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编制 扣扣:一六四一六五三九八二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作用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具有健身性、竞争性、互动性、教育性、娱乐性等众多特征,也发挥着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排解疏导心理压力、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水平等作用,必须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特征; 作用前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熟悉,最有活力和最具参与性的一种文化之一。它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又是体育文化的缩影;它对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综合地反映了一个高校体育建设成绩和发
2、展水平。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高校师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实现高校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目标而实施、传播的与身心健康直接相关的以身体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精神文化现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具有反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层次,是高校特有的富有校园文化气息和健康生活气息的大众文化,它是以师生的体育价值观为核心,以实施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目标为主要目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体育行为方式、思维形式和活动方式,主要有校园体育课程、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校园体育竞赛活动、体育欣赏活动
3、等具体表现方式和活动形式。一般来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层、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层、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面处于主导地位,反映出高校体育文化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等主要内容,体育健康价值观是其核心,持续渗透时间长,对学生影响久远,是一所高校向心力与凝聚力的象征;制度文化层面是联系两者的纽带,为物质层面更好的利用开发,精神层面的更好挖掘提供制度保障;物质文化层面是基础,是客观物质保障,它体现出高校体育文化的底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滋润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4、(一)健身性。高校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特点之一。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传播运动技术还是讲授健身知识,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健身性。通过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参与者获得身体机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让参与者产生自主性、独立性、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公正的态度、集体协作的精神、开朗活泼的性格,进而使个性健康而全面发展,并具有更加积极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素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方位的自我和谐的人。(二)竞争性。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体
5、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统一规则下,争夺统一目标的活动,先得者为胜,不得者为败。它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比意志、比作风和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抗衡和竞争,对参加者的各个方面都是种严峻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竞技体育是人类竞争的典范。适者生存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被广泛证明的真理,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学会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让师生在竞赛中较量体力、智力、心理,在公正、准确、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拼搏,体味到竞争的剧烈性和残酷性,增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运用技术和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三)互
6、动性。校园体育文化是典型的开放系统,它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不仅具有青年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并不断地吸收和表现社会时尚的体育文化特征,反映社会体育知识、体育科技、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由学校与学校、系与系、学校与社会等一个个体育文化圈组成的,没有这些体育文化圈,就没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尽管他们有其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和交流,院系与专业之间也需要互相协调和合作。(四)教育性。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功能的完善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
7、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大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将大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拓宽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还有就是通过各类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示范和教育,能让参与者学会各种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和提高了在运动时的自我保护的保健能力。(五)娱乐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体育颂中这样写道:“体育
8、,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这段名言道出了体育娱乐性的真谛。现代体育由于其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默契性和技术动作的直观性,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使它成为现代人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同时,现代体育运动使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和谐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默契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艺术造型使人们在欣赏体育比赛时有福欣赏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产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在完成各种复杂练习与对手斗志拼搏,
9、征服自然和人类自身设置的障碍后,得到一种美妙的快感,使人产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一部分,其具备了体育文化的一切功能,但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里,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作用。(一)有利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世界卫生组织( WH0)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指身体无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将健康定义为“使个体长期适应环境的身体,情绪,精神以及社会方面的能力。依据这两个权威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高校师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健康,“身心俱健”是高校师生从
10、事体育运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体育运动不仅能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而且能保持清晰的思维,良好的记忆能力;人们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使自身的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功能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改善,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体育运动还可以增进健康心理素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如师生在心情不好时,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也达到了调节心情的目的,这对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有利的。所以说,校园体育文化为其主体“广大师生员工”体质发展或保持,以及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服务,它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基本的作用。(二)有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及相互关爱、相互信任等优良品格。校园体育文化的培养目标与学校总的培养
11、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高校通过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的思想品质,是体育活动独特的教育功能;可以说校园体育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当前的高校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烙印,从小家长的娇惯和纵容使很多孩子或多或少养成了一些任性、孤立、自私、甚至没有爱心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的存在也注定了许多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在加强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的同时,注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崇高的体育道德,使他们的人格精神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通过有
12、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其他各种体育文化活动,传授体育技能,促进学生体育知识、观念和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开展团体运动,能让团队中每一个队员在共同的目标下一起体验成功与失败,享受快乐的同时体会辛酸,这种特有的氛围使得每个学生都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建立起彼此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关爱,懂得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帮助自己。(三)有利于排解、疏导心理压力。在高校生活的每个学生和老师,都背负着繁重的教学和学习任务,他们都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放松,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我喜欢的体育项目。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固有的刺激性、竞争性、娱乐性,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丰富
13、了精神生活,体验到激动的情绪,感到心情舒畅,精力旺盛。同时,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注重身体的直接参与,师生的直接身体参与在其课外体育活动中得以完全实现,通过所营造出的欢快的精神氛围,消除了学生心理上和情绪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精神内耗,而和谐而融洽的师生关系也能使大学生情绪保持相对的稳定,也保证了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常进行。(四)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为目标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育一线的体育教师也应具有多方面的素质。体育教师只有职业技能精湛,才能给学生做出表率,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特别是自身竞争
14、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高。体育教师只有刻苦钻研,将体育技能与体育文化有效结合,使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才会使学生对体育学习和自我身体锻炼情绪高、信心足、兴趣浓,其心理才能健康。体育注重身体的直接参与,学生的直接身体参与在其课外体育活动中得以完全实现;因此,可以认为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是关系到能否真正实施健康教育的关键价值所在。(五)有利于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水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的校文化群;它与其他课堂教学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所体育风气良好的高校,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拓展训练、竞赛和课外
15、俱乐部等活动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弥补其他领域教学的不足,也为学生个性充分展现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培养、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和特长,增强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养成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四、大力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营造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一种有效措施。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及人们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很少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建设学校文化的角度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进行整体构思和施行,尤其是没有把体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传授给
16、学生,使得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难以获得应有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首先是深层体育精神文化贫乏,尽管大学生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目益增加,但现行大学体育教育却与他们的需求是不同步的,需求与现实的脱节急需解决。其次是体育制度文化层限制较广,误区也很多,目前沉闷,乏味的体育教学及考试评分制度较大地限制了体育活动朝个性化方向充分发展,不少体育课外活动都流于形式。再次是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建设滞后,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激增,加上土地资源的限制及经费投入的不足,许多高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设显得相对滞后,已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和师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大力加强高校校园
17、体育文化建设。(一)加强宣传与引导,积极营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强身健体的思想,增强师生体育意识,组织学生收看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开阔视野,激发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欣赏能力;组织各种体育知识讲座,邀请体育名人来访,推动体育活动开展;利用校园网、广播站、文化栏等形式宣传普及体育知识、营造体育文化气氛、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队伍中来、积极创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大气候。高校应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和体育竞赛,强调突出参与性、实效性和创新性;使大学生切身的感受到参与健身、体验运动所带来的欢乐和进步,进而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的习惯。(二)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当前高校
18、体育教学仍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这首先体现在课堂体育被普遍重视,课外体育被忽视,两者之间协调配合不够,没有很好形成合力;其次,校内体育很难实现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无法落实学生的终身体育。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中心将逐步转向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以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教育上来。要弥补目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不足,必须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关键是要找到一个各项体育工作的共同基础,一条贯穿体育工作的主线,这就是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三)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幅度扩招,体育场地、设施等建设相对滞后突现出来,高
19、校体育设施不足已成为制约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首要因素。如果没有这些物质基础作保证,体育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必须摈弃重智育轻体育的传统理念,加大对体育基础建设的投资,一方面要加强先进的体育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体育场地的利用和管理,充分发挥设施的功能,强调建设与利用并重,使广大师生享受体育活动的空间,体验体育锻炼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四)加强联系实际,建设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学校体育场馆、体育教学设施、学校的类型、学生的来源、师生结构的不同形成了体育群体意识的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差异。因此,在建设高校校园体
20、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引导教职工和学生开展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有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注重体育文化的主旋律,提倡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体育工作的创新性,长期不懈努力定能产生良好效果,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参考文献:1杨德银,龚德贵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学刊,2001(3)2王邦虎主编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8933王明勇论形体训练在健美操中的作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4刘伟,王殿国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探讨J辽宁体育科技,2004(1)5何晓丽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质态层次结构J体育教学与研究2
21、007(48)6蔡立彬大学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5(6)7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541768 韩景军.加强体育教学中的意志品质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93-96.9 高菘,张鑫.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思考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24(2):40-41.10 孙成武,刘万芳.高等学校应如何面对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J.辽宁教育研究,2003,(4): 22- 24.11 龚建勋.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1,21(11):92-93.12 李帆.从当前大学生就业供需矛盾分析就业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129- 131.13 黄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3,20(3):107-108.14 罗锐,景进安.大学生就业危机及应对策略J.经济师,2005,(1):108-110.15 封喜桃.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6(6):90-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