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猫课堂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一节愉快而有意义的课。首先,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张图片:图片中的小女孩和那只小猫在做什么呢?追问:和小动物如此亲密的“接触”,你有过吗?(学生自由谈论)看来,我们在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亲密接触过不同种类的小动物,甚至爱上了他们。然而有一位作家却在和小猫几次亲密“接触”后就再也不愿养猫,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猫这篇课文来揭开谜底。二、作者简介先来了解一下这位作家: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10月率中国文
2、化代表团访问阿联酋,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本文写于1925年11月7日,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三、说猫生与亡1.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走近猫的世界,说说郑振铎的猫。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关键词句,并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从 (此处引用原文)来看,这是一只 的猫。生:从“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来看,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生:从“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惹人喜爱的漂亮的猫。生:从“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
3、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惹人怜爱的猫。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接着说第二只猫。生:从“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音了”可以看出这是一只能干的猫。生:从“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这里可以看出第二只猫是一只活泼有趣的猫。生:从“某一日清晨终于不见了”这几个段落写出了小猫不见了,我们一家非常惋惜,从侧面写出了小猫已经是我们家的一个亲爱的同伴。生:从“我回家吃午饭,它总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可以看出它是一只通人性猫
4、。师:好可爱的猫啊! 师:接下来我们说本文的主角第三只猫。生:它是一只若有若无的猫,因为它性格不活泼,长得不好看。生:它是一只忧郁懒惰的猫。2.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三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纸上,但它们却无一例外地以悲剧结局。面对不同的悲剧,作者有不同的表现。请勾画出来,仔细品味一下猫的悲剧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师:谁先来说说第一只猫的结局,说说你的发现。(一)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生:我为它的不幸而难过。师:不过,这种怅然并不浓重,请看书上是怎么写的。生:一缕酸辛。师:作者对这
5、只猫死后的处理办法是再要一只来就是了,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生:不过是一只猫而已,作者只是把它当成了玩物,死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们还可以找到替代品。师:这个时候,对于猫的悲剧,作者还是有点麻木的。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只猫的结局。谁来说一说。(二)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朗读指导: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重读“好久不”,读得低沉、余味无穷。)生:我读出了作者的悲愤。为失去猫而悲伤,为别人夺我所爱而愤怒。师:从文章中来看,这两只猫在他们家生活的时间差不多,为什么对于他们感情不同呢?生:因为他更喜欢第二只猫。师:何以见得?生:自此我家好久
6、不养猫。师:为什么好久不养猫?生:这只猫在他的心目中无人能比。他更喜欢第二只猫,他还没有从痛苦中醒过来。他不想失去猫的悲剧再次发生。师:然而,悲剧还是发生了,因为第三只猫是不请自来的。(三)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情感。重读“永不”,读得沉郁、果决,读出伤痛,还要读出作者的后悔、自责。)生再次齐读。师:为什么我家永不养猫?生:因为“我”内心深处有一阵深深的负罪感。师:第三只猫活着的时候,遭受了全家人的冷漠,歧视和冤枉,对于“我”的暴怒和冤苦,只能无抵抗的逃避
7、,反省后的“我”不能表白我的误解,也不能补救过失,因此背负着永远的负罪感,觉得永远愧对这种生灵,永不养猫是因为永远无法再面对他们中的任何同类。“我”永不养猫的原因,是因为不想再做悲剧的见证者和制造者。3.师:刚上课时我们说过猫是郑振铎早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即心说,是作者表达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作者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在写作本文前后的时期主要的社会经历有哪些,了解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投影: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1920年11月,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主张“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
8、,郑振铎与叶圣陶等人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茅盾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师:由上述可以看到,郑振铎也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并开始审视、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四、说人恶与善下面我们就主要通过“芙蓉鸟被害案”来解读一下作者对人性的描写与刻画。每四个同学成立一个专案组,来分析这起“芙蓉鸟被害案”。我是
9、小侦探芙蓉鸟被害案1.案发现场情况:(1)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2)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很久2.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3.“我”及家人的依据是:(1)案发前的表现: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2)案发后的表现: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4. 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5.“我”的判断是否正确?到底谁是真凶?依据是什么?
10、不正确;真凶是只凶恶的黑猫。依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6.案件定性:冤案师:我冤枉了猫,可是猫不会说话,所以面对主人的暴怒,只是选择了无抵抗的逃避。请联系文本,发挥想象,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出第三只猫在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后心里的冤和怨。师:从“我”和家人对猫的态度与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恶与善,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1534段,紧扣文本,说说你的发现。我们先说人性之恶,再说人性之善。学生:1.用粗暴地武力惩戒猫。2.单凭主观臆断判定事情真相。(“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两个“一定”和一个“立刻”使他已经认定了猫就是凶
11、手。前面还说是“似乎对这黄鸟特别注意”,而到这里就变成了“一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本来就对这只猫存着了偏见,本来就不喜欢它。如果是第二只猫吃了鸟呢?也许他们会原谅它的。从“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这句话里的“好像”一词来看,人是多么武断啊!)3.人性的弱点还在于推卸责任。(“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遇到问题就只知道怪别人,为什么自己早不小心呢?)师:学到这里,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沉重,因为我们透过这只悲楚的猫,看到了人性的恶。但是,孩子们,我们永远不要对人性失望。人性中同
12、样充满了善的光辉。反省,就是人性最灿烂的光辉。我们来看郑振铎的反省,反复读,好好品,用我们的声音传达作者的心声。学生读、品。师:高尔基曾说过:“反省是一面莹澈的镜子,它可以照见心灵上的玷污。”猫是郑振铎秉承“为人生”而创作的系列小说之一。通过“猫”的命运来观照人性的善恶,以对“我”的无情解剖来激起人们向善的力量。掩卷深思,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生回答:1.不能依靠自己的强势和暴力随意进行惩戒。应该关爱弱小,善待生命。2.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消除偏见。3.要宽容仁爱,善于反省。五我手写我心你有过类似于作者的经历吗?当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请写一篇三四百字的小作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