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doc

上传人:丰**** 文档编号:4301620 上传时间:2024-09-0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简介(1875年4月-5月初),见哥达纲领批判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单行本历史背景哥达纲领批判写于1875年4-5月间。公开发表于1891年,相隔15年之久。是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不顾社会民主党内领导人的阻挠而公开发表的。(一)写作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政治上四分五裂。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也有所发展。在莱茵河中游地区发展了金属工业。在萨克森、西里西亚等地发展了纺织工业不少地方开始使用机器生产。水陆运愉也有显著的发展。德国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逐步成长壮大,并形成了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根据当时德国的经济、政治情况,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封建统治,消除封建割据,实行全德统一,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当时摆在德国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全体劳动者面前的历史任务。但是由于德国资产阶级非常害怕工人运动的发展,因而同封建势力妥协,宣扬劳资合作和崇拜普含士王朝等思想来腐蚀工人阶级的意志,以削弱工人运动。因此,在德国工人运动中滋长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潮。到了19世纪60年代末,德国工人运动由于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一个是拉萨尔派,一个是爱森纳赫派。拉萨尔派是机会主义派别。其领导人是拉萨尔(1825一1864年),出生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是庸俗的民主主义者。他自称为马克思的学生,但实际上并不是马克

3、思主义者。1862年参加工人运动,先后抢出了工人纲领和公开复信等小册子宣扬通过“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的观点。暗中与德国宰相俾斯麦勾结,1863年5月被选为全德工人联合会”主席。同年7月,他向俾斯麦表白:“劳动者本能地倾向于独裁统治”“他们很愿意拥戴国王为社会统治的天然工具。”并秘密接受傅斯麦的津贴1864年8月,为了争夺一个女人,与罗马尼亚贵族决斗而丧命他死以后,他的信徒贝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继续推行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路线。另一派是爱森纳赫派。它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亲切关怀和指导成长起来的。威廉李卜克内西,奥古斯特倍倍尔是主要领导

4、人。这一派曾积极参加“全德工人联合会”的筹建工作,并在“全德工人联合会”里l可拉萨尔及其信徒进行斗争。1867年退出“全德工人联合会”,参加第一国际。1869年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并制定了社会民主党纲领。纲领以第一国际共同章程的精神为指导,提出坚决反对当时德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提出政治自由是劳动阶级经济解放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宣布自己是“国际的一部分”,以国际的目的为日的。由于在爱森纳赫城成立的,所以称为爱森纳赫派。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在一系列理论和政治问题上存在着原则的分歧:第一,对待德国统一问题。拉萨尔派完全拥护普鲁士王朝宰相傅斯麦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靠

5、俾斯麦的“铁血手段”来建立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爱森纳赫派则主张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推翻各邦的君主专制,建立全德共和国,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条件。第二,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问题。拉萨尔派宣扬“依靠国家帮助”建立全产合作杜,实现社会主义。爱森纳赫派则主张推翻地上资本家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第三,对待第一国际的态度。拉萨尔拒绝参加第一国际,并阻挠工人参加第一国际的活动。爱森纳赫派则积极参加第一国际的活动。第四,对待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问题。拉萨尔派在国会投票赞成俾斯麦的军事顶算,支持1870年普法战争和武装镇压巴黎公社起义,爱森纳赫派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反对普鲁士王朝对法

6、国的侵略和武装镇压巴黎公社起义等等。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以后,德国实现了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它是容克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是一个军事专制帝国。德国统一以后,随着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行政法律制度的划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19世纪70年代完成了工农业资本主义化。无产阶级队伍更加迅速壮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才盾更加激化。187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也席卷了德国,从而加剧阶级矛盾。工人阶级反对俾斯麦的反动政策和资本主义剥削的斗争更加高涨。当时的德国政府为了镇压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疯狂迫害工人阶级组织及其领导人。1872年以“叛国罪”判处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的徒刑。面对敌人的镇压,

7、工人群众越来越感到队伍团结的重要性。为此,爱森纳赫派多次建议两派合并,但却遭到拉萨尔派的拒绝。由尹爱森纳赫派执行正确的路线,在工人中的威信迅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工人站到爱森纳赫派这一边来。拉萨尔派由于执行机会主义路线,逐渐失去工人群众的信任,濒于瓦解。1869年他们控制的会员35000人,到1871年只剩下4200多人。原来他们曾多次拒绝爱森纳赫派的和解或合作的建议,而1873年以后却一反常态,高喊“团结”,主动向爱森纳赫派提出要求合并。恩格斯给倍倍尔信指出:“既然这些先生们现在自己来谋求和解,那他们一定是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了。”(第27页)紧接着1871年10月两派开始协商合并事宜,并决定于1

8、875年5月22日在哥达举行党的统一代表大会。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这是给爱森纳赫派提出的尖锐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关心德国工人运动的团结和统一。并为此而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工作和宣传工作。鉴于当时机会主义思潮远远没有肃清,因而建立统一的工人党的条件尚未成熟所以,马克思提出;“那就干脆缔结一个反对共同敌人的行动协定好了。”(第6页)并指示爱森纳赫派声明“决不拿原则做交易”(第4页)。恩格斯给倍倍尔信时指出。“是否合并要看他们有多少诚意放弃他们的宗派口号和他们的国家帮助,并基本上接受1869年的爱森纳赫纲领或这个纲领的同目前情况相适应的修正版。”合并的条件是“他们不再做宗派主义者,不再做拉萨尔派”

9、。第28页)但是,李卜克内西热衷于合并,未听进这些劝告背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拉萨尔派的头目哈森克维尔共同起草了渗透拉萨尔派机会主义观点的纲领草案,即套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18?5年3月l日分别在两派的报上同时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了以后十分气愤,指出,这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会使党堕落的纲领。”(第3页)“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第32页)恩格斯严肃地说“马克思和我永远不会承认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断党”。(第32页)4月至5月初,马克思抱病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此即哥达纲领批荆,希望爱森纳赫派领导人能认识错误,加以修改。但李卜克内西根本听不进去,纲领草案略加修改以后,于1

10、8了5年5月,在哥达城召开的合并大会上通过了。(二)哥达纲领批判发表的历史背景哥达纲领批判是1891年,即15年后由恩格斯单独发表的。为什么当时不立即发表?为什么15年后才发表?一方面是由于李卜克内西等人对批判极为不满,千方百计地加以封锁和阻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尽管纲领存在着严重的错误,但两派合并以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和帮助下,德国工人运动仍然得到发展。在实践中,不仅德国工人阶级把它作为战斗的旗帜,而且它的敌人也未能识别纲领中的问题,反而把它当做真正的共产主义纲领来对待。正如恩格斯指出:“幸而这个纲领的遭遇比它应该有的遭遇要好些。工人、资产者和小资产者在其中领会出它本来应该有但现在却没

11、有的东西,任何一方面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想到去公开分析这些奇怪的词句中任何一句的真实内容这就使我们可以对这个纲领保持沉歇。”(第35页)又说“资产阶级新闻界的蠢驴们没有这样做,反而以非常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纲领,领会出其中所没有的东西,并做了共产主义的解泽。工人们似乎也是这样做的,仅仅由于这种情况,马克思和我才没有公开声明不同意这个纲领”(第38页)然而,在内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进行了严甫的批评这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原则性和灵活性。1891年,情况就不同了。形势迫使恩格斯不得不发表它了。“如果我还延迟发表这个有关这次讨论的重要的也许是最重要的文件,那我就要犯隐匿

12、罪了。”(第1页)15年后发表这个文件是当时革命斗争的需要。从德国国内情况看。1875年两派合并以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经广大党员的努力,德国工人运动获得迅速的发展。1877年,党员发展到3.5万人,在这一年的国会选举中获得近50万张选票,1874年增长36%,这种情祝引起了敌人的恐惧和敌视。1878年,俾斯麦借德皇威廉一世被刺事件,解散了国会又由新的国会通过了“镇压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即“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实行白色恐怖,镇压工人运动把社会民主党置于非法地位。俾斯麦的高压政策确实取得一定的效果。党的领导人面对敌人的突然袭击惊流失措。党中央委员会和国会党团竟声明自行解散,党内右

13、倾机会主义分子乘机蠢动起来。以伯恩斯坦等人为代表的机会主义分子纠合在一起,宣扬投降主义路线,主张把党变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党。以杜林分子莫斯特等人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分子组成盲动主义集团,鼓吹“立即革命”,以此暴露党的力量,毁灭党。但是,广大党员和工人群众却自动建立秘密组织,开展反迫害的斗争、马克思恩格斯挺身而出,支持广大党员和工人群众的斗争,鼓舞他们坚定信心,并为党制定了正确的策略盘由于广大工人群众的斗争公开和秘密的),俾斯麦眼看高压政策不成,就采取软的手法18的年取消“反杜会党人法”,实行所谓“自由主义政策。在敌人软硬兼施的诱惑下,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思想复活起来。以福尔马尔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

14、义分子公开美化资产阶级,吹捧“自由主义”政策的“进步性”,鼓吹社会主义者只要进行宣传教育,争取更多的选票和议席,就可以“和平”实现社会主义。党的个别领导人也大谈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具有可能性这股思潮严重影响了德国工人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并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同时,1890年10月,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哈雷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大会决定由李卜克内西拟定一个新的纲领草案,供次年在爱尔福特召开的党代表大会讨论,以代替哥达纲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李卜克内西对哥达纲领的错误有所认识,但很不彻底。而且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批评耿耿于怀,并企图翻案。在他起草的报告中,“一方面把抄自马克思手稿的东西放肆地当作自己的加以利用,

15、一方面不指明出处地针对这份手稿进行攻击。”(第48页)这表明,围绕哥达纲领的斗争还未停止。根本理论的分歧还未解决。为了同党内日益滋长的机会主义思潮作斗争,为了揭露拉萨尔派的真实面目,肃清其影响。也为了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争取在下一届代表大会能通过一个科学的共产主义纲领,恩格斯经过曲折斗争,迫使考茨基于1891年l月31日在新时代杂志第一卷第十八期将哥达纲领批判发表,恩格斯认为,党经过几年的考验比较成熟了,“会经受得住这种在十五年前使用的直率的语言”。(第48页)并指出:“此文在正式机关报上转载,会使我们敌人的进攻锋芒减弱,也使我们能够这样讲请看,我们是怎样自己批评自己的,我们是唯一能够这样做的

16、政党你们也这样试试看吧!”(第42页)恩格斯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还有国际上的背景。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以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国际工人运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如列宁指出的那样:“它带有和平性质,没有发生革命西方结束了资产阶级革命。东方还没有成熟到实现这种革命的程度”,“西方进入了为未来变革的时代作和平准备的阶段。”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3页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帮助下欧洲各国和美国的无产阶级都建立了自己的政党。1864年成立了第一国际。1883年马克思逝世以后,各国工人党在恩格斯帮肋下于1889年成立了第二国际。在新的形

17、势下,统治阶级也改变了斗争策略,利用高额利润收买工人贵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给工人一点合法权利。资产阶级策略的改变使得第二国际一些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思潮普遍滋长起来。恩格斯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正是为了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日益滋长的机会主义思潮进行斗争的需要。基本内容哥达纲领批判即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一文,共分四大部分一、二部分,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方面进行论述和批判。三、四部分是庆赶层建筑方面进行论述和批判。下面分四大部分介绍其基本观点。(一)这一部分的中心是关于经济基础问题。共分五个小节批判纲领五个条文。1纲领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

18、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第5页)。这一条文有以下错误。第一,“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这一概念是反科学的。马克思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第5页)科学的概念是“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第5页)。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第5页)但劳动必须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如工人劳动必须有机器、厂房、原料等。农民要劳动也必须有土地、农具、种子和肥料等,不然,劳动就是一句空话。当然,也就创造不出财富来。所以,马克思说,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

19、泉这句话,只是“在劳动具备相应的对象和资料的前提下是正确的”。(第5页)而纲领回避了劳动的物质条件而空谈劳动,是不符合实际的。理沦上是反科学的。马克思还指出:把劳动看作不依赖自然界即物质条件就能创造财富的观点是资产阶级的观点。第二,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这句话的要害是回避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企图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受剥削的根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分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丁把自然界当作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才成为财富的源泉。”(第5页)在阶级社会里,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是被一定的阶级占有

20、,都离不开所有制问题。1875年的德国,生产资料是被容克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占有,劳动人民一无所有,劳动者为了生活才不得不忍受剥削者的剥削。所以,物质条件被地主、资产阶级占有,这是劳动人民受剥削的根源。正如马克思深刻指出的那样:“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的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另一些已经成了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隶他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们的允许才能生存,”(第56页)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贫困,就必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应明确提出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问题。但纲领抽象地说“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而回避生产

21、资料所有制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掩盖资本主义制度下广大劳动者受苦受难的根源,这是对无产阶级的背叛。第三,纲领的结论同前提是矛盾的,其目的是维护地主资产阶级的剥削制度。马克思指出:“因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所以社会中的任何人不占有劳动产品就不能占有财富。因此,如果他自己不劳动,他就是靠别人的劳动生活,而且也是靠别人的劳动获得自己的文化。”(第6页)这样的结论才是正确的。但纲领没有这样做,而是借助于“因而”这个转折词引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扮(第6页)的结论。这个社会一切成员当然包括人劳动的剥削者所以,马克思指出:“这种

22、论点在一切时代都被当时的社会制度的捍卫者所承认。”(第7页)第四,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的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性。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的社会性的发展,以及由此而来的劳动之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劳动者方面的贫穷和愚昧,非劳动者方面的财富和文化也发展起来。”(第7页)这就是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两极分化。一边是劳动者方面贫穷、愚昧的积累;另一边是资产者的财富和文化的积累。“这是直到目前的全部历史的规律”(第7页)马克思指出了无产阶级起来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为“在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怎样最终创造了物质的和其他的条件,使工人能够并且不得不铲除这个历史

23、祸害。”(第7页)2纲领提出,“在现代社会,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由此造成的工人阶级的依附性是一切形式的贫困和奴役的原因。”(第8页)马克思首先揭露纲领篡改了国际章程的提法。国际章程是“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在那里是这样写的:“劳动者在经济上受劳动资料即生活像泉的垄断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会贫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础。”“国际章程”所指的“劳动资料即生活源泉的垄断”既包括资本家阶级也包括地主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垄断。而纲领却篡改为“在现代社会中,劳动资料为资本家阶级所垄断。”只提资本家阶级,不提地主阶级。这在当时的德国,这样的纲领是把贵族地主阶级排除在革命对象之外。“国际章程”

24、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即使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如当时的美国,地上仍然垄断土地,“资本家多半不是他的工厂所在的那块土地所有者”。当时的德国更加落后,地主阶级还掌握着政权,他们代表着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是极端的反革命派。所以,无产阶级革命既要反对资产阶级,又要反对地主阶级。但纲领篡改了“国际章程”的观点,接受了拉萨尔的思想,只反对资本家,而不反对土地所有者这是十分荒谬的。纲领为什么不反对地主阶级呢?马克思指出,“是因为拉萨尔由于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理由仅仅攻击了资本家阶级,而没有攻击土地所有者。”(第8页)这就是拉萨尔和他的信徒早已投靠了德意志帝国。3

25、纲领提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第8页)这一节重点批判上述条文兜售的“分配决定论”,并进而阐明了社会主义总产品分配原理和按劳分配原则。下面分三个问题进行分析。第一,对纲领鼓吹的公平分配进行批判。在分配问题上,纲领的错误是兜售拉萨尔的“公平分配”、“不折不了扣的劳动所得”等观点。“公平的”分配,“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按照平等权利属于一切社会成员,这是拉萨尔的分配观。其要害是“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第13页)颠倒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与分配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6、所谓“公平”和“平等”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他不仅决定不了经济基础,相反,他本身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指出“难道经济关系是由法的概念来调节,而不是相反地从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法的关系吗?”(第9页)另外,法权观念是有阶级性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认为,按资分配是很公平的但在无产阶级看来,在生产资料归资本家占有的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公平分配的。所以,各种社会主义宗派分子关于“公平”分配的论调都是骗人的。“公平的”分配是十分反动的理论。在拉萨尔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好的,就是分配不太公平。把分配制度改良一下,搞点所谓公平分配就可以了。这就暴露了“公平的”分配鼓吹者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

27、制度。纲领中“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这一句话也是公平分配论者的本质的自我露暴。因为所谓提高(不是变革),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这样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永存了,剩下的只能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搞点公平分配就够了,在揭露了“公平分配”论的实质之后,马克思进一步闹明了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第13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掌握在地主、资本家手里,这就决定了产品的按资分配形式,劳动者只能得到维护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要改变资本主义的不合理的分配关系,必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改变生产资

28、料私有制。这是正确的结论。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马克思指出:“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末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总产品。”(第9页)“劳动所得”怎样进行分配呢?纲领鼓吹: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劳动者都应得到“不折不扣”的拉萨尔的“劳动所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是错误的,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社会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是有折有扣的。社会总产品进入个人消费之前要进行6项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以上三项扣除是用于生产的。在经济卜是必要的口扣除多少,应当根据现有

29、的生产力来确定,部分的应根据概率论来确定。余下部分在进入个人消费之前,还得进行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马克思指出,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将会立即极为显著地缩减,并将随者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马克思指出,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将会立即显著增加,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这里应当注意的是马克思对于第一、第二两项扣除的说明。以上六项扣除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如马克思指出:“从一个处于私人地位的生产者身上扣除的一切又会直接或间接地用来为处丁社会成员地位的这个生产者谋利益。”

30、(第10页)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问题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着重阐明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的按劳分配原则。(l)阐明了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马克思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所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

31、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第11页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里个人消费的按劳分配是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旧社会脱胎出来,因而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都不成熟所决定的。2)阐明了按劳分配的进步性。马克思指出,“显然,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就它是等价的交换而言)的同一原则。”第11页)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但同私有制条件的等价交换原则相比有根本区别:一是内容和形式都改变了;二是原则和实践不再互相矛盾。体现了按劳分配的进步性和优越性。从内容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反映的是私人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

32、系。在资本主义下,劳动力也成为商品。所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反映的是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在等价背后是不同资本集团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除了个人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成为个人财产。所以按劳分配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反映的是劳动者之间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内容,不再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它否定剥削,是分配制度上的巨大变革。从形式看。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要通过市场,借助货币形式。而按劳分配的等价交换不再通过市场,也不采取货币形式,而是凭借证书,即劳动券来实现的。这是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从原则和实践的关系着。在资本主

33、义的商品交换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由于竞争和供求关系的影响,等价交换是个平均数,井不存在几f每一个具体的交换场合。在实践上,有的场合价格高于价值,有的场合价格低于价值。所以,原则上是等价,但在实践上并不都是等价的。但按芳分配所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由于采取劳动券形式,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每一个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一定形式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领回来。在这里,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在原则和实践不再相互矛盾了。以上就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明的按劳分配的历史进步性。同现实生活相比,马克思设想的情况有些已发生了变化。如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按劳分配是通过劳动券

34、来实现的,而当前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商品货币关系,还是市场经济。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它只能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这是当前研究按劳分配实现形式时应当注意的尽管如此,马克思讲的按劳分配的等价交换所体现的内容同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听体现的内容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正是按劳分配的本质。所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形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按劳分配所体现的经济关系的本质。(3)阐明了按劳分配的局限性。马克思指出:“虽然有这种进步,但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第11页)因为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平等权利仍然是有形式上平等、事实上不平等的特征。“它默

35、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第12页)以个人能力高低、劳动的强弱为条件,分配消费品,必然会出现事实上的不平等。马克思指出:“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第11页)得到的报酬就多一些,富裕一些;同样,“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第12页)这就是说,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的平等权利下,对不同劳动者会形成事实上的

36、不平等,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式的权利”,也就是按劳分配的平等权利的局限性。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不平等呢?马克思深刻指出:“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第12页)这就是说,实行按劳分配不承认阶级差别,但默认人的能力高低,劳动贡献大小的差别。因而,就要承认每一个劳动者之间由于劳动能力和具体的生活条件的差异,所形成的实际生活的不平等。这才是正确的态度。(4)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

37、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第12页)4纲领提出:“劳动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的事情,对它说来,其它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第13页)这一节着重批判纲领混淆敌友界限的谬论主要内容如下:第一,揭露纲领所谓“对它说来,其它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完全是从拉萨尔那里抄来的错误观点。第二,批判纲领粗暴地歪曲共产党宣言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

38、会中各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时指出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它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但从没有说过,其它阶级都是反动的一帮。对资产阶级来说,也不能说它一开始就是反动的一帮。在反对封建主斗争中,它们是当做革命阶级来对待的。而小资产阶级,尤其是农民,则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1874年的帝国国会选举,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还同小资产阶级政党结成联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使党在国会中的议席由一个增加到六个。事实说明,纲领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第三,揭露纲领粗暴地歪曲共产党宣言的政治目的,“是为了粉饰他同专制主义者和封建主义者这些敌人结成的反资产阶级联盟。”(第15页)纲领鼓吹的对工人阶级来说,“其它

39、一切阶级只是反动的一帮”,其要害是使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处子孤立无援的地位。这是反动的谬论。5纲领提出:“工人阶级为了本身的解放,首先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同时意识到,它的为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所共有的那种努力必然产生的结果,将是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气第15页)这一节着重揭露纲领所散布的拉萨尔的最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背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错误。第一,揭露纲领追随“拉萨尔以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对待工人运动,”公开背叛共产党宣言的国际主义思想。共产党宜言曾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在形式上是民族的,它首先必须在本民族、本国的范围内组成一个阶级,它直接的斗争舞台是在本国,同时无产

40、阶级的革命斗争在内容上则是国际性的,即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都应当是国际无产阶级反对国际资产阶级的斗争。事实上,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在经济上处于“世界市场的范围内”,在政治上处于世界“国家体系的范围内”。各国反动派也已经联合起来,镇压国际工人运动。俾斯麦的“国际的政策”(第15页)就是一例。1873年,在俾斯麦倡议下,组成的德、俄、奥三个帝国的同盟,目的在于共同镇压工人运动所以,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解放全人类,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但纲领根本不提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义务,把工人阶级的共同支援只归结为“意识到”“共有的意图”而已。第

41、二,揭露纲领关于“各民族兄弟联合”这一口号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兄弟联合这句话,“是从资产阶级的和平和自由同盟那里抄来的”,是资产阶级的口号。民族是划分为阶级的。纲领用这个概念来偷换“各国工人阶级在反对各国统治阶级及其政府的共同斗争巾的国际兄弟联合”这一革命的概念。纲领草案被马克思批判之后,偷偷改为“一切人的兄弟联合”这一修改更暴露了纲领的虚伪性,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货色。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马克思在批判纲领背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的同时,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即各国工人阶级的国际活动绝对不依赖于“国际工人协会”的存在“国际工人协会”只是为这种活动创立一个中央机关的第一个尝试。这就是说,

42、各国无产阶级应积极卞动地开展革命斗争,要根据自己本民族的特点进行活动。(二)这一部分内容重点是批判拉萨尔的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纲领提出:“德国工人党从这些原则出发,争取用一切合法手段建立自由国家和一社会主义社会,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和任何形式的剥削,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马克思首先对所谓“铁的工资规律”进行批判。第一,马克思揭露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什么是“铁的工资规律”?拉萨尔宣称“在劳动的供求的支配下,决定着工资的铁的经济规律是这样的:平均工资始终停留在一国人民为维持生存和繁殖后代按照习惯所要求的必要的生活水平上”。他认为工人的日工资总是在平均工资周

43、围摆动,而决定工资变动的,是人口增加或减少,即人口增加就会引起工资下降,工资下降到一定的水平又会引起人口减少,工资又可以上升,如此循环,毫无出路。这种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纯粹是拉萨尔捏造出来的。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早就有详尽的论述。证明工资的变化是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产业后备军的伸缩性,劳动生产率高低,劳动时间的长短,物价和税收等密切相关的。所以恩格斯指出:“调节工资的各种规律是非常复杂的”,“绝对不是铁的,反而是很有弹性的”第2930页),而纲领用所谓“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作骗术,以达到承认和宣扬“铁的工资规律”的目的。马克思指出,应当废除的是“雇佣劳动制度”,因为它才是无产阶级

44、贫困的真主根源,资本主义工资是由它决定的、如果雇佣劳动制度废除了,资本主义的工资制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废除了,“不管这些规律是铁的还是海绵的”。(第17页)第二,马克思揭露和批判“铁的工资规律”的理论基础是反动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谓“铁的工资规律”并不是拉萨尔的创造马克思明确指出:“没有一样东西是拉萨尔的”,全是抄来的。“铁的”一词是从歌德神圣的一首诗中抄来的。而“铁的工资规律”的论据又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所以,马克思指出,如果接受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那末“我就不得不连同他的论据一起接受下来。”(第17页)第三,马克思在批判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的同时,进一步阐明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和剩

45、余价值学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工资理论,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这些理论已经在德国党内传播愈来愈给自己开辟道路的时候,而纲领却提出“铁的工资规律”,从而倒退到拉萨尔的教条那里去了。这当然是“令人气愤的退步”。马克思对这一背叛行径进行探刻批判,并进一步间明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l)马克思指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掩蔽形式。”(第17页)这是因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为劳动本身不是商品,只有劳动力才是商品。表面上资本家按照劳动时间或产品数量支付工资,这是一种假象,好象工

46、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好象是工人的全部劳动的报酬从而掩盖了工资的本质和资本土义的剥削关系。其实,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比工人得到的工资大得多,这个超出工资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这是资本家剥削的秘密。(2)马克思指出:“雇佣工人只有为资本家(因而也为同资本家一起分享剩余价值的人)白白地劳动一定的时间,才被允许为维持自己的生活而劳动,就是说,才被允许生存”(第17页这就是雇佣劳动的实质。(3)“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中心问题就在于,用延长工作口的办法,或者用提高生产率,使劳动力更加紧张的办法等等,来增加这个无偿劳动”。(第1718页)(4)“雇佣劳动制度是奴隶制度,而且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愈发展,这种奴隶

47、制度就愈残酷,不管工人得到的报酬较好或是较坏。”(第18页马克思指出,自拉萨尔死后,上述见解早已在党内开辟了道路,可是纲领的起草者竟然倒退到拉萨尔的教条那里去。他们不提消灭雇佣劳动制度,而在工资问题上打转转,这就好象在奴隶起义时,一个为陈旧观点所束缚的奴隶竟要在起义的纲领上写道;奴隶制要废除,因为奴隶给养最大限度不能超过一定的、非常低的标准生以此来讽刺纲领不提废除雇佣劳动制度,而要废除铁的工资制度。(三)这一部分的中心是关于暴力革命问题。纲领提出,“为厂替社会问题的解决开辟道路,德国工人党要求在劳动人民的民主监督下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在工业和农业中,生产合作社都必须广泛建立,以致能从它们

48、里面产生总劳动的社会主义的组织。”(第18页)马克思重点批判纲领“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机会主义路线。主要是:第一,批判纲领“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谬论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解决社会问题只能靠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但是纲领却提出“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以实现社会主义。这是拉萨尔对地主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的幻想,似乎“靠国家贷款能够建设一个新社会,就象能够建设一条铁路一样!”。实质上是叫工人阶级不要反对德意志意图,把自己的解放寄托在封建军事专制国家的帮助上。另外纲领提出把“国家帮助,置于劳动人民的民主监督之下,这就更加暴露了纲领制造者为反动政府效劳的嘴脸。马克思指出:第一,当时德国的“劳动人民”大多数是农民而不是无产者。第二,“民主的”这个词在德文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而当时德国的劳动人民在地主资产阶级专政的德意志国家里,是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那能说得上什么当权呢。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