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国古代史(通史).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096998 上传时间:2024-05-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通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史(通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

2、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三、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

3、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内容:A、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

4、(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B、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C、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D、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E、等级序列:天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瓦解:A、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B、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影响:A、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B、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

5、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3)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目的:A、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B、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特点: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B、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作用:A、 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B、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

6、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结合、血缘纽带、最高执政集团权力尚未高度集中)。2夏商西周的经济(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有“五谷”、“六畜”之称,生肖纪年即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国有制)。(2) 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朝已有丝机,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周晚(3) 期,中国已有铁器。商代出现原始瓷器。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

7、一管理(工商食官)。3夏商周时期的思想文化(1)夏朝:我国有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干支纪日法)(2)商朝:出现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3)西周:文字:金文 文学 最早诗歌总集诗经(时间、艺术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社会政治:(1)西周灭亡,东周开始的标志:周幽王被杀;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2)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各国变法,郡县制出现。(3)秦国实行商鞅变法,灭六国一统天下。2社会经济:(1)生产力进步:开始使用并推广铁农具和牛耕。(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封

8、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3)小农经济形成: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4)农业生产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9、)和水利。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5) 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6)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现。3文化与科技(1)百家争鸣概念:众多学派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A、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B、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原因A、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B、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C、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

10、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D、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老子的思想主张:a、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b、提出“

11、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朴素辩证法思想。(3)孔子和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体系:仁;礼。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整理文化典籍与儒家经典。(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论语)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4)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孟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墨家学派:墨子的思想主张。法家学派: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道家学派:庄子的思想主张。(5)科学技术: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春秋时,我国历法开始采用19年7闰方法;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春秋战国时

12、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医学:黄帝内经(6)文学和艺术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奠定了基础。楚辞:离骚充满了浪漫色彩。帛画:人物龙凤图等。戏曲: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一、政治:(1)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道家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

13、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二、经济:(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三、思想文化:(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数学、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3)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知识整合】一、秦朝的大一统1秦朝统一历史背景: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

14、战争;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民族、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彻底。2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背景或条件A、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C、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D、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E、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4)秦朝巩固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

15、措施A、政治: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B、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开灵渠;移民;C、文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积极: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B、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C、初步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消极:A、容易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B、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西汉专制主义中

16、央集权的巩固(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但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2)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中朝(内朝),任用身边地位低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17、,解决了王国的威胁。完善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文化措施:A、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B、教育: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2两汉社会经济(1)农业生产:赵过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西汉发明了犁壁和播种工具耧车。还发展起来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和商业:a、冶铁业:东汉杜诗发明用水排(水力鼓风冶铁工具)。b、制瓷业:东汉出现青瓷

18、。c、丝织业:汉代由于丝绸之路远销欧洲,获“丝国”之称。d、工商业: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e、外贸: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3两汉时期的文化(1)西汉初统治接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2)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A、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B、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C、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

19、到采纳。董仲舒对儒学的发挥a、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d、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心态:既要维护君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限制君主暴政。董仲舒的儒学思想的根源:继承儒家“仁政”学说,又吸收法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外儒内法评价(影响):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B、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D、随着儒学地位

20、的上升,汉王朝加强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发展。(3)造纸术的发明。(4)数学:九章算术,采用了十进制值制记数法。(5)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万世宝典”)。(6)农学: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7)文学:楚辞盛行;汉赋是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主要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第三单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一、政治:a、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b、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c、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

21、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二、经济:a、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b、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c、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三、思想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知识整合】一、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中央机构的三省体制开始形成。二、社会经济(1)农业:翻车;均田制;耕耙耱技术。(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业:社会动荡,货币作用减弱,以物易物成为主要交换手段,(4)江南开始开发。三、思想文

22、化(1)佛、道兴起和儒学危机,三教并立。(2)农学:齐民要术(反映了南北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书。绿肥和轮作早欧洲1000多年。(3)数学:刘徽、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就(4)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A、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曹魏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B、山水画盛行,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第四单元 隋唐时期【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一、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创新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二、经

23、济: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筒车的出现和创制,生产技术水准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三、文化:随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知识整合】一、隋唐时期的政治1唐朝三省六部制(1)内容:A、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B、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C、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2)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是中国古代中央走向机构成熟的标志。2科举制:概况:

24、A、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B、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C、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加强中央集权,历朝沿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3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二、隋唐时期的经济(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出现了筒车。(2)手工业

25、: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朝丝织技术提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4)我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5)对外贸易:西域、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频繁,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有市舶使专管外贸。三、隋唐时期的文化(1)诗歌创作繁荣的原因和著名作家。(2)传奇小说。(3)绘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初唐阎立本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4)书法:楷书大家:欧阳

26、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5)思想:隋朝起,出现“三教合一”。影響歷史真實的因素(1)由于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修养、感情等许多复杂的因素,致使史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的真实。(2)在历史上,利用政治权势纂改历史的情况十分常见。(3)史家由于世界观、认识能力、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因素,侧重记载某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另外一些重要的史实。(4)文献史料只能部分地记录过去,反映局部的历史。第五单元 宋元时期【阶段特征】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一、政治:(1)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

27、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二、经济:(1)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2)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3)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三、思想文化:(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4)商品经济

28、的发展,风俗画兴起。【知识整合】一、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将军权和财权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2)元朝的政治制度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宋元时期的经济(1)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江浙地区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精耕细作全面成熟,稻麦复种制,江南形成一年两熟,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2)手工业:A、元代黄

29、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宋代开始出现),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衣被天下”)。B、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C、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瓷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元朝进入彩瓷生产期,以青花、釉里红为代表。(3)商业:A、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益州)。B、打破了坊市分界和商业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C、C、城郊草市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商税越来越成为政府重要财源。E、边境贸易(榷场)和海外贸易发展,沿海港口城市兴盛,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

30、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三、两宋时期的文化(1)程朱理学:“二程”和朱熹。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基本思想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二程:“天理”是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理学集大成者。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他们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陆九渊的心学:心学基本特征: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3)科技:活字印

31、刷、火器和指南针。郭守敬制成了“简仪”,编制授时历。元代王祯农书。(4)文学戏曲:A、词的兴起和繁荣。 B、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C、元朝散曲和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5)绘画: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风俗画)。(6)书法: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朝赵孟頫的行书第六单元 明清时期【阶段特征】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

32、展。二、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我萌芽并缓慢发展;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要萌芽的发展。三、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战争。四、思想文化:承古萌新。(1)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中西方差距拉大;(2)儒家思想活跃,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3)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4)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知识整合】一、明清时期的政治1明朝进一步加强君主

33、专制(1)废行省,设三司,权归六部。 (2)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3)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设置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备顾问,升降与职权由皇帝决定。(4)监察制度: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地方: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察。(5)文化专制:八股取士。2清朝设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展(1)康熙在宫内设立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集权于皇帝。(2)雍正设军机处:职能: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中央集

34、权。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二、明清时期的经济1农业的发展(1)作物种植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2)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手工业的发展(1)明中叶以后,私营(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制瓷业:青花瓷盛行,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珐琅彩。(3)丝织业: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进入鼎盛时期,并首先出现资本主义萌芽。(4)棉纺丝业: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3商业的兴盛:商业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苏州等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贵金属货币白银广泛使用

35、。农产品商品化加强,破产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国内市场扩大,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产生的基本条件:农业的发展,手工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雇佣关系。(2)产生概况:时间、地点、部门: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江南地区,纺织部门。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3)主要特征:微弱、稀疏,发展非常缓慢;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发展水平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就全国而言,不占主导地位;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4)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原因经济上:

36、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影响了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的拓展,妨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阻碍。具体表现:封建政府重农抑商,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束缚了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发展,妨碍了国外市场的扩大。思想上:长期以来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地主、商人致富后热衷于买田置地而很少投资扩大再生产。外交上: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失去海外市场和先进技术。(5)认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趋势,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也引起了社会政治、经济及思想观念的变化。5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

37、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主要内容: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并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6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明清时期严格限制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经济政策。(2)原因:根本原因:维护封建自然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直接原因:明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清政府盲目自大,自认“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交流。(3)表现:明朝: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清朝:禁海、迁界;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如广州“十三行”)统一经

38、营对外贸易。(4)评价:积极(次要):曾起过一定自卫作用,维护了国家的主权。消极(主要):严重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交流,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三、明清时期的文化1思想(1)王阳明的心学。宣扬“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观点。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2)李贽的“异端”思想。思想主张:A、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规范。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儒家经典不是“万世至论”。

39、C、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因此,在诗文写作方面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对晚清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D、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代表作品:藏书续藏书 焚书续藏书等。评价:(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A、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要求平等,发展个性,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B、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的思想特点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A、主要经历: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著述;是浙东学派创立者。B、思想主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呼吁废除“

40、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C、评价: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顾炎武具有启蒙精神A、思想主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归结);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B、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A、思想主张:主旨是

41、“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B、代表作品:船山遗书C、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社会背景(原因):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阶级矛盾尖锐。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内因思想文化:理学空谈义理,因循守旧,脱离实际。八股取得士,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外因: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经世致用)2科技:A、医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东方药物巨典”);B、农学:徐光启

42、的农政全书(反映了西学东渐);C、数学: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并外传。3文学艺术(1)小说创作的兴盛。A、背景:明清时期,政治上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经济上,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通俗文学获得蓬勃发展。B、小说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唐朝短篇小说传奇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明清小说。C、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2)绘画和书法:文人画成就突出。文人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如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竹图。(3)昆曲: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4)京剧的形成和发展。A、乾隆年间(六十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B、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C、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