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4313225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科版六年级下科学全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单元概述 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册教材中,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本单元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激发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本单元的“微小世界”和科学上所指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微观世界一般指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粒子的领域。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本单元不从这个角度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微镜能观察到的现象。如常见的固体物质晶体、纸和布类的纤维、蚜虫等小的昆虫,昆虫的口器、触

2、角等器官,一些藻类植物、菌类植物、植物的细胞等等。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的内容有光学、生物学、物质结构、科学发展史等。但教学的重点不是这些方面的知识,而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独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开了一个头,希望学生把观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主要教学活动有以下内容: 第一课放大镜。放大镜是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学生在以前动植物等单元的学习中已经使用过。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放大镜的使用和观察,进一步了解它的作用和结构特点,从而在此基础上自制

3、放大镜,激发学生用观察工具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第二课放大镜的放大倍数。通过两个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的大致估算方法,进而探究放大镜的凸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在了解放大镜放大倍数的规律之后,再尝试着用较高倍数的放大镜来观察周围的物体。 第三、四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放大镜下的晶体。昆虫和晶体的观察,单单用肉眼,能够获得的信息量比较少,于是教材把引导学生把昆虫和晶体“带”到放大镜下,拓展学生对昆虫和晶体的认知需求和探究兴趣。 第五课怎样放的更大。这个教学内容是为了满足学生“想把放大镜下的物体放得更大”的需求,是对前面教材内容的延伸,即让学生探究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又让学生了解显

4、微镜的历史,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懈的追求、探索精神。 第六、七课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和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用显微镜观察研究什么样的物体、观察需要的工具、材料以及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并把观察到的内容通过科学展示会的形式相互进行交流。 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通过间接的了解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在医疗、食品、农业等方面的活动和成果,直接的尝试用酵母菌发面的实验,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对微小世界研究的与我们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由此激发学生好好学习、立志探索微小世界的欲望。 以上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用放大镜观察和用显微镜观察。放大镜下的主要观察对象是昆虫世界、晶体

5、世界。显微镜下观察的主要是生命世界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生物的细胞是怎样的,鱼缸里的水为什么发绿,等等。单元目标三、科学知识: 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显微镜是由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组合而成的,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象的功能。 2. 知道计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简易方法以及放大倍数跟镜面凸度的关系。 3. 了解有关昆虫、晶体的知识。 4. 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活动和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教学建议 1. 关于观察材料:在放大镜下观察昆虫的活动,可能会受到具体天气和环境的一定限制。比如:天气比较冷,就可能找不到昆虫.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选择容易找到的昆虫或者利

6、用平时积累起来的昆虫标本,选择相对容易的特征进行观察。 同样观察晶体时,课前要考虑到天气状况对晶体析出速度的影响,教师要事先估计晶体析出所需要的时间,并且在课前准备一些在玻璃片上的结晶体。同时,为了学生能够观察的比较清楚,最好能选用放大倍率10倍以上的放大镜。 2. 关于自制显微镜:在自制显微镜时,学生容易受使用放大镜的经验影响,习惯于先用一个放大镜将物体放得最大,再拿第二个放大镜放在第一个放大镜之上,调节第二个放大镜和第一个放大镜的距离来观察,这样做虽然也能把物体放的更大,学生也往往会误以为这样显微镜就制作成功了,但这和显微镜的原理不同。 教师要指导学生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并逐渐拉开放大

7、镜和物体的距离,使放大镜中的像刚刚模糊,再拿第二个放大镜放在第一个放大镜之上,调节第二个放大镜和第一个放大镜的距离来观察,注意两个放大镜保持平行并在同一轴线上,直到看到放大倒立的清晰图像为止,用胶带和纸筒 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一、单元概述:这是一个新设立的单元,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变化的本质:产生了新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并不要求

8、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教材要求的是,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本单元各课编写目的第1课主要是呈现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实例,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态、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第2课通过两个观察实验,详细观察没有明显变化的混合和产生新物质的白糖加热,分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特征。第3-6课具体介绍一些化学变化的类型以及这些化学变化所伴随

9、的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产生新物质。第7-8课通过研究化学变化速度的控制,介绍化学变化在生活中应用,懂得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最后还帮助学生总结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二、分课建议:(一)我们身边的物质1、本课具有前测性质和铺垫性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成的,需要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学生对感官容易观察到的、特别是可以

10、触摸到的实在物体,很容易接受为物质,如桌子和水。对不能直接触摸到、观察到的东西确定为物质,接受起来会有难度。怎样解决声音、电、光也是物质?如果学生难以理解,教科书最后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概念。3、不要拘泥于“易拉罐压扁和水结冰” “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又有什么相同之处? ”这两个问题。因为分清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整个单元的事,一节课无法完成。只凭回忆,不做检验,能确定是否产生新的物质了?这样的前测有点没有价值。4、在第三部分“让物质发生变化”中,可以重点对蜡烛燃烧的观察做点文章。因为燃烧的内容,在五年级教材中删

11、除了,只有在这个单元出现。所以对燃烧是怎么回事,可以插入到这里进行教学,这也是对教材的补充。(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本课的重点在于观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新物质是否产生,因此白糖加热的活动是重点。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先发生物理变化一白糖的熔化,随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一白糖的炭化,在白糖炭化的过程中,物理变化是伴随着化学变化进行的。注意:实验有一定危险性。要求学生用长柄的金属汤匙,如果有木柄的金属汤匙就更理想了。白糖的数量不能太多,大约1克左右。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气泡,如果白糖的量过多,产生气泡时会溢出来。加热时,用蜡烛火焰的外焰,这样在汤匙底部产生的烟会少一些。加

12、热结束,一定要把汤匙放在盘子上,不要跟桌面直接接触。一定要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用手直接去摸加热的部分。(三)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因为在前面的年级中基本学到过这个内容,所以不多讲了,重点应该是“会变味的米饭”和“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明确蓝色物质是一种新物质。至于是什么新物质,不要求学生掌握。(四)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 实验活动之前也做过了,重点可以和学生一同研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教科书设计了2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

13、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和“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建议要运用好后面的资料库,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答案。(五) 铁生锈了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观察铁锈,探索铁生锈的秘密。重点在通过观察比较铁与铁锈的区别,寻找证据确定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对铁生锈的原因的探索,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对比实验、自己观察记录进行的。这个实验还可以与铁生锈的快慢实验结合起来,一次性完成。 (六)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本课有两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二是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是一种置换反应。因为铁的化学性质比铜活跃,所以把铁钉浸入硫酸

14、铜溶液后,会把单质铜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质溶解到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其反应的现象是: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逐渐变绿色。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为红褐色。 (七)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1、本课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科学讨论会,研究铁生锈的快慢,怎样防止、减缓铁生锈。本课承接学生第5课课外实验的结果,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铁生锈的真正原因,进一步探索铁生锈的速度,从而控制铁生锈的速度,理解人们在生活中防锈的措施。 2、为了便于讨论,教科书提供了一位学生的实验记录单,这是给学生提供样本的,也防止学生在课外没有开展实验

15、的补充手段。怎样看出铁钉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水中溶解有空气,因此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和放置在水中的铁钉,都在同时受到空气和水的共同作用,因此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教科书43页资料库中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问题。(八) 物质变化和我们1、本课课题完整的表述应该为“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本课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整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制作饮料。 2、本课在学生学习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总结,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区别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变化、物质变化的概念。同时希望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16、,促进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教学中建议多寻找相关的资料图片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制作饮料的活动有条件在实验室做,也可以放在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第三单元 宇宙单元概述 太阳、月亮、星星、银河茫茫宇宙,壮丽而遥远,总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也会引起人深深的思索。在和学生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知道许多有关地球、太阳、月亮、星球的知识,甚至还可以讲一些关于黑洞、超新星、宇宙大爆炸等让人感到有些新奇的事情,我们不禁会惊叹于浩渺宇宙对学生们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学生们对宇宙的认识,多来源于书籍、或者电视节目。他们或许从未真正去观察过月亮的阴晴圆缺,从未去寻找过那熟悉的北斗星究竟在什么地方,他们对宇宙的认

17、识只是停留在文本上,停留在幻想中。“宇宙”单元就是要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在夜晚、在星空下感知宇宙,同时还要让学生在感知和获取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对宇宙粗浅的解释,建构最简单的关于宇宙的模型。 学生们在以往科学课的学习中,经历了“水”、“空气”、“天气”、“岩石与矿物”、“在阳光下”、“时间”、“地球的运动”等单元中有关宇宙方面内容的学习,但这些内容只是宇宙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些片断、侧面,学生们尚未对此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在这一方面的深入与强化是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本单元所涉及的天体有一些是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甚至是无法观察到的。为了增强单元教学的活动性,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

18、画月相、做环形山、探索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以及建立太阳系、北斗七星的模型、制作活动星图等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使天文方面的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同样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这是本单元的特色之一。 另外,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全方位参与也是本单元的一大特色。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只是天文学习的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之前和之后也要开展有关活动,例如查阅有关资料,积极开展晚间的观察活动等,因为这一类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们学习天文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作为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其结构要与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相适应,以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本单元的内容采

19、用由近及远、由静到动、由实到虚的逻辑结构。由近及远表现为从月球太阳太阳系星座星系宇宙这样一个顺序来观察认识周围的星体;由静到动表现为从观察了解星体的一般特点和现象到观察和认识星体的运动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实到虚表现为从星体的观察活动的开展到在学生领悟力和解释力基础上建立一个宇宙模型,知道宇宙是可以被我们所探索、了解和认识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物质世界。这是本单元的第三个特点。 本单元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如天气、灯光等因素影响要观察的星体。 2. 夜间观察活动难于组织与开展。这对教师们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

20、加以解决。单元目标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从了解月球开始,观察研究月相、日食、月食、星空等种种现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对了解到的各种资料、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的推测;鼓励学生利用模拟实验或建立模型的方式检验自己的推测;激励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的观察与记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对探索宇宙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推理和建模,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2.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外)经历一些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 组织、指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中,了解

21、月球、太阳系、星座及宇宙的有关知识;理解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知道人类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的历程。教学建议 1. 本单元教学内容共有 5 个一级标题,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除了“在星空中”一课需 2 课时外,一般按一个标题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课时数。2.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特点,学生们进行单元学习时,需要较多的关于宇宙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可由学生自己准备,另一方面教师也应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的、图片的、影像的。本单元还涉及到许多制作活动和模拟实验,需要的材料教师应事先准备或要求学生准备。 3. 在本单元的教学

22、中,许多活动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学生们需要自己对学习问题提出看法、想出办法,对产生的各种现象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比如,“月相变化的规律”、“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过程”、“建立太阳系的模型”等。在教学中,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让孩子在学习中自由探索求得解答。 4.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宇宙的已有认识是肤浅的,对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各种天象的解释也多源自书本或电视节目。因此教学中,许多探究活动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观察月相”“探究环形山的成因”等等。但对于这些探究活动,也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指导。只有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老师才加以适度的提示,帮助他运用思考、

23、创意解答,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要让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 5. 花一个月的时间来观察月相的变化,在夜晚观察满天的星星,这是对孩子们耐心细致地观察态度的培养。虽然其间有可能因为天气原因而影响观察活动,但长期的观察活动可以让孩子体会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有时候还必须在夜晚进行观察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从事长期观察(一个月)和夜间观察,这是十分重要的。 6. 要关注孩子的课余探究活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些课余的探究活动,包括搜集资料、观察月相、观察星空等。在这些课余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从事观察活动,并对孩子的认真观察进行鼓励。 第四单元

24、环境和我们单元概述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类总是在与环境进行着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然而,环境问题已成了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直接危害着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成了人类共同的影响深远的战略性任务。 虽然学生在此前参与了有关生命和物质世界的许多探究活动,尤其是五年级时已渗透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还没有对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前的研究是静态的,重在了解、分析,现在对环境的研究则要求学生带有价值判断,引领学生们关心有关地球整体的环境问题,并力图影响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教材安排的整个脉络是围绕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现今人类处理环境问题的一些方法展开的。 本单元内容分两部分

25、,分别为对垃圾的研究( 1 5 课)和认识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 6 8 课),主要让学生体验两个典型过程:对垃圾的处理过程和对其他环境的考察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模拟各种处理方法,小中见大。 教材安排首先着眼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垃圾分类,让学生去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找找家中会产生哪些垃圾,这些垃圾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如何。接着按照学生探索垃圾问题的发展过程为线索,让学生经历垃圾的处理(主要是填埋)有什么问题改进处理方法(减量、再使用再回收、垃圾分类)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处理垃圾的一般方法和工业方法,知道处理垃圾的一些基本原则,为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

26、的行为习惯解决知识障碍。比如垃圾的分类,就是为了减少处理垃圾的成本,从而使学生明白自己平常一些小的行为也会产生很大的环保价值,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 单元的最后部分,以人类面临的其他环境问题扩展学生对环境认识的视野,带领学生实际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包括参与一些社会环保活动),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教材安排了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我们也根据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和环保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在课堂中开展,也可以在校园里进行,甚至在教师或成人的带领下在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的规模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单元目标三、科学知识: 1知道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垃圾,了解垃圾

27、处理的一般方法及其优缺点。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知道垃圾怎么分类,每类包括哪些,知道各类垃圾的合理处理方法。 4、认识可回收利用的物品和材料,了解一些常见的可回收材料的回收方法及其好处。 5、知道人类面临的一些环境问题:缺水、气候变暖、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等。 6、了解家乡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7、了解人们开展的环境保护工作及取得的初步成果。教学建议 1把正确认识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单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尽量结合本地区

28、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事例进行教学。教材提供了一般的普适性的内容,而结合当地实际的环境教育才是对学生最生动最有效的。我们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追求实效。 3要十分重视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并不容易,需要长期的坚持,前提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要充分估计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从时间、安全、方法、途径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如垃圾堆里有什么中关于家中垃圾的调查要提前布置,提醒孩子争取家长的支持。如考察家乡的环境中对家乡水资源的考察,要强调安全,对查找植物的“杀手”要给予查找途径和方法的指导。 5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参加环境保护活动需要真正的行动,而非口号。我们要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明确哪些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把我们的环保行动切实开展起来。可以与校外机构的环保行动、学校大队部活动、班队活动等相结合。15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