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结构: 一 雏形: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形成:秦朝 中央 三公九卿 地方:推行郡县制 君权不断加强二 核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演进与强化:从汉到元 中央:相权不断削弱, 直至被废除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明:废丞相,设内阁 顶峰:明清 清:设军机处顶峰、课程标准: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
2、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知识要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2宗法制的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次子庶子血缘上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3、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西周王朝统治政治支柱。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郡县制建立:背景:秦统一后,为维护统治,经讨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
4、向中央的集中。内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设置。“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作用: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秦朝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形成:秦统一后秦王嬴政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天下独尊,至高无上,国家大权集于皇帝一人。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
5、,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秦在全国推行了郡县制,由中央垂直管理地方,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重要标志。影响:积极方面:扩大了疆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奠定了中国的疆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消极方面:加重了人民负担,是阶级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封建国家对商品流通的政治干预,也有一定消极影响。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制度在继承的基础上
6、有所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名称朝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君权与相权)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监察体制演变选官制度演变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形成中外朝汉初郡国并行制(州)郡、县1秦代中央、郡的行政机关内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武帝:全国划十三州部,设刺史监察地方。西汉: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3以后历朝都设监察机构如御史台、都察院汉以后,监察制度走向健全1、世官制(汉前)2、察举制:(从汉至南北朝)3、科举制:(隋唐以后)唐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等同宰相。
7、道、州、县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路、州、县元在中央设中书省行省、路、府、州、县明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明永乐皇帝设内阁行省、府、县清雍正设军机处省、道、府、县3元朝行省制的作用: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标志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专制机构,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皇帝以太监牵制,保证君主权力。2清
8、朝设军机处:清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由单纯的处理军事扩大到其他政务。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办事效率较高,但政治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军机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发挥重要作用。消极影响:政治上,绝对的君主专制使皇帝决策具有独断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失误,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又使官僚机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
9、之风盛行。经济上,阻碍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西方社会的发展潮流。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问题研讨:1为什么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答案提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制度是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此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无不与此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力和君主个人的权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完善、改革与发展均围绕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10、这两大主题来展开。2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轨迹。答案提示: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大基本矛盾: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条件下,权力高度集中,位于权力顶峰的皇权自然成为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宗室贵戚、宦官朝臣这些处于权力中心的人,在正常情况下是维护皇权的力量,特定条件下容易转化成威胁皇权的力量,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和宰相弄权就是证明。在这些斗争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最为突出。故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大致轨迹是:中央权力加强,地方权力缩小;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专题一 古代
11、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时代、春秋战国、汉朝、唐代的耕作方式与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的“铁犁牛耕”,东汉由二牛抬杠的耦犁发展为一牛挽犁。3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商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曾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4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农民少地或无地。二、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手工业的三
12、种经营形态:家庭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 2纺织业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萌芽出现人工养蚕和丝织技术,纺织原料是麻和葛,纺织工具有陶纺轮和骨梭、骨针、骨锥等。 (2)商周时期:纺织业相当重要商代已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从事纺织的人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及农夫并列称为“国有六职”。(3)汉代:纺织技术相当发达花色品种多、技艺高(如素纱禅衣、起绒锦等); 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被称为“丝国”。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明清 鼎盛时期 苏州、杭州棉织宋末元初 棉花向内地传播宋 代 纺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广东福建地区
13、元 代 黄道婆 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元 明 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 后 期 纺织业发达的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冶铸业的发展(1)青铜冶铸业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出现早期铜器,但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商代:生产规模大,制造水平高,代表是司母戊大方鼎。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藏礼于器),代表着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水平高。 (2)冶铁业春秋晚期:出现中国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战国时期: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汉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经历了自然通风到人力皮囊鼓风到畜力鼓风再到水力鼓风的革命性的
14、变化(如东汉杜诗的水力鼓风装置水排)。 南北朝:出现了技术先进的灌钢法。 北宋:以煤作燃料,加速了冶铁进程,提高了生产效率。4、陶瓷业的成就(1)原始时代:出现彩陶(釉陶,又称原始青瓷),代表是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2)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3)东汉末期青瓷器釉色光亮、质地纯净。(4)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闻名全国; 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在瓷器中名列前茅;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5)宋代:瓷窑遍布各地,主要有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6)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
15、雍正时期登峰造极。5、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高且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封建社会晚期出现工场手工业;家庭、田庄、官营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部门不断增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发生相应变化。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1、古代商业的发展(1)远古时代:出现早期商业交换。(2)商代:商业初步发展。(3)西周:交易日益频繁,货币需求增加,流通骨贝和铜贝。(4)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5)汉代:商运活跃,商人成为社会交往中最为活跃的人群之一。 (6)唐代:“俞大娘航船”商船大,水手多;陆路商运发达,客舍、邸店、车坊等经营场所生意兴隆。 (7)
16、宋元:商业空前繁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明清:在京城、省城、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出现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2、古代“市”的发展和商业都会的崛起战国: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明码标价。 汉代:形成以“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有“五均司市师”管理市场,控制市场物价。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进行管理。 唐代:“草
17、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出现繁荣的“夜市”;长安、洛阳商业最为繁荣,扬州曾经“雄富冠天下”,杭州、湖州成为特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宋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汴京商业繁盛,夜市和晓市兴盛,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草市已有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明清: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著名城镇有苏州、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原因、目的、表现和影响(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政策。(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根本原因;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发
18、展农业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工商业的发展会使农业劳动力减少。(3)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5)影响:促进农业发展,保证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压抑社会经济活力,阻碍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2、海禁政策的含义、原因、表现和影响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又称为闭关锁国政策。 (2)原因: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扩张;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3)表现:明朝注重建立和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清朝继承
19、并发展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4)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和主权的完整;限制了对外贸易和工商业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统治阶级,盲目排外,保守愚昧;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原因:商品经济和雇佣劳动的发展。(2)产生标志: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3)发展缓慢的原因:市场狭小:农民贫困,购买力低,影响国内市场扩大;资金缺乏:地主和商人用钱购田置地,缺乏资本积累;政策限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制度阻碍:腐朽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 专
20、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观点儒家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思想核心是“仁”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从礼、乐、射、御、书、数等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孟子 “仁政”、道德的四种规范 “民贵君轻”荀子“天行有常”,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唯物主义)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的根本 朴素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法家
21、韩非法、术、势结合,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节俭”( 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二、罢黜百家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3、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2、加强中央集权)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贤求士,当政策应当更化时必须更化。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加强君权) 三、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3、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4、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陆王心学:陆九渊(南宋人,是心学的开创者)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王守仁(明代人,是心学
23、的集大成者)“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5、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四、明末清初思想家1、“异端”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对正统思想发出大胆挑战。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2、黄
24、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1)主要思想: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和君臣平等的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2)意义: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抨击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王夫之:(1)主要思想:哲学思想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
25、有规律可循。认识论上,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2)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共同性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学术上,提倡务实学风和行为,“经世致用”;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发明概况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造纸术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6、;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火药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两宋进一步发展。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指南针 战国司南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二、书法与绘画艺术1、汉字与书法(1)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汉字的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2)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 朝代 著名书法家及其代表作 东晋王羲之尤擅行书;代表作兰亭序丧乱贴等
27、,号称“书圣”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 怀素、张旭 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2、绘画: (1)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在艺术风格上,追求意境,不拘泥于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2)文人画的艺术特点(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注重诗意三、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1、
28、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现实主义为其创作风格,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1)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2)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3)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2、楚辞: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句式自由灵活;(代表:屈原离骚)3、汉赋:特点是气势恢弘、词藻华美,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 东汉:班固和张衡)4、唐诗: “诗仙”李白:浪漫主义。其诗风狂放炽
29、烈,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早发白帝城蜀道难)“诗圣”杜甫:现实主义。其诗风凝重沉郁,忧国忧民,语言深沉。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三吏”“三别”)5、宋词: 婉约派: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柳永,李清照。豪放派:清新俊逸,刚健豪放。苏东坡,辛弃疾。6、元曲:(1)含义:兴起于宋代民间的散曲,到元代进入创作的繁荣阶段,因而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2)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7、明清小说:(1)唐代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逐渐成熟。(2)宋代话本: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兴起。(3)明清社
30、会:四大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元末明初,罗贯中)、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西游记(明代,吴承恩)红楼梦(清代,曹雪芹)8、京剧 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清水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中,要针对当地水泥、砂石、外掺料及外加剂等原材料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主要控制因素,并从经济性和使用要求综合考虑,优选出符合生产条件的最优方案组合。obstacles, correcting misunderstandings, advocate good cadre style. 2, ad
31、here to th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decision-making law. Correctly handle to ensure that government decrees and based on the actual creative work, giving full play to subjective initiative, put an end to implement the conference meeting, to document the implementati
32、on of documents etc.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decision to solicit the views of experts, the public hearing system. Improve the important decision of risk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legal review mechanism. 3, to promote team unity. Uphol
33、d and improve the system of annual party book talk heart to heart, mind and Party members, Party members to exchange each other not less than 2 tim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und team democratic life system,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the partys mass line educational practice will promote the achieveme
34、nt of the topic of democratic life,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normalization, a long-term. Adhere to the party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 of unity, enhanc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internal supervision, self Sleep maintenance team collective image and authority. (three) to ensure the
35、execution is not strong or disguised to resist government decrees issues. Individual Bureau leadership team members lack of learning political theory system, not from the objective reality, not with the partys interests above all the principles to deal with personal problems. In the specific work sa
36、fety supervision in the execution is not stro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cision to deploy the discount, make choices, engage in work,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agreement, uncomfortable is not performed, open or disguised to resist, the lack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of the party organization,
37、the lack of resist in society all kinds of bad habits and unwholesome tendencies of courage Gas and courage. Such as the liability insurance of safe production work, individual leaders that have someone arrested, and no funding, not in the global chess perspective to the countryside to carry out dai
38、ly inspection, found none of my business acceptance of the resumption of production in an armchair, with a pen, indifferent. Corrective measures: (LED Leadership: Luo Mingjun, rectification time: before September 25th, insist for a long time) 1, to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ork to sol
39、ve the lack of decent occupation explain away, conduct problems. To establish the overall concept, eliminate departmentalism. Strict assessment and accountability, to solve the spiritual slack, nianqingpazhong, status quo,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uddle along and other issues. Bureau staff conduct work regulations, standardize the behavior of personnel. 2, strengthen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ne is the in-depth study and implement the Hunan provincial Party and government leading cadres Interim Provisions on the work safety of a pair of (Hunan Office issued 2013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