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7下《经典选读》综合练习题
一、判断
1.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
和个性。
2.19世纪40年代,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
3.实践的观点是新唯物主义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本质特征。
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5.恩格斯认为,人的思维是至上与非至上的辩证统一。
6.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观不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7.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相对真理观和相对道德观。
8.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思想来源。
9.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10.在马克思看来,异化劳动具有四个规定。
11.《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现在支配过去。
12.圣西门是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4.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
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
面去理解。
15.马克思认为,宗教根源于现实世界,实践是消除宗教这一异化现象及其世俗
根源的根本途径。
16.马克思认为,道德不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17.列宁专门论述过哲学的物质范畴,强调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18.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的阶级斗争都是自己的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
19.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
20.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阐述的“两种生产”理论,就是
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
二、单选
1.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指出,(
)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1
2.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
和增殖,而资本的条件是(
)。
3.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
4.在(
)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
活的一种手段。
5.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
)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一步一步
地夺取资本,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6.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最重大历史性贡献。
7.《共产党宣言》的7篇序言的作者。
8.人的本质。
9.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
10.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11.马克思、恩格斯与1845-1846年合作撰写的著作。
1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13.恩格斯所说的“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其主要内容可以简单地
概括为:(
14.马克思曾指出,(
的东西。
)。
)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
15.《共产党宣言》正文的第一句话。
16.《共产党宣言》中提到的“两个最彻底决裂”。
17.恩格斯曾说:“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
贵的”。这“第一个文献”是指(
18.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
19.《论我国革命》的作者。
)。
20.(
)是马克思耗费毕生精力创作的鸿篇巨著,被称为马克思主义
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
21.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22.《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无产者与共产党人”中指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
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
阶级的运动。”这里的“他们”是指(
)。
2
23.在(
)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
段。
24.《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指出,现代的、资产阶级的家庭是建立在(
)基础上的。
25.《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一句话即(
)。
26.《共产党宣言》是为(
)而写的。
27.19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28.共产党员既是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又是劳动人民的普通
一员,二者之间是(
)。
29.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
30.《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
)的阶级统治中
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1.《共产党宣言》中说: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的欧
洲一切势力……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这里的幽灵是指(
)。
32.(
)开辟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人类历史新纪元。随后中
国人民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33.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的著作。
3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杜林的思想,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
)。
3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作者。
36.《资本论》共有四卷,马克思生前出版了(
)。
三、答题
1.《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序言强调唯物史观是“《宣言》的基本思想”
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明确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
“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
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
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
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
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
3
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
来。”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的观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战争思
想)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在1845年春的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
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意识的关系(自身)
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
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
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
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
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
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
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
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
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
成了人类社会。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
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
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
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正是在实践中创造和产
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
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
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
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
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
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
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
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4
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
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
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3.恩格斯是怎样论述自由和必然的关系的?(《反杜林论》)
恩格斯在实践基础上既唯物又辩证地阐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首先,自由是以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必然性为前提。这一观点划清了唯物主
义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界限,批判了杜林的意志绝对自由的唯心主义
观点。
其次,自由是以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自由的大小取决于对客观必然
性认识的深浅。
再次,自由是根据对必然性的认识去支配外部世界,即有效地改造世界。
不管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还是对外部世界的改造,都要靠人们的社会实践。
因此,实践是自由和必然相互转化的基础和条件。
最后,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类的发展过程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的过程。
4.《德意志意识形态》如何论述“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
想的”?
第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实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对统治阶
级来说,要实施自己的统治,不仅要在物质力量方面占有统治地位,而且要在
意识形态领域占有统治地位。而统治阶级在物质力量方面所占的统治地位,也
就决定它必然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
这表明,统治阶级的统治,不仅表现在社会物质领域和政治领域中,而且也必
然表现在思想领域中。统治阶级之所以需要思想、意识形态,是因为他们不仅
需要支配物质生产资料,还需要支配精神生产资料。只有这样,统治阶级才能
实现长久统治。
第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
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根源,认为统治阶级在社会
物质关系领域居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物质关系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
系,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
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可见,在意识形态问题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彻底坚持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他们的社会
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的观点。由于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物质关系的反映和表现,
因此它为统治阶级物质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服务,是维持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的必要条件。
第三,统治阶级维持思想统治需要职业思想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作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要是统治阶级
中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的产物。在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是以该阶级的思想
家的面貌出现的,他们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做主要的谋生之道,
这就是职业思想家的产生。
第四,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5
马克思和恩格斯将统治阶级中职业思想家编造思想的手段归结为以下三种:
一是把进行统治的个人的思想同这些进行统治的个人本身分割开来,从而承
认思想或幻想在历史上的统治。
二是使这种思想统治具有某种秩序,证明在一个承继着另一个而出现的占统
治地位的思想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把这些思想看
做是“概念的自我规定”。
三是为了消除这种“自我规定着的概念”的神秘外观,便把它变成某种人物
——“自我意识”或“思维着的人”、“哲学家”、“意识形态家”等。。
5.《共产党宣言》序言中说其基本原理至今仍是正确的,而对它的运用为什么
又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这段重要论述,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不管情况发生多大变化,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完全正确的,必须永远坚持,决不能背离和丢弃。其二,马克思
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革命实践的产物,坚持和运用这些原理必须以当时具体的历史
条件为转移,决不能把它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运用,突出地表现在他紧紧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实
践性本质,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情况、新特点为转移,运用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深人地总结、研究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经验、新
规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在他那个时代被不断地补充进新的内涵而获得
新的活力。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是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原则,还是以中
国革命的具体条件为转移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曾经经历了长期的
尖锐斗争。
20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所以会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长达20年
“左”的错误这样的沉重曲折,原因固然有众多方面,其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
关于全局的原因,就是不顾具体的历史条件的变化,脱离各国具体的实际,抽象地
谈论、搬用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理论原则或具体结论,从而导致关于社会主义理
论期待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强烈反差,导致企图脱离具体的现实的条件加快杜会主
义过渡进程,导致一系列急于求成的社会主义建设路线和政策,乃至在什么是社
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上,使人们陷人了迷惘和困惑。
严重的教训启示人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以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人研究现实社会主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6.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以社会历史的视角,对现实存在的人的本质进
行探讨,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不是所有人之间的抽象
共同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具体地说,现实的人
不仅是从事物质生产的人,而且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1)人的本质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
因此,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
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人的本质不应到人的天性中寻找,而应当从他们在生
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去寻找。
(2)社会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
人与人的关系既有经济的、物质的关系,也有政治的、思想的关系,这些关系
6
都从一个方面规定着人的本质。在各种关系中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而它是决定人的本质的最基本关系。因此,分析人的本质必须从多方面来研
究,不可片面地看问题。
(3)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
不同。社会关系的阶级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人具有阶
级性,当经济关系出现了对立,人们政治上便分成了不同的阶级,阶级性是人
的社会本质的特殊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
人性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他们是把某一阶级所追求和所信奉的东西,
当作普遍的共同的人性。
7.为什么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反杜林论》)
一、唯物史观的发现
19世纪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表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和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上升到了首要地位。它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
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等观点完全是撒谎。这就提出了重新考虑这些
事实的理论表现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些就是唯物史观的创立的历史
条件。恩格斯概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恩格斯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
原始社会之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
候都是自己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
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
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这一点,
成为了西方一些学者把恩格斯说成“经济决定论”的理论依据。这是片面的。
唯物史观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从而为科学社会
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把唯心主义从历史观这个避难所
中驱逐出来了。
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
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继承和发展了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于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矛盾运动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中,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
性。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8.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这里是说旧哲学的哲学家们都脱离社会实践以不同的方式抽象的
议论说明世界,但这至多只是空谈和解释世界,而不可能对人的现实世界有丝
毫的改变,不可能给人类带来丝毫的益处。
(2)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属于自己的现实生活世界,但认识本
身并不是目的,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理论和认识只有来自实践,又服务于实
践,使认识服务于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并发展自己,
才能达到和实现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宗旨。这才是人们认识问题的关键所在。
(3)马克思由此使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坚持从实践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并为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服务,从而实现
7
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时也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哲学的根本
立场和宗旨的革命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旧哲学的根本性改造,使正
在走向衰亡的哲学重新获得新生,以富有生命力的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展现于人
类思想宝库。
9.《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1)《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
学社会主义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无产阶级革命者从此可以用崭新
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资本主义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人类历史新纪元。随后中国人民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推翻
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开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同
时,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形形色色假社会主义的批判,为我们识别今天种种真
假社会主义思潮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
(2)《宣言》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一系列观点,已为中国共产党人所继
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是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强
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旦把人民群众武装起来,就会变成强大的改造
世界的物质力量。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就兴盛;反之,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
就会走向衰落,甚至亡党亡国。
(3)《宣言》揭示了共产党先进性的本质属性,即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
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更了解
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由于具有些先进性,我们党才能在取得政权以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
心干”,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赢得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才能在夺取政权以
后的建设、改革时期,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向“四化”挺进。在当前改革深
化的重要关头,能不能继续坚持共产党的宗旨,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是对每
一位共产党员的严峻考验。因此我们今天重新学习《宣言》,具有尤为重要的
现实意义。
(4)《宣言》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并向全球扩张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当今世
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虽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在发展程度上已不同于马
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正是朝着他们在《宣言》
中所揭示的趋势而展开的,例如资本的全球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司
的扩张、失业的增加、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等等,都是以活生生的现实——验
证《宣言》的预言。虽然《宣言》中没有出现“全球化”这个术语,但马克思
恩格斯对“全球化”的本质和后果的深刻揭示,也正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
真实写照。
(5)《宣言》所做出的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论断在当今世界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今世界表现为更
加发展的形态,在空间范围上显现为全球性的特点,在形式上也有新的变化,
但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剥削手段更加精巧,剥削范围更加扩
8
大,剥削程度更为深化而已。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全球化运动、
“替代”运动,以及拉丁美洲的“新社会主义运动”,都预示着“另一个世界
是可能的”!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回归马克恩”、“研究马克思主义”、“一
种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兴起等等,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在当今世界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6)《宣言》中关于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未来理想的共产
主义社会是一介自由人联合体的学说,代表了整个进步人类的理想和信念,也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以消灭剥削和压迫为宗旨的全人类解放的思想,也就是无产
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迄今仍是人们探索替代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构建人类理想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最高理想。
(7)《宣言》强调共产党人在反对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运动中,“都强
调所有制问题是运动的基本问题,不管这个问题的发展程度怎样”。这为我们
在当今“一球两制”的现实世界中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在改革开放中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供了指南。
在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也要始终坚
持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所有制这一基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原
则,以保证我们的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伟大事业。
10.《德意志意识形态》所阐明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把现实的人作为其历史观的前提,阐发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以及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理论联系实践等原理。
(1)唯物史观研究的前提是现实的人
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而这里的“人”
又指的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历史地存在着的、“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
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
着的”现实的个人。
(2)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的阐述
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物质生产与交往活动,而人们的社会意识即思想、观念、精
神,乃至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则都是人们的物质生产和交往的产
物,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唯物史观的核心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即是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的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政治、精神生
活的全过程,人们进行物质生产所能达到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在论
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同时,马克思也辩证的分析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
作用。
(4)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系统阐述
市民社会(即经济基础)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
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
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9
(5)社会历史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在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奠定的基础,在这种既
定的生产、生活的条件下继承、发展并随着现实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前代获得的
物质的、精神的成果。在世世代代的这种延续、扬弃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和
个人的力量得到不断发展。
(6)强调理论同实践相联系的重要性
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十分重视理论最终回到实践的应用。他们一再强调,
他们的历史观不是教义,不能用来剪裁历史,而应当作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方法。
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
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11.马克思主义所论及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 “两个必然”理
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
“两个绝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
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
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他的唯物史
观做的精辟的概括,经常被人们引用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
前景的依据。
"两个必然"揭示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趋势,"两个决不会"则
强调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者是统一的。
(1)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关于“两个决不会”它所指示的对象为所有的社会形态,所有的这些历史
演变,发展都无一例外的蕴藏和体现着这个规律;而关于“两个必然”的论述,
它则是特指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趋势。同时“两个决不会”论
断中还隐藏着另一层的论断,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
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后,是必然要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
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后,是必然会出现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
来说,“两个决不会”寓于“两个必然”之中,并且又通过“两个必然”得以
体现。“两个必然”指明了“两个决不会”在资本主义的最终前途。
(2)应然性与实然性的统一
“两个决不会”的论断虽然指明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一历
史事实的前进趋势,但“趋势”归根结底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性,它并不意味着
“实践”。可是我们又必须清楚,作为其中一种社会制度更替方式,无产阶级
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自然逃不出这个历史规律,这个规律揭
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时间和条件,表明了这一过程实现的曲折性。
(3)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从历
史的演变结果来看,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发展的
道路并不是直线的,而是波浪起伏式的、螺旋式的。”两个必然”理论昭示了
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即社会主义最终会战胜资本主义并取代资本主义。
而”两个绝不会”理论则说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而且前进的道路也
并非一帆风顺,有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失败和偏差。
10
(4)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历史条件的评述上,其次体现在
随着实践的发展,科学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上。
二者是现实与未来的统一,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它启示我们,在面对"两个决不会"时,千万不要忘记"两个必然";在坚信"两个
必然"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两个决不会"。如果我们面对"两个决不会"是动摇了
"两个必然"的信念,就会丧失根本、迷失方向;如果我们在坚信"两个必然"时
忽略了"两个决不会",就会脱离客观实际,急躁、冒进、招致实践上的失败。
我们既要坚持"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
坚信"两个决不会",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
曲折的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长期艰
苦的斗争。
12.《德意志意识形态》如何阐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变迁的
内在依据”的?
第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无产阶级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运动的产物。
第二,“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第三,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
第四,对共产主义的价值目标进行了系统阐述。
第五,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固定分工和异化的扬弃。
第六,“市民社会”即物质交往关系的总和构成国家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基础。
第七,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各个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法是现存所有制
关系的表述。
13.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 )劳动者同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
工人通过劳动生产出的产品不但不为工人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工人的异己
的力量。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拥有的产品就越少,越是受到产品的奴役。
(2)劳动者同自己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因为劳动行为本身异化的结果。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到不
是幸福,而是不幸,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而使自己肉体受到折
磨,精神遭受摧残。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只要各
种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逃避这种劳动。
(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类本质必须对象
化。然而,异化劳动表明了人既失去了自由自觉的劳动,也丧失了来以实现和
确认其活动的对象世界,因而导致了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使人
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4)人同人相异化
当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分离时,必然意味
着他人对工人本该拥有的东西的占有,因而必然导致人与人相对立。
11
1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