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细节中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读后感张文质是最近十年来活跃在教育界的一位知名学者,他关心教育,为教育呼喊,同时也默默地记下心灵的任何一次触动。他并不是书斋式的学者,虽然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在现实中他更多地把自己当作一个行者,行走在基础教育界,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去,仔细地去观察、体验教育的每一个细节。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他更愿意强调自己的民间立场和草根情怀,他自己在阐释生命化教育的内涵时就反复强调:把对儿童的理解,关爱,信任、成全,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它不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表达和理解,它必须在具体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生命化课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必须
2、具有实践的可能性和勇气,即你必须去实践、去推到,去尝试,然后才能知道什么是生命化教育。在阅读他的文章,包括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的十字路口幻想之眼唇舌的授权等著作时,我都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他的思考是建立在自己的独特的体验中的,而他的体验都是来自于他的教育实践,所以他所倡导的理论和他的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他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好父母,如何去保卫孩子的童年,如何做一个好的教师,如何做一个好的校长,如何建设一所好的学校。而他自己的思考就是从孩子,父亲,老师,校长,甚至是教育局长这些层次展开的。教育的十字路口向我们打开的正是作者细腻的教育观察视野-他对生命的感悟,对教育的执著,对细节的关怀,对弱者的同情。他是一个
3、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不主张激烈的变革,所以在文中读不出一般的愤世嫉俗,有的只是他对教育的深远的担忧。本书的题目确实是相当耐人寻味的,“十字路口”,既意味着选择,同时也意味着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重要毋庸置疑,正因为如此,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才变得十分的迫切。在世纪之交,在新课程标准推行的把背景下,现实的教育困境并没有减轻,他也有我们一样的无奈,应试教育的压力,人文教育的缺失,生命教育的割裂,都让他感到无比的痛苦。但是当他一站到孩子的立场,站到生命的立场,他就变成了一个斗士,他大声呼喊着,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喊出的是最最朴实的真理,这种呼喊意味着必须有巨大的勇气。
4、虽然在现实面前,一切简单的理念的推行也会困难重重。面对社会发展的巨大的惯性,有的时候真是让人束手无策,也许你明明知道这样的路不对,但是整个社会巨大的力量裹挟着你必须往这条道路上走,你想另辟蹊径,即使想法再好,也会让人觉得你是不自量力。这种集体无意识有的时候真是让人绝望,一个人的呼告与之相比真是蚍蜉撼大树。但是张文质先生就是有这样的勇气,面对无奈的现实,大声说出要保卫童年,要把学生从一个混沌的集体中解放出来,要让老师明白你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真实的生命的存在,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生命的成全,教育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强调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提升人的心灵的觉悟。找到了方向,那么接下来更加关键的是
5、如何去做,如何去实践。生命化教育强调的是一个个个体,强调过程,这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面对一个个的学生,你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家里,我们是父母,面对一个孩子可能有时候也会焦头烂额,束手无措,更不要说是面对一群群来自不同背景家庭的孩子了。教师怎么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呢?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张文质先生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是“宁浅勿深,宁小勿大,宁下勿上,宁近勿远”(朱熹语),或许还可以加上他自己一贯强调的宁缓勿急。生命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每个不同的个体都有起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就像人们常常提到的爱因斯塔,在十岁之前,他的语言表达一直是不清楚的,他做的手工凳子被老师称为世界上最难看的一张凳子,看了他的
6、童年谁又能料到他将来会有伟大的发现呢?教育是指向未来的,为人的一生服务的,所以教师必须变得更为从容,更为耐心。你手中是上帝给你的未完成的作品,你必须许以他们最美好的未来,同时也要让他们体验到幸福的当下。我们老师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好,可为什么面对老师的一番好意,学生却常常表现得不耐烦、不领情,是不是就像老师经常说的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目中无人,太个人主义了呢?或许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这绝不会是根本的原因,当一个人在当下不能体验到生活的快乐,感受不到生命的尊严的时候,他必然会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来面对整个社会,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面壁十年的毅力和勇气的,头悬梁,锥刺股
7、,卧薪尝胆,闻鸡起舞,可以作为激励人的良药,但它陈述的事实并不是生活的常态,美好的未来与现实的残酷相比,人们往往更看重现实的残酷,这种残酷有的时候是打击人心的。教师的迷惘,教师的困惑往往在这个时候也就产生了,什么是有用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在一种焦虑与浮躁的状态中,功利化的教育大行其道。还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沉潜下来,静静的思考教育的细节,思考每一个人的成长的轨迹呢,为了各种荣誉和评比,大家更加关注的是统一,是成绩,而不是个性。个性教育曾经是洪水猛兽,不受人担待,即使是现在,也还是有限度的展开,这都是与生命的发展相违背的,如果教育不能回归常识,不能回到常规,那么教育的出路就会很狭窄,大部分人将走不到出口。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够有收效,我们不生气,也不泄气,更不会放弃。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我们明白了肩上的使命,让我们认准了方向,慢慢前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