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学情和教材分析:
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已有初浅的认识,他们很想知道物质为什么发生变化?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结构是怎样的?要搞清这些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用微粒观点看物质,了解微粒的性质。
由于微粒小的不易被人察觉,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探究式学习是一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学生轻松步入微观世界,从而使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用微粒的观点认识物质三态间的转化实质,学会解释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
学生们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具备了一些基本实验操作的技能,对于开展小组式的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使学生感知微粒的真实存在,初步理解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建立微粒观
2.学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会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分组实验探究微粒的特征的活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历程,感受科学的魅力
2.使学生懂得如何关注、评价他人的见解,分享他人的研究成功
3.学会反思、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用品
仪器:烧杯、胶头滴管、注射器、直导管;药品:氨水、酚酞、酒精、水
(学生分组实验用共11组)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脱脂棉、滤纸条、导管、胶塞;药品:氨水、酚酞、热水
(教师演示实验用)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教学难点:①运用有关物质的微粒观点进行想象和推理,解释一些简单化学现象;
②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事物之间的异同点。
学生分组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
从宏观到微观,通过化学实验和生活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微粒的性质,分组实验既能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习能力与方法,又能实验提高学生动脑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让微粒的性质在学生实验中被学生认同和感受,并且学会改进、表达和交流,化解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乐学易学,知识得以理解消化,技能得以提升。
主要教学策略:本节学习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实验创设直观的情境,从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简单实验入手,开展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化难为简,并能运用所学的微粒知识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让学生感受并体会化学实验是学习好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五、教学流程
小组交流、展示自己想象中的微粒构成物质的情景,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以学生学习过的物质为背景,猜想物质的组成
设计氨水扩散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说明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学生小组实验、讨论,小组交流、评价,完善总结得出结论
老师指导、释疑、评价、总结
小组实验探究
用对比、定量的实验方法,测定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化,证明微粒之间有空隙
设计注射器压缩物质实验,验证气体微粒间隔大于液体
解释物质三态及其转化的实质和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微粒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前一章我们已对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物质已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想知道物质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首先要学会用微粒观点看物质,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回顾
简答
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
指导
讨论
提出问题:
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那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性质?
【讨论】小组交流讨论,并交流各组的方法。
【回答】……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验
探究
按小组实验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要求:
1. 实验前弄清楚每一步实验目的是什么?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2.氨水扩散实验说明微粒什么性质?
按小组实验,协调好分工
(操作、记录现象、分析结果、总结汇报与交流都要指定到人)
通过实验使学生切身体验微粒的特性,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具有说服力
小组
交流
1. 总结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听取各小组的交流并总结
按小组,交流讨论,并对各组的答案进行归纳: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让学生理解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事实依据之上。
指导
讨论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反思:还能设计哪些实验来证明微粒的运动?
微粒还有些什么性质?
【讨论】小组交流讨论,并交流各组的方法。
【回答】……
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讨论后教师演示,让学生感受改进的优点
活动
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实验,让学生分析设计者的实验意图
再按小组合作体验实验探究过程
小组实验:
①水与酒精的混合
尝试水与酒精加入的先后顺序对结果的影响
②比较水和空气的压缩时的体积变化情况
让学生了解怎样做定量实验和对比实验,体验实验带来的说服力,让更多学生感受到实践
小组
交流
1. 总结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听取各小组的交流并总结
按小组,交流讨论,并对各组的答案进行归纳:
微粒之间有空隙,且气态物质的微粒空隙比液态更大
通过大量事实使学生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学会表达与交流
巩固
应用
1.让用微粒观点解释:
湿衣服晾在太阳下为什么比在阴凉处干的快?
为什么会闻到远处的花香?物质的三态变化的原因。
2.当堂训练
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发言,其他小组可发表评价,交流总结,得出结论
让学生能学以至用,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关注、倾听、评价他人的观点,学会自我反思
七、板书设计
一、微粒的性质
1、物质是由微粒构成—— 微粒很小、肉眼看不见
2、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微粒之间有空隙——气态物质的微粒空隙比液态更大
4、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微粒性质不同
八、说明:
本节课教学实践从学生学习过的物质入手,由宏观到微观,没有通过说教,而是通过实验、小组合作来化解难点,让学生易于接受物质的微粒观,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无限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教学中通过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中学习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反思、质疑、寻问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在学生分小组实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合理搭配了小组成员,使个别较薄弱的学生得到帮助和提升,在课堂学习中,学习小组提出会许多不同的看法,在加强引导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辨析中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得以发展和提高。
在分组实验中由于学生动手操作,往往会出现一些教学意外,课堂会有些“意外”的收获。如:水和酒精混合后溶液变热了是怎么回事?当挤压空气后放开手,活塞被弹回原来的位置;将活塞向外拉后再放手,活塞还是回到原来的位置,这是为什么?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会给学生带来一个满意的回答。
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实验动手和解决问题能力,这既能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能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和态度,较好地突破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对微粒的认识由抽象变为直观,使微粒的概念具体化,较好的建立了物质构成的微粒观,让学生感受到微粒的真实存在。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