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课题探究中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之研究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1、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二十一世纪,各国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为此,世界各国都更重视和加强公民科学素养的培植。同样,我国现代化建设也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确实富有远见卓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努力发挥教育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提供科普活动阵地,培养他们的思
2、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无论从当今社会的需要看,还是面向未来的竞争挑战,学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我们认为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2、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知识本位、教材本位的教育意识在教师教学理念中起着支配作用,而超越课堂之外的“大课堂”意识的推广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着科学素养较差,技术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的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
3、。通过“小课题探究”等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这不仅对于充分发掘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明显效果,而且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3、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十分推崇的课程形式,它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和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作为一门新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目前不仅缺乏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论支持,而且更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所以如何开设、如何实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新课程十分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
4、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我们认为,“小课题探究”的研究,正是对综合实践活动形式之一 小课题探究策略、方法的实践经验的积累。4、这是创建办学特色的需要我校是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母校,在学校常规优化,整体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我们充分挖掘校本科学教育资源,宏扬竺可桢“求是”精神,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创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主动探索在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途径。探索以“小课题探究”等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特色教改之路,是目前摆在我们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可以说,谁能掌握
5、科技教育,谁就能赢得主动。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国外: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积极推广学生“小课题探究(研究)” 的教学模式。美国的教育相来比较注重实践探究(动手操作)与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例如,美国的劳伦斯中学,从1985年开始,一直开设一门“自主研究”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或合作进行某“小课题”的研究。学生必须自己突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撰写报告。日本从1998年开始提出在全日本小学新设“综合性学习时间”(每周2课时),旨在通过学生对“小课题”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发现问题、自主学习思考、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印度正在竭力将科学技术引人中小学正规
6、课程,希望通过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提高广大公众的科学素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从饮用水的研究到生物技术无所不包。美国2061计划提出的“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就强调“适用于提高所有国民的科学素质,不论这些国民的社会环境和生平抱负如何”。 国内: 20世纪90年代末期,沿海地区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前沿的部分省市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变革学生学习方式,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开展了一些研究性学习、“小课题研究”等综合实践活动。如上海小学中推行的,有关“小课题探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桐乡龙翔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农村应用性小课题研究”的探索。这些课程和研究虽然
7、名称各异,结构、内容有所不同,但基本价值取向有共同之处。即通过特定活动载体(综合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等。综合上述调查,我们认为尽管国内外有关于“小课题探究”的研究案例,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案例,但是都是单列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小课题探究中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有一定依据的,可行的研究。三、课题相关概念与内涵的界定小课题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为背景,以碰到的实际问题为指向,选择和确定适合个体知识水平进行探究的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运用所学知识,获取所需的信息,最终去解释或解决所碰
8、到的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着眼于培养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科学素养:中国科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纲提供的“科学素质”的初步定义认为:“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组成部分,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及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我们所说的“在小课题探究中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之研究”,是指在指导小学生进行“小课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四、课题的理论依据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主要指导。现代建构主义核心内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
9、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主要观点有:1、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是有真实存在状态;2、知识是个体建构的,它内在与人的心灵之中;3、科学是个具有创造意义的活动;4、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意义,这些意义在本质上是合作产生的,因而不存在权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新课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新课程明确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类课题研究在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一)研究的内容:1、“小课题探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2、“小课题
10、探究”教学策略的研究。3、“小课题探究”方法的研究。4、“小课题探究”与基础课程相结合的研究。5、“小课题探究”评价方法的研究。6、“小课题探究”与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关系的研究。(1)“小课题探究”与小学生科学意识培养的关系;(2)“小课题探究”与小学生科学技能培养的关系;(3)“小课题探究”与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4)“小课题探究”与发展小学生合作意识的研究。7、其他。(二)研究的预期目标1、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小课题探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普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
11、;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探索操作策略和方法。探索出一条学校有效进行小课题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突显学校特色的途径。为兄弟学校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操作范式。3、开发校本课程。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积累相关资料,有意识地开发一套校本课程。4、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培训和实践,提高科技辅导员组织开展各种科技教育活动的能力,探索在小课题探究教学策略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促使教师的自我业务素质的提升。5、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能进一步促进学校“科技”特色的形成,进一带动周遍社区人员科学
12、素养的提高。6、编撰相关文集。通过本课题的实践和研究,积累资料,编撰出“小课题探究”的小课题探究成果集和课题研究论文集。六、研究原则与方法(一)研究原则科学性原则。每项研究的进行,都必须有科学的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小课题研究也不例外。它要求研究的内容的确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过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科学性。实践性原则。不管是科学知识的获得,还是科学态度和情感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所以在小课题的探究过程中要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发表意见的机会,多给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发展性原则。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生能力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的研究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
13、展奠定基础。主体性原则。小课题探究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注意学生学习的反馈意见和信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优化探究型活动课程。(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以获取课题研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的经验与操作范式七、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条件分析1、近几年来,我校遵循“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在市教科所的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本课题立意新,有前瞻性,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分工明确,可操作性强。3、本课题组成员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有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又有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中青年教学精英,
14、课题顾问组更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能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4、本课题组与上级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能及时得到各种教科研的新动态,更好地开展工作。5、本课题组受到全校教师的支持和帮助,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受到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能在课题研究的时间、物质条件和资金预算等方面给予明确地资助与保障。八、研究的步骤和人员分工(一)研究的步骤1、建题准备阶段(2006年3月2006年5月)(1)成立课题组。(2)学习、收集、有关资料,分析现状,确定课题。(3)讨论、制订课题方案。2、第一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2月)(1)进行相关的前测。(2)经常性召开课
15、题组会议,交流研究情况。(3)课题第一阶段小结。(2007年2月)(4)分析阶段性经验、修正方案。(2007年4月)3、第二实施阶段(2007年4月2007年7月)(1)继续进行相关研究。(2)课题第二阶段小结。(2007年7月)(3)继续进行研究。4、结题阶段(2007年8月2007年10月)(1)分析整理资料。(2)撰写研究报告。(2007年10月)(3)课题成果汇编。(2007年11月)(4)对课题进行结题评估。(二)课题组人员及分工课题组顾问:傅智红:上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上虞市科学教研员,课题研究的指导、帮助。 课题组组长:章金龙: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校长,绍兴市名师,小学中学
16、高级教师,课题研究的策划。课题副组长:何立坤: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校长室主任,课题组的文书及组织协调工作。课题组成员:郦建明: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教导主任,负责具体落实研究工作。朱佳慧: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课题研究.吴 彬: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上虞市科学学科研修班研究生,课题研究相关数据分析.金越峰: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现代教学办公室主任,课题研究朱剑钢: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美术教研组长,课题研究.阮观良: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常识教师,课题研究.胡伟峰: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生活与劳动教研组长,课题研究。李晓燕: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料收集整理。九、课题成果形式1、绩效形式:有关数据和说明,开发的课程,获得的各种成果。2、论文形式:课题的各阶段性总结报告,总课题实验报告。 上虞市东关街道中心小学 执笔:何立坤 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