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结构施工图梁图设计应注意的地方
一、 为了规范结构施工图的表达,结构施工图应统一按照国家标准图《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达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修正版)的表达方法进行施工图设计,并按该图集及《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03G329)有关规定进行构造设计。
二、 应按照国家《建筑工程设计文献编制深度规定》以及事务所的制图标准进行施工图设计及绘制。施工图绘制以TSSD(探索者结构制图软件)(CAD2023版)为基础,图层设立,字体样式及大小应满足事务所公司标准《房屋建筑CAD制图统一标准》的规定。
三、 梁平法施工图应表达的内容:
1. 图名
2. 截面及配筋标注:框架梁(KL)、次梁(L)、连梁(LL)、悬挑梁(XL)、标高(+0.550、-0.300)、索引等
3. 附注:按事务所习惯方式表达内容表达,注意表达相关子项的抗震等级,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减附注说明。
4. 连梁表。
5. 节点大样。
四、 梁图设计软件使用
1. TSSD软件使用技巧
2. PKPM梁柱截面解决
3. PKPM多层梁配筋归并
五、 SATWE计算结果分析
PKPM开发者在其程序使用上一方面作了“免责声明”:用户必须清楚在程序的准确性或可靠性上开发者未作任何直接或暗示性的担保,使用者必须了解程序的假定并必须独立地核查结果。所以任何设计者在制图之前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和判断程序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然后才进入制图阶段。
为了达成“精细化、节约化”设计,在充足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之后,设计者应根据软件计算结果进行截面和配筋设计,不应在不修改计算模型的情况下随意加大和减小梁柱截面及其配筋。配筋时根据计算结果,除以下几种情况外,其余不再放大配筋(实际配筋量均不应大于10%):
1. 悬臂梁板:1.1~1.3倍,一般取1.2倍
2. 托柱梁,托墙梁:1.2~1.4倍
3. 转换梁:1.2~1.5倍
4. 大跨度梁(跨度大于5米)的下部钢筋:1.0~1.1倍
5. 梁纵筋配筋率≤1%但实配两排钢筋时按《混凝土结构计算手册》(第三版)第71页表2-1-24放大。
6. 梁纵筋实配三排钢筋时:应根据配筋情况作相应的放大解决
六、 梁图设计
(一) 梁的裂缝挠度控制
1. 梁图设计不允许根据裂缝自动选筋,应跟根据计算配筋结果人工设计配筋,然后用其反算裂缝并人工调整配筋以满足裂缝控制规定。
2. 楼层梁支座控制裂缝取0.4mm,跨中控制裂缝取0.35mm;地下室顶板及跨度大于6m的梁支座控制裂缝取0.35mm,跨中控制裂缝取0.30mm。
3. 受弯构件的最大挠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23)第3.3.2条设计,用PKPM计算梁的挠度时应按《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23(2023年版))表4.1.1拟定活荷载准永久值系数。如:住宅、办公0.4,商业0.5,车库0.6等。
(二) 梁截面
设计者应根据梁的跨度,受荷面积及大小,结构整体刚度等判断梁截面的合理性。框架梁的截面尺寸应满足四方面的规定:承载力规定、刚度规定、构造规定、剪压比限值。
1. 梁截面高度:一般框架梁可取跨度的1/18~1/10,且不宜小于400mm,也不宜大于1/4净跨,次梁取跨度的1/10~1/15,矩形截面独立梁,简支梁≥1/15,连续梁≥1/20,悬臂梁≤1/10;
2. 梁截面适宜宽高比:矩形2.0~3.5,T型梁:2.5~4.0;
3. 挑梁出挑长度小于梁高时,应按牛腿计算或按深梁构造配筋。
4. 梁图绘制中应注意建筑立面规定、设备净空规定、建筑空间规定、错层关系拟定梁截面高度以及梁顶标高:如错层时梁兜不住板或次梁,有时建模为700高的梁,110厚板实际降板为(-0.600),则梁截面高度应改为710或750高;也有因建筑立面或空间规定而规定梁上翻,或吊板、吊梁;同时也存在建模时考虑不周而使设备净空不够或楼梯间产生碰头等情况。
5. 根据计算配筋判断梁截面的合理性:梁的最优配筋率一般为1.1~1.8,在计算过程中假如梁配筋过大或过小则说明梁截面不够合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
(三) 梁的通长钢筋和架立钢筋
1. 梁的通长钢筋可采用支座钢筋拉通布置或采用不同直径钢筋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表达方法为:2D1+(nD2)。梁的通长钢筋钢筋型号同支座钢筋,架立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
2. 通长钢筋的绑扎搭接长度ll或llE为1.6la或1.6laE;架立钢筋的搭接长度为150。
3. 梁内通长筋的直径:对于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的直径不用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2mm。
4. 梁内架立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公司统一规定一般为12mm。
5. 梁的通长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且支座钢筋与通长钢筋直径级差不超过两级时,应采用小直径钢筋作为支座钢筋,并用支座角筋拉通作为通长钢筋,当梁的跨度不小于4m且支座钢筋与通长钢筋直径级差超过两级时,宜采用通长钢筋(12、14、As/4)与支座钢筋搭接的形式。
(四) 梁侧构造钢筋(腰筋)和受扭钢筋
1. 腰筋: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腰筋的配置在施工图附注中以列表的形式表达。
2. 扭筋:扭筋是根据梁受扭计算需要设立的梁侧钢筋。梁受扭计算钢筋应布置在梁的四周,涉及梁顶和梁底。SATWE计算受扭钢筋的强度同纵向受力钢筋。跨度较大的边梁有跨度较大次梁搭接时,会产生扭矩,但有时SATWE没有计算值,应根据情况加设抗扭钢筋。
3. 梁侧构造腰筋搭接与锚固长度取15d;受扭纵向钢筋搭接长度为ll或llE,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
(五) 梁的附加横向钢筋
当集中荷载作用在梁的下部或截面高度范围内时,混凝土梁容易产生局部拉脱,故应配置附加的横向钢筋,将荷载悬吊到梁的上部以便承载。
1. 附加横向钢筋宜采用箍筋,配置在s=2h1+3b范围内,在s范围内正常箍筋照放,一般在次梁的每侧设立2~3道附加箍筋。
2. 当承受集中荷载附加箍筋不够时或梁中预埋钢管或螺栓传递集中荷载时可设立附加吊筋。附加吊筋计算时应注意≤800高的梁吊筋弯起角度为450,当梁高>800时弯起角度为600。
3. 位于梁上部的集中荷载如梁上柱、上翻简支梁等不需要设立附加横向钢筋。
(六) 纵向受力钢筋的排列
1. 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距(钢筋外边沿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2. 梁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距(钢筋外边沿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
3. 梁下部钢筋配置多于两层时,两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比下面两层的中距增大一倍。
4. 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
5. 对于梁宽和墙(异型柱)厚均为200mm时,梁纵筋配置为每排2根,最多可以配到316。
(七) 框架梁
1. 梁截面、梁跨数:不应使用PKPM生成的数据,应手工绘制,以免犯错。
2.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考虑计算配筋值,抗震等级、配筋率、支座锚固、梁的裂缝宽度和挠度等规定进行配筋。
3. 通长钢筋和架立钢筋:通长钢筋应根据精细化、节约化规定合理配置,注意不同抗震等级对通长钢筋的配置规定。梁的架立钢筋应根据受力特点和配箍肢数拟定。注意大跨度梁支座旁的小跨度梁的受力特点,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当其活荷载为零或很小的情况下也许整个梁上部受弯,故应将相邻支座钢筋拉通作为梁上部通长钢筋。
4. 一、二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于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于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异形柱结构,对二、三级抗震等级,贯穿中柱的梁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大于该方向柱肢截面高度hc的1/30,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0及以上时可取1/25,且纵向钢筋直径不应大于25mm。
5. 搭半框架梁的梁角筋拉通配置,箍筋全长加密。
6. 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高度之比值(ξ=(fyAs- f’yA’s)/α1fcbh0),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7. 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拟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8. 配筋率:见《混规》11.3.6条,《高规》6.3.2条。梁的最小配筋率,受受力部位(支座或跨中)、抗震等级、混凝土等级,钢筋等级因素拟定,表中最小配筋率为双控;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2.5%。
9. 配筋率的计算:根据《混规》9.5.1条注3,混凝土结构的最小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计算,而计算构件的一般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应按构件的有效高度截面(bh0)计算。
10. 跨架梁中间支座配筋左右相差较大时,可分开配置,不必左右同样。
11. 梁下部钢筋的截断: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按《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达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修正版)的方法根据梁的受力规定拟定。
12. 梁的箍筋面积配筋率:一级:ρsv≥0.30ft/fyv;二级:ρsv≥0.28ft/fyv;三级、四级:ρsv≥0.26ft/fyv;非抗震:ρsv≥0.24ft/fyv;弯剪扭构件:ρsv≥0.28ft/fyv。
13. 箍筋的加密区长度、最大间距、最小直径见见《混规》11.3.6条,《高规》6.3.2条,《抗规》6.3.3条。其箍筋的最大间距受抗震等级、梁高、纵向钢筋的直径等控制,如300高粱最大为75mm(hb/4);当纵筋为12时最大为95mm(8d)。
14. 对于箍筋计算值较小的梁可采用6.5的箍筋。
15. 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箍筋的最小直径应增大2mm。
16. 梁箍筋的肢距: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的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八) 普通梁
1. 拟定梁的支座关系:应根据不同梁端支座情况拟定梁的搭接关系,如与剪力墙平面外为铰接;区分内悬挑梁以及与其相关的梁的跨数及支座配筋方式;判断十字交叉梁的互相关系及其跨数等。
2. 梁的纵向受力钢筋: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考虑计算配筋值,配筋率、支座锚固、梁的裂缝宽度和挠度等规定进行配筋。
3. 梁架立钢筋:应采用12。
4. 当梁端实际受到部分约束但按简支计算时,支座上部纵向构造钢筋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
5. 梁的箍紧应按计算规定分段配置。
6. 梁的最大配筋率应根据ξb拟定。
(九) 连梁
1. 当剪力墙开洞形成的跨高比小于5的梁应按连梁设计,当跨高比不小于5时宜按跨架梁进行设计。
2. 连梁根据不同工程规定可以平法绘制或列表绘制。
3. 应在梁施工图附注注明连梁施工规定。
4. 连梁箍筋应按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构造规定全长加密。
5. 连梁留洞大样一般画在竖向构件中与墙开洞画在一起。
6. 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梁宜采用交叉暗撑;跨高比不大于1的框筒梁和内筒梁应采用交叉暗撑,其截面和配筋规定详相关规范。
7. 连梁上不宜搭接次梁,当连梁上有次梁时应按框架梁计算配筋,并满足连梁的构造规定。
8. 连梁超筋解决:连梁的超筋实质是剪力不满足剪压比的规定,此剪力为约束弯矩产生。连梁的超筋时有三种解决办法:减小连梁截面高度;进行弯矩和剪力塑性条幅,但此种解决方法不应折减连梁的刚度;连梁按铰接解决,上部钢筋按构造设立,此时应满足结构整体位移比规定。
(十) 悬挑梁
1. 悬挑梁计算上部纵筋应放大1.1~1.3倍;
2. 当上部受力钢筋过大时,可采用双筋截面,此时应注意注明受压钢筋的锚固长度:0.7la。
3. 悬挑梁没必要全长加密,按计算配筋。
4. 设计中应注意复核悬臂梁端头承受集中荷载的附加钢筋。
(十一) 框支梁、转换梁
1. 截面:不宜小于上层墙体厚度的2倍或柱截面梁宽方向截面边长,且不宜小于400mm;梁截面高度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计算跨度的1/6。
2. 梁上部、下部纵筋的最小配筋率特一、一、二级分别为0.6%,0.5%,0.4%;非抗震设计时为0.3%。
3. 框支梁、转换梁计算配筋一般放大1.3~1.5倍。
4. 梁支座上部纵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
5. 梁腰筋直径不应小于16mm,间距不大于200mm。
6. 框支梁、转换梁箍筋:支座处(离柱边1.5hb范围内)应加密,d≥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最小面积含箍率特一、一、二级分别为1.3ft/fyv、1.2ft/fyv、1.1ft/fyv;非抗震时0.9ft/fyv;当梁上有门洞或梁托柱时,该部位梁箍筋应加密配置。
7. 转换次梁端部应加纵筋支座锚固大样。
(十二) 梁上留洞
梁上留洞应标明留洞大小、位置、标高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总说明中未表达的留洞大样构造。
(十三) 根据需要补充梁节点大样及剖面大样。
(十四) 坡屋面等关系复杂的梁应进行放样。
展开阅读全文