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班级: 姓名: 得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立 正许 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我狼狠地说。“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 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
2、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 “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
3、“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到竞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心生忐忑。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
4、决,便打发回了家。 事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隔老远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
5、,做了个立正的姿势。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 B面对主人公“文革”中的遭遇,“我”的“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的感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引导读者开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 C结尾的细节描写,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凸显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情节的脉络为:不惯立正被迫立正习惯立正因立正断腿轮椅立正,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顽固不化的战俘形象。5小说写的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有人认为以“改造”为题会更
6、好。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你的理由。(6分)6有评论家评论孔乙己说:“孔乙己断的不只是腿。”这话也适用于本文主人公。请结合此文本和孔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6分)答案:4D (“顽固不化”表述不当。)5答案一:更喜欢原题,理由如下:结构上,“立正”这一动作贯穿全文,小说紧紧围绕这个点,以连环式情节链贯串全篇,一波三折,曲折有致。人物塑造上,通过一次次“立I卜”,人物形象不断丰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不断加深。主旨上,主人公的命运因“立正”而起伏跌宕,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表达技巧上,因“立正”而被彻底剥夺“站立”的资格,形成了反讽、荒诞与黑色幽默的
7、效果。(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答案二:更喜炊“改造”,理由如下:内容上,小说的主体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围绕“改造”是否成功来展开情节。主旨上,主人公被打断双腿,上身仍在轮椅上立正,宣告“改造”彻底失败,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人物塑造上,在一次次“改造”中,逐步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每点2分,共6分)6孔乙己除了断腿,还“断”了(丧失了)谋生能力与做人的尊严。他百无一用,穷困潦倒,最终因“窃书”被打断双腿,被人践踏、嘲笑。(2分)本文主人公除了断腿,还被扭曲、摧残了人性,“断”了(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完整的人格。(2分)主人公历经数次“改造”
8、,先被打成条件反射式地“立正”,积习难改,最终因“立正”被彻底剥夺了“站立”的资格。人性、思想和尊严被“立正”、被扭曲、被摧残。(2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垃级刘国芳六楼又下楼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地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拉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六楼没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
9、里去。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女人说:“好好的呀。”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瘦保安说:“六楼扔的?女人说:“是。”两人说话的时侯,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
10、果也要扔了吗?”六接仍不睬地,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检,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拉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女人在六楼走后,
11、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12、”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楼又下来了”,用借代手法表明了六楼女人经常会把刚过期的东西丢掉,暗示了六楼的奢侈腐化。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同时也对小说主旨起到了一定的突出作用。B小说结尾写六楼的丈夫被调査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警醒那些贪婪受贿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深化了小说主题
13、。C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显得波澜不惊,贴近生活,提炼寻常用语,简洁而实在,尤其是通过对话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展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D小说标题“垃圾”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真的垃圾,又暗指贪污受贿的六楼当官的、想不劳而获的瘦保安之类的社会垃圾。小说围绕六楼扔垃圾、清洁工捡垃圾来展开事件,发现箱底的钱是小说高潮,送还钱则是故事的结局。5小说开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请简要分析本小说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清洁工女人的什么性格特点。(6分)答案: 4(3分)D 清洁工女人给六楼送还烂橘子下面的钱是小说的高潮,瘦保安被抓而牵出六楼是结局。5(6分)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刻画了
14、人物性格,清洁工的包容宽厚,六楼的傲慢待人。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6分。其它说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6分)神态(细节)描写:(1分)“笑了笑”“仍然笑”(1分)朴实、宽厚、包容(1分)语言描写:(1分)“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1分)正直善良,保有道德底线(1分)对比:(1分)六楼的和女人对比(1分)朴实、宽厚、包容(1分)(瘦保安和女人对比正直善良,保有道德底线)(答对两种手法,分别有分析,有性格特点即得满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施圣水的人莫泊桑 修车匠比哀尔和他的妻子贞妮上了饭桌后,发现唯一的儿子让不在家,他们到园子里去找,没有找到
15、5岁的儿子。这位父亲在路边使劲喊着:“让!”夜来临了,天边充满棕色的雾气,一切都隐进阴暗怕人的远处,没有一点声音回答,但空气里隐约有呻吟声。这位父亲听了很久,总觉得听到什么东西,于是昏头昏脑地在黑夜里不断地叫着:“让!让!”他这样一直叫到天明。他的妻子则坐在门前石头上,一直啜泣到天明。 他们卖掉了房子,动身去找儿子。很快他们就没有钱了,他们白天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晚上睡在地上忍受风寒。有一天,一个听他们申诉过不幸的旅馆老板对他们说:“我知道有个人丢失了女儿,后来在巴黎找着了。”他们立刻上路去巴黎。当他们走进那个大城市的时候,被它的庞大和往来行人的熙攘骇呆了。他们不知道如何着手寻找,还有,他们怕
16、认不出儿子来,因为已经有15年没有见到他了。他们访问了所有的地方,所有的街道,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他们常常漫无目的地朝前走,互相依傍而神情那么忧郁。有几次他们相信认出让了,但总是错了。 在一个教堂门口,一个施圣水的老人成了他们的朋友,他的身世也很悲惨,他们对他的同情使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他们三个人一起住在一所破烂房子里。有几次,当老人病了的时候,修车匠便去替代。冬天里,托圣水器的老人死了,教区神甫指定修车匠来顶替神甫听过他的不幸。 修车匠每天早晨坐在教堂门口的同一把凳子上,定定地看着进去的那些人。 他变得很老了,在拱门的潮湿下变得更虚弱。 有一天,来了两位太太。一位年老,一位年轻。她们
17、后面出现了一个男子。男子在献过圣水后,挽了那位年老太太的胳膊。 这个修车匠一直到晚上都在从记忆里搜寻,以前在哪儿可能见过一些像这位男子的人。可是他想起的人现在应当是老人了,因为那人像是他年轻时在老家那边认识的。这遥远而又熟悉的隐约相似,竟使这位老人烦扰不安,他找来妻子帮助恢复衰退了的记忆。 一天太阳落山的时候,这三个陌生人又来了。当他们走过的时候,施圣水的老人问道:“喂,你认识他吗?” 妻子心绪不宁地尽力回忆。忽然间,她用很低的声音说:“是是只是他更黑更大了,更结实了,穿着得像个先生。可是,你瞧,就是你年轻的样子。” 这个老人吓了一跳。 这确实,是像他,并且像他死去了的兄弟。他们如此地激动,找
18、不出什么话来说。这三个人下来了要出去了。那位男子用手指碰了一下圣水器。这位老人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了一地,他叫道:“让?” 那个男子站住了,看着他。 他压低了一点声音说:“让?” 那两个女人看着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于是他第三次抽噎着说:“让?” 那个男子弯下身,弯得很低很低,距离老人的脸很近很近,于是一缕童年的回忆点醒了,他回答道:“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他完全忘记了家乡的名字,但是他总是记着曾经反复叫过的这两个名字: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 他跪下来,脸贴在老人的膝上,哭了,一个接着一个地拥抱他的爸爸和妈妈,他因为无法衡量的欢乐而透不过气。 他们到了让的家里,让讲述他的故事。 一个
19、杂耍班子将让拐走了。三年之间他跟他们跑了许多地方。后来那个班子散了。一个宅邸里的老太太出钱把他留下了,因为看到他可怜。那位老太太没有孩子,给让留下了她的财产。他也找过他的双亲,但是因为只记得这两个名字:爸爸比哀尔,妈妈贞妮,没有能找到他们。 当这两位老人述说他们的痛苦和疲劳时,让又拥抱了他们一次。他们这一晚一直不敢躺下,怕抛弃了他们这么久的幸运会在他们酣睡的时候悄悄逃离。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事件的起因和修车匠夫妇寻找儿子的情景,突出他们丢失儿子的痛苦,为下文寻找儿子作了铺垫。 B“这位老人的手抖得这么厉害,圣水洒
20、了一地,他叫道:让?”写了老人不相信面前的男子是自己离散多年的儿子。 C相认情节中,老人第三次抽噎着说“让”,写了男子一片茫然,老人因失望而痛苦,但没有放弃希望,哭泣着再试探。 D莫泊桑在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时采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活生动。5小说中的修车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6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莫泊桑的小说具有“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请结合小说,谈谈你对莫泊桑小说“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的理解。(6分)答案:4B (“写了老人不相信面前的男子是自己离散多年的儿子”,老人在妻子的提醒下,认出面前的男子是已
21、经长大的离散多年的儿子,内心激动,大声叫嚷儿子的名字。)5修车匠是一位重亲情、爱儿子、坚忍顽强、永不言弃、身世悲惨的父亲形象。(3分)儿子不见了,他和妻子卖掉房子,访问所有的地方,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停留,不断寻找;没钱之后,他和妻子白天靠别人的剩饭过日子,晚上睡在地上忍受风寒;即使身体虚弱,记忆衰退,他仍不放弃找儿子,看到可能是儿子的人,再三确认。 (3分,结合小说内容,形象分析言之有据,即可酌情给分)6形式的美感:小说以修车匠夫妇寻找失踪儿子的经历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推动情节发展,层次分明,结构清晰。小说以让与父母互相讲述离散后的经历收束全文,既照应前文,交代让失踪的原因,又戛然而止,留下丰富的
22、想象空间,使读者想象这家人团聚后的幸福生活。语言简洁,多用白描手法,在故事的高潮家人相认时,多用短句,一句一段,句式短促,语言精炼,能帮助营造紧张的气氛。 (3分)鲜明的爱憎:赞美真挚、纯朴的亲情之美。赞美父母对子女无私而深沉的爱。赞美对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同情以及无私帮助的义举。谴责拐骗儿童、拆散骨肉的罪恶行径。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水润大泽肖学文 这是长江最丰盈的季节。 江水东流,入江汉平原,虽早已失去一泻千里之势,但其汪洋恣肆之态,却愈来愈盛。平阔的水域漫上江堤,依依杨柳只剩浅浅的梢头,如水草般轻拂于江与堤之间。长长的货轮劈波而上,惊起一群翘嘴的白鲷,
23、纷纷跃过柳梢。 如果不是那两痕长堤,江左的千里云梦,江右的八百里洞庭,怕早就成为真正的泽国了。 江水又东,经城陵矶,入八百里洞庭,经铁山矶,入黄盖湖。 黄盖湖算不上真正的大泽。站在铁山矶的大堤上,可以望得见远处如眉的山峦,还有山弯里蓬蓬勃勃的芦苇和成片的野生莲荷。 芦苇在这里是可以疯长的,不必担心刈苇机轰轰地开过,一年年自枯自荣,长成密不透风的苇墙。野荷在这里也是无人光顾的,它瘦瘦的藕节年复一年在厚厚的湖泥里兀自开疆拓土,夏季明明开花在这个山湾里,来年春来湖醒,突然又铺满了另一个湖湾。这会儿,齐苇腰的水,正一荡一荡,苇叶垂在水面,一只翠鸟栖在苇叶上,歪着头张望;禾鸡躲在芦苇丛里,一声长一声短地
24、发出求偶的呼唤。成片的荷也开得正艳,白鹭在离它不足一丈的高度盘旋了几圈,便轻轻地落在荷叶之间的留白处,好像不忍惊扰了荷尖上蜻蜓的好梦。 我们的车从铁山矶的长江大堤拐入黄盖湖的大堤,再驶入宽阔的通乡公路,这一路的景致,让人惊叹不已。 八年前,也是这个季节,我来黄盖湖采风,在这里待了三天。那时的黄盖湖,湖面纵横交错的渔阵,各自为营的围湖子堤,湖边山丘丛林里捕乌的天网,让人触目惊心。 我住在一名叫黄华成的老渔民家里,每天随老人下湖捕鱼,因为生态遭受破坏,一天打不了几斤鱼。老人叹息说,在湖上漂了一辈子,打了一辈子鱼,没想到这野湖里的鱼会有被打绝的一天、 那次采风后,虽与老人偶有电话联系,但我再也没去过
25、黄盖湖。这次重回故地,没想到短短八年时间,黄盖湖的生态竟然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我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见我问起黄华成老人,黄盖湖乡级湖长、镇长小冯告诉我,黄爹被聘为鸦雀咀观鸟站的护乌员,同时也被镇里聘为黄盖湖环境监督员。我一听,非常兴奋,一定要他带我去看看老人。 小冯二话没说,开车往黄爹的护鸟点跑。这是一条正在修建的环湖公路。一路上,小冯滔滔不绝地向我介绍黄盖湖近年来的治理情况。他说,近年来,市政府在黄盖湖流域全线拉开生态环境整治,关停流域内小纸厂等“十小”企业,退养畜禽养殖场,将湖上的围栏、网箱、“迷魂阵”全部清除,分批次帮扶渔民拖船上岸,种田进厂。当地还与湖北联合进行湿地保护与旅游
26、开发。 来到黄爹的护鸟点,老人此刻正躺在一叶小舟里打盹。小舟泊在靠苇荡的一棵老杨树的树荫里,湖水轻轻地拍打着船帮,发出哗哗的声响,如一支催眠曲。湖面干净得没见一点浪屑,湖水清得可以掬一捧入口,远处,一群白鹭在水天之间盘旋。这一切,都可以让他安然入梦。 黄爹听见有人说话,忙从船板上坐起来,见是我,笑呵呵地让我们到屋里坐,还洗了两只大黄桃递给我们,说:“这是自个儿家里种的,好吃得很。” 我问:“黄娭毑呢?不在屋里?” 黄爹忙说:“帮孩子煮饭去了,孩子流转了三百亩湖边的荒地,弄了个生态果园,请了十几个人帮忙,现在正是果子成熟的季节,媳妇忙不过来,就让老婆子过去弄饭给他们吃。” 小冯见我一脸诧异,接过
27、话道:“现在咱黄盖湖环湖千亩以上的生态果园差不多有十多个。 几百亩的小果园就更多了。对于贫困户还有帮扶政策。最大的生态果园有三千亩,林间的游步道和单车骑行道,不比城里的公园差。” 从黄爹家里出来,嘴里黄桃甜甜的气息,让我久久回味。 车上大堤,右边,大江奔涌,左边,湖光跃金,江与湖,只是一堤之隔,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我忽有所悟,江以不竭的源泉润泽湖的枯荣,湖则以最广博的胸怀纳百川的清浊,江与湖才能动静相生,而生生不息。 【注】娭毑(i ji):南方方言,对年老妇女的尊称。1. 方 2.湖南北部对祖母的称呼 3.湖南北部对年老妇女的尊称;老奶奶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
28、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文章以写景叙事为主,描写黄盖湖的美丽景色,记叙了黄盖湖生态在短短的八年内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文章思想深刻,引发人们关注现实。 B文章描写芦苇、野荷自由生长,水鸟嬉戏,突出了景色的优美,环境的静谧,凸显黄盖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引出下文的“让人惊叹不已”。 C文章成功地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当年寄住在黄华成家的故事以及冯镇长介绍治理黄盖湖的情况,使小故事与大时代巧妙结合,浑然一体。 D文章语言生动传神。“两痕长堤”用“痕”修饰“长堤”,表明江水漫漶,长堤若隐若现;“开 疆拓土”拟人化地描绘了野藕自由生长的情景。5、文章的题目“水润大泽”有哪些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29、析。(6分) 6、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6分) 4、【答案】C 【试题分析】知识角度:考查分析鉴赏文学类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题目中的四个选项分别从文 章内容、景物描写的作用、叙述方法以及语言特点四个方面来考查。C项中“插叙当年寄住在黄华成家的 故事”正确,但“冯镇长介绍治理黄盖湖的情况”并非插叙,而是顺叙。 能力角度:考查分析鉴赏文学类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答案】江水东流,进入黄盖湖,江水润泽大湖。政府的生态保护政策如水润大泽,使黄盖湖生态迅速恢复;政府的富民政策如汩汩活水,使老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政府、百姓如江湖相依相生,通力合
30、作,共谋发展。(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知识角度:“水润大泽”是文章的题目,描述“水”与“大泽”之间的关系,画面感强,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分别出现。作者使用“水润大泽”有所寄托,分析“水润大泽”的寓意,需要找出它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表层意义即江水与黄盖湖的联系,深层意义是“水润大泽”的比喻义,与文章的主旨密切相关。概括政府的作用,与黄盖湖的生态变化、黄老爹生活的变化对应;与文章结尾“我忽有所悟”对应。 能力角度: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为探究F。6、【答案示例】手法巧妙。用催眠曲比喻湖水拍打船帮发出的声响,照应“打盹”“安然入梦”,生动
31、贴切;水声哗哗,湖水干净,白鹭盘旋,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借景抒情。描写美丽景色,渲染安宁、温馨的氛围,感叹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景美情真,意境深沉。突出主旨。景色优美、静谧,令“我”赞叹可“安然入梦”,与前文生态遭到破坏,令黄老叹息的情形形成对比,肯定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可喜变化。(每点2分)(提示:第条中修辞与视听,答出任何一点都可以得2分。第条答出“变化大,令人喜悦安然”等意思即可得2分) 【试题分析】知识角度:“赏析”一般从内容、表现手法以及对情感表达、形象塑造、主旨揭示等方面来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以 小见大、借景抒情、象征、比拟等;赏析表现手法,先结合内容
32、指出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能力角度: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D。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飞过蓝天韩少功它是一只名叫“晶晶”的鸽子,它饿了。平常,那个人早就回来了,老远打响一个长长的呼哨,“晶晶”飞过去,落在他的肩上,那个人会抚摸它,从口袋摸出一把稻谷或绿豆喂它。每当它飞向北山山谷从那里带回纸条,主人就会笑容满面,看完纸条后他会在地上翻一个斤斗,摸出一个闪亮的铁匣子塞进口里左右拉动,奇妙的声音就在这时发出来了。可现在,它正面临着孤独与饥寒。它的主人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人。招工这件要命的事闹腾得他周身疲惫,结果对方还
33、是摇头。“麻雀”必须投入最后的一搏,他长嘘了一口气,声音透出了沉重:“兄弟,这事只能你来帮我一把了。实在对不起,我舍不得你走,可有什么办法呢?人家居然看上你了”主人看着它,不再说话,眼里有了亮晶晶的东西。第二天一早,主人把“晶晶”塞进一个暗而闷的硬纸盒,鸽子扑扑地挣扎,主人找来剪刀,给它挖了两个方方正正的透气窗,然后提着纸盒出门了,它不再听到主人的说话声。它在剧烈晃荡的黑暗中不知过了多久,眼前突然变得明亮,“晶晶”本能地往后一坐,再猛地一弹,就箭一般射了出去。一个中年人的粗嗓门留在了它身后,一个小孩的哭泣声也留在了它身后。“晶晶”一头扑进了无边无际的开阔与自由。这地方空气太冷太干了,它记得家乡
34、的群山中有个美丽的湖,还有主人圆乎乎的黑脸。它越飞越高。一早醒来,少了鸽子的叫声,他恨不得抽自己两个耳光。这次鸽子外交同样失败,虽然好容易讨得了招工师傅的欢心,但在“公社推荐”这一关仍踩了地雷。此时,老队长正喊着他的名字,说:“还没吃早饭啦?要吹哨子了。上午在丝瓜冲散粪。”“我手痛。”他右手腕一弯,好像再不能伸直了,“哎哟哟,哎哟哟,怕是骨折了。”“那,那你就去看牛吧。”他实在不愿在这个山冲与泥粪打交道了。记得六年前刚下乡时,他有多么火热的幻想呵。他是瞒着母亲转 户口的,是揣着诗集偷偷溜进下乡行列的。他渴望在瀑布下洗澡,在山顶上放歌,他还想靠自学当一个气象专家或林业专家。是什么使他学会了手腕表
35、演术呢?他想不太清楚。他只知道,第一次招工给人们的震动太大了。现在一个个都走了,连山那边那位热情为自己掌管衣服钱粮的姑娘也一走就没了音讯。“晶晶”感谢那只灰鸽,要不是它,自己早被老鹰撕成碎片了。灰鸽飞走了,不一会儿,带来一大群鸽子,这是个多么热闹的群体呵。咕咕咕“晶晶”听出了它们的欢迎和安慰。它吃饱了,喝足了,但还在东张四望。这里的一切没法使它忘记“那个地方”、“那个人”,它怎么能停留在这里?不,我要寻找!他开始了新战略,他打定主意要让他们(当地领导)六神不宁放他走。那天,他在公社秘书面前耍赖,不几天,秘书的话就风传下来了:“那个叫麻雀的,简直是城里的街痞子。”今天看牛当然也不能太老实。一上山
36、,他就一个大字躺在地上睡觉,结果收工时发现少了一头黑牛。社员们对他投射埋怨的目光。它飞向南方。记得那天的暴风雨,真是惊心动魄,被风一次次掀倒,但它继续挣扎着向前,向前。现在终于有希望了,所见的多么眼熟呀!对于“晶晶”来说,寻找成了生命的寄托和生活的目的。晨光从大树的枝缝里筛落,蜜蜂和蝴蝶又开始了工作这里没有工作,这里有的是笑骂,扑克牌,空酒瓶以及来自父母的汇款单。“麻雀”现在已经学会了打扑克输了以后钻桌子和夹耳朵,学会了骂人这天,外号叫“瓦西里”的黑大个说:“你太懒了!今天罚你去打鸟或抓鱼。”他没有争辩,提起气枪出发。“麻雀”转了两个山冲,并未见到鸟。忽然,有鸟叫的声音传来,就在不远处。他赶快
37、上子弹,弓着腰潜身树下,悄悄向前方运动。嘣糟糕,慢点,它还没走,再来一下。嘣它闪了一下,就栽了下去。打中啦!他一跃而起,跑过一个草坡,看到了包谷地里的尸体。这原来是一只鸽子。不过它太瘦了,也太脏了,全身都是泥灰。它是谁家的鸽子?射手想起了什么,上前捡起鸽子,摸摸鸟嘴边黑色的血污,身上的泥垢,大腿上化脓的伤口,还有胸前稀疏欲脱的羽毛。突然,他眨眨眼,惊得脸色突变:它腿上有一条破烂褪色的红绸带,还系着一个眼熟的鸽哨。“晶晶!”他大叫了一声。他捧着逐渐冷却的鸽子,带血的手指在哆嗦。入夜了,他的思绪总离不开“晶晶”。不可想象,蓝天这么大,路途这么远,遥遥千里云和月,它居然成功地飞回来了。当他酒酣昏睡时
38、,它却在风雨中搏击前进,喷吐着满嘴的血腥气味向他一步步接近。像突然悟到了一种什么,他深深吸了一口气,把上衣往肩头一搭,走向门口。“我再也不到这里来了。”“麻雀,你不要太娘娘心肠吧?不就是一只鸟么?”他默默地走了,沿着山路走向自己的家,那里有他的柴刀、锄头、扁担,还有口琴和鸽巢,以及散发出桐油香味的斗笠。(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作者韩少功是一位具有知青生活体验的作家,他在文中刻画了知青“麻雀”的形象,真切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留给人们心灵的创伤。B. 送走心爱的鸽子,“麻雀”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采取了消极怠工的办法离开了农村,“晶晶”早已
39、被他忘记了。C. 出乎读者的意料,故事的高潮并不是历经苦难的“晶晶”找到了自己的主人,完成了自己长途跋涉的飞行理想,而是“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D. 主人“麻雀”和鸽子“晶晶”都在不停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最终“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5. 请简要分析“麻雀”对“晶晶”的心理变化过程。6. 双线结构是这篇小说结构的鲜明特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B 5. 满怀理想时:“麻雀”爱“晶晶”,“晶晶”也爱主人。“晶晶”是他的伙伴,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患难与共的伴侣,他们之间达成了不需任何言语就有的默契。被招工和进城“闹腾得他周身疲惫”时:“麻雀”对“晶晶”是难舍
40、难分而又无可奈何。“麻雀”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忍痛把心爱的“晶晶”送给招工的师傅,送到遥远的北方去。见到“晶晶”死于自己的枪口下时:理想幻灭的“麻雀”感到了沉痛,进而引起了对生活深邃的思索,“麻雀”的灵魂重获新生,他回到了乡村的怀抱。 6.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情节线索是一只取名为“晶晶”的鸽子,它被主人送给了喜欢鸽子的招工师傅,带到了遥远的北方,但“它”从新主人手里逃出,并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与飞行,最后“晶晶”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另一条情节线索是一个外号叫“麻雀”的知青,在“鸽子外交”同样失败后,他沉沦了,开始消极地“反抗”,执行所谓“新战略”。作品最后,“晶晶”从遥远的北方飞回来,被“
41、麻雀”一枪击毙。这两条情节线索交织穿插,相互补充,相互映衬,使作品成为了统一的整体;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B项,从小说后面的部分可以看出“麻雀”并没有离开农村,也不是早已忘记了“晶晶”。故选B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麻雀”对“晶晶”的心理变化过程,作答时结合人物活动,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结合情节发展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要关注人物的外部表情,人物的外部表情也暗示
42、了人物内心的变化。文中叫麻雀的主人公是一个知青,他在下乡过程中郁郁寡欢,想离开农村,进城里去,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如愿,只能整天寄托于鸽子晶晶。看着鸽子晶晶飞过蓝天,他总有莫名的激动,鸽子是他的梦想,是他跨越现实的梦想,此时“麻雀”爱“晶晶”,“晶晶”也爱主人。然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将“晶晶”送给招工的师傅,送到遥远的北方,内心充满了不舍与无奈。但是,送走“晶晶”后的“麻雀”依然没有改变现状。最后当“晶晶”千辛万苦飞回时,却死在了“麻雀”的枪口下,“晶晶”殷红的鲜血,引起了“麻雀”灵魂的震撼和希望的彻底破灭,同时也引起了他对生活深邃的思索,灵魂重获新生。【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
43、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一般而言,线索都是事件,首先要抓住事件的核心;其次,在找到围绕核心的主动者或者对象;最后,揭示出核心与人(无论主动者还是对象都是人)的关系。题干告诉我们本篇小说采用的是双线结构,而小说中出现两个形象,即鸽子“晶晶”和知青“麻雀”,那么本篇小说的两条情节线索就分别为鸽子“晶晶”和知青“麻雀”,作答时分别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即可。两条线索交替展开,增强了小说的层次感,丰富了作品的意蕴,化了小说的主题。【点睛】小说的双线结构,或明暗相照,或主次携行,或平行发展,若断如续,时有时无,显隐互见,如草蛇灰线,复脉千里,鉴赏小说的双线结构,必须兼顾内容和形式。从情节入手,厘清结构;分析结构,把握线索;通过对线索串联起的小说诸元素的分析,拟写出答案。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