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峰八中高一必修三导学案 主编 唐群丽 主讲 唐群丽 宋仲为 胡许吾 朱松平 2013年3-4月使用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k班级 姓名 【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3.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2.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解题:本文是史论。“过秦”意思是 ,“过”是 “论” ,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
2、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2.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 , 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他的政论散文 (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 。二、阅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 ) 膏腴( )逡( ) 镞()黔( ) 氓( )隶隳( ) 鞭笞( ) 轸( ) 恬( ) 藩( ) 瓮( )牖( )孝公
3、既没( ) 召( )滑 俯首系( )颈 践华( )为城 劲( )弩 不及中( )人 墨翟( )蹑足行( )伍 朝( )同列 将( )数百之众 度( )长絜大 比权量( )力 万乘( )之势 一夫作难( )【探究案】探究一:1、 阅读并翻译第一段。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窥周室(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于是秦人拱手( )取西河之外(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据肴函之固( ) 内立法度( )外( )连横而斗诸侯( )探究二:研读第一段: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
4、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检测案】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A.膏腴(y) 藩篱(fn) 崤山(yo) 蒙恬(tin)B.逡巡(qn) 锋镝(d) 蹑足(ni) 墨翟(zhi)C.谪戍(zh) 鞭笞(ch) 黔首(qin) 囊括(nn)D.隳名城(hu) 户牖(yu) 棘矜(j) 赢粮(yn)2.下列句子中书写全对的一句是( )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B.
5、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D.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3.对下列名词状语的分类、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席卷天下 云集响应 船载以入 西举巴蜀内立法度 斗折蛇行 日积月累 吾得兄事之良庖岁更刀 相如廷叱之 A.句表比喻,讲成“像那样” B.句表处所,译为“在” C.是时间名词作状语,译为“日日”、“月月”、“每年” D.表工具,译为“用”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贾谊(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
6、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前20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他的政论散文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
7、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2. 后人对贾谊(史称贾生)的评价:苏轼论贾谊: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成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节自贾谊论有删节)毛泽东论贾谊:毛泽东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又写了七律咏贾谊:“少年倜
8、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
9、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4.第二段中相关人物介绍:宁越战国时中牟人。相传他怕种田劳苦,发愤读书。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别人睡觉他不睡觉。学了十五年终于学成。徐尚战国时人,以苏秦为首的合纵连横谋士。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被诸侯重用,相传最多时,曾身挂六国相印。与赵
10、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遭车裂而死。杜赫战国策中关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这些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
11、的愿望。周最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较强,但私欲也很重,时刻不忘为自己谋利,所以成不了大事。战国策中涉及的21篇。陈轸战国时纵横家。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于浊泽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将领。韩臣公仲向韩王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让秦国向南出兵攻打楚国。楚国处在秦、韩军队联合进攻的情况下。楚国谋臣陈轸向楚王献缓兵之计,即告示全国,调兵遣将,扬言去救韩;并派遣使者,携带很重的礼品献给韩国,阻止秦、韩合兵。韩王果然中计,听信楚国救援韩国的假言,派人与秦国断交。秦、韩大战,楚国坐山观虎斗。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召滑(sho hu)召滑是接替昭阳担任大司马的人物,也是楚国
12、抗秦派的另一个代表,是一个精明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前317年,楚简记此年为“大司马昭滑救吕之岁”。楚之吕即河南南阳,昭滑救吕,大概是为了援助正在与秦兵苦战的韩魏两国。前314年,昭滑参与了存燕运动的外交活动。苏厉 事迹不如两位兄长多,但是由于三苏(苏秦,苏代,苏厉)被后世称道,也同样闻名遐迩,也可能含有苏氏家族雄辩才能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为齐国服务。战国策中涉及的8篇。乐毅 生卒年不详,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乐毅先祖乐羊为魏文侯(魏斯,魏国开国君主)手下的将领。曾率兵攻取中山(参见魏灭中山之战),因功被封
13、在灵寿,乐羊死后,葬于灵寿,从此乐氏子孙便世代定居在这里。中山复国后,又被赵武灵王(?前295年)所灭(参见赵攻中山之战),乐毅也就成了赵国人。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子连称“孙吴”,著有吴子, 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带佗易林益之临说:“带佗、儿良,明知权兵,将师合战,敌不能当,赵、魏以强”可知他们是赵,魏的将领倪良-战国时期军事家,率领六过军队始祖西汉御史大夫倪宽 (?前103)西汉武帝时千乘郡(今东营市广饶县石村乡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贫寒,每下地劳动
14、,总是把五经挂在锄钩上,有空即读,“带经而锄”的故事广为流传。王廖战国时人。名将兼兵法家。吕氏春秋不二篇:“王廖贵先,倪良贵后”。贾谊过秦论:“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时将军戮。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战国八将领之一,主要生活在赵武灵王(前324前299年)到赵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时期,享年约60余岁。田忌生卒年不详,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南),故又称徐州子期。战国初期齐国名将。田忌以田齐宗族的身份作齐将,他很赏识孙膑的军事韬略,向
15、齐威王举荐孙膑,威王任孙膑为军师。廉颇 生于公元前32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第二课时k【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第三段。【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 ”,是 采取的一种 ,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当时一些诸侯国也曾采取另一种策略来对付秦国,
16、叫“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合从缔交 通 陈利兵而谁何 通 威振四海 通 3.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尊贤重士( ) 会盟而谋而弱秦( )约从离衡( )追亡逐北(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以弱天下之民( ) 却匈奴七百余 ( )以愚黔首( )4.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蒙故业,因遗策。(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相如因执壁却立。( )因利乘便( )策振长策而御宇内。( )蒙故业
17、,因遗策。( )制覆至尊而制六合。(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通乐毅之徒通其意。(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致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延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北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汉王引诸侯兵北。( )信 明智而忠信(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探究案】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
18、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3.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检测案】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合从缔交,相举为一B.追亡逐北,伏尸百万C.外连衡而斗诸
19、侯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 因利乘便(因为)B.合从缔交,相举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防)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天下云集响应。外连衡而斗诸侯。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赢粮而景从。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A./ B./C./ D./4.下列加点词的用
20、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会盟而谋弱秦 弱:使弱B.天下云合而响应 云:像云一样C.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控制,统治D.外连衡而斗诸侯 斗:对斗争5.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A.当是时也,商君佐之B.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C.以致天下之士D.沛公引兵之薛6.下列各句已补出被省略的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B.收天下之 兵,聚之(于)咸阳C.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D.(百越之君)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7.下面一组译文中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译文:举起长鞭来驱赶天下诸侯。B.
21、执敲扑而鞭笞天下。译文: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译文:于是派蒙恬去筑守像篱笆一样重要的长城。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译文: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E.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译文:(秦始皇)凭着华山当作城墙,就着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其下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就十分牢固。8.翻译下列句子。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译文:_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译文:_秦有余力
22、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译文:_ _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第三课时k【学法指导】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注意积累文言实词。【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4、5段,
2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学习重难点】研读文章4、5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预习案】一知识积累:1.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赢粮而景从 通 百有余年 通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才能不及中人( ) 将数百之众( ) 赢粮而景从( ) 斩木为兵( ) 山东豪俊( )同年而语(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天下云集而响应(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并起而亡秦族矣( )序八州而朝同列( )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A.为天下笑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蹑
24、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5.默写:振长策而御宇内, ,履至尊而制六合, ,威振四海。,却匈奴七百余里;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 ,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探究案】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3.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
25、解这句话?4.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 ):写 第一层:():写 第二层:( ):写 (二)议论部分( )写 5.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6.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检测案】1.填空。(1)战国四公子:齐国_(姓名_)、赵国_ (姓名_)、楚国_ (姓名_
26、)、魏国_ (姓名_)。(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以东,“山东”指以东,“河南”指_以南。“百越”指古代_族居住的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3)“黔首”是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泛指下层人民。“七庙”是_的宗庙。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C.焚百家之言 言:言论,句中指著作。 D.乐毅之徒通其意 徒:门徒。3.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27、何也4.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百有余年巩固提升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甲)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乙)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
28、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贾谊论)4.下列与“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的“属”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张)衡少善属文 B.属于作文以记之C.以东属于(孙)权D.游侠私剑之属5.“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中“闻”所领的文字是( )A.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B.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C.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
29、常学事焉D.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6.下列各句中的“颇”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B.颇似楚汉时C.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D.颇思投笔去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译文(7-9题)。7.闻其秀才( )A.听说他是秀才。B.听说他才学优秀。C.听见说那个秀才。D.听说那人才学优秀。8.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A.人人感到像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B.人人都按照他的意思说出想说的话。C.人人都说出了自己意思中的话。D.人人都说出了皇上想听到的话。9.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A.为贾生着想的人,在行为方面也应该谨慎啊。B.像贾生这样的人
30、,在立身行事方面也应该谨慎啊。C.像贾生这样的人,对(周围)所发生的事要谨慎啊。D.为贾生着想的人,对(贾生周围)发生的事要谨慎啊。10.作者引用苻坚得王猛这个事例的目的是( )A.赞扬王猛明智,善于发现苻坚这样的人才。B.赞扬苻坚聪明,善于发现王猛这样的人才。C.说明只有尽斥旧臣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D.说明只有聪明通达头脑清醒的君主才能充分发挥贤才的作用。11.读李商隐贾生诗,选择正确的一项是(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A.本诗主旨与甲文相似,赞扬贾生因才能而受到重用。B.本诗主旨与乙文相似,既赞贾生之才能,又指出其不足。C.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
31、同,讽刺贾生只会谈鬼神之事。D.本诗主旨与两文都不相同,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 第一课时答案:1.解题“过秦”意思是 “指出秦的过失” ,“过”是动词。“论”是一种议论文体,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2、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崤(xio)膏腴(y)逡(qn) 镞(z)黔(qin)首 氓(mng) 隳(hu) 鞭笞(ch)轸(zhn)恬(tin) 藩(fn) 瓮(wng)牖(yu) 孝公既没(m)召(sho)滑系(x)颈华(hu) 劲(jng)中(zhng)人 墨翟(d)行(hng)伍 将(jin
32、g)度(du)长絜大 比权量(ling)力 万乘(shng)之势 朝(cho)同列一夫作难(nn)二.1、窥周室( 窥视 )务耕织(大力从事)修守战之具(防守和进攻)拱手(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取西河之外(黄河)2.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据肴函之固 ( 形容词作名词,险固地势 ) 内立法度(名词作状语,对内)外(名词作状语,对外 )斗诸侯(使动用法,使争斗)二、研读第一段:3.提示:主要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4. 提示: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
33、、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5.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提示: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 “君臣固守而窥周室” “商君佐之”,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1、C(A项中的“崤”应读“xio”。B项中的“翟”作姓多数念“zhi”,此处应念“d”。D项中的“赢”应为yn。)2.答案:B(默写中
34、常因同音而写别字,A项中的“候”应为“侯”,C项中“抱”应为“报”,是“报复”之意。D项中的“崛”应为“倔”,是通假字。)第二课时答案1. “连衡”也写作“ 连横 ”,是 秦国 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当时一些诸侯国,叫“ 合众 ”。提出前一种是 张仪 ,提出后一种是 苏秦 。1.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合从缔交 从 通 纵 何 何 通 呵 威振四海 振 通 震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尊贤重士(形容词作名词,贤才) 弱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约从离衡(动词使动用法,使离散) 追亡逐北(动词作名词,败北的军队)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作动词,当帝王)
35、 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名词作状语,在北边) 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动用法,使退却) 以愚黔首(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愚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沿袭) ( 凭借 )趁机) (凭借)策(鞭子)(策略)制(统治) (统率 )( 制服) (规模 )兵( 兵器 ) ( 军队 )通 (沟通) ( 通达 )致( 发展到 )( 招纳 )延(迎接,迎战) (延续 )北(败北的军队) ( 向北)( 往北走 )信 守信(可靠的)( 通“伸” 伸张)2. 答案:惠文王、武王、昭襄
36、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 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史实补充:“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苏秦说六国从亲,约在前334前332年之间,其时苏秦任从约长,并佩六国相印。“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是第一次合从。前318年,苏秦再次约从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六国,六国兵皆引而归(年表中作“五国”)。这是第二次合从。此外,前298年,魏、齐、韩三国曾联合攻齐。还有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这已不在上述87年之内了。从上述史实可以看出,所谓“九国之师”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这也说明史论叙史跟史传的不同。2.在第2自然段第 1 大层中,3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1小层写秦攻各国,第2小层写各国攻秦,第3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明确:还可以有一种理解,3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1小层,写秦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