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构造金山读图报告.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4311393 上传时间:2024-09-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造金山读图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构造金山读图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地层和岩体 第三章 地质构造 第四章 构造层 第五章 地质构造发展史 第六章 总结 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 前言 本次实习的《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是将所学《构造地质》理论知识及有关课程相结合。本次实习的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图区内地势北高东低,主要山峰为:飞来峰、奇峰、雨峰。最高点为渚岭1800m,最低点为河北村小于800m,图区内山地分布广泛。该地区经过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以及岩浆岩体的侵入。 该地区地势较为平缓,山峰、谷底落差不大。河流主干在东南部流过,自西部、东北部有支流流经汇入东南部主干流水。 该地区村镇分布于东部及中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且较分散。其中,金山镇位于东部河流主干旁。 因此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分析能使我们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更好的掌握并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更好的了解。 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为编制《金山镇AB地质构造剖面图》,编制《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结合编制的《金山镇AB地质构造剖面图》和《金山镇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镇地质图》,分析该地区地层、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编写《金山镇综合地质报告》。 第二章 地层和岩体 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该地区的地层主要有古近系地层(E)、白垩系地层(K)、三叠系地层(T)、二叠系地层(P)、石炭系地层(C)、泥盆系地层(D)。其中,古近系地层分布在西北角,白垩系地层分布在西北部及东北部,三叠系地层分布在东北角及中部沿断层分布,其余大面积地区都为泥盆、石炭、二叠系地层。 D2: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为河流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核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D3: 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河北村背斜的翼部,与上覆地层为整合接触。 C1: 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C2: 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 P1: 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向成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范围内,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2: 中二叠统砂岩,为滨—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与上覆岩层为整合接触。 P3: 上二叠统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呈一长条状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岩层T2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T2: 中三叠统泥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沿桑园—三岔河断裂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底层T2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K1: 下白垩统砂岩、砾岩,为滨海或者湖相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呈一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与上覆岩层K2为整合接触关系,与下伏地层P3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K2: 上白垩统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或者湖相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和北部,该时期的沉积范围增大,导致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 该地区发育有两种岩浆岩,位于陵庄周围的花岗岩和位于李家西侧以及陵庄东侧的斑岩脉。 花岗岩: 分布于图区的东北角,在陵庄周围大面积分布, 面积约为5k㎡,与围岩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该花岗岩体侵入P3—T2地层及其所形成的褶皱构造,又由于它被陵庄—三岔河逆掩断层所切穿,所以它的形成时期晚于褶皱形成时期而早于逆掩断层的形成时期。 斑岩脉: 二者均呈长条状分别分布于图区的西侧和东北角,分别位于李家西侧和陵庄东侧。前者走向为北东—南西向,面积约为0.4 k㎡,出露地表面积约为0.4km2,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其侵入时间为K2之后。 第三章 地质构造 1.断层 金山镇地区共发育正断层5个,逆断层2个,平移断层4个。 a..雨峰—奇峰走向断层 该断层位于该地区中西部,通过雨峰、奇峰,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断层面产状约为320°∠25°。上盘出露地层为C1、C2,产状约为320°∠50°;下盘出露地层为C2、P1、P2,产状约为350°∠40°。上盘有背斜及向斜,有地层重复;下盘从C1—P2,无地层缺失和重复。该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掩断层,断距约为2.1km。该断层在中部被两个平移断层错开,止于K2地层,形成于P2—K2。 b.中部走向断层 该断层位于该地区中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通过桑园、五里河附近。断面产状约为315°∠22°。上盘出露地层为C1—P3和T2,产状约为320°∠45°;下盘出露地层为P2、P3、T2,产状约为320°∠40°。上盘有一倒转背斜及飞来峰,无地层重复及缺失;下盘有一倒转向斜,及两个构造窗。该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为逆掩断层。该断层穿过花岗岩,形成于T2之后。 c.奇峰倾向断层和雨峰倾向断层 这两个断层都位于该地区中西部,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切断了雨峰—奇峰走向断层F1及西部王庄斜歪向斜f4,出露地表的C1与C2,P1与P2的地质界线。该断层均为平移断层,其中F3为右移断层,F2为左移断层。该断层形成于雨峰—奇峰走向断层F1之后。 d.王家庄倾向断层和金山镇倾向断层 这两个断层都位于该地区东南部河流流域,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切断了出露地表的P1和P2的地层界线。断层均为平移断层,切均为右移断层。该断层形成于P2之后。 e.东南角河北村倾向断层 这一系列断层都位于该地区东南角河北村附近,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切断了出露地表的D2、D3、C1间的地质界线和河北村直立背斜。这些断层均为正断层,形成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该断层形成于C1之后。 2.褶皱 金山镇中西部及东南部共有东北—西南走向的背斜4个,向斜2个。 a.西部斜歪背斜 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西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岩层产状约为315°∠45°,东南翼岩层产状约为130°∠7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75°,属斜歪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b.雨峰斜歪背斜 该褶皱分布在西部,穿过雨峰、奇峰,并被一个逆掩断层切断,且被两个平移小断层错开,其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核部为下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上石炭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约为315°∠50°,东南翼被断层切断,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该背斜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e.飞来峰向斜 该向斜位于金山镇地区的中部延伸方向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上三叠系地层。两翼中三叠系地层。西北两翼产状320°∠80°.东南翼产状325°∠45°转折端弧线枢纽水平,轴面倾斜为斜歪水平褶皱,该向斜位于F3的推覆造作用。加上风化剥蚀形式飞来峰于向斜之上。 c.西部王庄斜歪向斜 该褶皱分布在雨峰西部,穿过王庄,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上石炭统地层,两翼为下石炭统地层,为向斜。西北翼产状约为130°∠70°,东南翼产状约为315°∠5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弧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倾角约为70°,属斜歪水平褶皱。该向斜位于西部斜歪背斜f1和雨峰斜歪背斜f2之间,形成于下白垩世之前。 d.中部倒转向斜 该褶皱分布在该地区中部,在南部的逆掩断层出出露地表,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中三叠统地层,两翼为上二叠统、中二叠统地层,为向斜。西北翼产状约为325°∠80°,东南翼产状约为325°∠45°,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于水平,为弧线,轴面向西北倾斜,属斜歪水平褶皱。该向斜形成于中三叠世之后。 e.河北村直立背斜 该褶皱分布在东南部河北春附近,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其核部为泥盆系地层,两翼为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地层,为背斜。西北翼产状约为320°∠40°,东南翼产状约为120°∠40°,转折端为弧线。枢纽近乎水平,为直线,轴面近于直立,属直立水平褶皱。该背斜被多个正断层错段,形成于下二叠世之后。 3.断层与褶皱间关系 雨峰—奇峰走向断层F1为逆掩断层,且错断雨峰斜歪背斜f2,同时被奇峰平移断层F3和雨峰平移断层F4错断。该断层F1使背斜f2在上盘的一边核部变宽,且使核部错开导致上盘出现新地层C1 、C2。该地的奇峰平移断层F3和雨峰平移断层F4使背斜f2的核部和轴迹都错开,在平面上表现为岩层的错移。 中部走向断层F2是逆掩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在平面图上其东西两侧共形成两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F2错断了中部倒转向斜f5,使其上盘核部变窄,轴迹错移,并在地表出现地层重复现象,重复地层为P2、P3。 王家庄倾向断层F5和金山镇倾向断层F6为平移断层,错断了P1、P2在地表的出露界线,使其错移。 东南角河北村正断层F7、F8、F9、F10、F11使该地形成了一系列地垒和地堑:F7、F8间为地堑,F8、F9间为地垒,F7、F10构成阶梯状断层,F10、F11之间为地垒。这一系列正断层错断了河北村直立背斜f6,使其在上盘核部变窄。同时,由其所断地层D2、D3、C1在平面上出露宽度发生变化。 4岩浆岩 金山镇地区的岩浆岩主要由花岗岩和斑岩组成,位于东北角面积较小,其构造与岩体边界产状平行。花岗岩侵伏早期岩层,边界线被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切割,由此可以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早于此处逆冲断层的形成,而花岗岩又覆盖于下盘的T3、T2、P2之上,说明花岗岩的形成晚于下盘褶皱的形成;斑岩覆盖与花岗岩之上,其边界线也被K2截断,说明斑岩的形成晚于花岗岩而早于K2。 第四章 构造层 白垩系地层与较其老的地层间存在角度不整合面,根据地层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将该区域地层分为两套构造层:构造层Ⅰ 白垩纪—古近纪构造层,构造层Ⅱ 泥盆纪—三叠纪构造层。三叠系地层与较其老的地层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根据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关系,将此构造层又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Ⅱ-Ⅰ泥盆世—二叠世构造层,构造层Ⅱ-Ⅱ 三叠世构造层。 这个地区的构造类型以褶皱和断层为主,二者均在图区内广泛分布,其次还分布有不整合接触。该地区中部和东南部还发育有4个主要背斜,其中1个为倒转背斜。在西部两个背斜中间及中部逆掩断层一侧各发育有一个向斜。由于断层的位移及外力的剥蚀作用,在该地区中部形成了一个构造窗和两个飞来峰。由于岩浆活动,在金山镇西部和东北角有斑岩和花岗岩侵入。 这套地层遍布图区,其为遭受断层和褶皱改造地区,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在北西—南东方向上成条带状分布,对称式或者不对称式重复出现,地层走向大多为北东—南西向,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50度,西部岩层倾角较小,南部岩层产状较陡,倾角达到了70度。该构造层内存在一个缺失面—T1时代的地层,即T2与P3之间存在一个平行不整合面。 b.泥盆纪—三叠纪构造层 该构造层中中三叠统地层与上二叠统地层间缺失下二叠统地层,为平行不整合关系,据此将该构造层分为两个亚构造层: I.构造层Ⅱ-Ⅰ泥盆世—二叠世构造层 主要地层及岩性为中泥盆统砂岩、砾岩,上泥盆统页岩、泥岩,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下二叠统灰岩、泥岩,中二叠统砂岩,上二叠统灰岩、页岩。这些地层分布在该地区中部及东、南部,分布面积广泛,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地层。这些地层大多为整合接触关系。 第五章 地质发展史 金山镇地区自中泥盆世以来经历了多期地壳运动。地壳发生了多次抬升与沉降,并且遭受了水平挤压应力场的作用,最终造成了今天的地形地貌。 中泥盆世时期该地区位于海平面之上,为河流相沉积,沉积了砂岩、砾岩;之后地壳下降,地面下降到了海平面以下,并且于晚泥盆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沉积了页岩、泥岩。晚泥盆世晚期地壳开始抬升,到早石炭世时,该地区已经抬升到地表,并且开始接受河流沉积,先沉积了下石炭统砂岩、砂砾岩;早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下降,并且接受滨—浅海沉积,于晚石炭世时期沉积了上石炭统粉砂岩、页岩。晚石炭世晚期,该地区地壳继续下降,并且开始接受浅海沉积,于早二叠世沉积形成了下二叠统灰岩、泥岩;早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抬升,但并未完全抬升出地表,在中二叠世开始接受滨—浅海沉积,并且沉积了一套中二叠统砂岩;中二叠世晚期,该地区地壳又下降,下降到海平面以下,于晚二叠世开始接受浅海沉积,形成了上二叠统灰岩、页岩。早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出地表,接受风化剥蚀,因此缺失了早三叠世T1的地层。晚三叠世时期,该地区地壳抬升到地表,经受风化剥蚀,并且于晚三叠世到晚侏罗世时期,该地区经受了巨大的构造运动,整个地区受到了北西—南东方向的挤压应力,形成了该地区一系列的断层和褶皱构造,同时在该时期,在该地区的西部和东北部发生了岩浆岩体的侵入,形成了花岗岩和斑岩。至今,该地出露地表的大面积白垩纪、中三叠世地层受到剥蚀,同时在断层F2周围形成一个构造窗和一个飞来峰。 第四章 地质构造演化史 构造层是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的地层序列,金山镇地区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即D2—T2构造层和K1—K2构造层,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演化阶段。其中D2—T2构造层由于T2与P2的平行不整合面所限定的地层系统和构造系统,可再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即D2-P构造层与T2构造层。结合所学理论分析地质构造演化如下: 1、D2—P2构造层包括D2的白垩砂岩和大部分页岩和灰岩,D2的白垩砂岩应该是海洋或是湖泊相沉积,但由于金山镇处在中国地区,因而是中国陆相沉积的湖泊相,D3—P2的页岩和灰岩是滨海沉积岩,由此可推知这一构造层形成于浅海沉积环境,可知这段时间地壳有轻微的抬升,幅度很小故而沉积过程稳定。 2、T2与P2之间缺失地层T1形成平行不整合,推知T1时段内岩层没有继续接受沉积,地壳开始垄升,但还没有形成褶皱和断裂,只是一次大的造陆运动。 3、在T2-T3时段内岩层继续接受沉积,仍形成灰岩,说明此过程也是在浅海沉积环境中。 4、在T3-K1过程中,缺失J系,并形成角度不整合,可知在侏罗纪里发生了一次大的造山运动,产生了一系列的大的褶皱和断层,并有岩浆侵入,即花岗岩和斑岩。 5、K1-K2之间又开始接受沉积,但沉积的范围不大,形成的砂岩是陆相沉积高地,滨海沉积环境。但在图北部略偏东的位置只沉积了K2而没有沉积K1,说明沉积时发生了海浸。总结 通过一周的《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我学会了地质图的分析,了解不同倾斜程度的底层、褶皱的够造、断层的够造并且能对各种构造进行分析其地质现象分布规律对褶皱、断层、不整合构造岩浆侵入活动地区的分析方法、从地质图中描绘出地质纲要图、地质剖面图、根据地质图分析区域的地质发展史的方法并且能大概分析出其应力方式与方向等。对《地质构造学》课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加以巩固与深化。 本次实习让我学会了又很多东西要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才能更好的掌握。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实际的地质图分析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这次实习让我我知道地质工作是一项谨慎细心的工作,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本次实习报告已完成,感谢李老师对我实习中的指导。 参考文献: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武汉); 曾佐勋等,2008.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王根厚,张长厚,曹秀华,2010,构造地质学实习讲义,地质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