整体的发展规律中,以下哪种叙述是错误的
A.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体疾病 D.全身疾病可以表现在局部
B.只有局部病变的疾病是不存在的
E.全身病变和局部病变何者占主导应具体分析
C.局部病变可以蔓延到全身
[答案]B [题解]对疾病有整体观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有时因局部病变产生疾病的可能,如阴道白斑(癌前病变)、皮肤瘢痕等。
8.按目前有关死亡概念,下列哪种情况可认为已经死亡,继续治疗已无意义( 04护本、检验:易而无区别,0.024,0.023)
A.四肢冰冷,血压测不到,脉搏测不到
D.脑电波消失B.大脑功能停止,脑电波消失 E.全脑功能永久性停止C.心跳呼吸停止
[答案]E[题解]死亡应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脑死亡是判断死亡的重要标志。
9.死亡的标志是
A.脑死亡 B.脑电波零电位 C.瞳孔散大D.反射消失 E.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答案]A[题解]整体死亡的标志就是脑死亡。因为脑对复杂的生命活动起形成、联系、整合和调节的作用。脑死亡以后,机体的各部分将不可避免的先后发生死亡。脑电波零电位也可以出现在脑深度抑制时,故不一定是脑死亡的标志。
10.下列关于原因和条件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A.有些疾病,只要有原因的作用便可发生
B.对一种疾病来说是原因,而对另一种疾病则可为条件
C.一种疾病引起的某些变化,可成为另一个疾病发生的条件
D.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环境紊乱、生命活动障碍不可能是引起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
E.能够加强原因的作用,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诱因”
[答案]D [题解]在病因学中条件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只起促进或迟缓疾病发生的作用。
二、名词解释题
1.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病因(cause)
又称原因,是引起某种疾病的因素,又决定该疾病的特异性,是疾病发生必不可缺少的因素。
3.脑死亡(brain death)
是指包括大脑和脑干的全脑死亡,意味着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这是判断脑死亡的标志。
4.亚健康(subhealth)
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
5.条件(condition)
在病因作用前提下,凡能影响疾病发生的内外因素,称为条件。
三、简答题
1.判断脑死亡有哪些标准
[答题要点]①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②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③颅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或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循环完全停止。
2.什么是疾病?试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举例:以感冒为例,它常发生在机体疲劳、受凉以后,感冒病毒侵入机体,对机体造成损害,与此同时体内出现免疫反应加强等抗损伤反应,临床上出现咽喉痛、鼻粘膜充血、流涕、咳嗽等一系列表现,最后患者机体软弱无力,劳动能力下降。
3. 试以高血压为例,说明疾病发生的神经体液机制
4. [答题要点] 精神或心理刺激
↓
皮层﹑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
↓
调节血压运动中枢反应性增强
↓
交感神经兴奋
↓ ↘
小动脉紧张收缩 肾上腺髓质兴奋
↓ ↘
心输出量增加 肾小动脉收缩
↙ ↓
血压↑←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四、论述题
1.举例阐明疾病过程中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表现。它们的相互关系在疾病发生发展中有何意义
[答题要点]在疾病的代谢、功能、形态学变化中可分为两大类:1.对机体有利抗损伤,防御代偿性反应;2.对机体不利损伤,损伤障碍性反应:(1)两者同时存在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2)两者力量对比决定预后发展的方向;(3)两者无明显界限,一定条件下可互相变化。举例:烧伤。
2.举例阐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交替,它对疾病发展过程有何影响
[答题要点]原始病因引起结果成为新的原因(称为发病学原因),以此延续下去不断发展;因果转化链愈来愈向好的方向发展称为良性循环,导致康复;因果转化链愈来愈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称恶性循环,导致死亡。
举例:大出血时的恶性循环。
3.以外伤使血管破裂引起大出血为例,阐明发病学中因果转化恶性循环的规律 [答题要点]见教材P9图2-2
4.试从糖尿病合并局部感染阐明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关系
[答题要点]糖尿病引起机体抵抗力的降低可以成为感染性疾病如疖、败血症、结核病、肾盂肾炎等发生的条件,而感染是病因。
5.试以暴力作用于机体为例阐述疾病过程中损害与抗损害反应的关系
[答题要点]①损害性变化:组织破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缺氧。②抗损害反应:血管收缩、心率加快、心缩加强、血液凝固。③损害和抗损害反应之间无严格界限:血管收缩。
五、判断题
1.致病的原因是指能够引起某一疾病不可缺少的、特定的并决定该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
2.疾病发生、发展中原因与条件是相对的。( )
3.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的条件,而不洁饮食史是其原因。( )
4.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无法相互转化。( )
5.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
答案:
1.(√)因为每种疾病一般都有病因。没有病因,不可能发生相关疾病。
2.(√)条件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疾病来说的。对于不同的疾病,同一因素可以是某一疾病发生的原因,也可以是另一疾病发生的条件。
3.(×)肝炎病毒是病毒性肝炎发生的原因,不洁饮食史是病毒性肝炎发生的条件。
4.(×)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烧伤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痉挛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5.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六)、分析题
1. 某工人,在工作中不慎触电,约10分钟后被人发现,立即予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等紧急抢救,15分钟后自主呼吸和心跳均未恢复。请问该工人是否为临床死亡?并请说明理由。
2. 某青年人,身体没有疾患,但嗜好赌博并为此负债累累,请问他是否符合WHO对于健康的定义?
3. 某男,35岁,工作勤奋,经常加班,甚至到深夜,久而久之,他逐渐感觉周身疲乏无力,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之后,未发现阳性体征和检验结果。请问他的身体状况处于何种状态?是否需要治疗?
4. 患者,男性,61岁,固在看电视时突感头晕,冒冷汗,不久昏迷而急症入院。患者患高血压已20余年,经体检和CT诊断为脑干大出血,给予治疗。第二天呼吸心跳突然停止,深度昏迷,经用呼吸机、心脏起搏器和药物抢救后心跳恢复到130~140次/分,但瞳孔始终散大,经检查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思考题:
该患者是否发生脑死亡?是否还有继续治疗的意义?
参考答案:
1. 该工人是临床死亡。因为在他复苏之前已有大约10分钟的完全缺氧时间,而大脑在缺氧5-8分钟后即可出现不可逆性损伤,且经15分钟抢救后自主心跳、呼吸仍未恢复,已处于脑死亡状态,属临床死亡。
2. 不符合。因为WHO对健康的定义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患和病痛,并且强调后两者对于人类尤其重要。该青年虽然身体上没有疾病,但是由于他有嗜赌的恶习,因此他在心理上是不健康的,不符合健康的定义。
3. 处于亚健康状态。因为他在体检后没有发现疾病的存在,但又有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并不属于健康状态,所以他是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不需要治疗,但需要通过自我调节如适当休息、放松、增加睡眠等逐步消除这些症状,使机体早日恢复健康。
4. 患者发生了脑死亡,因为患者自主呼吸停止,深度昏迷,瞳孔始终散大,经检查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没有继续治疗的意义,因为患者发生了脑死亡。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A 型题
1.体液中各部分间渗透压关系是
A.细胞内高于细胞外 B.细胞内低于细胞外
C.血浆低于组织间液
D.组织间液低于细胞内液 E.细胞内外液基本相等
[答案]E[题解]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成分虽有明显差异,若按毫摩尔浓度表示,细胞内液电解质总量大于细胞外液,但由于细胞内液含二价离子和蛋白质较多,这样细胞内外所产生的离子数目基本上相等,而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液中离子数目的多少。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以总渗透量压计算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仍基本上相等。
2.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的平衡主要靠哪一物质的移动来维持
A、Na+ B、K+ C、CI- D、葡萄糖 E、水
[答案]E[题解]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的平衡主要水的移动来维持
3.组织间液和血浆两者含量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D.蛋白质 E.尿素
[答案]D[题解]组织间液和血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较高的蛋白质(7%),而细胞间液含蛋白质仅为0.05%~0.35%,这与蛋白质不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间液有关。
4.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是
A白蛋白B.球蛋白C.Na+D.K+E.尿素
[答案]C[题解]细胞外液中Na+最多,占阳离子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细胞外液的主要晶体渗透压,而蛋白质产生的胶体渗透压与晶体渗透压数值相比,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细胞外液Na+的浓度是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
5.正常成人的每天最低尿量为
A.1000ml B.800ml C.500mlD.300mlE.100ml
[答案]C[题解]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随尿排出的水量为1500ml左右。尿量的多少受饮水量和经皮肤与粪便两条途径排水量的影响。成人每天须经肾排出35g左右的代谢最终产物,而每克代谢最终产物须溶解于15ml的水才能随尿排出,故成人每天至少要排出500ml,称为最低尿量。
6.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出入水量约为
A.3000~4000mlB.2500~3000mlC.2000~2500ml D.1500~2000ml E.1000~1500ml
[答案]C[题解]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饮水约1000~2000ml,随食物摄入水约为700~900ml,体内产生代谢水约300ml,因此共摄水2000~2500ml。而在一般情况下,正常成年人每天经呼吸道粘膜不感蒸发排水350ml,经皮肤不感蒸发和发汗排水500ml,随粪排水150ml,随尿排水1000~1500ml,因此共排出水2000~2500ml,所以每天出入水量均约为2000~2500ml以保持体内水的平衡。
7.正常成人血清钠浓度范围约为
A.100~120mmol/L B.120~130 mmol/L C.130~150 mmol/L
D.150~170 mmol/L E.170~190 mmol/L
[答案]C[题解]正常成人血清钠浓度为130~150 mmol/L。
8.正常成人血清钾浓度为
A.1.0~2.5 mmol/LB.2.0~3.0 mmol/LC.2.5~3.5 mmol/L D.3.5~5.0 mmol/LE.5.0~6.5 mmol/L
[答案]D[题解]正常成人血清钾浓度为3.5~5.0 mmol/L。
9.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多的最重要因素是
A.血浆渗透压↓B.血清[Na+]↑C.血清[K+]↓
D.血容量↓E.渗透压感受器敏感性↑
[答案]D[题解]当血容量减少时,因循环血量减少通过肾动脉压下降,致密斑钠负荷减少,交感神经兴奋等机制,引起肾近球细胞分泌肾素增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从而使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多。
10.细胞外液透压增高时首先会引起哪一项变化
A.ADH↑B.醛固酮↑C.心钠素↑
D.细胞内外钠交换↑E.血管内外钠交换↑
[答案]A[题解]当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有1%~2%的变动),则刺激下丘脑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促使ADH分泌增多。
11.大量体液丢失后滴注葡萄糖液会导致
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
D.慢性水中毒E.血清钾升高
[答案]B[题解]各种原因所致的体液丢失,其丧失的液体中钠浓度都不会显著地高于血浆的钠浓度,因此体液丢失本身并不会导致低渗性脱水,只有大量体液丢失后仅补充水分或滴注葡萄糖液,才会导致低渗性脱水。
12.低渗性脱水时血浆渗透压低于
A.320mmol/LB.310mmol/LC.300mmol/L
D.290mmol/LE.280mmol/L
[答案]E[题解]低渗性脱水时,因失钠多于失水,血浆渗透压<280mmol/L。
13.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D.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
B.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
E.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
[答案]A[题解]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呈低渗,细胞外液中水分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液转移,故细胞内液并无丢失甚至可超过正常,而仅仅细胞外液量显著减少。
14.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 D.水中毒E.低钾血症 [答案]A[题解]低渗性脱水时,有大量细胞外液丢失,且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对水分重吸收减少而导致肾脏排水增多,可使细胞外液容量进一步减少。同时因细胞外液低渗,细胞外液中水分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液转移,故细胞外液也进一步明显减少,血容量亦明显减少,患者容易发生休克,这是本型脱水的主要特点。
15.短期内大量丢失小肠液首先常出现
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
D.低钠血症E.高钾血症
[答案]C[题解]一般情况下,小肠分泌液以及胆汁和胰液的钠浓度都在120~140mmol/L。因此,小肠液在短期内大量丢失,首先常出现等渗性脱水,但若长时期发生,常因机体继续丢失,而出现高渗性脱水。
16.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易发生(0.424,0.355,03临本)
A、酸中毒 B、氮质血症 C、周围循环衰竭 D、脑出血
E、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答案]C[题解]见28题
17.下述哪一情况可引起低渗性脱水
A.大量胃肠液丢失B.经皮肤大量失液
C.髓袢升支功能受损D.长期使用速尿、利尿酸E.大量体液丢失后只补水
[答案]E[题解]低渗性脱水常见的原因是肾内或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后处理措施不当所致,如只补水而未补电解质平衡液。
18.高渗性脱水时体内出现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A. ↓ ↑↑
B. ↓↓ ↓
C. ↓ 正常
D. ↑↑ ↓↓
E. 正常 ↓
[答案]B[题解]高渗性脱水时,细胞外液因丢失而减少,由于失水大于失盐,细胞外液呈高渗,细胞内液中的水分向细胞外液转移,细胞外液量得不到完全补充而细胞内液量明显减少。
19.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A. 高渗性脱水 B. 低渗性脱水C. 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E. 低钠血症
[答案]A[题解]中枢性尿崩症患者由于下丘脑病变使抗利尿激素产生和释放不足,肾型尿崩症患者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抗利尿激素缺乏反应,肾浓缩功能不良,均可排出大量低渗尿,丢失大量水分,易出现高渗性脱水。
20.代谢性酸中毒时过度通气可产生
A. 水肿 B. 水中毒C.低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E.高渗性脱水
[答案]E[题解]代谢性酸中毒时,因过度通气,大量水分经呼吸丢失,可产生高渗性脱水。
21.低渗性脱水时体内出现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A. ↓ ↓↓
B. ↓↓ ↓
C. ↓↓ ↓↓
D. ↑ ↓↓
E. ↓↓ ↑
[答案]D[题解]低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外液明显减少,细胞外液除直接丧失水分外,还可移向渗透压相对较高的细胞内,使细胞内液不减少且可增多,而使细胞外液进一步明显减少。
22.高渗性脱水患者血清钠浓度是
A.>150mmol/LB.>160mmol/LC.>170mmol/L
D.>180mmol/LE.>190mmol/L
[答案]A[题解]高渗性脱水时,由于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
23.高渗性脱水患者血浆渗透压是
A.>250mmol/LB.>270mmol/LC.>290mmol/LD.>310mmol/LE.>330mmol/L
[答案]D[题解]高渗性脱水时,失水多于失钠,血浆渗透压>310mmol/L。
24.盛暑行军时只大量过多饮水可发生
A.等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高渗性脱水
D.等渗性脱水E.水中毒
[答案]B[题解]盛暑行军,大汗淋漓,可伴有钠水明显丢失,若只大量补充水分可造成细胞外液低渗,发生低渗性脱水。
25.等渗性脱水时,体液变化的特点是
A.
B.
C.
D.
E.
细胞内液
↓
↓
↓
↑
变化不大
细胞外液
↓
↑
变化不大
↓
↓
[答案]E[题解]等渗性脱水,因为水与钠按正常血浆中的浓度比例丢失,细胞外渗透压仍保持在280~310mmol/L正常范围内,与细胞内渗透压基本相等。此时,细胞内外没有明显的水分移动,所以细胞内液既不增多,亦不减少,变化不大,而主要丢失细胞外液。
26.等渗性脱水如末经处理可转变为
A.低渗性脱水B.高渗性脱水 C.低钠血症
D.低钾血症E.水中毒 [答案]B
[题解]等渗性脱水如果未经任何处理,则患者可通过不感蒸发、呼吸等途径不断丢失水分,从而因失水多于失盐而转为高渗性脱水。
27.下列哪一种情况的早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急性水中毒E.慢性水中毒
[答案]D[题解]急性水中毒时,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压力也增加,故神经精神症状出现最早而且突出,严重病例可发生脑疝而导致呼吸心跳停止。
28.下述有关高渗性、低渗性、等渗性三类脱水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高渗性脱水
B.分别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其病生变化相同
C.均有明显口渴、尿少症状
D.细胞内、外液量都会减少
E.严重时都可因血容量明显减少而导致循环障碍 [答案]E[题解]高渗性、低渗性与等渗性三类不同类型脱水,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条件,其病生改变是不相同的。低渗性脱水主要是细胞外液明显减少而细胞内液不但不减少反而可比正常略增多。低渗性脱水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早期病人无口渴、尿少症状。临床上常见的是等渗性脱水。不管是哪一类脱水,当发展到严重阶段均可出现细胞外液明显减少,血容量明显减少而导致循环衰竭。
29.水肿的概念是指
A.组织间液或体腔中液体过多B.体内体液含量过多
C.细胞内液含量过多 D.细胞外液含量过多E.血管内液体过多
[答案]A[题解]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30.下述哪一项不是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的因素?(0.241,0.359,03临本)
A.毛细血管流体静压B.微血管壁通透性
C.淋巴回流 D.血浆晶体渗透压E.血浆胶体渗透压
[答案]D[题解]血浆中晶体物质可自由出入血管壁,所以对血管内外液体交换无影响,上述其他因素的异常均对血管内外液体交换产生影响,而导致平衡失调。
31.水肿时出现钠、水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B.淋巴回流受阻
C.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D.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E.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高
[答案]D[题解]肾脏在调节正常机体水、钠的摄入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其调节作用主要依赖于肾脏内的球-管平衡,即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肾小管重吸收也随之增加;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小管重吸收也随之减少。如果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正常;或肾小管滤过率正常,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高,或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高,均可引起球-管失衡,导致钠水潴留而产生水肿。
32.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A.静脉血栓形成B.左心衰竭C.右心衰竭
D.纵隔肿瘤E.淋巴回流受阻
[答案]C[题解]右心衰竭时,右心室不能将血液充分搏出,导致右心房淤血和全身体循环静脉淤血,全身静脉压升高。
33.炎性水肿产生的主要机制是
A.局部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B.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D.组织间液流体静压增E.淋巴回流障碍 [答案]C[题解]炎症时,某些毒性物质可直接损伤微血管壁或通过组胺、激肽等炎症介质的作用而使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从毛细血管和微静脉壁滤出。于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和微静脉内的胶体渗透压下降,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上升,促使血管内溶质及水分滤出,而导致炎性水肿的产生。
34.下列哪一种激素病理性分泌增多可导致钠在体内潴留
A.甲状旁腺素B.甲状腺C.醛固酮 D.抗利尿激素E.肾上腺素
[答案]C[题解]病理情况下,由于醛固酮分泌增多,可促进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对钠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可导致钠在体内潴留。
35.心性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A.四肢B.面部C.眼睑 D.下垂部位E.腹腔 [答案]D
[题解]右心衰竭时,全身体循环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因受重力影响,距心脏水平面垂直距离越远的部位的外周静脉压与毛细血管静脉压增高越明显,因此首先在下垂部位出现水肿。
36.肾性水肿首先出现的部位是
A.上肢B.下肢C.腹腔 D.眼睑E.下垂部位
[答案]D[题解]肾性水肿患者体内钠水潴留明显,在组织结构疏松,皮肤伸展度大的部位(如眼睑等)容易容纳水肿液,组织结构致密的部位(如手指和足趾等),因皮肤较厚而伸展度小不易发生水肿。因此,肾性水肿不受重力的影响首先发生在组织疏松的眼睑部。
37.肝性水肿最先出现的部位是
A.上肢B.下肢C.下垂部D.面部E.腹腔
[答案]E[题解]肝硬化时由于肝内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与收缩,以及再生肝细胞结节的压迫,肝静脉回流受阻,进而使静脉压和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由于局部血液动力的因素参与,故肝性水肿常最先出现部位是腹腔而形成腹水。
38.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全身性水肿的主要环节是
A.肾小球滤过率降低B.滤过膜通透性增加
C.醛固酮增多D.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E.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答案]A[题解]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炎性渗出物和内皮细胞增生肿胀以致管腔变窄,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降低而导致体内钠水潴留而产生全身性水肿。
39.机体对钾平衡的调节主要依靠
A.肠的调节和钾的跨细胞转移 D.肾的调节和皮肤的调节
B.肾的调节和钾的跨细胞转移 E.皮肤的调节和钾的跨细胞转移
C.肾的调节和肠的调节
[答案]B[题解]机体对钾平衡的调节主要依靠两大机制,即肾的调节和钾的跨细胞转移。
40.下述有关钾平衡的描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体内的钾主要从食盐中摄入B.肠道不易吸收故肠道中钾浓度高C.细胞外钾浓度明显高于细胞内钾浓度
D.多吃肾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E.主要靠远曲管集合管对钾的分泌和重吸收来调节
[答案]E[题解]体内的钾主要靠食物中提供,肠道中K+很容易吸收。体内钾90%存在细胞内,其浓度约为140 ~ 160mmol/L,而细胞外液钾浓度约为4.2±0.3mmol/L,多吃肾多排钾,不吃也排。钾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不论机体缺钾或钾过多,在近曲小管和髓袢保持滤过钾的90%~95%被重吸收,因此机体主要依靠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对钾的分泌和重吸收来调节,从而维持体内钾的平衡。
41.调节钾跨细胞转移的基本机制是
A.各种钾的通道B.细胞膜上钠-钾泵C.泵-漏机制
D.钾离子电压门控通道E.钾离子化学门控通道 [答案]C[题解]调节钾跨细胞转移的基本机制被称为泵-漏机制。泵是指钠-钾泵,即Na+-K+-ATP酶,将钾逆浓度差泵入细胞内;漏指钾离子顺浓度差通过各种钾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外液。
42.低钾血症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
A.1.5mmol/LB.2.5mmol/LC.3.5mmol/D.4.5mmol/LE.5.5mmol/L
[答案]C[题解]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43.小儿失钾的最重要原因是
A.严重腹泻呕吐B.利尿药用量过多C.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D.某些肾脏疾病E.经皮肤失钾
[答案]A[题解]小儿失钾最重要的原因是经胃肠道失钾,常见于严重腹泻呕吐造成的大量消化液丧失,腹泻时粪便中K+的浓度可达30~50mmol/L。此时随粪丢失可比正常时多10~20倍。剧烈呕吐时,胃液的丢失也可失钾,因呕吐所引起的代谢性碱中毒可使肾排钾增多,大量的钾也可经尿丧失,呕吐引起的血容量减少也可通过继发性醛固酮增多而促使肾排钾。
44.成人失钾最重要的途径是
A.经胃失钾B.经小肠失钾C.经结肠失钾
D.经肾失钾E.经皮肤失钾
[答案]D[题解]经肾失钾是成人失钾最重要的途径,常见于排钾类利尿药的长期连续使用或用量过多,某些肾脏实质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或应用过多及远曲小管中不易重吸收的阴离子增多等情况;此外,镁缺失或碱中毒时,也能导致肾排钾增多。
45.过量胰岛素产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04护本、检验,难而无区别,-0.146,0.166)
A.大量出汗导致钾丧失B.酮固酮分泌过多
C.肾小管重吸收钾障碍
D.结肠分泌钾加强E.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
[答案]E[题解]过量胰岛素(如用大剂量胰岛素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发生低钾血症的机制是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其原因:一方面是胰岛素可直接刺激骨骼肌细胞膜上Na+-K+-ATP酶,从而使肌细胞内Na+排出增多,同时细胞外K+进入肌细胞也增多,且该作用可不依赖于葡萄糖的摄取;另一方面是胰岛素促进细胞内糖原合成,糖原合成需要钾,血浆钾就随葡萄糖进入细胞内。
46.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组织电生理的影响是
静息电位(负值) 阈值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差值
A. ↑ 不变 ↑
B. ↓ 不变 ↓
C. 不变 ↑ ↑
D. 不变 ↓ ↓
E. ↑ ↑ ↑
[答案]A[题解]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外液钾急剧降低而细胞内液钾浓度变化不大,故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值增大,钾流出量增多,导致静息电位负值增大而阈值电位不变,因静息电位与阈值电位间差值增大,使神经-肌肉组织兴奋性降低。
47.某患者消化道手术后禁食3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钠血症B.低钙血症C.低镁血症D.低磷血症E.低钾血症
[答案]E[题解]手术后禁食患者,没有钾摄入,而肾脏仍排钾,加上输入大量葡萄糖,在合成糖原时,细胞外钾进入细胞内,故患者最容易发生低钾血症。
48.低钾血症患者可出现
A.反常性酸性尿 B.反常性碱性尿 C.中性尿
D.正常性酸性尿 E.正常性碱性尿
[答案]A[题解]当血清钾浓度降低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移到细胞外,细胞外液的H+移到细胞内,以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钾浓度降低,H+浓度升高,故向管腔中排钾减少而排氢增多,HCO3-回收增多,此时,尿液呈酸性 ,出现酸性尿。由于低钾血症可产生碱中毒,碱中毒时一般应出现碱性尿,而此时出现的为酸性尿,故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49.急性低钾血症时心肌电生理特点是
静息电位与阈电位差值 兴奋性
A. ↑ ↑
B. ↓ ↑
C. ↓ ↓
D. ↑ ↓
E. 不变 ↑
[答案]B[题解]当急性细胞外钾浓度明显降低时,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降低,K+随化学浓度差移向胞外减少,使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减少,与阈电位的差距减少,兴奋性升高。
50.低钾血症时心电图的特点是
3T波 U波 QRS波
A. 低平 有 增宽
B. 低平 无 增宽
C. 低平 有 变窄
D. 高尖 有 增宽
E. 高尖 有 变窄
[答案]A[题解]急性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膜的电导(即对钾的通透性)降低,造成钾外流减慢,可使复极化3相延长,心电图T波低平,(因为复极化3相的快慢决定T波的高低)。U波与浦肯野(Purkinje)纤维的3相复极位有关,一般情况下被心室肌的复极化波掩盖而不明显,低钾血症对浦肯野纤维的复极化过程延长大于心室肌的复极化过程,所以出现U波增高。低钾血症时心肌静息电位负值减小,使除极时钠内流速度减慢,0相除极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